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倾斜基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岩,入渗,稳定性,粘弹性,土层,裂隙,基坑。
倾斜基岩论文文献综述
杨金川,丁选明,瞿立明,崔春义,李铮[1](2019)在《倾斜基岩条件下轨道交通振动衰减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型槽试验和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倾斜基岩条件下高架轨道交通引起地表振动的衰减规律,分析倾斜角度、荷载频率、桩长对地面环境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倾斜基岩条件下,地表振动衰减快慢呈现出方向差异化,一般沿基岩倾斜正下方衰减最慢,沿正上方衰减最快,并从正下方到正上方衰减逐渐变快。基岩层倾角越大,地面振动响应越小,基岩倾角变化对地面振动响应的方向差异化影响较为显着。随着荷载频率的增加,地表响应速度先线性增加,然后增速变缓;当频率为13Hz时,与桩等距离各方向振动响应差异最大。地表速度响应随桩长增加呈线性减小,且距桩越近减小越快;桩长变化对与桩等距离各方向振动响应差异影响并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5期)
马世国,韩同春,徐日庆,邓祎文[2](2015)在《强降雨条件下含倾斜基岩层的边坡稳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强降雨入渗条件下,倾斜基岩面显着改变边坡浅部土体内雨水的运移,导致潜在的滑裂面呈折线形发展。通过假定的双折线形滑面和运用不平衡推力法来求解此类边坡的稳定性,建立不同湿润锋深度下边坡的稳定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强降雨入渗期间,浅层边坡潜在的滑裂面沿湿润锋和基岩面近似呈双折线形,且模拟结果与本文稳定分析模型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于此类特殊边坡的强降雨安全预测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7期)
李树峰,杨双锁,崔健,赵飞,李平[3](2015)在《急倾斜煤层开采水平基岩应力拱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急倾斜煤层开采后水平基岩形成的承载结构及地表变形的特征,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计算与实验室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急倾斜煤层开采后,基岩形成拱脚位于煤层顶底板稳定岩层内的非对称应力拱结构,煤层采厚以及开采垂高的变化对应力拱范围的大小以及失稳形式都有着影响。应力拱承载上覆基岩与冲积层,其稳定性对地表下沉有着重要意义,地表下沉最大值与应力拱拱顶的水平坐标基本相同。应力拱失稳形式有两种,分别为"变形失稳"与"结构失稳"。(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5年06期)
孙赑,宁建国,王俊,田成林,张为民[4](2014)在《薄基岩厚冲积层倾斜采场覆岩破断及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新河煤矿3302工作面薄基岩厚冲积层条件下煤层开采易发生透水事故的隐患,建立"砌体梁"结构模型并分析其稳定性,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倾斜工作面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最后通过现场测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薄基岩厚冲积层条件下的倾斜工作面基本顶在发生破断后形成的"砌体梁"结构易发生回转变形失稳和滑落失稳,采空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55.3m,裂采比为11。(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周兆静[5](2012)在《山区倾斜基岩上土—隔震框架结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山区建筑出现,相应的结构类型也将越来越多,有必要展开对山区结构的性能分析,本文则主要研究基础隔震对山区结构的影响。本文根据山区结构的特殊性,考虑了土-结相互作用和基岩状况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并且利用ANSYS建立了粘弹性边界模拟结构的截断边界,分别对山区平地模型,山区倾斜基岩模型,山区隔震模型在不同地震波下的响应展开数值分析。通过分析选择了土体本构模型及单元,确定了地震波输入方式和阻尼的形式;进行了自由场和桩土场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利用ANSYS实现了粘弹性边界在自由场截断边界上的应用,并且对比分析了不同边界自由场的地震响应差异;分析了不同大小的网格划分对自由场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了土体初始应力的存在对自由场和桩土场的影响;利用ANSYS实现了桩土场中土与桩之间的接触模拟,并且分析了接触单元对桩土场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土体类别下,桩土场中桩的地震响应以及周边土体的地震响应。利用ANSYS建立了平坦基岩结构和山区倾斜基岩结构两个有限元模型,对其振型和频率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两个模型在不同地震波下的地震响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两个模型在不同地震波下内力和内力位移比的分析。利用ANSYS建立了山区倾斜基岩结构和山区倾斜基岩隔震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其振型和频率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两个模型在不同地震波下的隔震效果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需要加强注意场地和地震波的特征频率对隔震的影响;分析了两个模型在不同地震波下的层间位移以及内力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2-05-01)
