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苯氧乙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乙酸,咪唑,高效,联苯,散体,红壤,液相。
苯氧乙酸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改[1](2019)在《红壤水稻土中氯代苯氧乙酸类除草剂的还原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壤水稻土在我国南方分布广泛,但面临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大量使用带来的潜在生态环境风险,而农田土壤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转化,在土壤环境化学领域一直受到强烈关注。本文以典型的有机氯污染物2,4-二氯苯氧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为研究目标物,富含铁的南方亚热带湿地红壤水稻土为研究对象,以微生物驱动力为核心,利用序批式厌氧恒温培养试验,探讨红壤水稻土中2,4-D降解转化动力学及微生物学机理。重点研究不同时期铁物质形态变化、微生物群落响应机制,及其对2,4-D降解转化途径等影响的作用机理。通过模拟南方典型农艺措施,考察添加不同外源物条件下,2,4-D降解转化动力学差异,结合土壤优势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变化等分析,揭示南方红壤水稻土厌氧条件下2,4-D降解转化内在本质。主要结论如下:(1)2,4-D降解转化不是单纯的生物作用或化学反应,而是以微生物为主要核心驱动力的生物与非生物交互作用的过程。灭菌处理中2,4-D基本不发生降解转化;初始浓度为20 mg l~(-1)的2,4-D在厌氧培养45天内能够完全被降解转化。(2)厌氧条件下,2,4-D发生降解转化主要生成4-CPA、4-CP和氯离子;2,4-D降解转化途径存在两种可能:一种途径是2,4-D先脱除邻位氯生成4-CPA,4-CPA再进一步水解生成4-CP;另一种途径是2,4-D水解并同时脱除邻位氯生成4-CP。(3)厌氧条件下,不同外源物对2,4-D微生物降解转化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添加AQDS(0.1 mmol l~(-1))、硝酸钠和硫酸钠均显着抑制了厌氧培养体系中2,4-D降解转化,并且硫酸钠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着;添加纳米Fe_3O_4(20 mg kg~(-1))可以促进培养体系中2,4-D降解转化,乳酸钠和葡萄糖对2,4-D降解转化具有显着促进作用,而高浓度葡萄糖(25 mmol l~(-1))则显着抑制了2,4-D降解转化。(4)经过厌氧培养,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最优势门类,乳酸钠和葡萄糖处理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对照处理存在显着差异。细菌群落结与培养体系中pH值、铁物种、2,4-D及其降解中间产物含量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胡晓科,孙丹红,文君,杨晓松[2](2018)在《荧光衍生-HPLC法检测豆芽中苯氧乙酸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荧光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豆芽中5种苯氧乙酸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量的方法。用磷酸盐缓冲液提取样品,经WAX固相萃取柱净化后,用4-溴甲基-7-甲氧基香豆素荧光衍生,衍生产物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分离检测。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检出限为0. 9~1. 5μg/kg,3种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0. 0%~110. 0%,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 0%。方法适合在较低检测成本下分析豆芽中的苯氧乙酸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量。(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8年11期)
鲁雅,吕天喜,胡未极,吴小勇,赵国良[3](2017)在《联苯-2,4,4′,6-四甲酸银、咪唑-菲啰啉-苯氧乙酸镉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与DNA的相互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联苯-2,4,4′,6-四甲酸(H_4BPTC,C_(16)H_(10)O_8)和2-4-(1H-咪唑-2-[4,5-f][1,10]菲啰啉基)苯氧乙酸(HPIMPHC,C_(21)H_(14)N_4O_3),水热合成了2种新型配位聚合物[Ag_4(BPTC)]_n(1),[Cd(PIMPHC)_2]_n(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和结构分析。配合物1属叁斜晶系,空间群为P1;Ag(Ⅰ)的配位数分别为4、3、2,配位构型为变形四面体、平面叁角形和V型。