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长平:论新实践美学的人学维度论文

石长平:论新实践美学的人学维度论文

[摘 要] 新实践美学的人学维度一直未被指证和敞亮。实际上,一个时期以来,以张玉能为代表的新实践美学与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阎国忠的新实践本体论美学一样,日益关注人的生存现实和精神状态,其美学思想中人学维度逐步凸显,这也表明新实践美学已经朝着人学向度演进。基于对其理论的整体审视,人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美学体系、理论品格、席勒美学研究、两种生产方式和深层审美心理的阐发以及新政治伦理主义文论建设等方面。这是新实践美学在历史和内在逻辑上的必然延展。

[关键词]新实践美学;张玉能;人学思想;理论向度

在对新时期美学和文论进行回顾与反思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实践论美学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形成了若干理论形态。其在当下有多种发展路向,主要是刘纲纪先生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朱立元先生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张玉能先生的新实践美学、邓晓芒先生的情感论美学和彭富春先生的天道论美学等。这些美学理论近年来在原有的社会学形态上都有逐步凸显人学的倾向,其中,张玉能的新实践美学尤为明显。在把美学研究的问题域转向“生活世界”的路上,新实践美学一直在向着“为人”的向度拓殖。近年来,它更深切地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欲求,面对日益疏离隔阂的人际关系和信仰缺失的社会现实给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更加着重地指向了“人生在世”,明显地表现出新实践美学与时俱进、关注人生现实的学术品格。体现出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的关系,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等问题的关切,其人学维度进一步凸显。纵观张玉能整个新实践美学思想都可以清晰地见出。这样的理论特质主要表现在新实践美学的理论体系、理论品格、席勒美学研究、人的自身生产理论和深层审美心理、新伦理政治主义文论等几个方面。

为什么说在这5个方面有着显著的表现呢?这是因为,理论体系是任何一种成熟理论的标识,有纲有目,有根柢有枝叶,只有从体系中才可能窥见其总体面貌,对其思想特征作出整体把握,进而得出客观正确的理解,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读。张玉能的“新实践美学”是与其他“新实践论美学”迥然相异的另一种形态,其研究宗旨和现实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美学研究统—到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上。在建构理论体系时,他首先对“实践”概念进行了符合马克思主义元典精神的解读和拓展,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3种类型,实践拥有建构、转化和解构3种功能;对美感和美本质进行了新的界定,从本体论和价值论角度对美进行新的阐释,从而建立了完整新颖的美的范畴,在此基础上,又论述了“人的自身生产”的特征与审美的关系,对文艺理论的建设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从而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品格是指理论思想内在的质量和格调,是一种理论最为本质的特征。在理论品格上来审视,张玉能的新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哲学基础,在认识论、价值论、本体论的基点上来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其内在旨归是指向人学维度的。美学体系的建构需要精深而具体的展开,理论品格的形成也需要具体地呈现在对审美现象的论述中。而席勒美学研究、人的自身生产理论和深层审美心理、新伦理政治主义文论正是他美学体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他理论品格最具典型意义的外在指呈。从历时性来看,席勒美学研究是张玉能美学走向人学维度最为明显的时间节点,人的自身生产理论则进一步加强,新近出版的深层审美心理研究成果可以视为一部人学专著,而他的新伦理政治主义文论是其人学思想在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自然延伸;从理论构成来看,作为实践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和国内最重要的席勒研究专家,席勒美学研究、人的自身生产理论和深层审美心理以及新伦理政治主义文论是他整个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此,选择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量是科学的全面的,因而是必须的。

一、新实践美学理论体系在整体旨归上体现着人学思想

一般认为,人学就是从哲学层面对人自身的反思,阐明什么是人和如何做人的基本原理。包括如人类的生存、发展,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系,人的自身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和利益,人的价值,人的目的和信仰,人的自由和解放,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人道主义以及人的异化等一些重大问题。

我们说新实践美学向人学拓进,凸显人学维度,并不意味着它在此之前就不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存状态、文艺研究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等问题。相反,这一关注乃是贯穿其思想历程的重要线索。只不过在此之前,这种关注还只是所有实践论美学的应有之义,并没有成为新实践美学重大关注,还没有成为一种理论自觉,也没有转化为显在的理论形态而呈现出重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新实践美学代表人张玉能在师从蒋孔阳先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就对人的深层审美功能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分析,发表了系列论文,之后一直在实践论美学的层面上探索审美与人的发展等问题。2005年又出版了《席勒的审美人类学研究》一书,在论述席勒的美学思想的同时,也阐述了自己的人类学思想。近十年来,新实践美学在人学维度上不断加强,在人的自身生产、席勒美学、人的深层审美心理以及新政治伦理主义文论等方面着力拓展,与此前的研究贯穿成为一个有着显明的人学特征的美学体系,体现着厚重的人学美学品格。

