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毅在创建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中的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石仲泉[1](2021)在《时代之魂的伟大建党精神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使然,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的必然结论,是构筑全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斗强大精神砥柱的时代需要。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建党伟大实践中淬炼形成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长期艰苦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其他精神系列的关系,从横向看是"源"与"流"的关系,从纵向看是"主干"与"枝干"的关系,从统属关系看是"纲"与"目"的关系,从历史文脉看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与特殊形态的关系,这些精神系列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使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辉煌历程,也必将为党团结带领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力量。
杨方[2](2021)在《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文中指出性别歧视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性别平等至今仍然是世界性的美好愿景。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不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十个国家之一,而且无论是在消除义务教育性别差距方面,或者女性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占比,还是最近的互联网领域中女性创业者数量,都有相当可观的成绩;这跟两百年多前的封建社会相比,跟一百多前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比,跟七十多年前的旧中国相比,都是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建设一个妇女免于被歧视的世界,打造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解放事业的伟大成就和重要经验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及其早期实践是研究新中国妇女事业的逻辑起点。实现妇女解放的前提是妇女接受教育,成为自身解放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特别注重妇女教育事业。党和国家有关妇女教育的方针、政策如何落地重要、发挥作用,需要对其进行具体的考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为指导,以局部区域为代表,以当事人为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口述史研究等多种方法,结合相关档案材料,既有利于挖掘、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教育的史料,也有利于发现、梳理妇女解放、妇女教育事业发展的特色、经验、历史贡献和当代启示。泰兴地处苏北,解放初期的广大农村有三种不同类型,即老解放区、恢复区和新解放区,由于战争频繁,男子人口比例长期低于妇女,而且还有不少缺乏劳动力或者劳动力不足的烈军工属。以泰兴为样本,研究这一时期妇女教育问题,具有典型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妇女教育。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基本确立了“人人平等,教育人人”、教育形式上不局限于学校、除了知识技能还要将革命思想融进教育并提高妇女政治参与能力的主要内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妇女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是决定中国革命胜败的重要力量,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苏区妇女教育模式,即妇女干部培养、妇女识字培训、女童学校教育、女工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在民主根据地,妇女支前、妇女生产、妇女参政,无不体现出妇女的力量;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主要围绕服务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建设展开,重点是培养妇女干部和提高妇女觉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全国女性教育重新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化、大众化改革,使女性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妇女教育问题,可以设立四个“观测点”,即:女童入学教育,识字扫盲教育,妇女社会教育,妇女干部教育。女童教育既是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的起点,也是从源头上阻隔农村文盲、半文盲妇女产生的重要途径。新中国初期泰兴当地政府加强女童入学教育的政策措施,满足了农村妇女的内在要求,切合了当地社会的具体实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中国初期泰兴女童入学教育的基本经验就是提升学龄女童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具体教育实践中主要把握好了四个关键点,即:整体设计,协同推进;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深入基层,有的放矢;创新教法,确保质量。泰兴的农村识字扫盲工作开展比较早,早在1941年冬,当时的泰兴抗日民主根据地就开展大规模的冬学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泰兴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积极动员农民继续参加冬学运动,并成立了专门的妇女识字班,开展识字扫盲;农村妇女在区乡妇联干部、村妇女干部和妇女代表的动员下,参与积极性远高于男性,不仅参加人数多,而且持续时间长,至1956年渐成高潮。泰兴妇女积极参与扫盲识字运动,宏观上讲为开展救灾备荒、实行土地改革、推进互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具体而言,不仅使广大妇女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切实增加了家庭收入,从而也为妇女地位的提升营造了氛围。通过社会教育活动促进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是促进妇女自身解放的重要路径。基于不同阶段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基于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新中国初期泰兴农村妇女社会教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52年,在苏北行署领导下,主要围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生产救灾、贯彻婚姻法等中心工作开展;1953-1956年,在江苏省委和扬州专区的领导下,主要结合基层普选、增产节约、农业合作化和统购统销运动等开展。但不管哪个阶段,形势政策、思想政治、生产劳动、卫生健康都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苏北妇女社会教育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农村妇女自我意识越发觉醒和增强,主体作用日益显现,社会地位显着提升。但也暴露出教育对象的局限性、教育过程的间歇性、教育内容的抽象性和教育形式的有限性等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妇女干部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社会整体氛围都是显着的影响因素。