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串口通信驱动程序的设计

通用串口通信驱动程序的设计

一、通用串口通讯驱动程序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熊美俊[1](2021)在《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的宏动磁路分析与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性能精密驱动装置在微电子、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发兼具大行程、高精度特性的精密驱动装置对于提升我国高端制造装备的研制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设计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宏动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宏动结构的磁路及磁场特性;其次,建立了宏动音圈电机的多场耦合模型,并规划了其定位运动控制策略;然后,提出了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完成了控制系统搭建及程序调试;最后,搭建了宏动音圈电机的驱动电源和定位测试实验系统平台,并测试了输出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提出了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宏动音圈电机的结构设计方案,分析了宏动音圈电机轴、径向截面的磁通分布和内部的磁场分布状态,结果表明:宏动音圈电机气隙处的磁通在整体上分布均匀,其输入电流和输出力呈线性关系。(2)建立了宏动音圈电机的磁-机-电多场耦合模型,分析了机电和电气时间常数对电机控制模型的影响;在建立电流源、电流PI控制器、前馈补偿器和PID控制器等模型的基础上,搭建了宏动音圈电机整体控制系统的控制框图;采用T型速度曲线位移控制算法,规划了宏动音圈电机大行程定位的前馈-反馈闭环控制策略。(3)设计了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包括:DSP和FPGA的供电、通讯和下载电路、数模及模数转换电路、双向程控电流源的主电路、电流模式切换和采样电路;开发了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包括:DSP和FPGA控制的主程序、串口通讯及解析程序、FPGA的数模及模数转换程序、T型速度曲线的位移规划程序、前馈补偿PID程序和电流补偿PI程序。(4)测试了双向程控电流源的电流输出性能,实验结果为:在仅正电流和正、负电流连续输出两种模式下分别输出0~5 A和-5A~5 A,其电流输出非线性度分别达到了 0.0032和0.0050,平均电流输出精度分别低于0.45%和0.55%;测试了宏动音圈电机的运动定位性能,实验结果为:该宏动音圈电机的最大定位行程为48 mm,定位误差小于2.5μm,实际位移曲线与设定位移曲线跟随度较高。图[108]表[4]参[73]。

刘志伟[2](2021)在《MIMU自动测试标定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MIMU(MEMS惯性测量单元)由于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高、成本相对较低、易于大批量生产等优势,得到了各国的重视,在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由于器件本身在制造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误差,后期需要进行误差标定和算法补偿,来提高其测量精度。论文以减小标定操作复杂度和提高标定效率对标定方法进行改善为目的,设计了一种MIMU自动测试标定系统。首先,根据设计需求,进行了测试标定系统的总体设计,主要分为结构设计、硬件控制系统设计、上位软件设计三大部分。其中整机结构由主要包含加固机箱、小型三轴转台、系统控制箱、系统电源模块等;硬件控制系统主要是完成对小型三轴转台的精确控制,由力矩电机、编码器、电机驱动器、PMAC运动控制卡四部分构成,实现位置、速度、电流三环控制系统,并介绍了控制系统的参数整定。其次,根据MIMU的误差产生机理,建立其误差模型。分别介绍了基于三轴转台分立式标定法的具体标定流程和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系统级标定法。依据误差模型设计了卡尔曼滤波器模型,为减小运算量加快滤波收敛,采用降维的思想,将滤波模型进行拆分分别建立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滤波器模型来进行误差估计。接着,介绍了基于LABVIE W的系统上位软件设计开发。其中多串口通讯程序模块,用做MIMU数据读取和与PMAC运动控制卡通讯;转台控制模块,实现转台的多功能控制,可模拟一些动态环境来激励MIMU的各项误差;MIMU的姿态解算和导航解算模块,提供MIMU的姿态信息和导航信息;粗标定和系统级标定模块,实现了MIMU的数据在线处理和自动化标定功能。最后,对硬件控制系统的精度和上位软件的功能进行测试,将标定出的误差参数对MIMU进行补偿后姿态解算精度有所提升。相对于传统标定系统其操作更为便捷,标定时间也更短。

张波[3](2021)在《旋转气阀发动机喷油控制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的普及,发动机的应用已经与每一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庞大数量的发动机给社会的环境和能源带来巨大的压力。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在不断地对发动机结构和ECU系统进行创新改进,不断优化发动机运转结构和燃油排放指标。我们实验室通过对发动机的结构进行更改,实现旋转气阀发动机的设计,同时需要一套自己相对应的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目前旋转气阀式的发动机在市面上没有得到应用,自然也没有相应的控制系统,因此,对发动机喷油系统软硬件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市场上的电控产品(ECU)也不是开放的,一般高校想要研发电控喷油系统,定是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研究机构只有自己开发一套电控喷油系统,通过实验得到最佳空燃比,标定喷油MAP图,并将其存储在控制系统中,实现发动机根据不同工况调节喷油的功能;为后续研究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性能做铺垫,从而更好的带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本文开发了一套旋转气阀发动机的进气道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本系统使用STM32F103C8T6单片机,通过采集原发动机ECU喷油脉宽信号确定发动机转速,由采集的节气门位置信号确定发动机的负荷,由转速和负荷确定发动机的喷油量;设计的硬件电路包含喷油信号采集电路、氧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驱动电路和上下位机间的串口通信电路,使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绘制相关的信号采集电路和喷油驱动电路图以及串口通信电路图;通过MDK5软件对STM32单片机进行程序设计,完成相关库函数编程,完成驱动喷油;与此同时,发动机的转速和相关喷油参数通过串口电路显示在上位机中。本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喷油MAP优化实验,得到相对应的喷油脉谱优化实验数据;将闭环驱动喷油程序烧进单片机,完成闭环驱动实验,得到相对应的实验结果,对采集的实验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得到发动机的动力性和排放性指标与过量空气系数λ的关系曲线图,以及优化前后发动机的外特性曲线,并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发动机运行排放情况。通过实验的结论证明本喷油控制实验是可行的,本控制系统开发是成功的。