正如休·廷克(Hugh Tinker)所指出的,新独立的缅甸政府对英国的态度主要由两个元素构成,对英国模式的推崇和对英帝国主义的怀疑。在缅甸领导人的同一篇讲话中,可以经常发现这两个交织在一起的元素。[29]吴努眼中所谓的“最友好的”“最坦诚的”缅英关系,在缅甸人满怀期望的援助诉求被英国冷遇、英帝国主义与国内叛乱藕断丝连之下,自然遭到打击,导致缅甸对英国的信任与期望降低。1953年缅方通知英国,1947年签署的英缅防卫协定在1954年1月4日终止,不再签署新的协定。美国学者卡拉汉(Callahan)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军方高层认为英国在支持叛乱的克伦族,没有向缅军提供足够的援助所致。[30]

建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服务良好、特色鲜明的旅游交通线路体系,道路交通建设与管理不仅要满足安全舒适快捷运输的要求,还要有风景道、景观道、生态绿道、花香大道等观赏功能,还要有汽车旅馆、休憩服务区、驿站、旅游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交通的带动作用,增加新形势下房车、自驾旅游项目。

对于实践,新实践美学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人的生成、人的生存、人的本质、人的本性都是由人的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动态地规定的,人的审美需要、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艺术、人对各种审美对象的感受——美感,以及各种形态的审美对象也都是由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动态地规定的。所以,实践本身也就是把人和审美结合起来的根本,那么,它必然是统一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的坚实基础。”(2)张玉能.新实践美学的传承与创新[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8.对于审美关系,新实践美学从审美关系出发去研究美、美感和艺术,以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把人的本质研究和人的审美活动的研究统一起来,也就是把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起来。“实践美学抓住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来进行研究,它当然就要研究人的审美和审美中的人以及两者的交互影响。这样也就必然地把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样,它超越自己本身以前单纯的哲学美学、社会学美学的种种不足,朝向以人为研究中心的综合研究。(3)张玉能.新实践美学的传承与创新[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8.关于美学的现实目的,新实践美学认为,美学所面对的最现实的目标是克服人的异化状态,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美学研究的现实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为人的目的,为全面发展人的目的”(4)张玉能.新实践美学的传承与创新[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8.。这就必然要求把研究统—到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上,使其具有强烈的人学特质。

正是朝向以人为研究中心,新实践美学在对于美、美感以及艺术的本质等美学主要问题的理解和阐释上,在“美(美的本质、形态、范畴)-美感-艺术”,或者表达为“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价值论”,或者表达为“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创造-审美教育”的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的系统建构上,其人学特征获得了全面而具体的体现。

对于美感,它认为,美感是在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产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并使人产生了审美需要,所以,美感的实质是人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到自己的本质力量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意识。从认识论角度看,美感是一种对美的能动反映。从本体论角度看,美感是人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到自身的快感。从发生学角度看,美感产生于实践的自由,是实践中产生的一种自由感。它具有人类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中的人才有美感)、精神愉悦性和心理完整性,积淀着理性的直觉,隐含着功利的愉悦,是一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自由创造。美在人类社会中才有,美产生在社会实践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从本体论角度看,美是一种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从发生学角度来看,美是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从现象学角度来看,美必须依附于一定的感性形象,具有感性形象性。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价值,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力量在对象中自由地显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情感的观赏形象,这种形象所具有的价值就是美,美是显现人类自由的形象的肯定价值。

