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槽模拟实验论文-魏思源,刘忠保,王玺童

水槽模拟实验论文-魏思源,刘忠保,王玺童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槽模拟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冲积扇沉积,正断层,沉积构型,模拟实验研究

水槽模拟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魏思源,刘忠保,王玺童[1](2018)在《正断层构造对冲积扇沉积过程与沉积构型的控制作用: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冲积扇是一种盆地边缘常见的的沉积相类型,沉积体整体形态呈一个顶端指向山口并向平原伸展的锥形。在盆地沉积过程中,断层活动十分常见,并影响着冲积扇沉积过程与沉积构型。为进一步了解正断层构造对冲积扇沉积过程及其内部构型的控制作用,利用水槽实验对正断层构造发育背景下的冲积扇沉积过程进行模拟与观测。(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李杨阳[2](2018)在《辫状河水槽模拟实验及储层地质知识库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6~(3+4)层属于辫状河沉积,发育心滩等储集砂体,为馆陶组上段主力含油层。该含油砂组所属油藏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为了进一步指导剩余油挖潜,需清楚储层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规律。沉积物理模拟实验是一种获取储层内部信息的有效方法,通过沉积物理模拟实验获取叁维地质数据,结合露头解剖、现代沉积和密井网解剖等方法,建立辫状河储层地质知识库系统,为指导油藏精细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孤东油田剩余油预测提供全面可靠的地质依据。本文选取馆陶组上段6~(3+4)层1.65平方公里范围作为沉积物理模拟对象,在CNPC沉积模拟重点实验室开展水槽模拟实验。根据沉积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和基础理论,设计模拟实验底型、加砂组成、时间、流量和加砂量等参数,深入开展了辫状河沉积物理模拟实验。利用水槽模拟实验成果,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完成辫状河储层地质知识库的结构设计、应用设计和功能设计,建立辫状河储层地质知识库系统的框架。本次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如下:(1)从实验过程和测量结果可知辫状河砂体发育具有对称性和平衡性。对称性表现在砂体平面展布呈对称发育,平衡性表现在砂体垂向增厚呈平衡发育。(2)心滩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流对河床底型的迁移改造。其中纵向砂坝的延伸方向与主水流方向平行,其主要发育在河道的中上游,且长宽比较大;斜列砂坝的延伸方向与主水流方向斜交,主要发育在河道的中游和两侧;横向砂坝的延伸方向与主水流方向垂直,这种砂坝往往存在时间较短,最终横向砂坝被改造成纵向砂坝或斜列砂坝。(3)落淤层主要来源于洪泛时期的较细物质。由于水动力作用,心滩头部和两翼落淤层不易保存,落淤层主要保存在心滩的中尾部。地势较高、水体较浅、水动力较弱、落淤层较厚且固结时间较长均有利于落淤层的保存。(4)总结了心滩长度和宽度、心滩宽度和厚度以及心滩宽度和辫状河道宽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统计分析出心滩的长宽比集中于2:1到5:1,心滩的宽厚比集中于30:1至50:1,心滩的宽度与辫状河道宽度比集中于3:1至5:1。(5)辫状河储层地质知识库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露头解剖、现代沉积、水槽模拟实验、密井网解剖以及参考文献,根据不同的数据来源设计并建立了集野外露头库、现代沉积库、水槽实验库、密井网库和参考文献库五库一体的储层内部结构数据库系统框架。(6)储层地质知识库系统主要分为前台知识库信息共享系统和后台知识库管理系统两部分:前台实现各类地质知识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和展示;后台实现不同来源数据的添加、修改和删除等功能。其中水槽实验库前台主要对水槽模拟实验的实验方案、实验参数、实验照片、实测数据、统计数据和相关文献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展示,后台主要实现对水槽实验相关数据的录入、编辑、删除、输入和输出等功能。(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8-04-01)

石若峰,刘忠保,冯文杰[3](2017)在《冲积扇发育过程中砾石颗粒对砂坝和沟流的控制作用——基于冲积扇水槽模拟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观察和记录冲积扇自旋回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在冲积扇的发育过程中,砾石颗粒对冲积扇在沉积过程中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在同一期洪水期的中期—后期,在冲积扇扇根片流带中,沟流发育的优势方向与砾石颗粒初期分布有着重要关系,同时砾石颗粒的分布还控制着沟流改道;在冲积扇的扇中发育过程中,由于砾石颗粒是在牵引流的搬运作用下运动,因此对沟道的控制作用便更多体现在对沟道形态的改造与砂坝的形成上。通过对比冲积扇剖面中出现的多期辫流水道迭置、砂坝和沟道的分布状态,就能够验证实验过程中冲积扇表面发生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冲积扇形成的规模是与碎屑流的动力、携带沉积物和沉积时间呈正比关系。在碎屑流的动力与携带的沉积物相对没有变化的稳定期内,扇根的砂坝与沟流、扇中的沟道都与砾石颗粒的作用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7年03期)