许万友[4](2021)在《汽车驾驶模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当今时代,汽车作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常用交通工具,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便捷,但随之而来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却令政府倍感压力。汽车驾驶模拟器的出现,有效缓解这种状况。汽车驾驶模拟器是对实车性能的模拟仿真,让体验者有实车操作感。该模拟器加强行车操作训练和安全培训,是一种经济价值高、安全系数高、可节约大量资源的设备。如何真实模拟汽车在行进中的状态,实时采集各种车辆参数就变的十分重要。为了完成对行车过程状态及相关参数的采集,并且保证这些数据的采集要具有实时性、精确性、可靠性,需要设计一个汽车驾驶模拟器的数据采集系统,这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汽车驾驶模拟器的数据采集系统是由传感器、上位机、硬件接口电路和控制代码所构成。数据采集系统是采集驾驶人员的相关驾驶动作,并且将这些信号通过转换、调理等处理,最后将其传送至计算机,作为计算机计算的最初数据,从而对车辆运动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估。本文根据汽车驾驶模拟器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特点,分析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要求,设计了一款基于STM32F103ZET6芯片为微处理器的采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档位状态、油门状态、离合器状态、手刹状态、脚刹状态、雨刷状态、车灯状态、车锁状态以及方向盘状态的采集,通过通讯协议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完成采集数据的传输。本文主要工作内容为:一、对需要采集的驾驶操作信号进行分类,并确定其相关采集方法。二、根据不同采集信号,设计不同的传感器以及相应采集装置的机械结构,最后设计各传感器电路原理图并制作电路板。三、采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根据数据采集系统功能,微处理器选择STM32F103ZET6芯片。完成方向盘状态、油门状态、离合器状态、手刹状态、脚刹状态、雨刷状态、车灯状态、车锁状态、档位状态等采集模块电路设计。完成电源系统电路、复位控制电路、系统时钟电路、通讯协议接口电路、下载接口电路等外围电路设计。根据各模块电路原理图,制作电路板。四、采集系统软件结构设计。选用C语言编写采集模块程序、串口通讯程序,采用C#语言编写上位机程序,完成对应功能设置。五、将采集到的操作数据进行串口调试,并经过上位机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数据采集系统采集速度快、精度高、实时性高,达到预期数据采集效果,能够让操作人员体验实车操作。

张荣荣[5](2020)在《基于气动测量的拨叉孔位置度测量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拨叉作为机械传动系统中的重要零部件,其有很重要的作用,既可以通过改变相应滑移齿轮的位置来实现变速功能,也可以作用于含有离合器的机构中用以很好的控制离合器的啮合与断开。拨叉孔轴线位置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上述功能的实现,必须加以严格测量,判断合格与否。拨叉孔位置度目前主要采用夹具定位体现基准,利用通塞规测量判断测量合格与否。但这种测量方法却无法测出拨叉孔轴线位置度误差的具体大小,也无法利用测量结果对拨叉质量进行分类,以及用于改进生产工艺,为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拨叉孔轴线位置度测量系统,该装置能够精确测量出位置度误差的具体大小。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相应背景,详细叙述了位置度测量的国内外现状,对比并分析了位置度现有测量方法的优缺点。根据测量对象特点及相应技术要求详细阐述了拨叉孔轴线位置度测量原理、气动测量原理以及气动塞规模型的建立,给出了一种新的拨叉孔轴线位置度测量系统的总体设计。其次,在确定基于气动测量拨叉孔轴线位置度测量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基于SolidWorks、STM32单片机、虚拟软件LabVIEW对测量系统进行了机械结构设计、硬件电路设计和相应软件设计。其中机械结构设计主要包括拨叉定位夹具设计、气动塞规测头固定夹具设计和运动装置设计;硬件电路设计需要完成单片机、电机、电机驱动器、压力传感器、压力变送器、限位开关、气动塞规测头、开关电源等主要元器件的选型,主要包括电机控制电路、限位开关电路、压力测量电路、气动测头电路、串口通讯电路等;软件设计主要包括数据采集设计、电机控制设计、串口通讯设计及上位机评定模块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三者结合主要用于完成拨叉的自动压紧定位、气动塞规测头的固定和运动,压力、气压数据的自动采集和数据的自动处理等。最后,开展上位机调试实验和拨叉孔位置度仿真实验。上位机调试实验验证了上位机系统的可操作性。拨叉孔位置度仿真实验求出了拨叉孔位置度具体大小为0.167mm,该值小于课题技术参数(位置度大小为0.35mm)要求,满足实验要求。图[80]表[18]参[82]

韩冬[6](2020)在《电动大巴空调控制器功能测试装置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市面上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新能源汽车部件行业不断发展,而车载空调作为新能源汽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企业和用户的关注。空控制器是空调控制温度的核心零部件,空调控制器的测试环节是企业把好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传统的测试方式有的采用人工进行测试,也有的选择购买通用型测试装置。人工测试是相对简单的一种测试方式,但是流程复杂琐碎,而且有着效率低下,准确率不高等缺点。通用型测试装置的价格高昂,动辄上百万的报价使得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为了解决企业的实际需要,本课题针对某款电动大巴空调控制器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自动化测试装置。