暴军建,闫澍旺,刘克瑾[6](2010)在《下伏倾斜基岩软土地区嵌岩桩基础的稳定性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对倾斜基岩上嵌岩桩基础的稳定性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针对不同的破坏模式,提出了不同的简化计算方法,并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了模拟校核。该文提出的简化计算方法,以期用于分析下伏倾斜基岩地区嵌岩桩基础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勘察科学技术》期刊2010年04期)
潘德来,陈跃[7](2010)在《陡倾斜基岩面条件下的基坑工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基坑工程实例,介绍了一侧出露基岩(火山凝灰岩)而另一侧为深厚软土层(淤泥)、基岩面陡倾斜及主动土压力相差悬殊条件下的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要求,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经验。(本文来源于《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期刊2010年03期)
吴春萍,葛立效[8](2009)在《倾斜基岩上的嵌岩桩身稳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根据倾斜基岩上的桩身荷载传递原理分析了影响桩身稳定性的因素,并对工程实例中的桩进行抗冲切及抗剪切、抗弯验算,为倾斜基岩上嵌岩桩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与建设》期刊2009年06期)
刘晓曦,王旭,刘国忠[9](2008)在《倾斜基岩对地基上柔性条形基础沉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研究倾斜基岩上柔性条形基础总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计算方法,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研究结论:(1)沿着地基表面,基岩倾斜对地基总沉降的影响随之变化,对地基中心处的影响最小;当基岩倾角小于45°时,不均匀沉降受倾斜基岩的影响非常显着;(2)在倾斜基岩影响下的沉降影响系数和不均匀沉降影响系数的建议值,可用于路堤等柔性浅条形基础的沉降计算,也可供下部存在基岩的竖向条形荷载下可压缩土体的沉降计算;(3)由于倾斜基岩的普遍存在,为了避免因忽视倾斜基岩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而造成柔性基础设计上的失误,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杨佑发,戴湖升,王一功[10](2006)在《倾斜基岩在动载作用下群桩桩顶的最大弯矩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倾斜基岩上的框架是山地、丘陵地区多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但以往对其抗震性能研究很少。本文针对一柱一桩,桩间设置地梁的基础形式,引入了多次透射边界以模拟场地的无限性,利用二次开发后的ANSYS对倾斜基岩上的框架在El-Centro波、Taft波作用下群桩桩顶的荷载分布进行了上下部共同作用分析,以定性的判断地震作用下不同位置桩的受力情况。为了探讨桩端不同约束方式对桩顶最大弯矩的影响,每个算例都分别计算了桩端铰接和桩端固接两种情况。对于倾斜基岩,在A类、B类土层情况下,各桩的最大弯矩分布形状仍呈∪形分布,但长桩所受最大弯矩大于短桩所受最大弯矩。在C类土层情况下,各桩最大弯矩呈∽形分布;当基岩斜率为9∶24时,对于桩端固接的情况,长桩的桩顶最大弯矩大于短桩的桩顶弯矩;对于桩端铰接的情况,则长桩的桩顶最大弯矩小于短桩的桩顶最大弯矩,随着基岩斜率减小,长短桩之间的最大桩顶弯矩差异减小。(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06年04期)
倾斜基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强降雨入渗条件下,倾斜基岩面显着改变边坡浅部土体内雨水的运移,导致潜在的滑裂面呈折线形发展。通过假定的双折线形滑面和运用不平衡推力法来求解此类边坡的稳定性,建立不同湿润锋深度下边坡的稳定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强降雨入渗期间,浅层边坡潜在的滑裂面沿湿润锋和基岩面近似呈双折线形,且模拟结果与本文稳定分析模型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于此类特殊边坡的强降雨安全预测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倾斜基岩论文参考文献
[1].杨金川,丁选明,瞿立明,崔春义,李铮.倾斜基岩条件下轨道交通振动衰减规律研究[J].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2019
[2].马世国,韩同春,徐日庆,邓祎文.强降雨条件下含倾斜基岩层的边坡稳定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李树峰,杨双锁,崔健,赵飞,李平.急倾斜煤层开采水平基岩应力拱结构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5
[4].孙赑,宁建国,王俊,田成林,张为民.薄基岩厚冲积层倾斜采场覆岩破断及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周兆静.山区倾斜基岩上土—隔震框架结构相互作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
[6].暴军建,闫澍旺,刘克瑾.下伏倾斜基岩软土地区嵌岩桩基础的稳定性计算方法[J].勘察科学技术.2010
[7].潘德来,陈跃.陡倾斜基岩面条件下的基坑工程[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0
[8].吴春萍,葛立效.倾斜基岩上的嵌岩桩身稳定分析[J].工程与建设.2009
[9].刘晓曦,王旭,刘国忠.倾斜基岩对地基上柔性条形基础沉降的影响[J].铁道工程学报.2008
[10].杨佑发,戴湖升,王一功.倾斜基岩在动载作用下群桩桩顶的最大弯矩分布[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