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词名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词,认知,语料库,英语,语法,模型,背景。
动词名化论文文献综述
夏喜蓉[1](2018)在《英语动词名化的认知理据和转喻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词是英语中最重要的词类之一,许多名词是由名词化形成的,并成为普通名词。名词化也是英语中重要的语法手段,通过名词化,其他词可以表达名词的概念和意义。名词化的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不同词性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一直是语言学家的兴趣所在。名词化通常指动词或形容词的名词化,本文主要研究英语的动词名词化,以期找到动词名词化的认知动机和机制,以理解动词名词化词的意义。英语动词名词化是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转换,那么它的出现是任意的还是有理据的呢?如果是有理据的,那我们又怎么解释其理据呢?在动词名词化的过程中包含什么认知机制?这几个问题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运用突显观和概念转喻理论,采用定性研究法从认知角度讨论了英语动词名词化的认知理据和转喻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英语动词名词化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它的认知动机是由动词引起的事件框架中不同元素的突显性。英语动词名词化的认知动机可以根据不同的突显元素表现为以下形式:如受事的突显,施事的突显,工具的突显,结果的突显等等。(2)在动词名词化的过程中,一个词所表达的概念从一个动作概念转变为一个事物概念,这个过程是通过概念转喻实现的。因此,英语动词名词化的认知机制是概念转喻。通过概念转喻,事物的概念可以完全或部分地代替一个动作概念。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理论,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英语名词化进行探究,本文主要对英语动词名词化的认知理据和转喻机制进行了探索,从认知语言学的突显观和概念转喻的视角观察英语动词的名化现象。本文的研究扩大了突显观和概念转喻理论的应用范围,对英语学习者理解动词名词化现象的认知过程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刘海艳[2](2017)在《基于语料库的V-ING动词名化构式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V-ING动词名化构式由原生动词加后缀ING名化而来,此种名化是将表示过程关系的动词转化为凸显事件的名词的过程。因为语言符号有限,而人们表达无限,作为语言表达最为普遍的词类范畴,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转换尤为重要。对V-ING动词名化构式的认知研究,一方面可以探究V-ING动名转换构式的一般特征,丰富语言表达;另一方面,可以探求V-ING构式和人类认知之间关系,揭示丰富的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从本质上理解语言,更恰当地使用语言。V-ING动词名化构式,因其构造简便,应用灵活,成为众多研究者青睐的对象。近年来,Jespersen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和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均涉及到动词名化构式,但其分别聚焦于级转移以及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换,忽略了意义;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注意到意义与功能的变化,但是没有涉及语言构式特征,探究认知机制;Langacker为代表的认知语法以及Heyvaert为代表的认知-功能语法分别对V-ING动词名化某些构式进行研究,实现了认知转向,但偏向理论建构,未结合实际语料详细分析,而且忽略了构式特征。因此,鲜有研究对其构式特征进行系统而全面地分析。此外,缺乏科学的语料库作为支撑以及对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探究不够,也使得研究不够全面深入。构式语法强调形义配对,不同意义决定不同形式。一方面,强调构式与构式之间的家族相似性以及网络性;另一方面,注重构式与词汇之间的压制性。而认知语法强调语言转换背后的认知动因和认知机制。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的结合,不仅能够概括V-ING动词名化构式特征,而且能够揭示语言构式背后的认知机制。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以V-ING动词名化构式为研究对象,辅之以COCA语料库,用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观点和理论视角,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尝试系统、全面分析V-ING动词名化构式这一典型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现象,概括其具有的构式特征,揭示语言变化背后的认知机制和动因。具体回答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V-ING动词名化构式有多少种典型的构式变体?这些构式变体的形式和语义特征是什么?2)对于不同的V-ING动词名化构式变体,它们的认知机制是什么?3)对于不同的V-ING动词名化构式变体,构式和词汇之间,构式与构式之间为什么会存在互动关系?