配合物2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n;Cd(Ⅱ)的配位数为6,配位构型为变形的八面体,Cd(Ⅱ)离子间通过叁齿配体PIMPHC-桥连,形成2D网状结构。用EtBr荧光探针法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王磊,李德刚,李晓祥[4](2017)在《热熔挤出法制备苯氧乙酸吡嗪酯类化合物FC固体分散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热熔挤出法制备难溶性的药物苯氧乙酸吡嗪酯类化合物FC固体分散体,提高FC的溶出度。方法选用亲水性的PVPK30、PEG6000、Poloxamer188作为载体辅料,采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FC固体分散体。通过比较药物FC在不同载体挤出物中的差示扫描量热图和累积溶出曲线图,来判断热熔挤出技术对提高难溶性药物FC溶出度方面的作用。结果利用热熔挤出法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能够显着的提高FC的溶出度。结论用热熔挤出法制备的FC固体分散体,在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方面具有显着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7年05期)
吉时蕾[5](2017)在《磁性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苯甲酸钠及苯氧乙酸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化学分析工作中,样品前处理是一个最常见且十分重要的问题。作为出现于21世纪分离富集领域的革命性技术,磁性固相萃取(Magnetic solid-phase extraction,MSPE)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MSPE技术,是以磁性或可磁化的材料作为吸附剂的一种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它是将磁性吸附剂分散到样品溶液中进行吸附,使样品能够与吸附剂接触,萃取过程简单,避免了繁琐的操作程序,可在短时间内实现大体积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吸附和萃取,同时,操作过程中有机溶剂的使用量减少,也避免对环境的污染,此外在加磁场作用下,待测组分可以随磁性吸附剂快速分离,不仅避免了繁琐的后处理操作,也有效的避免了样品基质中杂质的干扰。作为MSPE技术的核心,磁性固相萃取材料的开发与制备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尝试并进一步拓展MSPE技术的应用范围,近年来,针对于新型磁性固相萃取的开发和制备,受到了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特别是在食品检测、环境污染等方面。在本论文中,采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以氨基酸衍生物为主要功能单体,我们设计并合成了针对于食品复杂基质中有害目标物的新型磁性固相萃取材料,即食品防腐剂和植物激素苯氧乙酸类化合物,并考察了其吸附性能,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所述:1.制备了聚(苯乙烯-co-L-苯丙氨酸甲基丙烯酰氯)修饰的磁性纳米颗粒,并将其作为磁性固相萃取吸附剂用于复杂样品饮料中防腐剂苯甲酸钠的分离分析。在材料制备过程中,通过自由基聚合,将功能单体L-苯丙氨酸甲基丙烯酰氯和苯乙烯修饰于磁性纳米颗粒表面。与其他两种防腐剂尼泊金丙酯和山梨酸钾相比,所合成吸附材料对苯甲酸钠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其中,吸附剂对目标物的吸附容量为6.08±0.31 mg/g。此外,所制备的吸附材料对于苯甲酸钠表现出较快的键合速率:5分钟之内即可达到最大吸附容量的85%。进一步,我们将所制备的吸附材料应用于饮料中防腐剂苯甲酸钠的分析中,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通过进一步的单体比例优化,所发展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采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以聚氨基酸为功能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磁性纳米颗粒为基质,制备了对复杂样品豆芽中两种常见植物激素,2,4-二氯苯氧乙酸(2,4-D),4-氯苯氧乙酸(4-CPA),有吸附效能的新型磁性固相吸附材料。考察了其对2,4-D和4-CPA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其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及选择性,并将其应用于豆芽中2,4-D和4-CPA的分离富集研究中。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聚氨基酸功能化的磁性纳米颗粒对2,4-D和4-CPA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吸附量分别为39.82 mg/g,29.02mg/g),以及较好的选择吸附性能;作为吸附剂,能够实现对实际复杂样品豆芽中2,4-D和4-CPA的分离分析。(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4)
