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论文和设计-邹洪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包括塑胶壳体,以及线束对插对应连接的接触端子,所述塑胶壳体与所述接触端子对插连接一面设有多个梯形定位孔,所述梯形定位孔较大一端为所述接触端子的预插定位,所述梯形定位孔较小一端为实现与所述接触端子的过渡配合并形成位置度定位,所述接触端子的端子锡脚为SMT型焊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塑料壳体的定位孔进行了改善,利用了梯形结构优化了接触端子在塑料壳体中的预插方式,改善常规预插装配时存在的配合过紧、不能预插、塑胶破裂,或配合过松、预插后接触端子滑落的现象;通过对接触端子的端子锡脚与连接方式进行了改善,利用了SMT的焊接工艺的方式与PCB板连接,容易清洗,减少了粉尘与高温高湿通电下测试的风险。

主设计要求

1.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塑胶壳体(1),以及线束对插对应连接的接触端子(2),所述塑胶壳体(1)与所述接触端子(2)对插连接一面设有多个梯形定位孔(3),所述梯形定位孔(3)较大一端为所述接触端子(2)的预插定位,所述梯形定位孔(3)较小一端为实现与所述接触端子(2)的过渡配合并形成位置度定位,所述接触端子(2)的端子锡脚(4)为SMT型焊接。

设计方案

1.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塑胶壳体(1),以及线束对插对应连接的接触端子(2),所述塑胶壳体(1)与所述接触端子(2)对插连接一面设有多个梯形定位孔(3),所述梯形定位孔(3)较大一端为所述接触端子(2)的预插定位,所述梯形定位孔(3)较小一端为实现与所述接触端子(2)的过渡配合并形成位置度定位,所述接触端子(2)的端子锡脚(4)为SMT型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胶壳体(1)注塑成型,所述接触端子(2)冲压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子(2)另一端与PCB板(5)焊接连接,形成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胶壳体(1)预插定位一面上多个所述梯形定位孔(3)矩形阵列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其特征在于:上层与下层所述端子锡脚(4)通过所述梯形定位孔(3)错位引出,形成错位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定位孔(3)较小一端尺寸与所述接触端子(2)厚度尺寸一致,过渡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定位孔(3)较大一端尺寸略大于所述接触端子(2)厚度尺寸,过渡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定位孔(3)与所述接触端子(2)过渡配合部分的尺寸是所述接触端子(2)对插所述塑胶壳体(1)内部尺寸的一半或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胶壳体(1)两侧设有固定孔位(6)。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为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BCM集成化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在车身中应用的功能越来越多,BCM控制对象更多,功能更加强大,要求BCM的数据通信功能也越来越强,使得总线式、网络化BCM成为发展趋势。

因此,使得连接器在BCM中的使用需求日趋增大,之前主要依赖进口国外的成熟产品,在结构、工艺等方面均受现有产品的约束,导致对注塑成型工艺、材料、公差配合精度等要求较高,造成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报废率高等不足,影响产品的大规模批量生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该连接器组件一端与PCB板焊接连接,一端与线束端连接器对插连接,形成电器回路,实现各电器部件间的数据通信,能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包括塑胶壳体,以及线束对插对应连接的接触端子,所述塑胶壳体与所述接触端子对插连接一面设有多个梯形定位孔,所述梯形定位孔较大一端为所述接触端子的预插定位,所述梯形定位孔较小一端为实现与所述接触端子的过渡配合并形成位置度定位,所述接触端子的端子锡脚为SMT型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塑胶壳体注塑成型,所述接触端子冲压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端子另一端与PCB板焊接连接,形成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塑胶壳体预插定位一面上多个所述梯形定位孔矩形阵列分布。

进一步地,上层与下层所述端子锡脚通过所述梯形定位孔错位引出,形成错位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梯形定位孔较小一端尺寸与所述接触端子厚度尺寸一致,过渡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梯形定位孔较大一端尺寸略大于所述接触端子厚度尺寸,过渡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梯形定位孔与所述接触端子过渡配合部分的尺寸是所述接触端子对插所述塑胶壳体内部尺寸的一半或以上。

