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等位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水稻,绿豆象,细胞质,甘蓝,遗传性,对数。
基因等位性论文文献综述
卜祥通[1](2014)在《由一道高考试题谈基因等位性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3年高考全国卷理综第31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造成试题难度过高的原因,讨论正确的解题思路,总结出基因等位性的检测方法,并对试题中存在的信息不足缺陷提出修改意见。(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学》期刊2014年09期)
范晓静[2](2014)在《BNS小麦育性相关基因等位性分析和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NS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是河南科技学院利用52-24小麦与BNY-S杂交得到的,可能在未来小麦杂交育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探究BNS的育性稳定性、恢复性、与732A的关系及育性相关基因的表达特点,采用BNS分期播种、BNSB与BNS杂交、BNS与680个常规品种(含732A的99个强恢复系)测交、BNS与YS型温敏雄性不育系732A正反交、对BNS和732A花粉发育时期中两个育性相关基因TA1和TA2采用qRT-PCR测定方法。结果表明:BNS的温敏不育特性稳定遗传,播期延后会提高其当代自交结实率;孕穗期至抽穗期可能是影响BNS小麦结实率的关键时期;BNSB株系是在正常秋播的BNS群体中发现的完全可育株,BNSB1、BNSB2和BNSB6为BNS的自然突变体,且为BNS的稳定保持系;对BNS恢复性强的品种(系)较少;732A与BNS的不育基因为非等位关系,BNS是非K型细胞质的小麦不育类型;四分体时期至二核期,TA1的相对表达量累计上调会诱导732A和BNS花粉败育;四分体时期至二核期,TA2相对表达量累计下调会诱导BNS花粉败育,累计上调会诱导732A花粉败育;二核期可能为BNS和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花粉发育最敏感时期;推测TA1对不育系BNS和732A花粉败育影响程度强于TA2;TA1和TA2在BNS基因组中不连锁,且推测其对BNS花粉败育影响表现为拮抗作用;推测二者基因对不育系732A花粉败育影响表现为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刘凯,周雷,杨国才,陈荣智,胡刚[3](2010)在《新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Co27育性基因等位性测验》一文中研究指出Co27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利用转基因方法育成的新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温敏核不育基因来源于OsUgp1基因的共抑制表达。Co27在不育期内表现出不育性,在可育期内表现可繁性好。经测验,与目前我国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6个籼、粳类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基因均不等位。(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12期)
孙蕾[4](2007)在《抗豆象基因等位性鉴定及栽培绿豆V2709抗豆象遗传与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豆(Vigna radiata(L.)Wilczek)是豇豆属亚洲亚属(Ceratotropis)中的一个栽培种。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是豇豆属食用豆类作物重要的仓储害虫,在任何种植和储藏绿豆的地方均可发生,严重影响食用豆的产量和品质。选育和利用抗豆象品种是防治豆象最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对抗豆象栽培绿豆V2709进行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研究,为绿豆抗豆象育种及抗虫基因的精细定位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感豆象推广品种中绿1号(VC1973A)为母本,抗豆象栽培绿豆V2709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研究V2709抗豆象特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中绿1号×V2709的杂交F_1表现为近父本性状,F_2呈3抗∶1感的分离比例,BC_1F_1呈1抗∶1感的分离比例,F_3呈1抗∶2分离∶1感的分离比例,证明V2709对豆象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2.选用来源于印度的V2709、菲律宾的V2802、澳大利亚的ACC41、由VC1973A×TC1966衍生的VC6089A-6和由V2709衍生的VC1973A/V2709-2,5个抗豆象材料,配制抗/抗杂交组合,研究不同抗豆象种质之间抗性基因的等位性。