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娟:辛伐他丁汀与阿司匹林结合治疗脑血栓的价值体会论文

胡立娟:辛伐他丁汀与阿司匹林结合治疗脑血栓的价值体会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用于脑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于本院2014 年5 月至2019 年2 月诊治的脑血栓患者中选出112 例为对象,根据患者的意愿分组,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整理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6 个月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面积对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6 个月后NIHSS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的21.43%,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用于脑血栓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促进斑块的改善,修复神经功能,且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关键词:辛伐他汀;阿司匹林;脑血栓;颈动脉斑块;NIHSS 评分;不良反应

0 引言

脑血栓是神经内科的多发病,是脑梗死中的一种,多发病于老年人,是因脑血管壁的病变引发的综合征,病情严重时伴有一定程度的脑出血。本病以药物治疗为主,阿司匹林是常用药物,具有显著的抗动脉硬化效果。近年来的研究指出他汀类药物在稳定斑块方面也有一定作用。为此,本研究探索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汇报如下。

If Ls-A1-220-200<6 000, so L3=Ls-A1-220-200=Ls-A1-42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的112 例被确诊为脑血栓的患者为2014 年5 月至2019年2 月入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排除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组:对照组56 例,男30 例,女26 例,年龄53-85 岁,平均(70.4±4.1)岁;发病到入院的时间为2~13 h,平均(5.0±0.6)h;合并症:高血压23 例,冠心病16 例,糖尿病10 例。观察组56 例,男32 例,女24 例,年龄50-86 岁,平均(70.6±4.4)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2~12 h,平均(5.2±0.5)h;合并症:高血压20 例,冠心病18 例,糖尿病12 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对照组:阿司匹林+常规治疗,早餐后30 min 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70 mg,每日1 次;同时结合患者的表现给予抗感染、降血糖、抗凝、抗血小板、溶栓、神经营养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措施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于晚餐后30 min 口服辛伐他汀片20 mg,每日1 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调整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的用药剂量。

二是梳理现有流域管理制度,加强水行政执法监督。对现有流域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制定太湖流域水功能区管理细则、重要河湖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水利技术规定、对流域水资源配置和防汛抗旱影响较大的水工程名录,并发布实施。开展岸线利用规划修编和水资源调度方案研究。

1.3检测指标

(1) 对比图6(a)中骨架曲线发现,加载初期,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改变,对试件初始刚度影响不大;进入弹塑性阶段后,骨架曲线逐渐分离,峰值过后越发明显,表明再生粗骨料在服役和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微裂缝等初始缺陷,对后期承载力和刚度的影响相对显著。

1.4统计学方法

脑血栓的形成发展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是引起脑血栓的危险因素。本病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脑血管系统闭塞,导致局部脑血管供区的功能障碍。血液成分改变、血管壁硬化是本病发展的主要病理变化,在脑血栓形成的初期,血小板易于被激活,释放血栓素A2,从而形成固体质块;而且血液黏附在动脉内膜上逐渐形成血栓,从而导致脑部血液流通不畅。因此对于脑血栓的治疗以调脂、抗血小板为主。阿司匹林在该病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其通过抑制患者体内核因子来达到减少炎性介质、黏附因子表达的目的,从而起到明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果;对于已形成的粥样斑块则能起到稳定斑块作用[1]。但是单一的阿司匹林应用效果不明显,而且阿司匹林大剂量长期应用也易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发生,影响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影响治疗效果。

2 结果

2.1两组的斑块指标和NIHSS评分对比

大量临床实践数据表明脂质代谢紊乱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而60% 的脑血栓患者伴有高血脂,因此还需重视对脑血栓患者的调脂治疗。辛伐他汀是常见的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调脂药物,其不仅有助于促进患者脂质代谢的改善,而且辛伐他汀还能改善脑血栓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粥样斑块,并且还能抑制C 反应蛋白的分泌,减轻血管壁的炎症反应,稳定斑块[2]。辛伐他汀还能通过改善脂质代谢来减少氧自由基,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消耗,维持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稳定模型结构,从而对脑血管起到保护作用。辛伐他汀还利于改善局部血液流变学,提高血液的流动性,改善脑部的供血,促进神经功能修复[3]。韦丽娟[4]等人指出脑血栓患者伴有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异常,定期多高危人群进行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积极降低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降低血小板D-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预防脑血栓的发病。姚珊[5]等人的研究指出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能改善脑血栓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6 个月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将辛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起来治疗脑血栓能发挥两药的协同作用机制,提高治疗效果,稳定斑块,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且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用药治疗的依从性。

表1 两组斑块指标、NIHSS 评分

组别 例数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mm 颈动脉斑块面积/cm2 NIHS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6 0.74±0.12 0.51±0.07 1.65±0.23 1.24±0.15 25.9±2.4 12.7±1.0对照组 56 0.78±0.14 0.62±0.10 1.60±0.24 1.49±0.18 25.6±2.5 17.5±1.2 t/1.623 6.744 1.126 7.985 0.648 22.995 P/0.107 <0.001 0.263 <0.001 0.519 <0.001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面积;治疗前后使用NIHSS 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测,得分越高缺损程度越高;收集整理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表2 两组不良反应

注:*为两组之间比较χ2=4.667,P=0.031<0.05.

组别 例数 恶心呕吐 上腹部不适 头晕 发生率观察组 56 2(3.57) 1(1.79) 1(1.79) 4(7.14)*对照组 56 5(8.93) 4(7.14) 3(5.36) 12(21.43)

3 讨论

使用SPSS 22.0 软件对计数/ 计量资料行χ2/t 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6 个月后,观察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以及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

2.7 果实采收 根据市场要求及果实成熟度适时采收,为保证果实品质可以适当晚采。采收后严格分级,统一果个、颜色、果形,及时入库贮藏。

综上所述,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疗效确切,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修复,稳定斑块,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璐菡,潘涛.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3):161-164.

[2]谷海燕,唐敏,刘晓广,等.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改善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6):283-285.

[3]林英奎,吴寿兴.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血栓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6):789-790.

[4]韦丽娟,齐宁霞.血液流变学与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脑血栓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04):634-635.

[5]姚珊,周静.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7,19(3):237-239.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6.097

本文引用格式:胡立娟.辛伐他丁汀与阿司匹林结合治疗脑血栓的价值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6):170,182.

作者简介:

胡立娟(1977-),女,河北省石家庄,汉,本科,主治医师,

单位级别:省属高校,所在科室:内科,研究方向:神经内科,老年病。

标签:;  ;  ;  ;  ;  ;  ;  ;  ;  ;  ;  ;  

胡立娟:辛伐他丁汀与阿司匹林结合治疗脑血栓的价值体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