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浆(清)游离核酸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阳,刘云鹏,车晓芳[1](2022)在《外泌体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前景与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推动了肿瘤精准诊疗的进步。外泌体以其稳定、不易降解、携带信息量大、生物相容性好及具有定向归巢能力等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肿瘤诊断、疗效预测及动态监测、定向药物递送等肿瘤精准诊疗环节中均显示出极具潜力的临床应用前景。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外泌体的临床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外泌体分离、检测、产业化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有待解决,尚需大规模临床研究验证。期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外泌体能够早日应用于临床,使更多肿瘤患者获益。
郭君燕,戴一扬[2](2022)在《外周血游离核酸对消化道肿瘤诊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消化道肿瘤在世界范围内持续高发,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以循环游离核酸为标志物的液体活检技术应运而生。外周血游离核酸(ccf NAs)指存在于人体血液循环中的游离于细胞外的微量核酸片段,通过将这些片段进行分离检测,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该文对ccf NAs在消化道肿瘤诊断的相关应用进行综述,并阐述了ccf NAs的应用前景。
陈桂芳,杨佳怡,高运华,王志栋,吴枭[3](2021)在《高通量测序和数字PCR应用于无创产前检测胎儿非整倍体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母体血浆中胎儿游离DNA的发现使无创产前检测成为可能。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无创产前检测已用于临床筛查常见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测序流程复杂,质量控制有助于提高高通量测序无创产前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数字PCR作为核酸定量检测的新技术,具有快速准确,流程简单的优势,有望成为无创产前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更具成本优势的新方法。本文讨论了高通量测序与数字PCR技术在无创产前胎儿非整倍体检测中的应用状况,分析了检测过程中可能的影响因素与质控参考物质研制,为理解针对胎儿非整倍体的无创产前检测研究提供了参考。
钱东林,李翔翔[4](2021)在《血清游离DNA完整性对宫颈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以ALU247与ALU115含量比值定义的血清中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完整性的检测方法,探讨其在宫颈癌的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5例原发宫颈癌患者(研究组)及5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对照组)的促凝血,检测游离DNA的两个不同长度基因片段(ALU115和ALU247)含量来计算其血清游离DNA完整性;检测两组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血清游离DNA完整性水平为0.05(0.03,0.05),低于研究组的0.12(0.11,0.15)(U=3.438,P=0.001),对照组SCCA水平为1.1(0.80,1.70)ng/mL,研究组为1.3(0.9,3.8)ng/mL,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749,P=0.80),血清游离DNA完整性在不同宫颈癌的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和有无HPV感染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CCA、血清游离DNA完整性的曲线下面积(AUCROC)分别为0.609、0.720。结论血清游离DNA完整性检测在宫颈癌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黄玲,庄梓健,李翔,石沐玲,刘高强[5](2021)在《基于核酸适体的外泌体分子识别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研究者证实外泌体承担了细胞外RNA等物质的运输功能以来,关于外泌体来源与功能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外泌体被发现具有作为疾病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使得拥有特定表面蛋白以及特定装载物的外泌体成为分析化学领域有价值的检测对象.从化学本质角度来说,外泌体的获取与分析需要依赖特异性的分子识别过程.核酸适体作为分子识别单元,因其特异性强、亲和力高、生物活性稳定、易于合成和保存、而且其序列和结构上具有可编程性,易于设计和修饰,已成功地用在外泌体相关的生物传感体系中.