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始终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等紧密相关。然而即便是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权推动下,“男女平等”思想看似正在逐步深入人心,但其实也只是拥有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合法性。从女性媒介形象演变的历程来看,距离性别平等这个目标的真正实现仍然需要漫长的时间。社会学学者王蕾所著的《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以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变迁为切入点,结合中国文化语境对社会性别观发展演变进行社会史研究,对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男女两性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对女性媒介形象演变展开探讨。女性形象的发展变化可以映射整个时代的风向与潮流,因此研究女性媒介形象的演变其实质是对社会历史变革的解读。该书以《中国妇女》杂志60年(1949—2008)的人物报道和封面图片为研究对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众媒介所建构的女性形象划分为三个时期,发现中国的女性媒介形象经历了从“女劳模”生产类偶像到“女明星”消费类偶像的转变过程,进而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变迁的深层次动因。作者运用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多种理论,充分论证了女性形象建构背后多种力量的博弈,如国家意识形态、媒介话语、市场机制和社会性别力量等,剖析出女性形象演变的实质不仅仅是性别平等问题,而是权力、媒介与性别之间不同力量的相互缠绕。应该说,该书的研究视域已经超越了浅层的女性形象演变,而是以直面当下社会生活中两性困境的姿态探讨两性平等的问题,具有特别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
从学理层面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相比起西方国家已经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女性问题研究架构,国内关于传媒与社会性别的研究还尚未形成规模,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详细的数据统计分析也比较缺乏。作者的这项研究成果其意义便更加凸显。作者首先对书中所涉及的“性别与社会性别”“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女性气质”“父权制与男权制”“女性媒介形象”等概念之间的区别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理论层面明确了该书所要研究的主体对象。与此同时,作者通过《中国妇女》杂志的大量实例和翔实的数据分析,探讨了社会性别观的多维成因以及衍变机制,由此构建起相对全面而完备的理论架构。当下,男女平权问题受到党和国家的重点关注。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该书将为我国推进社会性别问题的理论体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指导新时期两性关系和谐建构。人类的历史从来都是由男性与女性共同谱写的,因此探讨性别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和必解之题,特别是在新时期,国家尤其需要学术界基于我国的性别问题形成系统的研究,从而为国家决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王蕾的这部作品恰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该书不仅可以为妇联等单位的工作提供具有借鉴价值的意见,更有利于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了解、把握和解决伴随着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潮出现的性别问题,有利于提升两性平等的国策意识等。可以说该书在助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两性关系发展,在改善政策、促进公众觉悟、推进性别平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本文系2018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文化传播视域下美国亚裔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呈现”(SK2018A008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标签:女性论文; 性别论文; 形象论文; 媒介论文; 社会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中国出版》2019年第19期论文; 2018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文化传播视域下美国亚裔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呈现”(SK2018A0088)阶段性成果论文; 安徽理工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