深度学习尽管优点很多,但当训练数据量不足时,容易出现过拟合现象。Dropout[20]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过拟合的问题,它的工作方式是通过随机删除输入层的神经元来修改神经元连接。图6中左边的网络代表未添加Dropout时的连接方式,右边的网络则代表添加Dropout后的连接方式。其中li做为li+1的输入层,li+1作为li+2的输入层。用阴影表示的圆代表被删除的神经元。Dropout层只在训练模型时工作,在模型应用时不会工作。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那价值又是什么?新实践美学详细论述了美和审美的价值性,美和审美与人的审美需要、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的密切关系。它认为,价值是对象能否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是一种实践价值论。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美和审美都是在实践创造的自由中生成出来的,与人的审美需要密切相关的价值性东西,美是显现人类自由的肯定价值,审美则是对美的价值的自由体验的感受,因而,艺术就是一种审美价值的自由显现或自由创造。结合实践价值论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在人与现实之间一般可以分为5种价值关系和价值:实用需要产生实用关系指向“利”;认知需要产生认知关系指向“真”;伦理需要产生伦理关系指向“善”;审美需要产生审美关系指向“美”;宗教需要产生宗教关系指向“圣”,即利、真、美、善、圣价值体系。利是美的物质性基础,圣是美的想象性基础,而真和善则是美的内涵。(5)张玉能.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0.这样就有效地把这几种价值在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体现出人性的复归,把人在实践中与自然所形成的得利、真、善、美等价值有机统一起来,使人在完整的价值体系中追求和确认自身,从而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关于艺术。新实践美学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是:艺术是创造一个再现一定社会生活和表现一定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精神生产,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的形式。这可以从多种维度来理解。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艺术是植根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形式;从实践本体论的角度看,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一种精神生产;从实践认识论的角度审视,艺术是以审美形象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从发生学的角度来探究,艺术应该是实践达到自由程度的产物;从现象学的意义上说,艺术则是再现社会生活和表现审美意识的形式或符号。

关于美的范畴体系。新实践美学是以德国古典美学的美学范畴体系,尤其是席勒的美学范畴体系为参照,以实践创造-自由为中心建构起来的美学体系。在这个美学范畴体系中,美是实践的自由的形象显现的肯定价值,丑是实践的反自由的形象显现的否定价值,崇高是实践的准自由的形象显现的肯定价值,滑稽和幽默是实践的不自由的形象显现的否定价值和肯定价值,悲剧性是崇高的集中表现,喜剧性是滑稽和幽默的集中表现,优美是柔美,崇高是刚美。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以实践-创造的自由为轴心,通过审美关系体现在对象世界中的美的范畴体系。

从这些基本内容可以看到,全书针对人和人的审美心理深入严谨地论述了深层审美心理所涉及的多元因素,既解释了审美潜意识和审美无意识的结构、机制,更注重阐述它们的功能,联系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现实,阐明了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以及对其健康人格、高尚情趣、审美理想形成的积极影响,在获得理论自觉的基础上有意地塑造自我,进而得到全面自由健康地发展。在这里,心理是人的心理,谈心理就是在谈论人,谈人的心理学也就是在谈论人学。谈审美心理就是在谈论审美的人,就是要通过审美心理学研究为现实中的人寻找一条走向完美的路径。新实践美学的代表人在古稀之年倾心著作,钩沉稽微,探索人的审美心理,探寻由审美而走向完善人性的学理,这正是一种人学研究。

审视整个理论体系的构成和旨归,可以见出,新实践美学的人学维度是具体而明确的。在对于实践、审美关系、美学的现实目的的阐述上,再具体到对于美、美感、艺术的本质的理解以及美的范畴体系建构上,都明显地体现出这是一个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人学美学理论系统。新实践美学在论及其美学体系时认为,既然美学的研究所关注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创造等方面都离不开人类学的根基,“那么,美学就必定是一门‘人学’,是为人生而美的学问”。(6)张玉能.新实践美学的传承与创新[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6.新实践美学正是这样的人学美学。

如前所述,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属于人学研究范围。新实践美学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哲学基础上,从心理学层面来研究美和审美,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了不少理论成果,此后,新实践美学代表人专注于席勒研究和实践论美学的社会学理论形态的建构,暂时搁置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到了2010年,基于对现实中人的生存现状的关切,基于审美活动对恢复人性、完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实践功用,新实践美学再次审视人类的审美意识等心理学因素,在发表多篇论文后,2018年1月出版了《深层审美心理学》一书。这部60多万字的论著对人的深层审美意识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首先对审美意识的心理构成进行了论述,著作认为,从存在形态构成来看,人类的审美意识分为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3个层次,后两者属于深层心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从审美机制构成来看,它分为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人格3个层次;从人类心理能力构成来看,它分为科学审美意识、艺术审美意识和道德审美意识3个层次。在审美活动中具有不同的结构、机制和功能,深层审美心理对应于大脑有不同的定位也有整合,并在大脑的4个功能区域——感觉区、储存区、判断区、想象区之中显现出来。