本文首先对空调控制器的设计原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自动化测试装置的总体方案,主要分为两部分设计,分别是测试装置和上位机。测试装置与空调控制器通过接插件相连,其检测项目包括车内外温度信号的测试、空调故障信号的测试、控制器输出驱动信号测试、空调压缩机的PWM信号测试。硬件部分,本课题选择STM32F103RCT6单片机作为检测模块的控制芯片,再根据空调控制器的功能区域划分检测模块区域,按分区设计检测的外围硬件电路。软件部分,一方面是编写测试模块的信号检测程序,另一方面是采用C#语言设计上位机串口通讯、显示数据并实现自动化测试。最后则是对测试系统样机的搭建,随机选取空调控制器在电脑上位机上进行测试。由测试验证的结果来看,该测试系统能够顺利模拟并实现对空调控制器各种信号参数的自动化测试,基本满足测试的各项要求。与此同时,其生产成本仅为通用型测试装置的百分之一,效率却达到人工测试的3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磊[7](2020)在《单体电池主动均衡维护设备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市场上电池均衡常采用被动均衡的方式,能量利用率低,针对此问题,本文设计一套离线式的单体电池主动均衡设备,以提高均衡速度及能量的利用率,适用于常见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均衡设备可对单体电池进行恒流充放电均衡,均衡电流可达10A,提高均衡速度。在均衡过程中可以实时调节电流,实现均衡电流的宽范围调节。本文先介绍了均衡设备的整体设计方案,均衡设备由触摸屏、主控板和均衡模块三个部分组成,并分别对每个部分进行了设计。其中均衡设备的重点是均衡模块的设计,均衡模块以双向反激变换器和微处理器为核心。双向反激变换器作为均衡模块的主电路,本文分别对RCD箝位和有源箝位两种拓扑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原理分析,并运用开关网络平均法对双向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进行建模,求出各个平均直流分量和小信号传递函数。针对双向反激变换器的两种箝位方式,分别完成了主电路的参数计算和器件选型。另一方面,以STM32为核心搭建了外围硬件控制电路,包括电压电流采集、PWM驱动、过压过流保护和CAN通讯部分。同时配合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硬件,设计软件程序实现均衡电流的闭环控制。另外触摸屏和主控板主要实现显示、通讯、数据运算及存储功能。对触摸屏进行了选型和配置;对主控板完成硬件设计及程序设计。最后对simulink下的锂电池模型进行充放电仿真验证,分别搭建双向RCD反激变换器和双向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模型对电池进行充放电仿真。首先对两种箝位方式的反激变换器进行开环仿真,以不同的均衡电流分别对电池充放电,观察仿真波形,验证了理论分析以及主电路参数设计的正确性。然后对双向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进行PI补偿,进行闭环仿真,观察充放电过程中稳态工作时的波形和动态响应波形,各个工作点可稳定工作,且动态响应迅速,验证了模型分析的正确性,闭环控制达到了均衡过程中对锂电池恒流充放电及电流宽范围调节的要求。

郝友军[8](2020)在《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大力发展铁路技术,高铁里程数已超过世界总里程的2/3,居世界第一。为确保动车组无故障运行,动车组每运行一段时间,都必须到动车所进行检修维护。动车组检修维护过程中,必须切断动车上面的接触网并将残压接地,以保护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由于现有机械式自动接地装置只能对接触网进行接地操作,未设计接地杆挂接的反馈装置,无法判断杆件动作是否准确、可靠,存在威胁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的隐患。本文以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为研究对象进行设计与实现,在对整备作业检修流程、检修内容、作业方式等进行研究之后,设计开发了一套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系统整体结构分为人员检测和杆件监测两部分内容,针对人员检测方面,设计出入门禁系统,通过设置出入权限的方式,达到识别人员身份和出入检测的目的;针对杆件监测方面,设计以Lab VIEW视觉控件为核心的杆件监测系统,通过摄像头采集杆件挂接图像,并对其进行处理、判断的方式,达到识别杆件挂接状态的目的。出入门禁系统以STM32为核心,硬件部分选用TFTLCD作为显示模块,选用指纹识别、射频识别作为身份识别模块,结合电源电路、外围电路共同构建出入门禁系统的硬件架构;软件部分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主要包括三大程序模块:主程序、身份识别程序、显示程序;上位机部分选用LabVIEW平台,并嵌入到杆件监测系统中。硬件平台将人员检测信息实时发送到上位机,并接受杆件挂接状态信号。杆件监测系统主要对杆件挂接状态进行判断并统计人员信息,首先利用摄像头模块采集接地杆杆件与接触网挂接图像,其次利用物体匹配识别技术对杆件状态进行分析、判断。系统程序设计充分利用LabVIEW机器视觉控件提供的函数功能,完成对杆件图像的采集、灰度化、匹配等处理,后调用串口通讯模块,与出入门禁系统通讯。最后,对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进行模块调试和整体调试,模块测试主要从系统通讯、人员检测和杆件识别等三方面进行。调试结果表明杆件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识别杆件挂接状态,出入门禁系统能够实时与杆件监测系统通讯,并且能够对人员进行检测。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整体运行稳定、可靠,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

苏杭[9](2020)在《紫外荧光法大气微型站SO2分析模块研发》文中认为SO2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对其浓度的监测是判断大气污染程度,进行有效污染治理的关键性工作。目前,我国SO2检测设备大都源于进口,且价格昂贵、维护费用高;国内大气网格化微型空气站监测中均以电化学式传感器检测为主,存在电解液衰减、检测精度低、重复性差、使用寿命短等不足。为了提高网格化微型空气站监测精度,本文基于高精度、无化学污染的紫外荧光法,进行了微型空气站的SO2分析模块的研究与开发。首先,本文针对SO2先进光学紫外荧光检测法的理论进行分析,以Lambert-Beer定理及多波长分析理论为基础,结合经典垂直型荧光检测模型,建立了SO2检测单元模型。通过SO2浓度检测模型的求解,充分说明了荧光强度与SO2浓度的正比例关系,为后续研究结果的合理性奠定基础。论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紫外荧光法SO2浓度分析设备微型化的关键性问题,记为:SO2分析模块的微型化气室结构优化研究。本文采用了“重点问题分解,针对性优化”的方法,分别对气室光路部分进行多光学系统优势互补应用;气室气路部分结构对比分析,并结合仿真评估与验证,实现了气室总体结构的微型化设计。在SO2检测理论分析与微型化气室结构设计完成的基础上,以提高SO2浓度信号采集精度、降低系统功耗为目的,针对氙灯光源激发SO2分子后,产生荧光信号的低频脉冲特点,提出了高输入阻抗双波线性检波电路作为荧光信号采集电路,同时发挥中值平均滤波算法的滤波优势,利用AltimuDesiger13、Keil uVision5软件,完成SO2分析模块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设计。综上所述,通过理论研究与仿真分析,设计出了利用紫外荧光法检测的微型化SO2分析模块,然后,针对该系统的硬件、软件等,采用先分模块调试,后系统实验研究的方法,从实验分析角度,验证了本研究的可行性与可应用性。