冯文杰,吴胜和,刘忠保,夏钦禹,张可[4](2017)在《逆断层正牵引构造对冲积扇沉积过程与沉积构型的控制作用: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逆断层正牵引构造广泛发育于挤压盆地边缘,伴随逆断层的幕式活动而生成,并影响山前冲积扇沉积过程与沉积构型。为进一步认识这种特殊的凸起构造对冲积扇沉积过程及其内部构型的控制作用,利用水槽实验对正牵引构造发育背景下的冲积扇沉积过程进行模拟与观测。研究表明,携带大量沉积物的碎屑流冲出供水槽后很快受到正牵引构造的阻挡,大量的粗粒沉积物快速卸载在正牵引构造的迎水面,形成一个砂砾坝,同时水流被分成两股分支水流。由于较粗粒的沉积物快速在迎水面卸载,砂砾坝迎着水流逐步向物源方向生长,形成逆向(生长)砂砾坝。分支水流绕过正牵引构造后形成两个新的次级物源,在次级物源持续供给下,形成两个由多期碎屑流朵体复合而成的次级扇。受控于正牵引构造的阻挡,冲积扇表面不同位置的沉积物卸载过程差异较大,相较于正常冲积扇沉积体,砂砾坝沉积物偏粗、分选更差,而次级扇沉积物粒度偏细、分选更好;正牵引构造凸起幅度高低也会影响冲积扇沉积构型,凸起幅度越高,正牵引构造对水流的阻挡作用越强、越持久,逆向砂砾坝和次级扇的规模越大、空间结构也越复杂。正牵引构造完全被沉积物覆盖后,扇面沉积特征与一般冲积扇无异。受控于正牵引构造的冲积扇与一般冲积扇的内部构型存在较大差异,在顺物源剖面上前者依次发育碎屑流朵体、逆向砂砾坝及次级扇,而后者则整体以碎屑流朵体为主;在由近端至远端的切物源剖面上,前者依次以碎屑流朵体主控、逆向砂砾坝主控及次级扇主控,而后者则均以碎屑流朵体主控为主。(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7年06期)

张继锋,赵广东,杨勇刚,董星[5](2016)在《直流聚焦超前探测影响因素及水槽模拟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异常电位法的叁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影响直流聚焦超前探测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数值计算,以异常幅度大于叁倍均方误差为标准,对各种影响因素是否忽略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距离隧道轴线6m之外的旁侧异常体对超前探测效果影响很小,坑道后方的金属体对超前探测效果几乎没有影响,坑道正前方水体灾害的规模大小对聚焦电流法超前探测距离的确定影响较大。最后制作隧道空腔模型进行水槽模拟实验,该实验验证了九极聚焦法的实际可行性,并且其探测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单极装置。(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王梓健,范丹,姚仁太[6](2016)在《拖曳式水槽模拟实验系统及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气环境进行研究时主要有叁种手段: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其中,物理模拟的方法除了风洞实验之外,近年来不断发展的还有水槽模拟实验。为了完善水槽模拟实验方法,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建成了国内大型环境模拟拖曳水槽及配套测试设备。本文介绍该实验装置的结构、性能与特点,并通过初步实验,证明该实验装置在对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迁移扩散的模拟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辐射防护通讯》期刊2016年02期)

王俊超,师学明,万方方,徐子东[7](2012)在《探测孤石高阻体的跨孔电阻率CT水槽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的WDJD-3型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在电法实验室水槽内布设了探测孤石高阻体的跨孔电阻率CT法观测系统,进行了物理模型实验。物理模拟实验采用多种观测装置(二极、叁极和四极装置),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反演成像,得到如下结论:①二极装置电阻率CT反演成像结果不能反映出高阻体的位置与大小;②叁极装置CT反演成像结果能较好反映孤石高阻体的位置与大小;③四极装置电阻率CT反演成像也能反映出孤石高阻体的位置与规模,效果与叁极装置基本相同。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叁极或四极装置的跨孔电阻率CT法可用于探测高阻体,它具有采集方式灵活、数据稳定可靠、成像结果直观清晰的优点。基于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采用电阻率CT法对地铁盾构隧道洞身范围内的孤石高阻体探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孤石体的叁维电阻率CT法物理模拟实验正在进一步研究中。(本文来源于《CT理论与应用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张运林,秦伯强,陈伟民[8](2004)在《水下光场及其影响机制的水槽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水下光合有效辐射 (PAR)、光谱成分及悬浮物、叶绿素a等参数 ,分析了水下PAR变化及光谱分布、光衰减系数的光谱分布、辐照度比的变化、水下光场的数值拟合 .结果表明 ,PAR的垂直分布主要取决于水体中的物质组成 ,从静止到小水流、大水流状态 ,PAR的衰减显着增大 ,分别由 1增大到 2m- 1,再到 4m- 1;表面辐照度最大值一般在 5 6 0nm左右 ,随着深度增加最大值出现波段向红光波段移动 ,水下光谱在蓝光波段衰减最强烈 ,其次是绿光、红光 ;光衰减系数随着波长的增加大致呈下降趋势 ,向下辐照度衰减系数在静止、小水流、大水流 3种状态的值分别在 0 .75~ 2 .5 6 ,2 .30~ 4 .6 6 ,3.5 1~ 10 .34m- 1间变化 ;辐照度比最小值出现在蓝紫光波段 ,但在 5 80和 70 0nm附近出现两个峰值 ;在通过对光学参数与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数值拟合以及计算叶绿素a对衰减系数的贡献率发现 ,水流变化引起的悬浮物浓度增加是造成水下光衰减的主要因素 .(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4年07期)