初步结果表明,VC1973A/V2709-2×ACC41、VC6089A-6×V2709及VC6089A-6×V2802杂交后的F_2群体发生抗感分离,且各杂交组合抗、感分离比率均符合15∶1的分离比率,证明VC1973A/V2709-2与ACC41、VC6089A-6与V2709、VC6089A-6与V2802的抗性基因不等位,是独立遗传的。而(VC1973A/V2709-2)×V2802及(VC1973A/V2709-2)×V2709杂交后的F_2群体接虫结果表明VC1973A/V2709-2与V2802的抗虫基因等位或二者的抗豆象基因座是紧密相连的。3.采用BSA法,以F_2代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抗、感亲本和抗、感池筛选63个RAPD引物、100对SSR引物和28对STS引物,发现引物OPC-06和一对STS引物STSbr2在抗、感亲本和抗、感池间有多态性谱带,并进一步在F_2后代单株中验证,结果表明这两个引物与抗豆象基因连锁,利用Mapmaker3.0b绘制出抗豆象基因与其连锁标记的局部遗传连锁图,遗传距离分别为11.0cM和5.8cM。(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7-06-01)
石磊,徐芳森,刘峰,孟金陵,赵建伟[5](2003)在《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基因等位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 8Z0 5和青油 10号为硼高效品种 ;Bakow 为硼低效品种。 2 0 0 0~ 2 0 0 1年度 ,硼高效品种 8Z0 5×青油 10号F2 代 5 88个单株种植在缺硼土壤上。花期调查缺硼症状 ,表现硼高效的单株数与硼低效的单株数之比为 5 74∶14 ;结实期分离规律与花期相似。这说明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品种 8Z0 5和青油 10号硼营养高效主效基因是等位的 ,同时可能存在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 ,但微效基因的QTL可能不完全相同。 2个年度的试验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徐鹏,陶大云,李静,胡凤益,杨友琼[6](2003)在《国外粳型陆稻品系育性恢复基因等位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发现的6个粳型陆稻恢复系WAB450-11-1-3-P40-HB,WAB450-11-1-2-P61-HB,WAB450-1-I-P-91-HB,IRAT216,IRAT359,IRAT104及滇一型粳型水稻恢复系南29分别与滇一型不育系滇榆1号A杂交获得F1后再与保持系滇榆1号B回交形成的A/R//BBC1F1分离群体及F1与滇榆1号A回交的BC5F2分离群体为材料进行遗传研究,并用新发现的粳型陆稻恢复系与带恢复基因Rf1的C57杂交F1为父本,用滇榆1号A作母本测交进行恢复基因等位性测定,以花粉育性为主要指标,辅以小穗育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滇榆1号A与各恢复系的杂交F1花粉育性为50%左右,但结实率正常,为配子体不育类型,新发现的粳型陆稻恢复系WAB450-11-1-3-P40-HB,WAB450-11-1-2-P61-HB,WAB450-1-I-P-91-HB,IRAT216,IRAT359对滇榆1号A有正常恢复能力,而IRAT104仅能部分恢复;新恢复系WAB450-11-1-3-P40-HB,WAB450-11-1-2-P61-HB,WAB450-1-I-P-91-HB,IRAT216,IRAT359及云南粳型水稻恢复系南29的恢复性均由1对显性恢复基因控制,而IRAT104具有1对对滇一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具部分恢复能力的恢复基因;新发现恢复系的恢复基因与着名粳稻恢复系C57所带的Rf1互为等位,IRAT104所携带的弱效恢复基因也与Rf1等位,为复等位基因,云南重要恢复系南29所带的恢复基因也与Rf1互为等位。(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向阳,李必湖,吴厚雄,陈良碧[7](2002)在《光敏、温敏核不育水稻核不育基因等位性及基因对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光敏核不育系农垦 5 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 70 0 1S、温敏核不育系 W6 15 4 S、培矮 6 4 S,以及温敏核不育系安农 S- 1及其衍生的温敏核不育系 810 S、安湘 S、香 12 5 S为材料进行相互杂交 ,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观察 F1 的育性 ,根据其可育性和不育性确定核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 :70 0 1S、W6 15 4 S、培矮 6 4 S与核不育基因供体农垦 5 8S之间有等位点的核不育基因 ;但温敏核不育系 W6 15 4 S与培矮 6 4 S之间 ,不具等位点的温敏核不育基因。该结果说明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 8S至少存在一对光敏核不育基因和两对温敏核不育基因 ,而且各对温敏核不育基因可独立遗传 ,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其不育性得到充分表达。安农 S- 1与其衍生的不育系之间以及衍生的不育系与不育系之间都具有等位点的温敏核不育基因。农垦 5 8S及衍生的核不育系与安农 S- 1及衍生的核不育系之间没有等位点的核不育基因。(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02年04期)