在2001年,新实践美学的代表人指出:“实践美学要发展,就必须有新的开拓和深的开掘……开拓审美人类学、深化人生论美学,并且使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应该是实践美学的发展方向。”(1)张玉能.新实践美学的传承与创新[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8.也正是这近20年来不懈地朝着这一方向行进,新实践美学才得以从原来的实践论美学中脱颖而出,演变成为新的理论形态即“新实践美学”,也正是在审美人类学、深化人生论美学统一的基础上,才建构出了一个有着显明的人学特质的美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其对于“实践”“审美关系”“美学的现实目的”等新的论述中都可以明确地见出这一特征。

二、新实践美学在理论品格上蕴含着人学品质

对于新实践美学的理论品格,可以从其思想渊源和由此建构的理论的品质中来进行考察。毫无疑问,新实践美学的理论思想有3支源流,一是席勒美学,二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三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美学。这3种理论资源,无一不充溢着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精神,闪耀着人性关怀的光辉,而以此为理论基础建构起来的新实践美学必然充盈着人学的理论品格。

式中:d=(1-B)d;Φ(B)=1-θ1B-…-θqBq,为平稳可逆ARMA(p,q)模型的自回归系数多项式;Θ(B)=1-θ1B-…-θqBq,为平稳可逆ARMA(p,q)模型的移动平滑系数多项式。ARIMA(p,d,q)的主要思想步骤为:首先,将非平稳的原始根据数据d阶差分进行平稳化预处理,从而得到新的平稳的时间序列;同时计算该序列的自相关函数ACF,偏相关函数PACF,根据模型识别准则初步为模型定阶。其次,利用最小二乘估计法以及样本矩估计法等对ARMA(p,q)自回归系数以及移动平滑系数进行估计,并根据AIC准则进行最终的模型定阶。

试验地选择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绿化乡小海子村丫口组谢与军农户的承包地上,土质黄壤,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均匀,前作玉米,东经106°03'81",北纬 26°58'27",海拔 1 252.6m。

张玉能是国内较早研究席勒的具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他的美学观点深受席勒思想的影响。在对席勒的著作进行翻译和深入研究的几十年里,尽管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席勒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但却是一种扬弃,他深刻认同席勒用审美教育等来阐释人性的异化和人格的复归等观点,并将其融合贯彻在自己的理论中,席勒的人类学思想和人性特征使得他的新实践美学理论充满了人学的品格。

毫无疑问,新实践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是席勒人学思想的忠实继承者,在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中源自席勒的人学思想十分明确地存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始终把人的问题放在重要的地位去论述,它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寻求人类的完全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91.这都表明,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以人为中心的学说,其对人的现实存在和未来关注是一以贯之的。虽然马克思主义不能等同于人道主义,但从其发展的过程看,自始至终都渗透着厚重的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体现着对人的深切关怀。

在中国,人学是一种古老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人道”“性善”“义利”等思想就是对人性、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的讨论。这些哲学与美学思想相互渗透杂糅,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在论及新实践美学与美学研究问题域时,新实践美学指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立足中国传统美学资源,把美学研究的问题域本土化”(9)张玉能.新实践美学的传承与创新[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91.。因而,其美学思想始终有意地把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作为自己思想的重要来源渗透在理论体系之中。

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饱含着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而实践美学从马克思的《手稿》奠基以来,面对将近两百年中由于战争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给世界带来的不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人的生存状况更加恶化,人性的异化也进一步加剧。因此实践美学所面对的最现实的目标就应该是克服人的异化状态,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而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以人为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对象和方法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新实践美学关注的方面。(8)张玉能.新实践美学的传承与创新[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8.新实践美学人学维度的加强实际上就是它所追求的人生论美学与审美人类学统一的必然结果。

暂堵压井胶塞的性能主要体现在胶塞成胶前后的黏度、成胶时间和耐高温能力以及解堵性能等方面。本实验对胶塞成胶前的黏度采用六速旋转黏度计测定,成胶后的黏度采用MARS3流变仪测定;以加入交联剂至交联成固体或半固体状的时间为成胶时间;以高温老化实验来考察胶塞耐高温能力;以完全破胶时间和破胶液黏度考察解堵性能。

