摘 要:《共产党宣言》(文中简称为《宣言》)从19世纪末译介入中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出发,采用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作为理论依据,分析比较《宣言》1899至1949年在中国的译介主体模式,总结出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了不同译介策略,以丰富对《宣言》翻译传播的研究。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拉斯韦尔5W模式 译介主体
一、引言
1848年2月,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2018年恰逢其发表1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2018),其高屋建瓴的思想指引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宣言》是最早进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它不断被翻译、被阐释,在《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邹振环,1996)一书中,《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位列其中。《宣言》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过程,探讨《宣言》的译介历程和模式,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研究。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作为理论依据,探究《宣言》1899至1949年在中国的译介主体模式,希望从新的角度丰富《宣言》译介的研究,这对于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翻译传播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二、传播学与翻译的联系
传播学家施拉姆在“How Communication Works”(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阐述:当我们进行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 信源、讯息和信宿(Schramm,1954)。他在《传播学概论》(Men,Women,Messages,and Media: Understanding Human Communication)一书中,提到各类传播事件的目的就是传送、分享或加工信息(施拉姆,2010:40)。也就是说,传播的本质是信息的传递或信息系统的运行。
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翻译理论家韦努蒂认为翻译是在致力于转述一个异域文本,以达到理解交流传播之目的(韦努蒂,2001:359)。既然翻译具有传播本质,那么传播学理论便能够为翻译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对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美国学者拉斯韦尔( Lasswell)在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一书中,提出了传播“5W 模式”(Lasswell,2013:1)。大众传播学基于5W模式,形成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这5个研究领域。拉斯韦尔5W模式包括传播过程的5个基本要素,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该模式清晰有序地呈现出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对象及传播效果各个环节,对有效传递信息,实现有效传播具有指导意义。
翻译是跨文化的传播活动,拉斯韦尔5W模式也同样能够为《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与传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其译介研究有所启示。《宣言》的译介包括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这五个要素,本文主要聚焦于译者主体这个要素,通过译者主体模式管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译介历程。
三、《共产党宣言》译介主体(1899—1949)
《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传播最广的社会主义文献,进入中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不同时期翻译者的类别不同,其译介目的也各不相同。
(一)1899—1919年《共产党宣言》译介主体
马克思学说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下传入中国的,可以说西学东渐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在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是重要的群体。我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1899年,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蔡尔康撰文的《大同学》发表,在《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中,提到了马克思的名字,这是马克思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国内的出版物中。而且,文中援引了《共产党宣言》的一段论述。在第三章《相争相进之理》中,也提及了《宣言》的只言片语。第八章《今世养民策》中写道:“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一曰马克思;一曰恩格思。”(林代昭,潘国华,1983:55)这里也提及了恩格斯的名字,文中译为了“恩格思”。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有志之士希望学习西方社会思想,以实现救国强国的目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是最早提及马克思和马克思学说的中国人,1902年10月,他在《进化论革命者颖德之学说》一文中,称马克思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高军,1986:85),1904年2月,在《中国社会主义》一文中,他概要地介绍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1903年2月,出版了日本人福井准造著、赵必振翻译的《近世社会主义》,此书有一章名为“加陆马以科斯及其主义”,“加陆马以科斯”就是卡尔·马克思,除了称赞《资本论》的价值外,还称马克思“为社会主义定立确固不拔之学说,为一代之伟人”,指明“其学理与主义,吾人不能不进而采之”(高军,1986:125),除了《资本论》部分内容,这本书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部分内容,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赵必振对《宣言》部分内容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
1930年年初,第二个《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译者是华岗,他为适应当时的革命需要,不顾国民党白色恐怖包围,翻译了这部经典,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后的第一个《宣言》完整译本,而且译本后面附有《宣言》的英文全文,这是我国首次出现英汉对照的《宣言》版本。
在批次为720,学习率为0.03的实验条件下,对网络输入步长问题进行实验,以RMSE作为评价指标,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皇窑景区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快速的发展,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其标准化的实践告诉我们,标准化已成为推进科学发展,构建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是政府参与服务业管理的有效抓手。
