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近代新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文化运动,自由,知识分子,胡适,近代,穆斯林,国故。
中国近代新文化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黄小雪,田利军[1](2019)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自由观”的转变——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自由观"经历了从"外-内的限制"到从"内-外的内省式"转变,唤醒了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使更多的人摆脱了传统的框架,有更多的勇气去挑战,去追求个人的幸福。与此同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自由观"也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承担"的"自觉式"转变,使更多的人主动地投入到政治变革中去,为国家的发展主动地付出。产生如此转变的原因有政治、社会、思想、教育等方面。这场转变促进了"重视个人解放""直接行动""勇担责任"的五四精神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党政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胡紫玥[2](2018)在《中国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先导——由鲁迅谈中国知识分子在近代国难中的自觉自省》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典型代表,他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第一线,用笔墨做武器、用文字做弹药,用思想和文化引领和推动了人们在民主革命中不断成熟、不断走向胜利——这是鲁迅的贡献,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新思想新文化革命中的贡献。(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8年25期)
中屋敷宏,郑子路[3](2018)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关于中国近代文学的思想性基础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陈独秀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自幼研习经书并顺利通过县试、府试。18岁时,因目睹了乡试考生的种种堕落无能之行,决定不再参加科举。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陈独秀以革命家的姿态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创建了"藏书楼""青年会""岳王会"等组织,并创办了《爱国新报》《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等报刊。1907年以后,陈独秀开始以《新青年》为阵地,以"文化运动"为手段,积极推动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的创刊从本质上说,是陈独秀革命运动的继续,即完成"中华民族的精神改造"。用陈独秀的话来说,则是发扬对"民主"与"科学"的主张。但是,由于受到启蒙思想内在逻辑的制约,陈独秀缺乏对中国现状的认识及理解,其自我意识的完结性,又从主体一侧封杀了他作为中国的思想家超越西欧近代启蒙思想局限的可能。虽然,陈独秀很快就"转向"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在启蒙思想的逻辑下形成的自我构造仍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中所要变革的对象,就是陈独秀所显示出来的这种意识构造。(本文来源于《中文论坛》期刊2018年01期)
刘春云,龚蛟腾[4](2018)在《新文化运动与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图书馆学近代转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上半叶,新文化运动与整理国故运动两大社会文化思潮相继兴起,其合力最终促使传统校雠学向近现代图书馆学转型。一方面,新文化运动舶来西式图书馆学之成果,从传播西方图书馆理念,到普及欧美图书馆学思想,进而推动西式图书馆学学科创立。另一方面,整理国故运动弘扬传统校雠学之精髓,在凸显传统校雠学与图书馆学同质的基础上推动二者对接,并促使校雠学朝图书馆学转向。前者奠定了西式图书馆学的基础,后者则敦促学界批判、继承传统校雠学说,于是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经此酝酿喷薄而出。"中国的图书馆学"的建设揭示了学科发展的根基,尽管未能弥补中西图书馆学的失衡,但开创了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道路。(本文来源于《大学图书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丽超[5](2018)在《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文学学科之关系——以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开设的中国文学学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大为主要阵地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无法忘怀的历史,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文学学科渐趋完善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之,近代中国文学学科为新文化运动的诞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因而为新文化运动取得成功打开了一扇学科之窗。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学学科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进步。(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10期)
齐勇锋[6](2018)在《“新文化史”视域下的近代中国文化体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叁十年来,名曰"新文化史"或"社会文化史"的新史学流派迅速崛起,并渐次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史学界对"新文化史"的治史方式、研究特点及学术追求所持论点不一。傅才武教授的新着《近代中国国家文化体制的起源、演进与定型》(中(本文来源于《新阅读》期刊2018年01期)
郑大华[7](2015)在《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走向——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持人语]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自第二卷起,改称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历史尤其是思想文化走向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正是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标志,中国近代的历史尤其是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23年,胡适在写给《新青年》同人高一涵、陶孟和的信中指出:"二十五年来,只有叁个杂志可代表叁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叁个新时代。一(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2015年08期)
曹瑞冬[8](2015)在《曹瑞冬:新文化运动的女权探寻——解读中国近代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贞操这东西早晚都要给男人,所有女人都是一样的"似乎是女性的宿命,女性获得了爱与被爱的价值,却失去了被尊重的需要以及独立自由的人生。平等并不只是法律规定的民主,而是生命个体能够活出自己的个性和人生,而整个社会也充分尊重这类自由。女性是弱势群体,但并不是男性权利的附庸,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就在于女权的探寻状况。中国时代信仰的构建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探索的,当我们在批判旧社会的黑暗时,要知道,我们的生命也是黑暗时代的妇女给予的。中国女权的探寻发源于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方面,鼓舞了一代代进步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的人生。中国近代社会是进步的时代,但进步是要代价的,剧变转型的社会带来了不平等的人格权利,一方面带来了民主进步,另一方面贫穷引发了女性权利的戕害。女权探寻是人类永无止境的事业,近代女性引领的时代光辉再度成为时代主旋律,继续引导女性追寻自由。《新文化运动的女权探寻——解读中国近代女性》旨在研究新文化运动的新文化思想的传播,从而进入对近代女权探寻的分析,通过对上层、下层、广大妇女的解读,并且探索中国近代女权运动者,深入分析中国早期女权运动的路径,探寻中国当代女性的独立自由道路。男人的一句"我爱你"能让女人付出一万年的爱与陪伴,女人的"我爱你"又是否值得男人一生一世的尊重与信赖。(本文来源于《联发2015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系列活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集美)端午文化论坛论文集》期刊2015-06-06)
顾艳丽[9](2015)在《专题叁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叁)》一文中研究指出所属课程新授课所属专业高中历史授课课时1课时一、课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1)首先通过对材料的引入,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让学生对当时中国思想界混乱的情况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知识分子面临的严峻的形势。(2)其次,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要让学生基本掌握,同时认识到在社会进步方面,新旧势力经过了论战,最终新势力战胜了旧势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进(本文来源于《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4年教学案例》期刊2015-06-01)
张雪松[10](2014)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与近代中国穆斯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5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并发表了题为《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发表这一讲(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4-06-10)
中国近代新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鲁迅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典型代表,他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第一线,用笔墨做武器、用文字做弹药,用思想和文化引领和推动了人们在民主革命中不断成熟、不断走向胜利——这是鲁迅的贡献,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新思想新文化革命中的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近代新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黄小雪,田利军.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自由观”的转变——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J].党政研究.2019
[2].胡紫玥.中国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先导——由鲁迅谈中国知识分子在近代国难中的自觉自省[J].高考.2018
[3].中屋敷宏,郑子路.“五四”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关于中国近代文学的思想性基础的考察[J].中文论坛.2018
[4].刘春云,龚蛟腾.新文化运动与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图书馆学近代转型的影响[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
[5].王丽超.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文学学科之关系——以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开设的中国文学学科为例[J].长江丛刊.2018
[6].齐勇锋.“新文化史”视域下的近代中国文化体制探究[J].新阅读.2018
[7].郑大华.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走向——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J].教学与研究.2015
[8].曹瑞冬.曹瑞冬:新文化运动的女权探寻——解读中国近代女性[C].联发2015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系列活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集美)端午文化论坛论文集.2015
[9].顾艳丽.专题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二课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叁)[C].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4年教学案例.2015
[10].张雪松.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与近代中国穆斯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渊源[N].中国民族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