张佰国[10](2020)在《面向智慧林业的智能视频分析仪软硬件协同设计及应用》文中提出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崛起,智慧林业这一林业发展新模式逐渐建立起来。智慧林业的目标是更好地对林业进行监测和管理,实现对森林区域的监控。针对复杂的森林环境,能够对森林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及预警成为重中之重。如今传统的森林视频监控设备只有视频记录的功能,无法对森林区域的人为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大多数森林问题的发生与人为活动有关,能够实时视频监控森林中的人员,实现人员相关特征信息的智能分析提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复杂的森林环境以及传统视频监控设备处理数据难、实时性差、功能单一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功能完善、适用于森林环境实时监控的智能视频分析仪,结合软硬件协同设计的方法,一是加快系统的开发速度,减少开发时间,二是节省成本,提高了系统整体性能。智能视频分析仪可以实时监控森林区域的人员分布情况,智能获取人数实时信息以及人员特征数据和图片信息,能够提取森林环境数据以及图片数据,可以通过串口通讯将数据实时传输到Lo Ra网络设备,上传到平台进行展示和分析,平台可根据特征数据进行人员搜索,实现远程智能监控的功能。另外,智能视频分析仪还具有语音播报的功能,实现森林环境突发危险情景的预警作用。本文基于ARM+FPFA架构的Zynq-7000系列可编程So C作为主控芯片,对关键技术和物联网框架展开研究,设计了一种面向智慧林业的智能视频分析仪总体结构,首先,在硬件设计上完成了视频流数据Frame Buffer通道重要IP核设计和硬件系统搭建,在软件设计上通过BSP设计完成Linux操作系统和驱动的移植任务,应用软件根据业务需求完成拓展的业务功能,串口通讯程序实现数据安全传输到Lo Ra网络设备,并最终上传到平台的功能。论文的最后是对系统的全面测试,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并将智能视频分析仪应用到森林防火的崂山应用场景,通过平台数据展示验证智能视频分析仪支持实时获取多种人员相关智能视频分析数据,能对结果数据进行转存和安全上传,证明其硬件系统体系结构和软件系统的可行性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通用串口通讯驱动程序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用串口通讯驱动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的宏动磁路分析与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宏微复合驱动器研究现状
    1.4 音圈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宏动音圈电机结构设计和磁路、磁场分析
    2.1 引言
    2.2 宏动音圈电机结构组成
    2.3 宏动音圈电机结构设计
        2.3.1 宏动音圈电机永磁体设计
        2.3.2 宏动音圈电机线圈设计
        2.3.3 宏动电机磁轭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
    2.4 宏动音圈电机磁路分析
        2.4.1 磁路原理
        2.4.2 宏动电机轴向截面磁路分析
        2.4.3 宏动电机径向截面磁路分析
    2.5 宏动音圈电机磁场仿真分析
        2.5.1 磁场数值分析理论
        2.5.2 宏动音圈电机整体电磁场仿真
        2.5.3 宏动音圈电机轴向截面电磁场仿真
        2.5.4 宏动音圈电机径向截面电磁场仿真
        2.5.5 宏动音圈电机线圈推力仿真
    2.6 本章小结
3 宏动音圈电机磁-机-电模型建立和运动控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宏动音圈电机磁-机-电学模型
        3.2.1 宏动音圈电机磁-机模型
        3.2.2 宏动音圈电机力-电模型
    3.3 宏动音圈电机动态特征参数分析
    3.4 宏动音圈电机闭环控制设计
        3.4.1 控制系统组成
        3.4.2 双向程控电流源控制模型
        3.4.3 电流及位移闭环控制器模型
    3.5 宏动音圈电机定位过程运动学规划
    3.6 本章小结
4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引言
    4.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4.3 DSP控制器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4.3.1 DSP功能介绍和型号选择
        4.3.2 DSP供电电路及晶振电路原理图设计
        4.3.3 JTAG下载调试电路原理图设计
        4.3.4 串行通讯端口设计
    4.4 双向程控电流源硬件电路设计
        4.4.1 双向程控电流源整体方案设计
        4.4.2 FPGA工作原理介绍
        4.4.3 FPGA外围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
        4.4.4 电压转电流功率增大运放调整电路设计
        4.4.5 电流采样电路和电流模式切换电路设计
    4.5 本章总结
5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引言
    5.2 DSP与FPGA开发软件环境
    5.3 总体系统主要程序组成
    5.4 DSP程序设计
        5.4.1 DSP主程序设计
        5.4.2 串口接收与发送程序设计
        5.4.3 T型速度曲线位移规划程序设计
        5.4.4 前馈补偿PID位置控制程序设计
        5.4.5 位移反馈程序设计
    5.5 FPGA程序设计
        5.5.1 FPGA主程序设计
        5.5.2 FPGA功能模块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实验系统构建与实验结果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设备组成
    6.3 电流源输出电流性能实验
    6.4 宏动音圈电机定位性能实验测试
        6.4.1 有无前馈补偿位置闭环测试实验
        6.4.2 宏动音圈电机大行程和不同加速时间定位性能测试实验
        6.4.3 宏动音圈电机最大定位行程试实验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MIMU自动测试标定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MEMS惯性测量单元