为了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本文在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的理论指导下,将认知语言学与语料库语言学有效结合,对COCA语料数据进行抽样,收集,整理,分析。首先,根据V-ING动词名化构式在2015年最新语料库中出现频率进行抽样,选取前100个V-ING目标构式。其次,依次索引目标构式,选定每个目标构式的前500个例句,根据形式与语义特征,依次、不重复筛选目标构式变体。最后,进行详细分类,计算每种构式变体所占比例,定量分析;并分别对每一种构式变体进行举例,定性剖析,探究其构式特征。此外,将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结合,探究构式的认知意义,挖掘构式生成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以便对该构式作出全面,合理,深入,系统的解释。研究发现:1)通过对收集的语料库数据分析发现,V-ING动词名化构式包含叁种典型的构式,V-ING+?(30.73%),V-ING OF(12.32%),V-ING+(N)(56.95%)。其中,V-ING+?主要包含六种小的构式变体,表达与动词框架相关的动作,产品或结果,内容,方式,时间,地点。既可以是有界的可数名词,也可是同质的不可数名词,其形式和意义更具有普通名词的特征,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其跟名词一样类型化,背景化,量化和实例化。V-ING OF构式主要包含叁种小的构式变体,V-ING OF,Article+V-ING OF,Possessive+V-ING OF.表示一种去时间化的关系,仍然表达动作意义,但是已经失去了时间意义。形式上,动词的原射体或原界标仍然保留。而V-ING+(N)也主要包含四种小的构式变体,V-ING+(N),Logic Subject+V-ING+(N),Possessive+V-ING+(N),Article+V-ING+(N).叁种构式认知意义都是从时间域到空间域的一种转变,从动词的动态性到名词静态性的过渡,是一种概念物化。但是,由于变化的认知机制不同,每种构式变体具体意义有异。V-ING+?表达实体意义;V-ING OF则是一种去时间化关系;V-ING+(N)构式虽然在动词后加上ING,但是其仍然表达过程性的关系,其形式和完整的句子非常相似,因而既有动词特征,也有名词特征。2)不同的V-ING动词名化构式变体,其产生并不是随意偶然的,而是由特定的认知机制决定的。V-ING+?构式是由侧显机制决定的,转喻也对其解释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动词框架不同成分,如动作、产品、内容、结果、方式、时间、和地点的侧显产生不同的构式意义。另外,V-ING+?构式表达的中心意义是物化的动作,转喻机制则合理解释了其它侧显成分,形成了动作代产品、动作代内容、动作代结果、动作代方式、动作代时间和动作代地点的构式。V-ING OF构式,则是扫描方式的变化,由顺序扫描转变为整体扫描,从而变成去时间化的关系。V-ING+(N)构式,则是对过程参与者的整体侧显,因而其表达的仍是过程性的关系。3)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理论下,叁种构式变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构式与词汇,构式与构式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首先,V-ING+?,V-ING OF,V-ING+(N)叁种构式经历了范畴化和非范畴化阶段,进入新的构式范畴,即构式家族,具有家族相似性,不同程度展示了动词关系意义向名词实体意义的转变。在这个家族中,V-ING+?名化程度最高,V-ING OF次之,V-ING+(N)则处于名词和动词的中间成分,兼有动名特征。叁种构式变体又都包含了很多小的变体,形成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构式图示和构式网络,环环相扣。其次,不同名化程度的构式,其词汇和构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压制。V-ING+?构式对其动词造成完全压制,使其完全服从构式用法;V-ING OF中,存在着构式和词汇的互动压制,尤其OF对整个构式形成压制,保留原动词射体或者界标;而V-ING+(N)中,动词压制占主导地位,使其兼有动词名词双重属性。因而,叁种构式变体既处于同一个构式家族,又处在家族的不同位置。本研究借助语料库,有助于对V-ING动词名化构式做一个系统,全面的认知研究,同时也能对当前的研究做一点小小的补充。(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7-06-01)
赵俊[3](2016)在《从认知功能角度看英语动词名化V-ING构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名化是一种既常见又复杂的英语语法现象。英语名化分为词汇名化和句法名化两类,其中V-ing是句法名化中最常见的构式。以BBC新闻英语为语料库基础,从认知语法和功能语法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英语动词名化V-ing构式。(本文来源于《文史博览(理论)》期刊2016年12期)