进一步地,所述塑胶壳体两侧设有固定孔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塑料壳体的定位孔进行了改善,利用了梯形结构优化了接触端子在塑料壳体中的预插方式,改善常规预插装配时存在的配合过紧、不能预插、塑胶破裂,或配合过松、预插后接触端子滑落的现象,降低装配工艺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2)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接触端子的端子锡脚与连接方式进行了改善,利用了SMT的焊接工艺的方式与PCB板连接,使接触点更稳固,不易松裂,容易清洗,减少了粉尘与高温高湿通电下测试的风险,避免短路或者断电的不利后果,保证了电器回路的稳定性,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后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塑胶壳体对插连接面示意图。

图中标号:

1-塑胶壳体;2-接触端子;3-梯形定位孔;4-端子锡脚;5-PCB板;6-固定孔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包括塑胶壳体1,以及线束对插对应连接的接触端子2,所述塑胶壳体1与所述接触端子2对插连接一面设有多个梯形定位孔3,所述梯形定位孔3较大一端为所述接触端子2的预插定位,所述梯形定位孔3较小一端为实现与所述接触端子2的过渡配合并形成位置度定位。该实用新型利用塑胶壳体1和接触端子2对插连接组成的连接器,在对插连接一面设有多个梯形结构的定位孔3,利用梯形结构的定位孔3,使得预插更为方便,梯形定孔位3较大一端为预插定位,梯形定位孔3较小一端为与接触端子2过渡配合并形成位置度定位,整体上优化了定位孔3的结构,避免了过紧或过松的现象。

所述接触端子2的端子锡脚4为SMT型焊接,所述接触端子2另一端与PCB板5焊接连接,形成回路。该实用新型通过SMT型焊接的方式把端子锡脚4与PCB板5连接,用SMT工艺焊接品质得到有效提升,而且容易清洗,并且在做粉尘与高温高湿通电下做测试,避免了PCB短路发生的风险,做持高度的稳定性。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所述塑胶壳体1注塑成型,所述接触端子2冲压成型。该实用新型在生产过程中,塑胶壳体1注塑成型,接触端子2冲压成型,总体上提高了他们的结构特点。

所述塑胶壳体1预插定位一面上多个所述梯形定位孔3矩形阵列分布,上层与下层所述端子锡脚4通过所述梯形定位孔3错位引出,形成错位分布。该实用新型多个梯形定位孔3矩形分布在塑胶壳体1预插定位一面,横向与纵向均均匀分布,穿插进去的接触端子2的端子锡脚4都通过梯形定位孔3引出,上层与下层端子锡脚4错位引出至PCB板上均匀分布,再通过SMT型焊接连接。

所述梯形定位孔3较小一端尺寸与所述接触端子2厚度尺寸一致,过渡配合;所述梯形定位孔3较大一端尺寸略大于所述接触端子2厚度尺寸,过渡配合。该实用新型形定位孔3较小一端尺寸与接触端子2厚度尺寸一致,一方面防止过盈配合时不能正常预插,另一方面防止间隙配合时,孔的尺寸过大,装配成连接器组件后,接触端子2的位置度偏大,影响与PCB装配,影响使用效果。梯形定位孔3较大一端尺寸略大于接触端子2厚度尺寸,为了方便接触端子2的预插,防止接触端子2不能正常预插而影响装配工艺,效率低等缺陷。

所述梯形定位孔3与所述接触端子2过渡配合部分的尺寸是所述接触端子2对插所述塑胶壳体1内部尺寸的一半或以上。该实用新型在过渡配合时,需要一定的过渡配合部分,否则容易造成配合后的组器松动、摇晃,无法理想控制接触端子2的位置度。

所述塑胶壳体1两侧设有固定孔位6。该实用新型在塑胶壳体1两侧设有固定孔位6,一方面增加了塑胶壳体1与PCB板5之间的牢固性,同时避免了端子锡脚4与PCB板5焊接点由于塑胶壳体1不稳固而断裂,影响正常的运作。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设计图

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6945.6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183813U

授权时间:20190730

主分类号:H01R 13/02

专利分类号:H01R13/02;H01R13/40;H01R13/46;H01R12/57

范畴分类:38E;

申请人:东莞市捷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东莞市捷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科苑城鹿乙二路9号

发明人:邹洪;谢吉国

第一发明人:邹洪

当前权利人:东莞市捷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勋

代理机构:11427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汽车BCM连接器装配端子之新结构论文和设计-邹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