        1.3.2 测试标定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2 MIMU标定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系统的总体设计需求分析
    2.2 测试标定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2.2.1 MIMU标定系统的结构设计
        2.2.2 MIMU标定系统的伺服系统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MIMU的误差模型及标定方法
    3.1 MIMU误差建模
    3.2 分立式标定方法
    3.3 系统级标定方法
        3.3.1 姿态误差方程
        3.3.2 速度误差方程
        3.3.3 卡尔曼滤波器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测试标定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MEMS测试标定系统的软件总体设计
    4.2 多路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4.3 转台控制模块
    4.4 姿态解算和导航解算程序设计
        4.4.1 姿态解算
        4.4.2 导航解算
    4.5 系统级标定程序设计
        4.5.1 粗标定
        4.5.2 系统级标定
    4.6 本章小结
5 MIMU测试标定系统测试以及标定实验
    5.1 控制系统精度测试
    5.2 软件功能测试
        5.2.1 MIMU串口通讯测试
        5.2.2 转台控制功能的测试
    5.3 MIMU测试标定实验
        5.3.1 粗标定实验
        5.3.2 系统级标定实验
    5.4 误差补偿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旋转气阀发动机喷油控制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电控燃油喷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燃油喷射系统的控制
    2.1 喷油器简介
    2.2 喷油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结构组成
        2.2.2 工作原理
    2.3 电磁喷油器的驱动形式
    2.4 空燃比控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控喷油系统硬件设计
    3.1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构成和原理
    3.2 STM32 控制电路
    3.3 电源电路
    3.4 串口通信电路
    3.5 信号采集电路
        3.5.1 喷油信号采集电路
        3.5.2 氧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
        3.5.3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
    3.6 喷油器驱动电路
    3.7 系统控制电路
    3.8 硬件电路PCB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控喷油软件设计
    4.1 控制系统的核心
    4.2 STM32 微控制器总述
        4.2.1 Cortex—M3 内核简介
        4.2.2 STM32F103xx简介
        4.2.3 通用定时器(TIMx)
    4.3 MDK5 介绍
    4.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4.1 喷油MAP图采集实验程序设计
        4.4.2 系统程序初始化
        4.4.3 喷油脉宽信号处理程序
        4.4.4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信号程序设计
        4.4.5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4.4.6 喷油驱动程序设计
    4.5 闭环驱动发动机运转程序设计
        4.5.1 氧传感器信号处理程序设计
        4.5.2 闭环驱动程序设计
    4.6 程序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喷油控制系统实验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和步骤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汽车驾驶模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车驾驶模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数据采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布置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布置
第二章 数据信号分类与采集
    2.1 驾驶模拟设备的选择
    2.2 数据采集原理介绍
    2.3 操作信号分类
    2.4 传感器的选择
        2.4.1 霍尔传感器
        2.4.2 电位器传感器
    2.5 采集信号调理
    2.6 操作信号采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数据采集系统功能要求
    3.2 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3.2.1 开关量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2.2 模拟量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3 数据采集系统外围电路设计
        3.3.1 微处理器选择
        3.3.2 电源系统设计
        3.3.3 系统时钟电路
        3.3.4 通讯协议接口电路设计
        3.3.5 复位控制电路设计
        3.3.6 JTAG下载接口电路
    3.4 系统硬件电路抗干扰方法
    3.5 电路板制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采集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4.1 软件系统主程序流程
    4.2 软件设计语言的选择
    4.3 开关量采集程序设计
    4.4 模拟量采集程序设计
    4.5 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4.6 上位机界面设计
    4.7 软件抗干扰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试与验证
    5.1 串口调试
    5.2 上位机调试