培养妇女干部、重视妇女参政是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最具特色的重要举措。泰兴属于革命老区,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许多妇女积极分子脱颖而出成长为妇女干部,为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成立妇女自己的组织动员机构,将妇女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构,推举妇女干群模范,是这一时期泰兴妇女解放事业的三条战线。围绕这三条战绩,泰兴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培养路径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也日渐丰富;而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通过学习时势政策,其业务水平也得到相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妇女干部队伍的稳步发展,切实引导了社会舆论导向——她们不仅以其成功形象吸引着同辈人的效仿,而且影响、教育了守旧的父母及周遭“他者”,从而既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社会认可,又反过来触动社会文化转型。但妇女干部教育同样也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现实社会环境甚至家庭方面的制约。新中国初期的泰兴农村妇女教育,不仅对农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妇女解放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留下了可供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借鉴的历史经验。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其经验就在于,要以农村妇女素质的提升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在推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促进妇女解放。新中国初期泰兴妇女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其经验对于加强与改善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对于实现《北京宣言》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祝兰[3](2021)在《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苏北地处江苏战略要冲,1921年就有党的活动。在苏北,成立了江苏首个中共组织;建立了盐阜、淮海等抗日根据地;成立了苏皖边区政府;进行过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苏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战,鲜血浇遍了苏北大地。本文对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研究共分为五章,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整个苏北地区的革命发展为研究主体,秉持严谨态度,在查阅、分析大量相关文献基础上,实地调研部分革命遗存和纪念场所,以求最大可能还原苏北红色革命发展脉络,探究其蕴含的当代价值。第一章是文章绪论。简单介绍了研究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的目的和意义,主要阐述了当前学术界对江苏革命和苏北革命历程的研究现状,在界定了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相关概念之后,扼要概括了文章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章重点阐述了苏北地区在早期的革命历程。首先,详细分析了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的历史背景。然后,立足苏北五个城市,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力图还原苏北地区1919年至1937年的真实革命历程。第三章着重梳理了苏北地区在全面抗战时期的红色革命历程。按照历史轨迹,从苏北军民形成团结抗战局面到建设苏北抗日根据地,再到根据地的巩固和取得抗战胜利。系统地分析了苏北的抗日实践,肯定了其做出的独特贡献。第四章主要说明了苏北地区人民在解放战争时期创造的红色历史。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苏北人民毅然决然参与自卫战争。他们气壮山河的革命历史极大地激发和鼓舞了全江苏、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第五章全面总结了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的鲜明特点和现代价值。苏北红色革命历程跨越时间长,辐射范围广,通过分析具体的革命实践活动、英雄人物,总结出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的鲜明特点。同时,本文从政治导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这四个角度展开了系统分析,借鉴历史,激励斗志,全力成就中国梦的苏北篇章。
张淑芳[4](2021)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军队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红二十六军为主的陕甘边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立、巩固和壮大陕甘边根据地,继而实现中国革命中心的转变、推动中国革命走向高潮发挥了独特作用。与其它地区的红军相比,陕甘边红军以其特有的建军方式和建设军队的路径,发展了人民军队初创时的建军理论与实践。本文着眼于陕甘边红军的建立和建设,在梳理其军队建设历程的同时,总结经验,从而为新时代打造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借鉴。第一章论述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军队建设的理论渊源,即马克思主义军队建设理论和毛泽东建军思想,主要从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建军原则、战斗力建设等方面加以阐发;第二章研究陕甘边第一支红军的创建,系统考察开展兵运工作、收编、改造旧式农民武装、成立西北抗日同盟军、三嘉塬改编的各阶段,论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独具特色的“三色”建军模式,以及对军队建设的初步探索;第三章分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建设首支正规红军、形成完整武装力量体系的过程,既涉及红二十六军成立、开展军队建设的活动,也包括在根据地动态发展中,即“三窟”理论的战略布局中,实现军队力量的稳定增长与力量体系的完善;第四章总结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军队建设的基本经验与现实启示,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与宗旨、坚持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中心、坚持从严治军。