本文从外泌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具有生理、病理意义的组分出发,从外泌体通用生物标志物识别、癌细胞来源外泌体的检测及外泌体蛋白谱的分析这3个方面综述了以核酸适体作为分子识别单元在外泌体分析领域的代表性工作,总结了现有的靶向外泌体的核酸适体序列信息以及应用场景,阐述了利用化学合成与修饰以及DNA自组装等化学调控手段增强核酸适体分子识别性能的最新进展,并从适用于外泌体分子识别的核酸适体的筛选以及化学修饰的角度,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张明如,李国权,丁莉坤,张迪,叶佳俊,李桂玉,杨卫东,文爱东,汪静[6](2021)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滴注131I标记的国际一类新药美珀珠单抗, 通过测定14 d内不同时间点血样与尿样的放射性浓度, 评价美珀珠单抗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试验1)。对6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注射68Ga标记的核酸适配体Sgc8, 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通过测定不同器官对68Ga Sgc8的标准摄取值, 评价68Ga-Sgc8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学分布(试验2)。对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静脉注射99mTc奥曲肽, 4 h后行单光子发射和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 测定感兴趣区放射性摄取水平;结合患者活检组织生长抑素受体亚型2(SSTR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评价99mTc-奥曲肽对SSTR2的亲和性和靶向性(试验3)。结果纳入试验1的3名健康志愿者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为28、45和25岁;131I-美珀珠单抗注射剂量分别为21.0、25.9和17.6 mg, 放射性活度分别为364、420和304 MBq。纳入试验2的6名健康志愿者中男性和女性各3名, 年龄(46±11)岁, 范围35~63岁;放射性活度为(80±7)MBq, 范围69~87 MBq。纳入试验3的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 年龄(54±10)岁, 范围39~69岁;放射性活度为(777±74)MBq, 范围740~ 925 MBq。静脉滴注131I-美珀珠单抗后, 受试者血液放射性浓度在1.5 h达峰值, 131I-美珀珠单抗主要与血细胞结合, 其全血清除半衰期为420 h;尿液放射性浓度在16~24 h达峰值, 24 h后逐渐降低。静脉注射68Ga-Sgc8后即刻放射性信号由强至弱的器官依次为膀胱、肾脏、心脏、子宫、肝脏、脾脏、胆囊、大肠和肺;注射药物后3 h内心脏的清除速率最快, 子宫、肾脏和肝脏次之, 脾脏和胆囊的清除速率较慢, 大肠和肺的清除速率最慢。9例患者静脉注射99mTc-奥曲肽后4 h体内均有放射性异常浓聚,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SSTR2呈强阳性表达, 表明99mTc-奥曲肽对SSTR2有良好的亲和性和靶向性。安全性测试结果显示, 试验1中1名受试者静脉滴注131I-美珀珠单抗后1个月出现碘相关甲状腺功能亢进, 无干预持续监测8个月后恢复正常;其余受试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可无创、动态、可视化地评价生物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生物学分布及靶向性, 安全性良好, 在生物药的临床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张璐,董振坤,崔岩[7](2021)在《循环肿瘤DNA在肾癌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和游离核酸的液体活检技术,在恶性肿瘤的诊断到随访的整个过程中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与传统组织活检相比,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检测的优势在于风险小,可以进行连续检测,可以监测疾病的复发和随着时间推移对治疗的反应。ctDNA检测的灵敏度取决于使用的检测技术和遗传平台,还受肿瘤部位、分期、肿瘤异质性、肿瘤克隆性等的影响。ctDNA在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的治疗选择、耐药监测、对依维莫司的治疗反应预测等方面也得到很好的应用。本文主要对ctDNA在肾癌中的研究现状及挑战进行综述。
高姚怡,黄斐,沈敏娜,陈馨宁,杨轶慧,王蓓丽,潘柏申,郭玮[8](2021)在《多平台检测循环游离DNA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评估》文中提出目的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NGS)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循环游离DNA(cfDNA)突变的性能验证, 评估NGS、微滴式数字PCR(ddPCR)和超级扩增阻滞突变系统(super-ARMS)在NSCLC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入组75例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就诊的NSCLC患者。