王磊[6](2017)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苯氧乙酸吡嗪酯类化合物FC固体分散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FC是苯氧乙酸吡嗪酯类化合物,是以川芎嗪醇和非诺贝特酸成酯而成,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同时又可降低血液粘度。属于创新药的范畴,目前还未上市。本次课题研究的是使用热熔挤出技术将难溶性药物FC制备成固体分散体,考察该技术在制备固体分散体,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以及含FC固体分散体在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方面的作用。参考相关文献,并通过平衡溶解度的测定,选取1.0%SDS溶液作为溶出介质,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来对FC进行体外溶出度的测定,该方法学经过验证,快捷方便,安全可靠。另外,用HPLC进行有关物质检测,通过照电位法进行含量测定。利用化学基团贡献法计算出了FC的溶解度参数为22.82MPa1/2,并计算出常用的一些载体的溶解度参数,选择出相容性好的PEG6000、PVPK30、Poloxamer188作为载体,用于下一步进行的热熔挤出操作。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使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出不同的固体分散体。首先考察的是当药物与载体的比例均为1:4时,药物的溶出度情况。结果表明,将FC做成固体分散体后,其溶出度明显高于原料药、药物和载体的物理混合物。接下来对这叁种载体分别进行了考察,依次考察了载药量、挤出温度不同时,药物的溶出情况。通过DSC和X-衍射分析对分散体进行物相鉴别,进而分析药物FC在不同的载体中的存在状态。接着进一步考察了Poloxamer188和PVPK30这两种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选择的评价指标是含量、外观状态以及溶出度。将固体分散体于室温和40℃、RH75%的加速条件下进行放置,并考察了不同的放样时间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以PVPK30作为载体时,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较好。选择稳定性较好的FC-PVPK30固体分散体(1:4)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微晶纤维素作为填充剂,20%的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硬脂酸镁作为崩解剂和润滑剂,制备出溶出度较高的含FC固体分散体的片剂。最后建立了HPLC法来测定SD大鼠体内的FC浓度,经过方法学验证,该方法简便可行,准确可靠。动物灌胃给药后,对各取血点的动物血液进行药物浓度测定,用DAS 2.0版统计软件药代动力学程序对所测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知:大鼠在灌胃后,对照组在(2.333±0.517)h达到(1.612±0.152)mg/L的峰值浓度,受试组在(2±0)h达到(1.628±0.171)mg/L的峰值浓度,受试组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3.37±63.31%,未得到显着的提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3-24)
完莉萍,程景胜,李小兵,元英进[7](2017)在《产黄青霉菌响应苯氧乙酸的Ca~(2+)信号转导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青霉素V生产过程中—Ca~(2+)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产黄青霉菌对外源侧链前体苯氧乙酸的应答机制。【方法】考察4种不同机制的Ca~(2+)信号干扰剂[利心平、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醚)四乙酸、苏拉明和硫酸新霉素]对青霉素V产量和产黄青霉菌生物量的影响。运用Fluo-3/AM荧光染料对细胞进行染色,通过荧光显微镜成像和酶标仪定量检测两种方法监测胞内Ca~(2+)浓度的变化。【结果】苯氧乙酸添加后胞内Ca~(2+)相对含量高于对照组49.86%,而1 mmol/L磷酸酯酶C底物抑制剂硫酸新霉素的添加使得胞内Ca~(2+)相对含量降低了53.31%,同时青霉素V产量降低78.71%,表明产黄青霉菌可通过肌醇1,4,5-叁磷酸信号途径调节胞内Ca~(2+)浓度来响应苯氧乙酸的胁迫。【结论】首次探究了Ca~(2+)信号转导途径在产黄青霉菌对苯氧乙酸应答中的作用,为丝状真菌中Ins(1,4,5)P3-Ca~(2+)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7年05期)
杨玉峰[8](2016)在《2,4-二氯苯氧乙酸合成实验中苯氧乙酸制备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2,4-二氯苯氧乙酸合成实验中制备苯氧乙酸一步,教材上是以氯乙酸和苯酚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进行Williamson反应。教材所述实验方法,存在氯乙酸的水解和苯酚的氧化等问题,导致产品质量差、收率低。对该实验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采用0℃下中和氯乙酸;加入苯酚的同时加入1%亚硫酸钠;苯酚与氢氧化钠作用后,再加入到氯乙酸钠溶液中。改进后的实验,不但提高了苯氧乙酸产品的质量,而且收率可达95.2%。(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期刊2016年14期)