    5.3 上位机调试结果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基于气动测量的拨叉孔位置度测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动测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位置度测量国内外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课题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测量系统的测量原理和总体结构设计
    2.1 测量对象及被测要求
    2.2 测量原理及方法
        2.2.1 拨叉孔轴线位置度的测量原理
        2.2.2 气动测量的测量原理
        2.2.3 气动塞规测量模型的建立
    2.3 机械结构设计
        2.3.1 机械结构总体设计
        2.3.2 拨叉定位夹具设计
        2.3.3 气动测头的固定与运动装置设计
    2.4 电机控制系统重要元器件选型
        2.4.1 空气开关
        2.4.2 开关电源
        2.4.3 电源分路器
        2.4.4 独立按键和状态指示灯
        2.4.5 电机选型
    2.5 本章小结
3 测量系统的测控电路设计
    3.1 测量系统的测控电路总体设计
    3.2 单片机最小系统
        3.2.1 时钟电路
        3.2.2 复位电路
        3.2.3 电源电路
        3.2.4 启动电路
        3.2.5 SWD调试电路
    3.3 数据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3.3.1 压力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3.3.2 气动塞规测头测量电路设计
    3.4 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3.4.1 电机控制电路总体设计
        3.4.2 键盘电路设计
        3.4.3 86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3.4.4 42闭环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3.4.5 限位开关电路设计
    3.5 串口通讯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测量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2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2.1 压力采集程序设计
        4.2.2 气动测头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3 电机控制程序设计
    4.4 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4.5 上位机评定程序设计
        4.5.1 上位机评定程序总体设计
        4.5.2 上位机登录程序设计
        4.5.3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5.4 电机控制程序设计
        4.5.5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4.5.6 实验数据保存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测量系统的测量实验及误差分析
    5.1 上位机调试实验
        5.1.1 压力数据采集程序调试实验
        5.1.2 气动塞规测头测量程序调试实验
        5.1.3 电机调试实验
    5.2 拨叉孔位置度仿真实验
    5.3 测量系统的误差源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电动大巴空调控制器功能测试装置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电动空调国内外产业发展
    1.3 空调控制器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背景
    1.5 内容安排
第2章 空调控制器测试装置的总体分析
    2.1 电动大巴空调整体分析
        2.1.1 电动大巴空调工作原理
        2.1.2 电动大巴空调系统特点
    2.2 测试装置总体方案的确定
        2.2.1 测试装置的总体结构
        2.2.2 测试装置的测试指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调控制器测试装置的硬件设计
    3.1 自动化测试装置硬件方案设计
    3.2 测试装置单片机的最小系统
    3.3 电源电路设计
    3.4 温度模拟电路设计
    3.5 驱动信号测试电路设计
    3.6 故障模拟电路设计
    3.7 PCB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试装置与上位机的软件设计
    4.1 测试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2 测试装置的软件设计
        4.2.1 测试装置温度模拟程序
        4.2.2 测试装置对驱动信号的测试程序
        4.2.3 测试装置故障模拟程序
    4.3 上位机的软件设计
        4.3.1 上位机软件功能及结构
        4.3.2 测试界面设计
        4.3.3 测试系统通讯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构成
    5.2 温度信号测试
    5.3 驱动信号测试
    5.4 故障脉冲信号测试
    5.5 对比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7)单体电池主动均衡维护设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电动汽车发展概述
        1.1.2 电池的不一致性
    1.2 电池均衡技术研究概述
        1.2.1 均衡策略
        1.2.2 均衡方式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池均衡设备方案设计
    2.1 设备整体结构
    2.2 双向隔离DC-DC变换器选择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均衡模块设计
    3.1 双向RCD反激变换器
        3.1.1 原理分析
        3.1.2 主电路参数设计
    3.2 双向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
        3.2.1 原理分析
        3.2.2 变换器建模
        3.2.3 主电路参数设计
    3.3 控制电路硬件设计
        3.3.1 主控芯片选型
        3.3.2 AD采集电路设计
        3.3.3 驱动电路设计
        3.3.4 保护电路设计
        3.3.5 通讯电路设计