王悦[5](2020)在《武装、政权与群众:抗日根据地在山西沁县的创建研究(1937-1939)》文中研究指明在战争的环境下,民众动员、民主政治制度的推行、经济建设的组织大多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的,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变迁也大多反映在相对独立的县的范围内。因而通过观察抗日根据地在一个县域内的创建实践将能更细致地反映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过程。本文主要将视线聚焦到山西沁县一地。山西沁县位于晋东南地区,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之称,自古为军事必争之地。民国以来,白晋路纵贯沁县南北,沁武公路横贯东西,交通运输的便利使沁县的地理位置愈发重要。抗战初期,随着决死第一总队进入沁县,特别是沁县抗日政权和各抗日救亡团体建立后,沁县逐渐成为晋东南地区的指挥中心、政治中心和主要的军需供给地。同时,沁县重要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国民党、阎锡山、日军等多方势力的聚集地,决死队、牺盟会、沁县抗日政权与各方力量展开数次博弈,使抗日根据地在沁县的创建过程别具特色。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沁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过程,探究是哪几个条件促成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武装是抗日根据地创建的保障。第一部分围绕抗日武装展开,分三节细致梳理抗日武装的进入、发展以及斗争的过程,可以发现军队的进入,使党迅速地在地方上立稳脚跟。并在抗日根据地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发展武装和对敌斗争保障了抗日政权的建立,使其能够自上而下地开展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政权是抗日根据地创建的核心。第二部分以沁县旧政权的改造过程为入手点,在梳理抗日政权所实施的政策措施以及与沁县境内阻碍抗日的力量斗争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与旧政权相比,抗日政权积极发展抗日根据地内的经济和文化事业,使上级的指示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使民众的经济文化生活有了显着的提高,有力地领导了抗日根据地的发展。群众是抗日根据地创建的基础。在梳理抗战初期沁县的政治动员工作和沁县各群众抗日救亡团体的建立过程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在群众动员的基础上,群众的斗争逐渐成为有领导的、集中的斗争,充分地发挥了人民的力量,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有了坚实有力的基础。在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武装、政权、群众三者之间相互勾连共同促成了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王天丹[6](2020)在《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说明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所在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边区成为中共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边区地处黄河西岸,扼守日军进攻大西北的要道,其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使之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军事目标。为抗击日军,消灭土匪,取得反磨擦斗争胜利,边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加强军事建设,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加强边区防卫力量,确保边区安宁,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举措。为加强边区军事建设,中共首先建立了边区武装力量,为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军事力量。八路军主力部队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后,边区防守力量薄弱,为加强边区防卫力量,中革军委、中共中央决定组建边区驻军留守部队,成立留守兵团,编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统一指挥边区八路军留守部队,保安部队和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组织(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形成了八路军正规部队、保安部队和民众抗日武装(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格局。边区武装力量和组建和政变,为保卫中共中央和确保边区安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武装力量。为解决八路军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缺乏的问题,中共建立了抗大及有关军事院校,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军事和政治干部,为中共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干部保证。为提高边区部队战斗力,开展了军事教育和大练兵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被中共中央军委表扬,并将其经验批转全军学习推广。以上举措为取得河防、剿匪、反磨擦斗争的军事胜利,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防止日军西犯边区,进攻大西北,八路军专门成立河防部队,在八路军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挫败了其进犯边区和进攻大西北的企图,为创造模范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针对国民党军队对边区发动进攻和反磨擦事件,边区部队打退了其进攻,取得了反磨擦斗争的胜利,结束了国共两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政令和军令的统一,使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唯一合法政权,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在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加强军队后勤建设,中共建立和开展了军工生产,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和“双拥运动”,为八路军提供了武装装备保障,解决了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增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为给八路军提供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中共中央军委在边区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组建了一系列军工厂,研发和生产了武器弹药,开展了赵占魁运动,逐渐扩大了生产,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保证了部队作战需要。为解决边区和部队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边区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增加了粮食和工业品的生产,展开了打盐运盐及食盐等出口,以换取边区急需的战略物资,增加了边区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物价。为解决边区工作中暴露出的党政军民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开展了双拥运动。