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及车辆,该座椅包括:座椅本体、靠背、驱动机构及座椅调节件,所述驱动机构分别驱动连接所述座椅本体和所述靠背,且所述座椅调节件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的侧部,并与所述驱动机构电连接;所述座椅调节件包括第一操控部,及环绕所述第一操控部设置的、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操控部旋转的第二操控部;所述第一操控部用于接受按压操作或滑动操作,以控制所述座椅本体移动;所述第二操控部用于接受旋转操作,以调节所述靠背的倾斜角度。这样可以提高座椅位置的调整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本体、靠背、驱动机构及座椅调节件,所述驱动机构分别驱动连接所述座椅本体和所述靠背,且所述座椅调节件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的侧部,并与所述驱动机构电连接;所述座椅调节件包括第一操控部,及环绕所述第一操控部设置的、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操控部旋转的第二操控部;所述第一操控部用于接受按压操作或滑动操作,以控制所述座椅本体移动;所述第二操控部用于接受旋转操作,以调节所述靠背的倾斜角度。
设计方案
1.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本体、靠背、驱动机构及座椅调节件,所述驱动机构分别驱动连接所述座椅本体和所述靠背,且所述座椅调节件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的侧部,并与所述驱动机构电连接;
所述座椅调节件包括第一操控部,及环绕所述第一操控部设置的、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操控部旋转的第二操控部;
所述第一操控部用于接受按压操作或滑动操作,以控制所述座椅本体移动;
所述第二操控部用于接受旋转操作,以调节所述靠背的倾斜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操控部为旋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操控部为按钮,所述按钮上设置有四个按压触点,所述四个按压触点用于分别调整所述座椅本体前移、后移、上移和下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还设置有指纹组件,所述指纹组件的触控区位于所述按钮的按压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按压触点分别设置于所述按钮的外端面的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且邻近所述按钮的侧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调节件为柱状体,所述柱状体包括柱状本体和套设于所述柱状本体的柱状外圈,所述第一操控部为形成在所述柱状本体的端面的第一触控面,所述第二操控部为形成在所述柱状外圈的外侧壁上的第二触控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操控部的外侧壁设置有锥形部,所述第二操控部设置有所述锥形部适配的安装槽,所述锥形部的外侧壁可相对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操控部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沿所述第二操控部的周向分布、且沿所述第二操控部的轴向延伸的凸包。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调节件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靠近所述车辆的车门的一侧的侧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用户对车辆的功能需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座椅的舒适度需求。
目前,为满足不同用户的座椅位置需求,一般是在座椅的侧边设置一拉杆,以便用户通过操控拉杆,调整座椅的位置,比如靠背前倾、靠背后倾、座椅前移、座椅后移、座椅调高及座椅降低等等。然而,通过拉杆调整座椅位置的方式,不仅费劲,而且在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反复微调,以便将座椅调整至用户满意的位置。
可见,现有技术中,车辆座椅的位置调整存在调整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座椅的位置调整存在调整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包括:座椅本体、靠背、驱动机构及座椅调节件,所述驱动机构分别驱动连接所述座椅本体和所述靠背,且所述座椅调节件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的侧部,并与所述驱动机构电连接;
所述座椅调节件包括第一操控部,及环绕所述第一操控部设置的、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操控部旋转的第二操控部;