采用NGS检测标准品、25例初诊未治疗患者的血浆cfDNA、以及血浆中掺入血红蛋白(0.5 mg)、胆红素(0.5 mg)、脂肪乳(0.5 mg)、肠球菌基因组DNA(gDNA)和大肠埃希菌gDNA的自制混合标本, 以验证NGS平台的空白限、分析灵敏度、精密度、准确性及分析特异性。采用ddPCR和NGS检测75例NSCLC患者的cfDNA突变, 比较两平台的突变阳性率, 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比较两平台对于cfDNA突变丰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在75例患者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12例进行血浆super-ARMS平台的检测, 比较NGS、ddPCR与super-ARMS的检测一致性。结果 NGS平台对血浆cfDNA突变检测的空白限为0.00%;敏感度为0.2%;批内精密度、批间精密度均为100%;准确性为100%;检测结果不受血浆内源性血红蛋白、胆红素、甘油三酯或外源性DNA干扰影响, 分析特异性好。75例NSCLC患者血浆cfDNA 的ddPCR平台和NGS平台的突变阳性率分别为61.33%、60.00%, 完全一致率为89.33%。NGS与ddPCR均检测出突变的51个位点的突变丰度呈正相关(r=0.984, P=0.001)。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的12例NSCLC患者血浆中, NGS、ddPCR与super-ARMS三平台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的共7例, 包括2例野生型, 5例突变型。结论 NGS平台经验证可用于NSCLC患者cfDNA突变检测, ddPCR、NGS、super-ARMS对血浆cfDNA的突变检测各有优势。
杜梅捷[9](2021)在《基因型和单倍型定量研究与无创产前检测》文中指出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高通量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基因分型和单倍型分析成为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性技术手段。本论文在优化基因型和单倍型定量分析准确性的基础上,关注了在胎儿基因型定量分析的无创产前检测领域的应用。在基因型与单倍型定量研究部分,我们首先以高通量测序与基因芯片作为研究工具,共对4个健康人样本进行平均深度大于100×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分型。探讨对测序数据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准确有效的基因分型管道。随后我们利用这种严格过滤的基因分型方法,对2组家系6个个体的全基因组进行基因分型,并通过6个个体的测序结果进行单倍型分析,建立了有效的单倍型分析管道;利用单倍型定量,帮助验证家系单细胞测序中检测到的拷贝变异,证实了女性个体单细胞中~1/100的X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是母源或父源单倍体的丢失,验证了我们单倍型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在建立了前期的基因型和单倍型定量分析方法后,我们将其初步应用在无创产前检测的基础理论模型研究优化上;我们利用4组家系的单倍型结果,进行胎儿的全基因组基因型分析,取得了99.99%的高准确性。在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建立部分,我们专注于目前产前检测领域的实际临床应用问题:单基因病的临床检测。针对心血管单基因遗传病,利用探针捕获和靶向富集技术,优化特异性和无偏性,提高高深度测序的无污染性,有效解决了常规靶向富集技术在低量胎儿检测上的失败,建立了适合于低量胎儿基因型检测的靶向富集技术;利用梯度比例的混合样品模拟孕妇,并进行胎儿分数定量和胎儿基因型似然比计算,通过混合物来源基因型进行结果验证,建立了理论模型;通过模型灵敏度的理论计算确定临床样本方案,非母系突变靶向测序深度要求设置在1000×,母系突变3000×。在临床样本上对303个高心血管单基因遗传病风险家系的836个样品进行了86%检出率的致病位点判断;对其中27个有即时产前检测需求的家系进行了100%准确率的胎儿遗传情况检测,包括7个母系突变、6个父系突变和14个生殖细胞嵌合风险的一胎突变案例;依据本地数据库和致病基因注释管道,建立了无噪声的胎儿新发突变检测流程,在6个新发案例中对4个案例进行了有效的致病位点归因,剩余2个案例在无创产前检测和真实胎儿样品中均无致病突变。通过技术优化、模型建立和临床验证,最终构建了临床友好型的单基因病无创产前检测方案。
肖永强[10](2020)在《创伤后游离核酸促炎促凝及聚阳离子材料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创伤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每6秒钟就会有一个人遭受到创伤,每年有超过500万人因创伤而死亡,约占全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0%,是疟疾、结核病和艾滋病总和的1.7倍[1]。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nger induc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是机体受到严重创伤后从受损细胞或细胞外基质中释放到血液和组织液中的一类分子[2,3]。这些DAMPs能够被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触发细胞内信号级联反应,激活NF-k B等炎症相关通路,诱导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4,5]。