经过整风,中共实现了对边区部队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形成了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和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克服边区部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军阀主义与教条主义倾向,边区部队认真学习,经过整风,克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形成了以中共中央西北局为首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中共中央“九一”决定,增强了党政军民的团结,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总结经验,推广全军,在毛泽东支持下,将边区部队的整风经验成果写成《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形成了党和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性文献,与古田会议并列,多次下发全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了中共全党全军对毛泽东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正确认识,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及其他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危害,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总结形成了中共武装斗争的理论和指导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共领导军事工作,进行武装斗争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中共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指明了方向,对建国后军队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仍是全党全军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
张亭[7](2019)在《陈毅军事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群体中,被称为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军事家,更是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对中国革命、人民军队等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陈毅在长期的革命武装战争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性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军事思想。陈毅军事思想体现在哲学、经济、教育、战略战术、科技等方面,不仅是在革命战争时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新时代军队建设也具有实践价值。由于学术界一直对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军事思想研究较多,从而没有对陈毅军事思想研究引起重视,更没有对其进行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因此,加强对陈毅军事思想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查阅,论述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学术界目前对陈毅方面的研究,整理出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思路与方法,阐明研究重点与创新点,为陈毅军事思想主要内容的写作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陈毅军事思想的概述。任何一个思想或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前人的成果,对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实践基础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对学习与理解陈毅军事思想具有重大意义。第三部分是陈毅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笔者主要从抗战的特殊性和我军性质上的特殊性、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军事战略战术、坚持唯物史观展开人民战争来分析陈毅军事哲学思想;从处理好战利品的分配、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勤俭建军来解决我军在战争中的物资供给问题,并加强了根据地的经济生产建设来分析陈毅军事经济思想;从争取群众,政胜为本、两面政权,黄色村庄等来分析陈毅军事战略战术思想;从坚持教育的办学方向、理论联系实际的军事教育方针、启发式的军事教学原则等来分析陈毅军事教育思想;从学习新技术、科研先行、结合实际来分析陈毅军事科技思想。第四部分是陈毅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从理论价值来分析陈毅军事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从当代价值角度,结合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党的工作指示,有助于巩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和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第五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一个总结并分析不足之处。
徐勤钦[8](2019)在《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及其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之后,迅速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地区,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即从阶级矛盾转变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如何抵抗日本的侵略并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揭露日本侵略者灭亡中国的图谋,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的大旗,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的抗战。为了适应抗日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宣传、教育等各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主张,确保服务抗日的形势需要,争取早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其中在教育工作方面,中国共产党明确教育为现实(抗日)服务的宗旨,在教育工作中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不仅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与抗日热情,同时为抗日战争培养了各种急需人才。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要求,新四军在华中地区创建并积极开赴敌后进行游击战,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刘少奇、陈毅等时任华中地区领导人根据党中央对发展教育工作的指示和要求,结合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自身特点,在华中地区恢复和创建了中小学教育,创办了大量的干部教育学校,发展了多种多样的社会教育,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巩固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培养了各级、各类急需的人才,通过教育也提高了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和抗日信心,壮大了抗日力量。本文主要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及其意义,主要从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开展的背景、主要发展过程、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特点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分析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状况,找出华中抗日根据地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历史特点,结合当时现实环境分析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的历史意义,并从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中找出对当今教育工作的现实借鉴意义,为人们展现出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的历史面貌和重要意义。