在对实践概念的使用中,新实践美学从社会伦理、天人合一性等角度理解和阐释实践概念;在论述美与美感的时候,它总是以儒释道哲学美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来阐释,把儒家的“仁爱”“中和”,道家的“天道”和禅宗的“心性”等观点纳入自己的美学思想中,在它看来,中国人的审美活动主要集中在社会美上,尤其是人格美上,因此,孔子的“里仁为美”,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庄子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等都与人的内在修养和品德性情密切相关,尽管儒道两家的主张不同,但都把美与人的生命和生存境界紧密联系起来。这样的理解,使得其美学思想充溢着培养人的道德境界和完满人格的内涵;在建构美学范畴时,化用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审美心理的某些概念范畴如柔美、刚美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范畴体系;在文学艺术理论的建设上,新实践美学认为中国美学和文论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向内求善”伦理型美学和文论,主张“美善相乐”的伦理意义和价值,强调文学艺术的“载道”和“兴观群怨”等功能,因而提出了把文学艺术作为一种伦理政治倾向鲜明的审美文化和精神文化来研究和建设。这些观点和命题都是在同中国传统哲学美学资源的结合中获得的。

通过以上例子不难发现,《报告》在时间轴上是以特朗普总统正式上台执政的时间为指示中心(When I came into office),其他时间状语大多都围绕这一时间点展开,时间距离大多不超过一年。这就意味着,说话者有意强调或者缩小句中所涉及实体在时间上与指示中心的距离。时间轴上距离较近的句子大都提到了外部威胁和挑战,也就是《报告》所塑造的敌对实体(rogue regimes,nuclear weapons,serious challenges,the rise of China),并且在心理空间上将这些外部实体表征为不断迫近的威胁,从而唤起公众的恐惧情绪。

2007年,在谈到中国当代美学的问题域转换时,新实践美学就主张在利用中国传统美学资源的时候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审美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和审美关系,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和审美关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审美关系,人的生活经验与审美关系,人的艺术创造与审美关系,人的社会实践与审美关系”等问题。(10)张玉能.新实践美学的传承与创新[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92.这也是它之前所一直行走的路线,之后成为其重要的研究方向,这一以人为理论研究焦点的路线和方向,明确地显示着人学的品质。因此,新实践美学是:(1)美的人学基础;(2)美的人(类)的目的;(3)美的完善人性。它指明了实践美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最终要达到的是美善相乐、天人合一的审美人生境界。这些使得它的学术品格中弥漫着浓厚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特质,亦即人学的理论品格。

三、新实践美学在席勒美学研究中呈现着显在的人学思想

对于席勒的研究,新实践美学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席勒美学的定位是这种深化的表现。其最初的研究是在1980年代,张先生的专著《审美王国探秘》中导论的题目就是“席勒的人道主义美学体系”,在稍后主编的《西方文论思潮》中依然认为席勒美学是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美学。2005年出版的《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中把席勒的美学思想体系称为“审美人类学思想”。而在2015年出版的《席勒美学导论》中他指出:“经过整整20年,我现在认为,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或者说是人性美学思想体系。”(11)张玉能.席勒美学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5:1.并认为,这是目前最为准确的定位。从“人道主义美学体系”到“审美人类学思想”体系,再到“人性美学思想体系”,对席勒美学体系的指认表明了新实践美学的人学思想在一步步加强。

一般认为,突出认识“为人之道”的伦理哲学或人类本体论哲学可以叫作“人道主义”,它强调的是人的存在方式,如人是政治动物,人是理性动物等观点,强调人的政治性存在和理性存在方式。人类学(Anthropolgo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19世纪开始形成一门学科,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其特点是根据人类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来综合地研究人,特别强调人类的差异性及种族和文化的概念。而审美人类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科学,审美人类学主要通过对史前和现存原始民族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及其艺术表现的研究,综合探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特性和规律,它的中心应该是人类自身的一系列问题。