    3.4 程序设计
        3.4.1 主程序设计
        3.4.2 子程序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触摸屏选型配置及主控板设计
    4.1 触摸屏选型配置
    4.2 主控板设计
        4.2.1 硬件设计
        4.2.2 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锂电池负载下充放电仿真验证
    5.1 双向RCD反激变换器仿真
        5.1.1 充电仿真分析
        5.1.2 放电仿真分析
    5.2 双向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开环仿真
        5.2.1 充电仿真分析
        5.2.2 放电仿真分析
    5.3 双向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闭环仿真
        5.3.1 稳态工作特性
        5.3.2 动态调节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整备作业安全防护发展现状
        1.2.1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 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设计要求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整体设计
    2.1 动车组整备作业流程分析
        2.1.1 整备作业检修内容及方式
        2.1.2 整备作业工作模式及工作流程
    2.2 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设计
        2.2.1 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结构设计
        2.2.2 通讯方式选择
    2.3 出入门禁系统流程及结构设计
        2.3.1 出入门禁系统流程设计
        2.3.2 出入门禁系统结构设计
    2.4 杆件监测系统结构设计
        2.4.1 杆件监测系统选择
        2.4.2 杆件监控系统流程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出入门禁系统设计
    3.1 STM32微处理器概述
    3.2 出入门禁系统电路设计
        3.2.1 外围电路设计
        3.2.2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2.3 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3.2.4 身份认证模块电路设计
    3.3 出入门禁系统软件设计
        3.3.1 主程序设计
        3.3.2 显示程序设计
        3.3.3 身份认证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LabVIEW杆件监测系统设计
    4.1 IMAQ Vision控件简介
    4.2 监测系统应用图像处理技术
        4.2.1 图像灰度化
        4.2.2 图像灰度增强
        4.2.3 图像匹配基本概念
        4.2.4 图像模板匹配算法
    4.3 图像预处理程序设计
        4.3.1 图像获取程序设计
        4.3.2 图像灰度化程序设计
        4.3.3 图像均衡化程序设计
    4.4 杆件监测系统程序设计
        4.4.1 图像几何模型匹配程序设计
        4.4.2 图像模板制作及模板匹配程序设计
        4.4.3 杆件实时监测程序设计
    4.5 通讯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调试与结果分析
    5.1 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单元模块测试
        5.1.1 通讯模块调试
        5.1.2 杆件监测模块调试
        5.1.3 人员检测模块调试
    5.2 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整体测试
    5.3 调试结果与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出入门禁系统电路原理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紫外荧光法大气微型站SO2分析模块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紫外荧光法检测原理
    2.1 紫外诱导产生荧光的物理机制
        2.1.1 荧光产生原理
        2.1.2 荧光光谱分类
    2.2 荧光检测理论
        2.2.1 荧光检测方法概述
        2.2.2 荧光分析理论
    2.3 二氧化硫紫外荧光法检测原理
        2.3.1 二氧化硫检测理论分析
        2.3.2 二氧化硫检测理论模型
        2.3.3 影响二氧化硫检测精度的关键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析模块的气室结构研究
    3.1 气室结构总体分析
        3.1.1 气室的分类及特点
        3.1.2 微型化气室结构分析
    3.2 检测模块的光路研究
        3.2.1 激发光路研究
        3.2.2 荧光采集光路研究
        3.2.3 消光器的设计
    3.3 基于流体有限元分析的气室气路系统设计
        3.3.1 Solidworks Flow Simulation概述
        3.3.2 气室气路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设定
        3.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整体气室结构搭建
        3.4.1 光路结构
        3.4.2 气室密封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心电路硬件设计
    4.1 核心电路总体设计
        4.1.1 电路功能分析
        4.1.2 总体设计方案
    4.2 核心处理器电路
        4.2.1 处理器简介
        4.2.2 处理器电路
    4.3 外设控制电路
        4.3.1 氙灯控制电路
        4.3.2 24V开关量输出电路
    4.4 数据采集单元电路设计
        4.4.1 PMT数据采集电路
        4.4.2 温度数据采集电路
        4.4.3 气压数据采集电路
        4.4.4 流量数据采集电路
        4.4.5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4.5 通信电路
    4.6 DC-DC+LDO电源电路
        4.6.1 DC-DC电路
        4.6.2 LDO电路
    4.7 电路板实物图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开发工具