陶洪仁[9](2018)在《为什么会选择陈毅当新四军代军长》文中研究说明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月17日,蒋介石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为"叛军",撤销了新四军的番号,将叶挺将军"交军法审判"。对此,中共中央与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月20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自研究新四军以来,每当阅读到这些文字,我脑海
郭海燕[10](2015)在《粹红(第一部)——陈毅粟裕铁血诗情录》文中提出第一节南昌风雷震大地一一九二六年的前夜,华夏大地国无宁日:在西方列强环伺下,接替晚清政府的北洋军阀统治已近崩溃,全国大小军阀彼此混战,野荒民散。一九二四年一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开始首度合作。在苏联帮助下,国民党组建以蒋介石为校长的黄埔军校——风起于青苹之末,这所以"亲爱精诚"为校训的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从此为中国革命培养、输送着大批军
二、陈毅在创建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中的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陈毅在创建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中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时代之魂的伟大建党精神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什么总结百年奋斗光辉历程要提出伟大建党精神 |
二、党的先驱们形成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火炬,为燃烧共产主义理想之焰而矢志不移。 |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坚定以身许党许国之志,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责。 |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就是“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豪情胆略。 |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始终保持对党赤胆忠心的至诚,就是终生追求“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7]47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至高境界。 |
三、伟大建党精神与其他精神系列的关系 |
(一)从横向看,是源与流的关系,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其他精神系列乃是它的江河流域。 |
(二)从纵向看,是树之主干与枝干的关系,伟大建党精神为主干,其他精神系列乃是枝干。 |
1. 人物精神系列,以焦裕禄精神和王杰精神为例 |
2. 地域精神系列,以苏区精神和大别山精神为例 |
(三)从统属系统看,是纲与目的关系,伟大建党精神为纲,其他精神系列乃是目,纲举目张,形成党的精神谱系巨网。 |
(四)从历史文脉看,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集中体现,其他精神系列都以各自的特殊形态展现了民族精神。 |
四、结语: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波光和时代启迪 |
(2)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的形成 |
一、传统中国妇女教育及其近代嬗变 |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
三、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问题的基本主张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理论与实践 |
一、国民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教育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学制改革与女童入学教育 |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根据地学制与女童入学教育 |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女童教育概述 |
三、新中国初期学制改革与小学教育 |
四、学校教育恢复中的女童入学教育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学校教育 |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
二、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
三、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入学的基本状况 |
四、影响女童入学教育的多元因素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入学教育成就 |
一、苏北农村女童入学率的提升 |
二、苏北农村女童辍学率的降低 |
三、苏北农村女童教育环境的改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识字扫盲教育政策与措施 |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概述 |
二、全国农村识字扫盲的方针政策 |
三、江苏农村识字扫盲的具体措施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识字扫盲运动中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状况 |
一、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文盲率 |
二、“三区”并存下的妇女参与社会变革 |
三、政府主导的升级识字扫盲教育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的识字扫盲教育成就 |
一、苏北农村妇女能力素质的提高 |
二、苏北农村妇女家庭收入的增加 |
三、苏北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 |
四、苏北农村识字扫盲教育的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概述 |
二、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内容 |
一、形势政策教育 |
二、思想政治教育 |
三、生产劳动教育 |
四、卫生健康教育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主要成效 |
一、农村妇女主体作用的显现 |
二、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
三、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增强 |
四、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
一、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成就 |
一、苏北农村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 |
二、苏北农村妇女干部培养路径多样 |
三、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内容丰富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的意义 |
一、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妇女解放 |
二、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社会进步 |
三、妇女干部教育与妇女自身解放 |