新实践美学认为,把席勒美学思想定位在“人道主义美学体系”或者“审美人类学思想体系”,“只是指明了席勒美学思想体系的大范围,没有指明它的具体特点。”因而,根据席勒美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人性”,把它重新定位为“人性美学思想体系”。(12)张玉能.席勒美学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5:5.这个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最终目的是恢复人性的完整。从心理学上讲,狭义的人性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中国古代的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这是人的本能属性,还没有与动物区别开来。马斯洛认为人性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括,似本能需要是人性的集中表现。目前,中国国内有人将其区分为“存在性”“生命性”“社会性”“精神性”4种,这是有道理的。从这些理解都可以看出人性是人的属性,指向的是具体的社会的人,是当下的人的“存在性”“生命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存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信仰追求等问题,而这些,正是人学研究的对象。人道主义注重强调人的存在方式,审美人类学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角度综合地探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特性和规律,有着较为明显的族群性和文化性特征,两者在关注点上与人学明显不同,而且是在作为“类”的人的大范围内研究和阐释,而人学既是关注作为“类”的人,也关注具体的个体的人。“人类学与人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学研究必须以古人类学的成果为基础,也离不开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但人学不局限于研究人的生物和文化特征,而是在人类学基础上从整体上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考察分析的学科。”(13)陈志尚.人学:21世纪的显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新实践美学要把席勒的美学体系重新定位的原因。经过20多年的研究,最终指认人性是席勒美学的核心概念和具体特点,将其界定为“人性美学思想体系”,并以洋洋52万言的《席勒美学导论》来详细论述,不正是新实践美学向人学演进,凸显其人学维度的明证吗?

《席勒美学导论》认为:“之所以把席勒的美学体系称之为人性美学思想体系,就是因为席勒美学整个体系的核心就是人性,席勒的整个美学体系都以人性作为论述的中心。”(14)张玉能.席勒美学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5:6.著作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席勒的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那个时期人性分裂的社会现实;其次,其理论体系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这种完整人性是感性与精神的统一,是诗的形象思维与哲学的抽象思维相统一,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再次,席勒明确提出,恢复人性完整的途径就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席勒把人分为感性的人、理性的人和审美的人,美把人带入审美状态才形成人的人性的完整,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把感性的人经过审美的人培养成道德的人。研读全书,新实践美学不再使用之前的“人道主义美学”和“审美人类学”概念,而是深入发掘阐释贯穿席勒美学中的人性思想,突出这一美学体系中的人学特征。如前所述,席勒美学是新实践美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来阐述席勒的美学思想进而给出自己的理论观点,这构成了其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新实践美学突出强调席勒美学中的人学思想,实际上也正是为了伸张自己的观点,凸显自身思想中的人学维度。

四、新实践美学在审美心理学和人的自身生产研究中以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础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即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3]。MES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制造数据管理、计划排产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心/设备管理、工具工装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项目看板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底层数据集成分析、上层数据集成分解等管理模块,为企业打造一个扎实、可靠、全面、可行的制造协同管理平台[4]。

接下来,论著又对审美潜意识的结构、机制、功能,审美无意识的结构、机制、功能,深层审美心理的生成和发展,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等进行了深刻详尽的论述。它认为,审美无意识具有生存(自立)、发展(自强)、完善(自我实现)功能;人类的心理活动构成主要是知、情、意3个部分,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体验过程和意志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都是属于对事物的认知活动;深层审美心理的个体的生成和发展是以每个人的自我为基础通过社会实践进行的,这个过程可概括为审美认知、审美情感、审美意志3个方面,它形成为每一个个体的一个审美的认知、情感、意志的整体;人的个体的生成发展过程是一个生理自我发展为心理自我再发展到社会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深层审美心理也就生成发展起来,它包含着自我审美认知、自我审美情感、自我审美意志3个方面。人的个体深层审美心理的认知方面生成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归纳为:自我→社会实践→审美观念→人性美感→自我审美认知。

最后,论述了深层审美心理与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塑造人的深层审美心理来完善人的人格。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得思维型人格与艺术型人格成长为综合型人格,使得内倾型人格与外倾型人格成长为综合型人格,从而使得每一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15)张玉能.深层审美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5~556.