张茹[4](2016)在《英语动词名化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语里,动词名化是一种常见的有趣的语言现象。各大学派都针对这一现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结构主义者把名化结构归为名词的一种形式,忽略了名化结构的特殊性;转换生成语法则忽略了动名化相应的语义变化及其与语境的联系;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语境和交际功能的角度出发,把名化和语法隐喻联系起来。而认知语言学家则基于动、名词的原型解释动名化所涉及的语义本质的转变,而现有认知角度的研究着重于从原型理论,理想认知模型,象似性和名化度的角度进行分析。鉴于此,本文着重从认知语言学中认知语法的视角来探讨英语中行为动词转换成名词的方式,并对由同一原生动词而来的不同的名化形式认知及使用的区别加以研究分析,以揭示不同的名化形式在使用中发挥其语义功能的认知机制。本次研究主要结合隐喻概念和认知语法,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为例证,采用定性研究法从认知角度对英语中的动词名化现象作出系统的分析。首先运用隐喻相关概念阐明动词名化转换的体验基础及转换的可行性;其次,通过运用基体/侧面以及心理扫描相关概念结合动、名词的原型图示深刻的描写了由原生动词派生出不同名词化形式的方式,探索出原生动词名化的方式以及动名词及原生动词各种派生名词之间的认知差异,包括突显的成分的不同,以及自指和转指的区别;然后通过有界性概念结合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差异来解释原生动词派生出的不同名词化形式之间的差异;并从语用角度总结由同一原生动词而来的不同的名词化形式之间的差别,从而解释了原生动词形成的不同名化形式在实际使用中的不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从认知视角并结合实际语料对语言现象进行阐释为此类词类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得语言现象的语义本质和使用形成一个连贯的系统。另外,本文通过分析动词名化过程的心理机制,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更恰当的运用原生动词以及其相应的名化形式,并且研究结果能够与生活中此类词汇的运用联系到一起,使学习者对此类词汇的使用有一个新的理解角度。(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6-04-14)
林璐[5](2014)在《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视野下的动词名化V-ing构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angacker(2004)将动词名化V-ing构式分为类型名化(type nominalization)和实例名化(instance nominalization)两类。然而,考察BBC新闻语料发现,该构式可有3类变体:Ving+Φ、V-ing+of+NP和V-ing+NP。在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共同观照下分析得出:1)3类变体呈现的外部句法结构功能相同,概念意义特征虽有差异,但互相关联;2)3类变体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从原型构式成员V-ing+Φ到边缘构式成员V-ing+NP的一个完整的构式范畴;3)语言具体使用中,词类之间会有重迭现象,使词类划分具有不确定性,呈现连续性特点。(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吴双[6](2014)在《纺织科技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中的动词名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语料库的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纺织类英语学术摘要的名词化现象存在异同。在动词派生名词使用中,二者均以-tion词尾为最主要的名词化手段,但各词缀构成的高频名词却不尽相同。"the+动词派生名词+of"搭配最为突显,但二者对于此搭配在语篇中所起的语法语义功能却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期刊2014年10期)
蔡美兰[7](2013)在《医学英语动词名化研究——基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利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对医学英语动词名化现象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动词名化是医学英语的常见特征之一,其中最常见的构成方式是零缀、后缀-ion,-ment和-sis。转类型动词名化多于转级型动词名化,而且名化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期刊2013年04期)
陈雪[8](2013)在《从认知的角度解读英文新闻标题中的动词名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化常见于科技、法律、新闻语篇。结构主义学派,转换生成语言学派,认知语言学派,语用学派都曾经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名化做出描写和阐释,但是已有的研究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如未将语境纳入考虑范围,未能对此现象的生成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根据认知语法,名词标示事物,动词标示过程。在实际语言使用过程中,经验常常被重新识解,形成语言使用中的非一致表达式,动词名化即为其中一类。动词和名词是语言中最重要的两种词类,因此对二者的转化的研究一直不断。英文新闻报刊作为英美国家政治党派的喉舌,需要将政府的某些意识形态强加于读者身上,使非已知、非共有的信息在形式上已知或共有,诱导读者接受有争议或不真实的信息,即西方政党通过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动词名化现象将其意识形态隐性地传递给读者。而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动词名化就能实现这一功能。事件域认知模型(ECM)是王寅教授针对Langacker, Talmy等学者的理论模型之不足而提出的一种兼顾线性和层级性分析,适用于动态和静态场景的全新的认知分析方法。ECM能够很好地解释词性的变化,特别是动词名化这一现象。但我们发现,该理论没能很好地解释在特定体裁下动词名化现象的生成机制。