DAMPs种类很多,而这其中,细胞外游离核酸(包括DNA、RNA、micro RNA等)是重要的一类,在细胞坏死、组织损伤以及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被激活产生NETs过程中释放进入血液循环,能够被免疫炎症细胞的TLR3、7、8、9等核酸识别受体所识别,诱发机体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进而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6-8]。同时,创伤后患者的促凝机制显着升高、血栓生成潜力明显增加[9]。而细胞外游离DNA及RNA能够通过促进凝血因子XII和XI的激活,诱导血小板聚集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从而诱发凝血过程及血栓的形成[6,10]。炎症反应和凝血反应之间也会互相促进,炎症会导致凝血级联的启动和增强,而凝血同时也会加剧患者的炎症反应。目前,临床上尚没有通过清除循环中的细胞外游离核酸而达到抑制创伤后早期炎症反应及改善高凝状态的治疗类药物,开发这样的药物显得十分必要。根据核酸表面带有大量负电荷的特性,使用表面因富含氨基而带有大量正电荷的多羟基支化氨基糖苷类聚阳离子材料,通过静电间互相作用与核酸相结合,进而达到对核酸的清除作用,以此来抑制创伤后升高的游离核酸所诱导的过度炎症及凝血反应。二、研究目的第一部分:探索创伤后患者血浆中游离核酸的变化及对TLR的激活作用以及细胞损伤后DAMPs对TLR的激活以及诱导炎症反应。第二部分:探索使用聚阳离子材料通过结合并清除细胞外游离核酸从而抑制TLRs的激活而抑制炎症反应。第三部分:DAMPs、DAMPs来源的DNA及RNA以及NETs诱导血浆凝血及多羟基支化氨基糖苷类聚阳离子材料的抑制作用。三、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收集创伤病人及健康捐献者血浆,检测游离DNA、RNA及micro RNA变化。(2)使用报告基因细胞,检测上述血浆对TLR3和TLR9的激活作用,以及聚阳离子材料对此的抑制效果。(3)使用反复冻融和超声破碎的方法,制作HDF DAMPs,并探索其对TLR3、TLR8和TLR9的激活作用。(4)分离纯化HDF DAMPs中的DNA和RNA,分别刺激TLR9和TLR3。(5)提取并制作线粒体DAMPs(mitochondria DAMPs,MTD)并刺激TLR9。(6)首先使用PMA诱导THP-1细胞成人巨噬细胞,分离MTD中的mt DNA,刺激该巨噬细胞,检测IL-6、TNF-a及IL-1β等的分泌。第二部分:(1)通过Picogreen竞争性抑制实验等实验方法检测聚阳离子材料对DNA的结合能力。(2)探索聚阳离子材料对HDF DAMPs以及Cp G-DNA DNA、Poly(I:C)(ds RNA)、ORN(ss RNA)诱导的TLR9、TLR3以及TLR8激活的抑制作用。(3)通过相关实验方法,探索聚阳离子材料对MTD激活的TLR9以及Cp G-DNA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炎症因子产生的抑制效果。(4)通过ELISA等实验方法,检测聚阳离子材料对mt DNA诱导的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5)利用重物高空坠落砸伤小鼠的创伤模型,探索聚阳离子材料在清除小鼠创伤后游离核酸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效果。(6)通过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聚阳离子材料对FITC-Cp G-DNA胞吞效率的影响。(7)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一步观察材料与Cp G-DNA在细胞内的共定位情况。第三部分:(1)探索聚阳离子材料对白陶土诱导的血浆凝血的抑制效果。(2)HDF DAMPs以及DAMPs来源的DNA和RNA对凝血的诱导,以及聚阳离子材料对此的抑制效果。(3)通过免疫磁珠分离法分离人中性粒细胞,并使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4)LPS诱导中性粒细胞产生NETs,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NETs中组蛋白H3的表达,并使用CLSM进行拍照。(5)探索对照组和NETs组刺激血浆凝血的作用,以及聚阳离子材料对NETs诱导的血浆凝集的抑制效果。四、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创伤病人血浆中游离的核酸ds DNA及micro RNA含量明显升高。(2)创伤病人血浆能够明显激活TLR3和TLR9,且此激活效果可以被聚阳离子材料HPT所抑制。(3)使用反复冻融和超声破碎法制作的两种HDF DAMPs均能明显激活TLR3、TLR8和TLR9。(4)HDF DAMPs来源的基因组DNA不能有效激活TLR9,而RNA能有效激活TLR3。(5)线粒体DAMPs及mt DNA能够明显激活TLR9。(6)mt DNA能够明显诱导TNF-a、IL-6及Il-1β等炎症因子的分泌。第二部分:(1)Picogreen竞争性抑制等实验显示,多羟基支化氨基糖苷类聚阳离子材料能够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而有效的结合DNA。(2)聚阳离子材料(HPT、ss HPT和Pamam G3)能有效抑制Cp G-DNA、Poly(I:C)及ORN分别诱导的TLR9、TLR3和TLR8的激活、HDF DAMPs诱导的TLR9和TLR3的激活以及DAMPs来源的RNA对TLR3的激活。(3)聚阳离子材料(HPT、ss HPT和Pamam G3)能够有效抑制Cp G-DNA及mt DNA诱导的炎症反应以及MTD对TLR9的激活。(4)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聚阳离子材料HPT和ss HPT能够明显降低创伤诱导的小鼠血浆中游离核酸(ds DNA和micro RNA)的升高以及炎症因子(TNF-a和IL-6)的升高。