在审美教育问题上,新实践美学把美育分为切近目的和最终目的,切近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辨别美丑的能力,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的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理解物质生产实践的时候,所有的实践论美学更多地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来阐述,而忽视甚至回避对人类自身生产与审美的关系研究。而实际上人的自身生产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物质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人类的审美和艺术不能忽视人的自身生产的本体论意义和功能。新实践美学从2007年开始,发表了《人的自身生产与身体美学的建立》《身体美学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身生产与审美和艺术》等文章,对此作了具有开拓意义的论述。

《人的自身生产与身体美学的建立》认为,人的自身生产是人类实践的物质生产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一切实践的物质基础。它与美和审美关系密切,第一,人的自身生产生成了人的身体及其与人的审美关系,从而生成了人体的美和审美;第二,它与其他的实践一起扩大了人本身的美及其审美的意蕴;第三,它的丰富形态给文学艺术表现人的美及其审美提供了广阔阐释空间。(16)张玉能.人的自身生产与身体美学的建立[J].吉林大学学报,2007,(3).2010年,《人的自身生产与审美和艺术》从整个审美与艺术的视域进一步阐释了人的自身生产的本体论意义。它指出,人的自身生产具有人类社会性、实践自由性、审美超越性;人的自身生产的社会性决定了审美和艺术的民族性、阶级性、个体性;审美和艺术的审美超越性就是来源于人的自身生产的审美超越性,这种审美超越性使得审美和艺术具有了感性自由的形式,达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相统一和偶然与必然相统一的自由和谐境界。人的自身生产的审美超越性与审美和艺术的审美超越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人的自身生产是审美和艺术的一个更加切近的根源,至少是一个主要的根源。(17)张玉能.人的自身生产与审美和艺术[J].西北师大学报,2010,(4).

根据箱梁的几何尺寸,建立ANSYS实体计算模型。双面组合连续箱梁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横截面如图3所示。本文采用三维六面体映射网格划分的方法,截面网格划分基本与二维模型相同,纵向单元长度约为0.3 m。模型单元总数为38 812个,节点数为66 823个。

从把实践阐发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到再把人的自身生产规定为人类实践的物质生产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指证它是人类一切实践的物质基础,并以此来诠释人的身体及其与人的审美关系,揭示人的自身生产是审美和艺术的一个最切近最重要的根源,这都可以明晰地看到新实践美学在理论探索中着意强调马克思主义人学立场,以此为理论基础,在人学维度上进一步强化的演进轨迹。

五、新实践美学在“新政治伦理主义”文论中渗透着人学思想

文艺理论是新实践美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新实践美学强调打通“中西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观点,对女权主义、欲望美学以及法兰克福派等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在建设当代文论上阐发了一系列新观点。提出在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的过程中要坚持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艺术本质论,要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论的伦理政治倾向融会贯通,把文学艺术作为一种伦理政治倾向鲜明的审美文化和精神文化来研究。这些观点和主张,显示出了新实践美学的文艺理论中明显的人学倾向。

在探讨文艺理论的系列文章中,在2016年出版的《文艺学的反思与建构》以及2018年出版的《深层审美心理学》中,新实践美学都着意揭示和敞明蕴含在中国美学和文论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和伦理道德诉求,藉此来建构他所主张的有伦理政治倾向的当代文论,这一理论形态,我们暂且称之为“新政治伦理主义文论”。

“被动”和“主动”被认为是最适合定义词汇知识的术语,因为二语学习者虽然很好的掌握了一些词汇,但是在日常会话中却很难自如运用。然而,Schmitt(2000)[10]和 Nation(2001)[11]使用“接受性”和“产出性”来解释词汇知识,“听和读”属于接受性知识,“说和写”属于产出性知识。认为接受性词汇知识是指通过“听和读”进行语言的输入,而产出性词汇知识是通过 “说和写”实现语言的输出。偶尔,也有学者把“被动”和“主动”与“接受性”和“产出性”交替使用。本研究采用(Nation,2001)[11]提出的定义,以“接受性”和“产出性”词汇为准。