译介活动首先是一种诠释或解释(马晓琳、宋进,2018:29),不同译者置身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意识形态、态度、知识理解、政治倾向选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选择了体现其政治立场的措辞,对《宣言》进行阐释。比如class struggle曾被翻译为“阶级竞争”“阶级争斗”等,不同的选词与译者的个人理解以及个人意识形态有关。
无政府主义者也对马克思学说进行了介绍。1907年,何震发表文章《经济革命与女子革命》,在文章的附录中,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1908年1月,民鸣翻译的恩格斯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写的序言发表。序言里涉及《宣言》的基本思想,这对于初次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人进行学习很有裨益。
在十月革命之前,《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译介主体多元,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出于不同的译介目的,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了介绍,但各派对《宣言》的翻译有偏离原作的内容,介绍也不够全面,基本是零散片段的译介。而十月革命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对《宣言》的理解更为准确深入,翻译内容更丰富,篇章译介出现,译文更精确,他们赞同社会主义革命,支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把握更准确。
辛亥革命后,1912年6月,煮尘重治写作、蛰伸(即朱执信)译述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发行,文章称赞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介绍了《宣言》的概要内容及《资本论》的主要内容。中国社会党称自己为社会主义者,但他们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而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客观地说,研究“动点路线问题”就是追踪点的运动路线,这种路线就是符合某些条件的所有点的集合,本质上就是轨迹问题.初中“点的集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平面几何中的“集合”,如角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圆(或圆弧);另一方面是“函数的图像”,坐标满足一定函数关系的点的集合就是该函数的图像,初中主要有“一次函数—直线”、“反比例函数—双曲线”和“二次函数—抛物线”.
1919年4月,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发表了由舍(即成舍我)摘译的《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译文是用白话文行文的。1919年5月,《晨报》连载了日本人河上肇写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一文,译者是渊泉,文章摘译了《宣言》的第一章及结尾段。同年5月和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节译了《宣言》的重要内容。1919年11月,《国民》杂志刊载了北京大学学生李泽彰节译的《宣言》第一章全文,篇目为《马克斯和昂格斯共产党宣言》。
互信息是两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度量,表示两个变量间共有信息量的程度,不同于协方差,互信息可以衡量各种关系的相关性。两个变量X和Y的互信息I(X;Y)如下:
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和传播在中国进入了广泛传播的新阶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1960:3),译介《宣言》的主体不再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二)1899—1919年《共产党宣言》译介主体比较
事实上,以上阶段这些《宣言》译介者的翻译目的各不相同,在翻译内容和翻译策略选择上也有所不同。作为传教士的译者,并不是要主动地译介《共产党宣言》到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其目的。他们是在宣传基督教的同时,顺便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学说、政治思想等。其介绍西方的社会改良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仅仅是为了迎合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迎合支持维新变法的改良派。可以说,他们只不过是在传教时,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救世学说,作为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之一进行了只言片语的译介。资产阶级改良派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有些曲解的地方,对于《宣言》中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号召采用了温和的言辞表述,这样就无法反映出《宣言》中的革命性,他们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诉求,希望“迫朝廷改专制政体为立宪政体”(姜义华,1984:314),也就是说他们对《共产党宣言》的零星译介不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而是为了实现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使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他们并不真正理解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只是在他们“更研哲理牖新知”旗号下所引进的西方不同政治学派中的一种学说罢了。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社会主义抱有同情之心,但是他们并不赞成无产阶级革命,主要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弊病,以使资产阶级更好地领导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他们混淆了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相比,他们有所进步,但对社会主义有部分曲解。无政府主义者翻译传播马克思著作,并不是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也不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他们认为共产主义与自己坚守的无政府主义有“共同的神髓”,译介《宣言》是为了确证自己的无政府主义主张,所以从无政府主义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也有所曲解。
1.1.2 课程内容 根据2017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教材选用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11],教学内容要求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课程要求的大多数是模拟集成电路的原理及应用,对数字集成电路介绍相对较少,同时每章的课时分配也比较少,特别第4~7章模拟集成电路的功能电路.这样,教师讲授课程内容节奏就比较快,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就少了.因此,学生很难短时间接受新知识,内化新内容.