沈伟,胡未极,吴小勇,赵国良[9](2016)在《咪唑-菲咯啉-苯氧乙酸锌、铅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与DNA的相互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4-(1H-咪唑-2-[4,5-f][1,10]菲咯啉基)苯氧乙酸(HPIMPHC)和2-2-(1H-咪唑-2-[4,5-f][1,10]菲咯啉基)苯氧乙酸(HOIMPHC)为配体,水热合成了2种新型配合物[Zn(PIMPHC)_2]_n(1)和{[Pb(OIMPHC)_2]·4H_2O}_n(2)。配合物1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n;Zn(Ⅱ)的配位数为6,配位构型为变形的八面体,形成2D网状结构。配合物2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Pb(Ⅱ)的配位数为7,配位构型为变形的五角双锥,形成2D网状结构。荧光光谱的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项盛,宗伏霖,吴学民,林荣华[10](2015)在《苯氧乙酸类除草剂飘移及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苯氧乙酸类除草剂的性质、使用以及高挥发性2,4-滴丁酯的飘移药害情况,重点综述了国际上对苯氧乙酸类除草剂的飘移研究和风险评价。尽管苯氧乙酸类除草剂具有效果好、成本低等优点,且在世界上广泛使用,但是2,4-滴丁酯等苯氧乙酸短链酯类在生产应用中的挥发飘移会危害非靶标作物,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这些高挥发性酯类在美国、欧盟等地没有取得登记,WHO、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组织和国家严格限制其使用,并建议使用挥发性较低的苯氧乙酸长链酯或盐类来替代高挥发性酯类,从而降低使用风险。(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5年10期)
苯氧乙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荧光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豆芽中5种苯氧乙酸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量的方法。用磷酸盐缓冲液提取样品,经WAX固相萃取柱净化后,用4-溴甲基-7-甲氧基香豆素荧光衍生,衍生产物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分离检测。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检出限为0. 9~1. 5μg/kg,3种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0. 0%~110. 0%,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 0%。方法适合在较低检测成本下分析豆芽中的苯氧乙酸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苯氧乙酸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改.红壤水稻土中氯代苯氧乙酸类除草剂的还原转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2].胡晓科,孙丹红,文君,杨晓松.荧光衍生-HPLC法检测豆芽中苯氧乙酸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J].分析试验室.2018
[3].鲁雅,吕天喜,胡未极,吴小勇,赵国良.联苯-2,4,4′,6-四甲酸银、咪唑-菲啰啉-苯氧乙酸镉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与DNA的相互作用(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7
[4].王磊,李德刚,李晓祥.热熔挤出法制备苯氧乙酸吡嗪酯类化合物FC固体分散体的研究[J].安徽医药.2017
[5].吉时蕾.磁性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苯甲酸钠及苯氧乙酸类化合物[D].山东农业大学.2017
[6].王磊.热熔挤出技术制备苯氧乙酸吡嗪酯类化合物FC固体分散体的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7
[7].完莉萍,程景胜,李小兵,元英进.产黄青霉菌响应苯氧乙酸的Ca~(2+)信号转导机制[J].微生物学通报.2017
[8].杨玉峰.2,4-二氯苯氧乙酸合成实验中苯氧乙酸制备的改进[J].化学教育.2016
[9].沈伟,胡未极,吴小勇,赵国良.咪唑-菲咯啉-苯氧乙酸锌、铅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与DNA的相互作用(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6
[10].项盛,宗伏霖,吴学民,林荣华.苯氧乙酸类除草剂飘移及风险评价[J].农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