基于此,本文结合事件域认知模型和图形背景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模型ECM~+。该模型在ECM原有的兼具线性和层级性网络图上,辅以图形背景理论,即动词名化以图形形式凸显出来,整个事件域中隐性表达的意识形态作为背景信息。归于背景的内容尽管并未凸显,但仍处于整个事件域当中,能够为图形提供背景和解释。英文新闻标题中的动词名化形式即是图形,背景则是作者隐性传达给读者的意识形态。简而言之,本文通过整合ECM和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得到新的模型ECM~+,并且用新的模型对英文新闻标题中的动词名化现象进行研究,揭示了动词名化现象的识解机制。本文共五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为文献综述,简要介绍了各个语言学派语言学家对名化现象的研究。第叁章为本文的理论框架,详细介绍了ECM~+的建立过程。第四章将ECM~+应用到对英文新闻标题中动词名化现象的解释中。第五章为全文的总结。(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3-04-01)
张美兰[9](2012)在《英语动词名化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英语动词名化现象进行探讨,对动词名化后的词进行了分类并比较了其固化度。此现象的分析对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新西部(下旬.理论版)》期刊2012年Z2期)
曲英梅,杨忠[10](2009)在《英汉动词名化表达式的名化度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词名化本质上是一种跨范畴现象,即过程被重新识解为事物。不同的动词名化表达式因其所表达事物的典型程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动词名化度,名化结构的语法特征可以作为衡量动词名化度的参数。英汉动词名化度的对比分析表明:英汉转指型动词名化的名化度普遍高于自指型动词名化,但是汉语中转类型和转级型动词名化的名化度呈现出不同于英语的复杂排列趋势。这既反映了英汉语言基于认知的共性,也表现出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为翻译和英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09年03期)
动词名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V-ING动词名化构式由原生动词加后缀ING名化而来,此种名化是将表示过程关系的动词转化为凸显事件的名词的过程。因为语言符号有限,而人们表达无限,作为语言表达最为普遍的词类范畴,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转换尤为重要。对V-ING动词名化构式的认知研究,一方面可以探究V-ING动名转换构式的一般特征,丰富语言表达;另一方面,可以探求V-ING构式和人类认知之间关系,揭示丰富的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从本质上理解语言,更恰当地使用语言。V-ING动词名化构式,因其构造简便,应用灵活,成为众多研究者青睐的对象。近年来,Jespersen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和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均涉及到动词名化构式,但其分别聚焦于级转移以及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换,忽略了意义;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注意到意义与功能的变化,但是没有涉及语言构式特征,探究认知机制;Langacker为代表的认知语法以及Heyvaert为代表的认知-功能语法分别对V-ING动词名化某些构式进行研究,实现了认知转向,但偏向理论建构,未结合实际语料详细分析,而且忽略了构式特征。因此,鲜有研究对其构式特征进行系统而全面地分析。此外,缺乏科学的语料库作为支撑以及对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探究不够,也使得研究不够全面深入。构式语法强调形义配对,不同意义决定不同形式。一方面,强调构式与构式之间的家族相似性以及网络性;另一方面,注重构式与词汇之间的压制性。而认知语法强调语言转换背后的认知动因和认知机制。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的结合,不仅能够概括V-ING动词名化构式特征,而且能够揭示语言构式背后的认知机制。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以V-ING动词名化构式为研究对象,辅之以COCA语料库,用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观点和理论视角,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尝试系统、全面分析V-ING动词名化构式这一典型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现象,概括其具有的构式特征,揭示语言变化背后的认知机制和动因。具体回答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V-ING动词名化构式有多少种典型的构式变体?这些构式变体的形式和语义特征是什么?2)对于不同的V-ING动词名化构式变体,它们的认知机制是什么?3)对于不同的V-ING动词名化构式变体,构式和词汇之间,构式与构式之间为什么会存在互动关系?为了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本文在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的理论指导下,将认知语言学与语料库语言学有效结合,对COCA语料数据进行抽样,收集,整理,分析。