(5)流式分析结果表明,HPT、ss HPT和Pamam G3并不能明显抑制巨噬细胞对游离Cp G-DNA的胞吞效率。(6)激光共聚焦细胞共定位结果显示,在Cp G-DNA与HPT、ss HPT和Pamam G3材料相结合形成复合体后同样能够富集在内含/溶酶体上,且并未发生明显解离,未释放出游离的Cp G-DNA。第三部分:(1)聚阳离子材料能够明显抑制白陶土诱导的凝血。(2)HDF DAMPs以及DAMPs来源的DNA和RNA均能明显诱导血浆凝血,缩短血浆凝血时间,且聚阳离子材料HPT可以明显抑制上述凝血过程。(3)成功分离、鉴定了中性粒细胞,并成功诱导了NETs的形成,而含有NETs网状结构的上清能够明显诱导血浆的凝血反应,缩短凝血时间,而使用聚阳离子材料后能够明显抑制。五、结论通过以上三部分的实验证明了多羟基支化氨基糖苷类聚阳离子材料可以通过结合并清除细胞损伤后所释放的细胞外游离核酸而抑制炎症和凝血反应,为其作为同时治疗创伤后无菌性炎症反应和改善患者高凝状态的治疗药物提供了理论支持。多羟基支化氨基糖苷类聚阳离子材料主要通过其表面富含的正电荷与表面富含负电荷的核酸通过静电作用相结合而达到清除的目的,从而阻断核酸对TLRs的激活作用、抑制炎症反应,同时可以抑制DAMPs及DAMPs来源的游离核酸对凝血的诱导作用。
二、血浆(清)游离核酸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浆(清)游离核酸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外泌体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前景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泌体在肿瘤精准检测中的研究现状和临床应用 |
1.1 外泌体在肿瘤诊断和预后预测中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 |
1.2 外泌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疗效预测及动态监测价值 |
2 外泌体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其临床应用 |
2.1 基于外泌体的肿瘤免疫疗法 |
2.2 外泌体作为药物递送载体的抗肿瘤治疗 |
2.3 靶向外泌体的肿瘤治疗 |
3 外泌体在临床诊疗中面临的挑战 |
4 未来及展望 |
(2)外周血游离核酸对消化道肿瘤诊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循环游离DNA |
1.1 概述 |
1.2 分离与检测 |
1.3 cf DNA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
1.3.1 cf DNA浓度 |
1.3.2 基因突变 |
1.3.3 cf DNA甲基化 |
2 循环游离RNA |
2.1 概述 |
2.2 分离与检测 |
2.3 Cf RNA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
2.3.1 循环m RNA |
2.3.2 循环mi RNA |
3 结语与展望 |
(3)高通量测序和数字PCR应用于无创产前检测胎儿非整倍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与无创产前检测的研究与发展 |
2 高通量测序无创产前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 |
2.1 高通量测序无创产前检测的影响因素 |
2.1.1 cff-DNA分数和生物学影响因素 |
2.1.2 测序以及数据分析影响因素 |
2.2 高通量测序无创产前检测的质量控制 |
3 数字PCR无创产前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 |
3.1 数字PCR无创产前检测的优势 |
3.2 数字PCR无创产前检测的研究进展 |
4 总结与展望 |
(4)血清游离DNA完整性对宫颈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血清样本的采集与保存 |
1.3血清DNA的提取 |
1.4 标准品及引物的制备 |
1.5 荧光定量PCR的体系以及反应条件 |
1.6 统计学方法与分析 |
2 结果 |
2.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 两组血清游离DNA完整性和SCCA的比较 |
2.3 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与血清游离DNA完整性相关性 |
2.4 血清游离DNA完整性与SCCA对宫颈癌的诊断效能 |
3 讨论 |
(5)基于核酸适体的外泌体分子识别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泌体的化学组成 |
1.1 蛋白质 |
1.2 脂质 |
1.3 RNA |
1.4 小结 |
2 基于核酸适体的外泌体分子识别 |
2.1 核酸适体的来源与特性 |
2.2 核酸适体识别外泌体普遍存在的CD63生物标志物 |
2.3 核酸适体检测癌细胞来源外泌体蛋白 |
2.4 核酸适体探究外泌体蛋白谱系的异质表达 |
3 化学调控核酸适体用于外泌体识别 |
3.1 核酸适体嵌合DNA纳米结构 |
3.2 核酸适体结构转换与信号放大 |
3.3 核酸适体的末端修饰 |
3.4 多价核酸适体 |
3.5 分裂核酸适体 |
4 总结与展望 |
(7)循环肿瘤DNA在肾癌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tDNA在肾癌的检测方法 |
2 ctDNA与肾癌组织检测的一致性 |
3 ctDNA在肾癌的定性分析 |
4 肾癌ctDNA与cfDNA检测的比较 |
5 肾癌ctDNA与CTCs检测的比较 |
6 小结与展望 |
(9)基因型和单倍型定量研究与无创产前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