四、妇女干部教育的制约因素探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 |
一、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 |
二、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 |
三、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 |
四、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当代启示 |
一、为新时代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
二、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改革提供方法 |
三、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提供借鉴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口述材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的目的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苏北地区的界定 |
(二)红色革命的内涵 |
(三)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的内涵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风起云涌:苏北地区早期革命历程(1919-1937) |
一、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的历史背景 |
(一)苏北地区社会危机日益深重 |
(二)苏北地区人民觉醒与顽强斗争 |
二、苏北军民在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 |
(一)五四运动在苏北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二)早期党组织在苏北地区建设情况 |
三、苏北军民在土地革命时期 |
(一)党组织的在苏北的恢复发展和革命斗争 |
(二)苏北农民革命暴动的兴起和低潮时期的革命活动 |
注释 |
第三章 蹈锋饮血:苏北地区的全面抗日战争(1937-1945) |
一、苏北军民坚持团结抗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
(一)抗日力量增长,苏北地区团结抗战局面形成 |
(二)苏北军民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基层民主政权 |
二、苏北军民粉碎敌伪顽进攻,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 |
(一)在激烈斗争中巩固苏北地区抗日根据地 |
(二)加强苏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各项事业建设 |
三、苏北军民开展战略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
(一)苏北军民为全面反攻做好准备,进行局部反攻 |
(二)苏北军民全面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
注释 |
第四章 逐鹿中原:苏北地区的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 |
一、苏北军民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进行自卫战争 |
(一)争取和平民主,苏北军民建设、巩固解放区 |
(二)开展土地改革,苏北军民做好自卫战争准备 |
二、苏北军民坚持艰苦斗争,夺取自卫战争胜利 |
(一)艰苦斗争,苏北军民全力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 |
(二)决战淮海,苏北地区全境胜利获得解放 |
三、支援全国解放,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
(一)苏北军民参军支前,支援全国解放 |
(二)全面发展苏北地区各项民主事业 |
注释 |
第五章 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的鲜明特点与当代价值 |
一、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的鲜明特点 |
(一)大局为重、舍生取义的无私奉献特点 |
(二)艰苦奋斗、坚定执着的实干担当特点 |
(三)一往无前、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特点 |
(四)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群众路线特点 |
二、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研究的当代价值 |
(一)政治价值 |
(二)经济价值 |
(三)文化价值 |
(四)社会价值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4)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军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军队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军队与人民军队 |
一、军队的起源及本质 |
二、人民军队的产生 |
第二节 人民军队的性质与宗旨 |
一、人民群众是人民军队的力量源泉 |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
第三节 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 |
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二、构建政治建军 |
第四节 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建设 |
一、完善的武装力量体制 |
二、纪律规范与民主制度 |
三、政治工作、军事训练与后勤保障 |
第二章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军队建设的初步探索 |
第一节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立军队的前提条件 |
一、近代陕甘边地区的地理社会状况 |
二、马克思主义在陕甘的传播与陕甘党组织的早期革命活动 |
三、大革命失败后陕甘地区的革命形势 |
第二节 陕甘边地区创建武装的尝试 |
一、陕西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明确革命方向 |
二、陕甘边地区的早期武装暴动 |
三、 “三色”建军理论的提出 |
第三节 陕甘边首支红军的创建 |
一、借助敌军力量开展兵运工作 |
二、改造旧式农民武装与吸收红色力量 |
三、新堡整训与三嘉塬改编 |
第三章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军队的正规化建设 |
第一节 红二十六军的建立 |
一、建立寺村塬革命根据地 |
二、陕甘游击队的反“围剿”斗争 |
三、成立红二十六军 |
第二节 红二十六军的军队建设活动 |
一、在开辟照金革命根据地中建设军队 |
二、红二十六军南下渭华失败与革命力量的复兴 |
三、建立完整的武装力量体系 |
第三节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军队建设的特征 |
一、政治性 |
二、人民性 |
三、阶段性 |
四、创新性 |
第四章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军队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一、建立健全军队党组织 |
二、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
第二节 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与宗旨 |
一、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 |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三节 坚持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中心 |
一、强化军事训练与教育 |
二、建立完备的军事力量体系 |
第四节 坚持从严治军 |
一、严明纪律 |
二、制定制度规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武装、政权与群众:抗日根据地在山西沁县的创建研究(1937-193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为什么是沁县: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章节安排 |