早在1993年,新实践美学就指出,中国传统文艺学在理解文艺与现实、艺术家、作品和接受之间的关系上显示出伦理型文化的特色,具体是以交感论(合物交感、天人合一)来处理文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主张文艺的产生和本质在于心物交感而生成的情感表现;以言志说(言志、缘情)来处理文艺与艺术家的关系,断言文艺是艺术家的情志的表现;以教化论来处理文艺与接受者的关系,文艺必须对接受者进行政治道德的教导;以意象论(意境论)来处理文艺与作品的关系,主张文艺作品是主体由感而生的“意”与从物而来、和“意”相关的“象”的统一。(18)张玉能.文艺学的反思与建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54.而在2018年1月出版的《深层审美心理学》中,新实践美学又作出总结,认为中国美学和文论本质特征就在于,(1)它是一种伦理型美学和诗学,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美学和诗学。中国美学侧重于审美关系与政治道德的关系之间的关联,因而从古至今都呈现出浓厚的伦理政治色彩,古代诗学中有很多要求文艺为政治伦理的教化服务的观点,总是要求文艺能够“厚人伦、美教化”。孔子主张的“尽善尽美”等是指向伦理道德的,其“兴、观、群、怨”从更深层意义上指出了具有审美特质的文学艺术乃是人们达到人格理想(仁)的中介因素和审美教化功能。中国古代文人注重“比德说”,把人的个体修养追求与山水以及一些植物动物的美的特性联系起来,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上善若水”以及“松竹菊兰”或“梅兰竹菊”四君子等,倡扬文学艺术的伦理(道德、政治)意义和价值,力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社会伦理功能。(2)中国美学和文学艺术更倾向于审美主体和创作主体的研究,由于中国传统美学是从伦理关系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所以更多关注的是在审美关系之中的审美主体,即使是研究审美客体,也是把审美客体放在审美主体的意向之中来加以审视。如“以意逆志”“诗言志”“诗为心声,画为心印”等,研讨客体,总是要把创作主体即人的研究放在首要位置进行评说。(3)中国的艺术哲学主要是审美直觉型的,艺术哲学或诗学总体上都是以审美直观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根据作者的感悟体认来进行阐释,把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当作一个审美整体对象,让接受者在审美享受之中去体验领略,从而沟通从艺术理论到艺术实践的津梁。(19)张玉能.文艺学的反思与建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49.因而,中国文论的建设和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指导,建设为大众服务的有伦理政治倾向的审美化的文论。文学批评必须从为人民大众提供通往向上向善的路标,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作用。并且把“审美意识形态”的观点,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论的伦理政治倾向融会贯通,发挥传统文化及其美学、文论的伦理政治倾向,高扬“美善相乐”“载道明道”的优良传统,把真、善、美统一在文学艺术之中。

可以见出,新实践美学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论的研究,还是对自己文艺理论的建设追求,都着重从人出发,即从文学艺术服务的对象,从文艺的创作者出发,来探讨它的道德伦理作用和意义,探讨其对于社会风尚的教化效应。对中国传统文论特色的研究是建构“新政治伦理主义文论”的基础和前提,新实践美学的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论一样,高扬人文教化的道德主义理想,秉持“美善相乐”“载道明道”“移风易俗”的理念建设真善美统一的文学艺术,从而构成了新实践美学具有浓厚人学意味的文艺理论。

结 语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新实践美学正是在自我审视和批判中秉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人学学说,席勒的人性美学思想以及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美善相乐的美学诗学传统实现着自身的超越。在这个过程中,它既注重形而上的“思”和“问”的理论性,又注重“行”与“用”的实践性,面向生活世界和人的“此在”,在理论中灌注了浓重的人文关怀,呈现着显在的人学特质。近一个时期以来,新实践美学在经历着社会学理论形态、心理学理论形态的同时,明显地向着实践论人学美学的形态转进,其美学思想中的人学维度进一步凸显加强,成为新实践美学理论日臻成熟的一种标识。这既是它在历史和内在逻辑上的自然延展,也应当是所有实践论美学的共同发展趋势和终极理论指归。

OntheHumanisticDimensionsofNewPracticalAesthetics

SHIChang-pi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NorthChinaUniversityofWaterResourcesandElectricPower,Zhengzhou450046,China)

Abstract: The humanistic dimension of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has not been proven and revealed. In fact,for some time,the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represented by Zhang Yuneng,like Zhu Liyuan’s practical aesthetics of existentialism and Yan Guozhong’s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of ontology,h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actual existence and spiritual state of human beings. Prominently,this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has evolved towards the humanistic dimension. A general review of his theory reveals that the humanistic thinking mainly finds expression in his aesthetic system,theoretical orientation,research on Schiller’s aesthetics,two production method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deep aesthetic psychology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political ethics,which is the inevitable evolution of the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in term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l logic.

Keywords: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Zhang Yuneng;humanistic thinking;theoretical dimension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19)06-0128-09

*[作者简介]石长平,男,河南南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美学和文学理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审美经验的哲学叙述:实践论美学学术史研究”(19FZXB007)。

[责任编辑: 肖国荣]

标签:;  ;  ;  ;  ;  ;  ;  ;  

石长平:论新实践美学的人学维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