第1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无创产前检测领域的建立 |
1.3.2 胎儿分数计算与胎儿甲基化计算 |
1.3.3 染色体疾病的无创产前检测 |
1.3.4 单基因疾病的无创产前检测 |
1.3.5 无创产前检测的临床需求解析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本文中使用的试剂 |
2.1.2 本文中使用的仪器 |
2.1.3 本文中使用的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DNA提取 |
2.2.2 富集体系制备 |
2.2.3 文库构建与文库的靶向富集 |
2.2.4 数据处理 |
2.3 靶向富集的探针序列 |
第3章 基因型与单倍型定量研究 |
3.1 深度测序基因型研究 |
3.1.1 基因型分析原理 |
3.1.2 基因型分析方法 |
3.1.3 基因型分析结果 |
3.2 单倍型定量研究 |
3.2.1 单倍型分析 |
3.2.2 单倍型定量 |
3.3 胎儿全基因组基因型分析 |
3.3.1 原理分析 |
3.3.2 基于家系的单倍体分型 |
3.3.3 滑动窗口胎儿定量计算 |
3.3.4 胎儿基因型判断 |
3.3.5 胎儿真实结果验证 |
3.3.6 深度测序模型优化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靶向富集测序的无创产前检测技术构建 |
4.1 心血管单基因病的靶向基因列表 |
4.2 靶向富集探针设计 |
4.3 靶向富集实验优化 |
4.3.1 无偏性文库构建 |
4.3.2 靶向富集的条件和效果测试 |
4.3.3 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 |
4.4 家系的遗传诊断结果 |
4.5 靶向富集污染造成的假胎儿分数和去除方法 |
4.5.1 靶向富集污染来源 |
4.5.2 靶向富集污染发现和去除 |
4.5.3 针对胎儿检测的污染和去除效果定量 |
4.6 无创产前检测模型建立 |
4.6.1 干净背景的胎儿分数计算 |
4.6.2 胎儿基因型概率分布计算 |
4.6.3 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 |
4.7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1.1 研究定位 |
5.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成果 |
5.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完成的相关学术成果 |
指导教师(小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10)创伤后游离核酸促炎促凝及聚阳离子材料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创伤后核酸DAMPs激活Toll样受体诱导炎症反应的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聚阳离子材料抑制核酸DAMPs诱导的炎症反应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DAMPs诱导及聚阳离子材料抑制血浆凝血反应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及其相关受体通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四、血浆(清)游离核酸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泌体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前景与挑战[J]. 李冬阳,刘云鹏,车晓芳.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2(01)
- [2]外周血游离核酸对消化道肿瘤诊断的应用进展[J]. 郭君燕,戴一扬. 现代医药卫生, 2022(01)
- [3]高通量测序和数字PCR应用于无创产前检测胎儿非整倍体研究进展[J]. 陈桂芳,杨佳怡,高运华,王志栋,吴枭.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21(04)
- [4]血清游离DNA完整性对宫颈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初探[J]. 钱东林,李翔翔. 中国校医, 2021(11)
- [5]基于核酸适体的外泌体分子识别研究进展[J]. 黄玲,庄梓健,李翔,石沐玲,刘高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1(11)
- [6]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J]. 张明如,李国权,丁莉坤,张迪,叶佳俊,李桂玉,杨卫东,文爱东,汪静.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10)
- [7]循环肿瘤DNA在肾癌中的研究进展[J]. 张璐,董振坤,崔岩.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05)
- [8]多平台检测循环游离DNA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评估[J]. 高姚怡,黄斐,沈敏娜,陈馨宁,杨轶慧,王蓓丽,潘柏申,郭玮.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10)
- [9]基因型和单倍型定量研究与无创产前检测[D]. 杜梅捷. 清华大学, 2021(01)
- [10]创伤后游离核酸促炎促凝及聚阳离子材料抑制作用的研究[D]. 肖永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