        5.1.1 基于Keil uVision5 开发环境
        5.1.2 ST-LINK仿真器
    5.2 系统软件主体结构
    5.3 STM32F103CBT6 初始化配置
        5.3.1 外设时钟配置
        5.3.2 中断优先级配置
        5.3.3 串口配置
    5.4 LTC1867 模数转换驱动程序设计
        5.4.1 模数转换主程序
        5.4.2 滤波算法子程序
    5.5 串口通讯驱动程序设计
    5.6 外设驱动程序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调试与实验
    6.1 概述
    6.2 硬件调试
        6.2.1 电源电路调试
        6.2.2 PMT数据采集电路调试
    6.3 软件调试
    6.4 气室结构实验分析
        6.4.1 光路结构实验分析
        6.4.2 气路结构实验分析
    6.5 模块系统性能实验
        6.5.1 线性度实验
        6.5.2 准确性实验
        6.5.3 重复性实验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面向智慧林业的智能视频分析仪软硬件协同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慧林业物联网研究现状
        1.2.2 智能视频监控领域研究现状
        1.2.3 软硬件协同设计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智能视频分析仪关键技术及物联网总体框架
    2.1 基于Zynq-7000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
        2.1.1 Zynq-7000的硬件平台
        2.1.2 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
    2.2 智能视频分析仪技术
        2.2.1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
        2.2.2 语音播报技术
    2.3 智慧林业物联网总体框架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视频分析仪总体结构设计
    3.1 总体结构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总体结构设计
    3.2 智能视频分析仪的软硬件协同设计
        3.2.1 软硬件协同设计步骤
        3.2.2 软硬件划分
        3.2.3 软硬件协同设计的仿真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视频分析仪硬件系统设计
    4.1 硬件系统概述
    4.2 硬件系统结构
    4.3 主要硬件模块
    4.4 视频流数据Frame Buffer通道设计
    4.5 视频帧格式加速转换IP核设计
        4.5.1 YUV4:2:0和YUV4:2:2 格式
        4.5.2 IP核设计实现
        4.5.3 IP核仿真验证
        4.5.4 IP核打包和应用
    4.6 BT.1120 帧格式缓存IP核和接口IP核设计
        4.6.1 BT.1120协议及接口
        4.6.2 BT.1120帧格式缓存IP核设计
        4.6.3 IP核仿真验证和打包
        4.6.4 VDMA模块
        4.6.5 BT.1120接口IP核设计
        4.6.6 IP核应用
    4.7 音频数据I2S格式转换IP核设计
        4.7.1 I2S协议及接口
        4.7.2 IP核应用
    4.8 智能视频分析仪FPGA系统设计
        4.8.1 FPGA系统搭建
        4.8.2 PS端资源分配
        4.8.3 PL端IP核分配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视频分析仪软件系统设计
    5.1 软件系统概述
    5.2 智能视频分析仪BSP设计
        5.2.1 BSP总体结构
        5.2.2 Petalinux工程配置
        5.2.3 软件系统移植
    5.3 智能视频分析仪应用软件设计
        5.3.1 主控模块设计
        5.3.2 接口模块以及视频采集及预处理模块设计
        5.3.3 语音播报模块设计
    5.4 智能视频分析仪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5.4.1 串口通讯协议规范
        5.4.2 上行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5.4.3 远程重启命令接收模块设计
        5.4.4 黑名单接收模块设计
        5.4.5 更新文件接收模块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能视频分析仪系统测试及应用
    6.1 测试环境搭建
    6.2 系统模块测试
    6.3 串口通讯协议测试
    6.4 面向防火物联网的崂山应用场景部署
        6.4.1 应用需求与概述
        6.4.2 监测点位部署
        6.4.3 平台数据验证
        6.4.4 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通用串口通讯驱动程序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的宏动磁路分析与控制系统研究[D]. 熊美俊.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1)
  • [2]MIMU自动测试标定系统的研究[D]. 刘志伟. 中北大学, 2021(09)
  • [3]旋转气阀发动机喷油控制系统的开发[D]. 张波. 吉林大学, 2021(01)
  • [4]汽车驾驶模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D]. 许万友.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5]基于气动测量的拨叉孔位置度测量系统设计[D]. 张荣荣.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6]电动大巴空调控制器功能测试装置的设计与应用[D]. 韩冬. 浙江科技学院, 2020(03)
  • [7]单体电池主动均衡维护设备的研制[D]. 李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动车组整备作业安全防护系统研究[D]. 郝友军.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9]紫外荧光法大气微型站SO2分析模块研发[D]. 苏杭.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10]面向智慧林业的智能视频分析仪软硬件协同设计及应用[D]. 张佰国.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通用串口通信驱动程序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