蒋志谦,严宗卜,曹绍书,甘雨,刘建昌[8](2001)在《美国稻RA73矮生基因等位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稻种 RA73与 6个不同矮生基因品种进行等位性测定表明 ,其矮生基因不仅与 sd- 1基因不等位 ,也与 sd- s( t)、dg( t)、sd- s( g)、d- 1以及小粒特特普、KL90 8等矮生基因不等位 ,是一个新矮源。(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01年03期)
邓晓建,李仁端,周开达,杨仁崔[9](1996)在《试议农垦58S衍生光温敏不育系的核不育基因等位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评述了关于农垦58S衍生光温敏不育系的核不育基因等位性问题的3种观点;简介笔者近年在这方面研究的结果,提出对这一问题的3点看法。(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1996年06期)
梁国华,顾铭洪,潘学彪,嵇朝球,印志伟[10](1996)在《几个籼稻半矮秆基因等位性和遗传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利用不同半矮秆材料与南京6号杂交,不同半矮秆材料之间的双列交以近等基因系的比较,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的遗传特点,它们之间的互作及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4个半矮秆基因都表现为隐性单基因,它们之间的互作为积加作用,并且其矮化效应可累加;sd-1控制的株高节间配制较合理,而sd-g控制的植株表现出后期快长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学院学报》期刊1996年01期)
基因等位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BNS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是河南科技学院利用52-24小麦与BNY-S杂交得到的,可能在未来小麦杂交育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探究BNS的育性稳定性、恢复性、与732A的关系及育性相关基因的表达特点,采用BNS分期播种、BNSB与BNS杂交、BNS与680个常规品种(含732A的99个强恢复系)测交、BNS与YS型温敏雄性不育系732A正反交、对BNS和732A花粉发育时期中两个育性相关基因TA1和TA2采用qRT-PCR测定方法。结果表明:BNS的温敏不育特性稳定遗传,播期延后会提高其当代自交结实率;孕穗期至抽穗期可能是影响BNS小麦结实率的关键时期;BNSB株系是在正常秋播的BNS群体中发现的完全可育株,BNSB1、BNSB2和BNSB6为BNS的自然突变体,且为BNS的稳定保持系;对BNS恢复性强的品种(系)较少;732A与BNS的不育基因为非等位关系,BNS是非K型细胞质的小麦不育类型;四分体时期至二核期,TA1的相对表达量累计上调会诱导732A和BNS花粉败育;四分体时期至二核期,TA2相对表达量累计下调会诱导BNS花粉败育,累计上调会诱导732A花粉败育;二核期可能为BNS和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花粉发育最敏感时期;推测TA1对不育系BNS和732A花粉败育影响程度强于TA2;TA1和TA2在BNS基因组中不连锁,且推测其对BNS花粉败育影响表现为拮抗作用;推测二者基因对不育系732A花粉败育影响表现为协同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等位性论文参考文献
[1].卜祥通.由一道高考试题谈基因等位性的检测[J].中学生物学.2014
[2].范晓静.BNS小麦育性相关基因等位性分析和表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刘凯,周雷,杨国才,陈荣智,胡刚.新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Co27育性基因等位性测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0
[4].孙蕾.抗豆象基因等位性鉴定及栽培绿豆V2709抗豆象遗传与分子标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5].石磊,徐芳森,刘峰,孟金陵,赵建伟.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基因等位性检测[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
[6].徐鹏,陶大云,李静,胡凤益,杨友琼.国外粳型陆稻品系育性恢复基因等位性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
[7].向阳,李必湖,吴厚雄,陈良碧.光敏、温敏核不育水稻核不育基因等位性及基因对数的研究[J].种子.2002
[8].蒋志谦,严宗卜,曹绍书,甘雨,刘建昌.美国稻RA73矮生基因等位性测定[J].贵州农业科学.2001
[9].邓晓建,李仁端,周开达,杨仁崔.试议农垦58S衍生光温敏不育系的核不育基因等位性[J].杂交水稻.1996
[10].梁国华,顾铭洪,潘学彪,嵇朝球,印志伟.几个籼稻半矮秆基因等位性和遗传效应分析[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