第一章 武装:沁县抗日根据地创建的保障 |
第一节 武装先行 |
第二节 沁县抗日武装的发展 |
第三节 武装斗争 |
第二章 政权:沁县抗日根据地创建的核心 |
第一节 改造——沁县抗日政权的建立 |
第二节 施政——沁县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
第三节 统一战线中的斗争 |
第三章 群众:沁县抗日根据地创建的基础 |
第一节 抗战前沁县群众的基本状况 |
第二节 政治动员 |
第三节 沁县抗日救亡团体的建立 |
第四节 群众性的参军劳军运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军事体制与军事活动 |
(二) 军事教育与部队整风 |
(三) 军事经济与军工生产 |
(四) 军事与民众动员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史料运用 |
第一章 边区武装力量的建制和职能 |
一、边区创建前的军事系统 |
二、中共中央军事系统 |
(一) 中央军委的组建与人事调整 |
(二) 八路军系统的军事力量 |
(三) 边区留守部队的统编与职能的转变 |
(四) 留守部队兵力的扩大和防卫任务的增加 |
(五) 扩编成立警卫部队 |
三、边区的地方武装力量 |
(一) 保安司令部及保安部队 |
(二) 地方民众抗日武装力量 |
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
(一) 联防军组建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
(二) 联防军的职能和建制 |
(三) 联防军成立的意义 |
第二章 边区部队的军事教育 |
一、抗日军政大学与军政人才培养 |
(一) 中共军事教育沿革与抗大建立 |
(二) 抗大军事教育及其演变 |
(三) 抗大招生工作 |
(四) 抗大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
(五) 抗大军事教育的特点 |
二、边区留守部队军事教育与训练 |
(一) 边区留守兵团及保安部队军事教育和训练 |
(二) 联防军军事教育和训练 |
(三) 边区留守部队军事训练成绩斐然 |
三、其他专门军事院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
(一) 八路军军政学院 |
(二) 八路军军事学院 |
(三) 延安摩托学校 |
(四) 八路军炮兵学校 |
(五) 中共中央军委航空学校 |
四、边区军事教育的成效 |
(一) 吸收大批知识青年走上抗战道路 |
(二) 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增强了抗战力量 |
(三) 大练兵运动与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
第三章 边区部队的政治工作 |
一、政治机关建制演变与职能 |
(一) 政治部(处) |
(二) 政训处 |
(三) 恢复政治工作制度及建制 |
二、边区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 |
三、边区部队政治工作主要内容 |
(一) 坚持党的领导 |
(二) 开展政治教育和宣传动员,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战斗力 |
(三) 推行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
(四) 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的学习,提高干部战士政治素养,增强团结意识 |
(五)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四章 边区军事系统的整风运动 |
一、抗战初期中共军队中的错误思想倾向及其危害 |
(一) 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
(二) 王明错误思想倾向的危害 |
二、边区部队整风运动的开展 |
(一) 中央军委开展普遍整风的部署 |
(二) 边区部队的整风 |
三、整风运动使中共军队思想作风改变、政治意识提高,形成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新成果 |
(一) 肃清了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
(二) 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三) 结出了累累硕果 |
(四) 形成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
(五)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 |
第五章 边区的军事斗争 |
一、抗击日军,保卫河防 |
(一) 日军的进攻和目的 |
(二) 河防兵力的部署和河防守卫 |
(三) 河防战斗情况 |
(四) 河防保卫战胜利的成效和意义 |
二、清剿土匪,巩固后方 |
(一) 边区匪患猖獗的原因和危害 |
(二) 剿匪的政策和策略 |
(三) 大规模清剿行动 |
(四) 边区剿匪成效 |
三、反磨擦斗争,保卫边区 |
(一) 边区发生磨擦的原因和表现 |
(二) 中共处理磨擦的政策和应对策略 |
(三) 反磨擦的主要军事斗争 |
(四) 边区反磨擦斗争胜利的成效 |
第六章 边区的军事经济问题 |
一、军工机构建制与军工生产 |
(一) 八路军建立军工的原因 |
(二) 军工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
(三) 边区主要军工企业的分工和生产 |
(四) 军工生产中的赵占魁运动和劳动竞赛 |
(五) 边区军工发展的成效 |
二、经济问题与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
(一) 边区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 |
(二) 边区财政经济发生困难的原因 |
(三) 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
(四) 部队大生产运动的成效 |
(五) 边区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
第七章 边区的军事与社会 |
一、边区的兵役制度 |
(一) 边区兵役制度的缘起 |
(二) 边区兵役制主要内容 |
二、边区农民参军 |
(一) 农民参军的动机 |
(二) 农民参军的优抚政策 |
(三) 各种抗战民众组织的宣传动员 |
三、开展“归队运动” |
(一) “归队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
(二) 归队法令和“归队运动” |
(三) “归队运动”的成效 |
四、边区“双拥”运动 |
(一) 边区“双拥”工作存在的问题 |
(二) “双拥”政策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
(三) “双拥”运动的开展及主要形式 |
(四) 边区“双拥”运动的成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陈毅军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陈毅军事思想的概述 |
2.1 时代背景 |
2.2 理论渊源 |
2.3 实践基础 |
第3章 陈毅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陈毅军事哲学思想 |
3.1.1 把握抗日战争的特殊规律,分析我军的特殊性 |
3.1.2 坚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军事战略战术 |
3.1.3 坚持唯物史观,充分依靠人民群众 |
3.2 陈毅军事经济思想 |
3.2.1 处理好战利品的分配问题 |
3.2.2 依靠人民群众来加强敌后财源建设 |
3.2.3 开展减租减息来加强根据地经济建设 |
3.2.4 坚持勤俭建军、厉行节约的治军方针 |
3.3 陈毅军事战略战术思想 |
3.3.1 争取群众,政胜为本 |
3.3.2 两面政权,黄色村庄 |
3.3.3 围魏救赵,敌进我进 |
3.3.4 争取多数,反对少数 |
3.4 陈毅军事教育思想 |
3.4.1 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的办学方向 |
3.4.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军事教育方针 |
3.4.3 坚持启发式、少而精的军事教学原则 |
3.4.4 重视抗大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
3.5 陈毅军事科技思想 |
3.5.1 增加新知识,学习新技术 |
3.5.2 坚持科研先行,扫除主要障碍 |
3.5.3 要结合实际,反急于求成 |
第4章 陈毅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