帧间一致性的八叉树可视外壳三维重建……………………………………………………………………………李 霞(1.24)
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成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一支力量。1903年2月,马君武发表了文章《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附社会党巨子所著书记》,该文提及马克思及马克思的相关思想,在附录的目录中,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误认为是马克思所著)、《哲学的贫困》这五本著作,是中国最早的有文字记录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书目。1905年11月,朱执信发表了文章《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在文章《马尔克》(即马克思)这节中,他比较详尽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活动,同时,《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得以呈现,“马尔克既草‘共产主义宣言’,万国共产同盟会以为金科玉律”(朱执信,1905)。之后,1906年6月,宋教仁以“勥斋”的名字发表了文章《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文中介绍了《宣言》,并且翻译了《宣言》最后一段。叶夏生和廖仲恺也都先后对《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翻译。
(三)1920—1949年《共产党宣言》译介主体及比较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译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下表是1920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版本一览表:
序号 译者 时间1陈望道 1920年8月2华岗 1930年3成仿吾、徐冰 1938年8月4博古 1943年8月5陈瘦石 1943年9月后6莫斯科苏联外文书籍出版局中国同志 1948年
通过数据计算可知:新模式采用了增加固定成本投资和融资的策略,产生了财务杠杆。同时提高经营杠杆达到了4.79倍,新旧模式经营杠杆相差2.59倍,风险高于旧模式。但新模式与同期行业经营杠杆的6.1倍还有一定的距离,显示风险适中、可控。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全文中译本问世了,译者是陈望道,在上海出版,陈望道应《星期评论》杂志的约稿翻译了《宣言》。《宣言》全译本的出版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有重大意义。初版很快赠售完毕,之后重印多次,有十多种版本。
同年10月,《社会主义神髓》一书出版,该书作者是日本人幸德秋水,由中国达识译社翻译。这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共七章的内容里,根据《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主要观点。
具有比较小的收缩量。如果里面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影响,从而造成路面整体变化过大,并且路面收缩还会使路面出现裂缝,所以在进行路面的沥青材料设计时需要控制其收缩量的大小。
1938年8月,第三个《宣言》完整中文译本出版,译者是成仿吾和徐冰,是我党在解放区组织翻译的首个《宣言》全译本。
1943年8月,博古根据俄文版《共产党宣言》校译了成仿吾、徐冰译本,而且增译了一篇《宣言》俄文版序言,其翻译《宣言》是为了配合当时延安整风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需求。
1943年9月后,陈瘦石翻译的《比较经济制度》一书后的附录中,有《共产党宣言》的全译本。这是首个非共产党人翻译的版本,他翻译《宣言》的目的只是将其作为研究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文献资料,因此《比较经济制度》才能够在国统区合法出版。
1948年,恰逢《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周年,为纪念这个时刻,莫斯科苏联外文书籍出版局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版,译者是当时在该局的中国工作人员,根据德文版本译出。
从陈望道的第一个《宣言》全译本出现,到后面5个全译本诞生,象征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步入了意义深远的阶段,《宣言》的精髓得以完整展现。翻译的过程是阐释的过程,译者会在这个过程中,选择译文的表达方式。在策略一致的情况下,选词也会有所差异。
从1899年到1949年的《宣言》译介历程中,译者根据不同翻译目的,选择了译介内容,并运用如直译、改写策略,还有摘译、全译、意译等策略,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四、结语
《共产党宣言》作为共产人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不仅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宣言》在中国产生影响,离不开翻译的作用,《宣言》译文的变迁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的历程,其中译者起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Lasswell,Harold.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M].Beijing: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13.
[2] Schramm,Wilbur.How communication works.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M].Urbana,Illinois: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4.
[3] 高军等.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与传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 姜义华.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5] 劳伦斯·韦努蒂.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A].查正贤译.//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 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上)[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
[7] 马晓琳,宋进.“共产主义”概念的生成与汉译考略——基于对《共产党宣言》的文本考察 [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8]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 朱执信.朱执信集(上集)[M].北京: 中华书局,1979.
[11] 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12] 习近平.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4/24/c_1122733802.htm,2019-01-09.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语境下本土化英语的国际可理解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TJWW16-01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项目“英汉视译过程的眼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YJCZH098)
作 者:雷芳,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生,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标签:共产党宣言论文; 宣言论文; 马克思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中国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名作欣赏》2019年第24期论文;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语境下本土化英语的国际可理解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TJWW16-01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项目“英汉视译过程的眼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YJCZH098)论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论文;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