首先,根据V-ING动词名化构式在2015年最新语料库中出现频率进行抽样,选取前100个V-ING目标构式。其次,依次索引目标构式,选定每个目标构式的前500个例句,根据形式与语义特征,依次、不重复筛选目标构式变体。最后,进行详细分类,计算每种构式变体所占比例,定量分析;并分别对每一种构式变体进行举例,定性剖析,探究其构式特征。此外,将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结合,探究构式的认知意义,挖掘构式生成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以便对该构式作出全面,合理,深入,系统的解释。研究发现:1)通过对收集的语料库数据分析发现,V-ING动词名化构式包含叁种典型的构式,V-ING+?(30.73%),V-ING OF(12.32%),V-ING+(N)(56.95%)。其中,V-ING+?主要包含六种小的构式变体,表达与动词框架相关的动作,产品或结果,内容,方式,时间,地点。既可以是有界的可数名词,也可是同质的不可数名词,其形式和意义更具有普通名词的特征,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其跟名词一样类型化,背景化,量化和实例化。V-ING OF构式主要包含叁种小的构式变体,V-ING OF,Article+V-ING OF,Possessive+V-ING OF.表示一种去时间化的关系,仍然表达动作意义,但是已经失去了时间意义。形式上,动词的原射体或原界标仍然保留。而V-ING+(N)也主要包含四种小的构式变体,V-ING+(N),Logic Subject+V-ING+(N),Possessive+V-ING+(N),Article+V-ING+(N).叁种构式认知意义都是从时间域到空间域的一种转变,从动词的动态性到名词静态性的过渡,是一种概念物化。但是,由于变化的认知机制不同,每种构式变体具体意义有异。V-ING+?表达实体意义;V-ING OF则是一种去时间化关系;V-ING+(N)构式虽然在动词后加上ING,但是其仍然表达过程性的关系,其形式和完整的句子非常相似,因而既有动词特征,也有名词特征。2)不同的V-ING动词名化构式变体,其产生并不是随意偶然的,而是由特定的认知机制决定的。V-ING+?构式是由侧显机制决定的,转喻也对其解释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动词框架不同成分,如动作、产品、内容、结果、方式、时间、和地点的侧显产生不同的构式意义。另外,V-ING+?构式表达的中心意义是物化的动作,转喻机制则合理解释了其它侧显成分,形成了动作代产品、动作代内容、动作代结果、动作代方式、动作代时间和动作代地点的构式。V-ING OF构式,则是扫描方式的变化,由顺序扫描转变为整体扫描,从而变成去时间化的关系。V-ING+(N)构式,则是对过程参与者的整体侧显,因而其表达的仍是过程性的关系。3)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理论下,叁种构式变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构式与词汇,构式与构式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首先,V-ING+?,V-ING OF,V-ING+(N)叁种构式经历了范畴化和非范畴化阶段,进入新的构式范畴,即构式家族,具有家族相似性,不同程度展示了动词关系意义向名词实体意义的转变。在这个家族中,V-ING+?名化程度最高,V-ING OF次之,V-ING+(N)则处于名词和动词的中间成分,兼有动名特征。叁种构式变体又都包含了很多小的变体,形成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构式图示和构式网络,环环相扣。其次,不同名化程度的构式,其词汇和构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压制。V-ING+?构式对其动词造成完全压制,使其完全服从构式用法;V-ING OF中,存在着构式和词汇的互动压制,尤其OF对整个构式形成压制,保留原动词射体或者界标;而V-ING+(N)中,动词压制占主导地位,使其兼有动词名词双重属性。因而,叁种构式变体既处于同一个构式家族,又处在家族的不同位置。本研究借助语料库,有助于对V-ING动词名化构式做一个系统,全面的认知研究,同时也能对当前的研究做一点小小的补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词名化论文参考文献
[1].夏喜蓉.英语动词名化的认知理据和转喻机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2].刘海艳.基于语料库的V-ING动词名化构式认知研究[D].江南大学.2017
[3].赵俊.从认知功能角度看英语动词名化V-ING构式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6
[4].张茹.英语动词名化的认知研究[D].湖北大学.2016
[5].林璐.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视野下的动词名化V-ing构式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
[6].吴双.纺织科技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中的动词名化现象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
[7].蔡美兰.医学英语动词名化研究——基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
[8].陈雪.从认知的角度解读英文新闻标题中的动词名化现象[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
[9].张美兰.英语动词名化现象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2
[10].曲英梅,杨忠.英汉动词名化表达式的名化度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