所述第一操控部用于接受按压操作或滑动操作,以控制所述座椅本体移动;
所述第二操控部用于接受旋转操作,以调节所述靠背的倾斜角度。
可选的,所述第二操控部为旋钮。
可选的,所述第一操控部为按钮,所述按钮上设置有四个按压触点,所述四个按压触点用于分别调整所述座椅本体前移、后移、上移和下移。
可选的,所述按钮还设置有指纹组件,所述指纹组件的触控区位于所述按钮的按压面。
可选的,所述四个按压触点分别设置于所述按钮的外端面的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且邻近所述按钮的侧边缘。
可选的,所述座椅调节件为柱状体,所述柱状体包括柱状本体和套设于所述柱状本体的柱状外圈,所述第一操控部为形成在所述柱状本体的端面的第一触控面,所述第二操控部为形成在所述柱状外圈的外侧壁上的第二触控面。
可选的,所述第一操控部的外侧壁设置有锥形部,所述第二操控部设置有所述锥形部适配的安装槽,所述锥形部的外侧壁可相对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转动。
可选的,所述第二操控部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沿所述第二操控部的周向分布、且沿所述第二操控部的轴向延伸的凸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座椅。
可选的,所述座椅调节件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靠近所述车辆的车门的一侧的侧部。
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座椅本体的侧部设置一座椅调节件,并通过座椅调节件的第一操控部调整座椅本体的位置,以及通过座椅调节件的第二操控部调整靠背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实现对座椅的位置调整,并将座椅调整至用户习惯的位置。相对于通过拉杆调整座椅位置,不仅可以使座椅位置的调整更为简便省力;而且,通过座椅调节件调整座椅的位置,即通过电气控制对座椅位置进行调整,还可以提高了座椅位置的调整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纹模组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件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包括座椅本体10、靠背20、驱动机构(未图示)及座椅调节件30,所述驱动机构分别驱动连接所述座椅本体10和所述靠背20,驱动机构可以驱动座椅本体10的移动,比如前移、后移、上移和下移,以调整座椅本体10的位置;驱动机构还可以驱动靠背20转动,比如前转、后转,并可以控制靠背20的转动方向及转动角度;其中,座椅调节件30可以设置于座椅本体10的侧部,以便用户操作,并通过操作座椅调节件30对座椅本体10和靠背20的位置进行调整,将座椅调整至用户的舒适位置;而且,座椅调节件30还与驱动机构电连接,以便将用户的输入操作,转换成控制信号,并基于该控制信号控制驱动机构对座椅本体10和\/或靠背20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调节件30包括第一操控部31,及环绕该第一操控部31设置的、且可相对第一操控部31旋转的第二操控部32。其中,第一操控部31用于接受按压操作或者滑动操作,以调整所述座椅本体10的位置,第二操控部32用于接受旋转操作,以控制所述靠背20绕所述座椅本体10转动,来调整靠背20的角度。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控制座椅本体10和靠背20的方式,可以采用电气控制的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使用人力驱动,可以有效降座椅位置的调整难度。
这样,通过在座椅本体10的侧部设置一座椅调节件30,并通过座椅调节件30的第一操控部31调整座椅本体10的位置,以及通过座椅调节件30的第二操控部32调整靠背20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实现对座椅的位置调整,并将座椅调整至用户习惯的位置。相对于通过拉杆调整座椅位置,不仅可以使座椅位置的调整更为简便省力;而且,通过座椅调节件30调整座椅的位置,即通过电气控制对座椅位置进行调整,还可以提高了座椅位置的调整效率。
其中,第一操控部31可以是按钮,且第一操控部31上设置有四个按压触点,该四个按压触点可以用于分别调整座椅本体10前移、后移、上移和下移,从而实现座椅本体10的位置的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按压触点包括第一按压触点311、第二按压触点312、第三按压触点313和第四按压触点314,其中,第一按压触点311用于控制座椅本体10前移,第二按压触点312用于控制座椅本体10后移,第三按压触点313用于控制座椅本体10上移,第四按压触点314用于控制座椅本体10下移。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操控四个按压触点,可以实现座椅本体10的前移、后移、上移和下移,从而实现座椅本体10的位置的调整。