4.1 陈毅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
4.1.1 陈毅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
4.1.2 陈毅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4.2 陈毅军事思想的当代价值 |
4.2.1 有助于巩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4.2.2 有助于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 |
4.2.3 有助于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及其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对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背景的研究 |
1.2.2 对华中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的研究 |
1.2.3 对华中抗日根据地普通教育的研究 |
1.2.4 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的研究 |
1.2.5 对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意义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创新之处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开展的历史背景 |
2.1 华中抗日根据地发展教育工作的历史背景 |
2.1.1 抗战爆发前中国的教育状况落后,并且发展缓慢 |
2.1.2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根据地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
2.1.3 日本侵略者在控制地区推行奴化教育,民族危机加深 |
2.2 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地区开展教育工作的原因 |
2.2.1 通过教育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民众参与抗日 |
2.2.2 通过教育提升人民群众的认知水平,增强对抗战必胜的信心 |
2.2.3 通过教育培养抗战紧缺人才,贯彻教育为抗战服务的宗旨 |
2.3 华中抗日根据地开展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 |
2.3.1 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发达,有着良好的教育基础 |
2.3.2 华中抗日根据地人才济济,有着良好的师资基础 |
第3章 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发展的历史过程 |
3.1 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的恢复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
3.2 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的发展阶段(1938年10月-1943年12月) |
3.3 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的提高阶段(1943年12 月—1945年8 月) |
第4章 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主要内容研究 |
4.1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 |
4.1.1 干部教育 |
4.1.2 中学教育 |
4.1.3 小学教育 |
4.1.4 私塾教育 |
4.2 发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形式 |
4.2.1 冬学运动 |
4.2.2 农村俱乐部 |
4.2.3 巡回学校 |
4.3 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 |
4.3.1 根据环境改革教学内容 |
4.3.2 结合现实创新教学方法 |
4.3.3 联系实际改革办学方式 |
第5章 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的特点分析 |
5.1 重视教育工作,注重为抗日培养各类人才 |
5.1.1 重视干部教育,注重对干部专业技能的培养 |
5.1.2 重视政治教育,注重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 |
5.1.3 重视社会教育,注重对群众抗日热情的培养 |
5.2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抗日环境要求 |
5.2.1 干部教育学习时间相对较短,补充了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
5.2.2 普通教育方式因地因时制宜,适应了抗战的环境要求 |
5.2.3 社会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满足了生产的实际需要 |
5.3 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着力提升教学质量 |
5.3.1 干部教育注重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提升干部的实践水平 |
5.3.2 普通教育注重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
5.3.3 社会教育注重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提升群众的思想水平 |
第6章 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的意义分析 |
6.1 历史意义 |
6.1.1 培养了抗日战争急需的各类人才,积累了相关的教育经验 |
6.1.2 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为抗日锻炼了实践能力 |
6.1.3 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培养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
6.2 现实意义 |
6.2.1 坚持党的领导,提升干部整体修养与服务水平 |
6.2.2 注重政治教育,提升学生政治觉悟与实践水平 |
6.2.3 结合社会生产,提升社会教育质量与服务范围 |
第7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论文 |
四、陈毅在创建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中的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时代之魂的伟大建党精神论[J]. 石仲泉.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1(05)
- [2]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D]. 杨方. 扬州大学, 2021
- [3]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研究[D]. 刘祝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军队建设研究[D]. 张淑芳. 兰州大学, 2021
- [5]武装、政权与群众:抗日根据地在山西沁县的创建研究(1937-1939)[D]. 王悦. 山西大学, 2020(01)
- [6]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D]. 王天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1)
- [7]陈毅军事思想研究[D]. 张亭.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8]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及其意义研究[D]. 徐勤钦.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9]为什么会选择陈毅当新四军代军长[J]. 陶洪仁. 铁军, 2018(01)
- [10]粹红(第一部)——陈毅粟裕铁血诗情录[J]. 郭海燕. 芳草(小说月刊), 201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