其中,第一按压触点311、第二按压触点312、第三按压触点313和第四按压触点314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操控部31前后上下四个方位的边缘位置,以便用户对座椅本体10的位置进行调整。而且,第一按压触点311、第二按压触点312、第三按压触点313和第四按压触点314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布局方式设置在第一操控部31上,比如,四个按压触点可以以阵列的形式分布于第一操控部31上,或者以排列的形式分布于第一操控部31上,只要能够方便用户对座椅本体10的位置进行调整即可。
其中,第一操控部31还包括指纹组件315,指纹组件315的感应区显露于第一操控部31的按压面。如图3所示,指纹组件315包括识别模块3151、记忆存储模块3152、查找模块3153和控制模块3154。
本实施方式中,识别模块用于识别目标指纹信息,记忆存储模块用于存储与指纹信息匹配的座椅位置信息(包括座椅本体的位置信息和靠背的位置信息),查找模块用于从记忆存储模块中查找与目标指纹信息对应的目标座椅位置信息,控制模块用于根据目标座椅位置信息控制驱动机构将座椅调整至目标位置,以实现座椅位置的调整。
这样通过识别用户的指纹信息,在查找到与该指纹信息对应的座椅位置信息时,直接控制驱动机构将座椅调整至与座椅位置信息对应的目标位置,以实现座椅位置的快速调整。相对于通过操控第一操控部31的四个按压触点和第二操控部32对座椅的位置进行调整,通过利用指纹模组315的指纹识别存储记忆功能,可以实现座椅位置的快速调整。
比如,当用户A调整好座椅位置后,需要将其座椅位置录入存储,以便下次可以通过输入指纹信息,实现座椅位置的快速调整,省去手动调整的过程。在座椅位置的录入过程中,用户A可以在指纹组件315的感应区长按第一时间(比如3秒),即可实现记录当前座椅的位置,并建立当前座椅位置与用户A的指纹信息的对应关系,并将该对应关系存储到记忆存储模块3152。当用户A下一次使用该座椅时,可以在指纹组件315的感应区长按第二时间(比如2秒),即根据记忆存储模块3152中存储的对应关系中调取与用户A的指纹信息对应的座椅位置信息,并通过控制模块控制驱动机构将座椅的调整至与该座椅位置信息对应的位置,从而实现座椅的位置存储与调用,实现座椅位置的快速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座椅调节件30为柱状体,该柱状体包括柱状本体和套设于该柱状本体上的柱状外圈。其中,第一操控部31为形成在柱状本体的端面的第一触控面,并可以通过接收作用于第一触控面上的滑动触控操作调整座椅本体10的位置。比如,可以设定向前滑动时,则控制座椅本体10前移;设定向后滑动时,则控制座椅本体10后移;设定向上滑动时,则控制座椅本体10上移;设定向下滑动时,则控制座椅本体10下移。第二操控部32为形成在柱状外圈的外侧壁上的第二触控面,并可以通过接收作用于第二触控面上的滑动操作,比如若接收到顺时针滑动触控操作,则控制靠背20前转;若接收到逆时针滑动触控操作,则控制靠背20后转;而且,靠背20的转动角度,可以根据滑动触控操作的滑动距离来控制。
其中,滑动触控操作的轨迹与座椅本体10的调整方向或者靠背20的调整方向,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设定,只要能够将座椅的位置调整至用户满意的位置即可,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4所示,第一操控部31的外侧壁设置有锥形部33,第二操控部32设置有与该锥形部33适配的安装槽(未图示),通过将锥形部33卡在安装槽内,可以限制第一操控部31从第二操控部32中拔出;而且锥形部33的外侧壁可相对安装槽的内侧壁转动,以方便控制第二控制部32绕第一操控部31旋转。
其中,锥形部33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操控部31上,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操控部31上。
如图2所示,还可以在第二操控部32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沿第二操控部32的周向分布、且沿第二操控部32的轴向延伸的凸包321;其中,多个凸包321可以在第二操控部32的外侧壁上呈阵列设置,以提升第二操控部32的外观效果;而且通过设置多个凸包321,还可以防止用户在操作第二操控部32的过程中出现打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座椅。
其中,座椅调节件设置于座椅本体靠近车辆的车门的一侧的侧部,以方便用户调整座椅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座椅实施例的实现方式同样适应于该车辆的实施例中,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4601.1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395639U
授权时间:20190917
主分类号:B60N 2/22
专利分类号:B60N2/22
范畴分类:32G;
申请人: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102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10号院3号楼8层801室
发明人:马东辉;安玉璞
第一发明人:马东辉
当前权利人: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代理人:许静;黄灿
代理机构:11243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