刘忠保,曹耀华,张春生,赖志云[9](1994)在《定床变弯度曲流河边滩的水槽模拟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条河床及河岸为固定且河段曲率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大的入湖曲流河道,采用3组不同粒径的沙粒进行曲流河边滩模拟实验,详细研究了不同粒径条件下定床曲流河的边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曲流河边滩的分布、规模、形态及水动力特征均与河流弯曲系数关系密切:随着曲率增大,边滩上顶点向上游移动,边滩外缘的水下倾角也随之增大,边滩形状则由长条形到非对称弧形到对称弧形.(本文来源于《江汉石油学院学报》期刊1994年04期)

宣捷,张伯寅,王道藩,崔新成,曹新荃[10](1991)在《河谷地形中性及稳定大气中烟气扩散规律的水槽模拟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国外已有人用分层拖曳水槽研究大气污染扩散。本文作者1983年进行的实验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兴趣。本文对典型河谷地形中,中性及稳定大气条件下流动及烟气扩散规律得到了一系列定性结果。该结果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将对河谷地形污染扩散规律的进一步定量研究,提供明确的物理图象。(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1991年01期)

水槽模拟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6~(3+4)层属于辫状河沉积,发育心滩等储集砂体,为馆陶组上段主力含油层。该含油砂组所属油藏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为了进一步指导剩余油挖潜,需清楚储层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规律。沉积物理模拟实验是一种获取储层内部信息的有效方法,通过沉积物理模拟实验获取叁维地质数据,结合露头解剖、现代沉积和密井网解剖等方法,建立辫状河储层地质知识库系统,为指导油藏精细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孤东油田剩余油预测提供全面可靠的地质依据。本文选取馆陶组上段6~(3+4)层1.65平方公里范围作为沉积物理模拟对象,在CNPC沉积模拟重点实验室开展水槽模拟实验。根据沉积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和基础理论,设计模拟实验底型、加砂组成、时间、流量和加砂量等参数,深入开展了辫状河沉积物理模拟实验。利用水槽模拟实验成果,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完成辫状河储层地质知识库的结构设计、应用设计和功能设计,建立辫状河储层地质知识库系统的框架。本次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如下:(1)从实验过程和测量结果可知辫状河砂体发育具有对称性和平衡性。对称性表现在砂体平面展布呈对称发育,平衡性表现在砂体垂向增厚呈平衡发育。(2)心滩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流对河床底型的迁移改造。其中纵向砂坝的延伸方向与主水流方向平行,其主要发育在河道的中上游,且长宽比较大;斜列砂坝的延伸方向与主水流方向斜交,主要发育在河道的中游和两侧;横向砂坝的延伸方向与主水流方向垂直,这种砂坝往往存在时间较短,最终横向砂坝被改造成纵向砂坝或斜列砂坝。(3)落淤层主要来源于洪泛时期的较细物质。由于水动力作用,心滩头部和两翼落淤层不易保存,落淤层主要保存在心滩的中尾部。地势较高、水体较浅、水动力较弱、落淤层较厚且固结时间较长均有利于落淤层的保存。(4)总结了心滩长度和宽度、心滩宽度和厚度以及心滩宽度和辫状河道宽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统计分析出心滩的长宽比集中于2:1到5:1,心滩的宽厚比集中于30:1至50:1,心滩的宽度与辫状河道宽度比集中于3:1至5:1。(5)辫状河储层地质知识库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露头解剖、现代沉积、水槽模拟实验、密井网解剖以及参考文献,根据不同的数据来源设计并建立了集野外露头库、现代沉积库、水槽实验库、密井网库和参考文献库五库一体的储层内部结构数据库系统框架。(6)储层地质知识库系统主要分为前台知识库信息共享系统和后台知识库管理系统两部分:前台实现各类地质知识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和展示;后台实现不同来源数据的添加、修改和删除等功能。其中水槽实验库前台主要对水槽模拟实验的实验方案、实验参数、实验照片、实测数据、统计数据和相关文献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展示,后台主要实现对水槽实验相关数据的录入、编辑、删除、输入和输出等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槽模拟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魏思源,刘忠保,王玺童.正断层构造对冲积扇沉积过程与沉积构型的控制作用: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2].李杨阳.辫状河水槽模拟实验及储层地质知识库的设计[D].长江大学.2018

[3].石若峰,刘忠保,冯文杰.冲积扇发育过程中砾石颗粒对砂坝和沟流的控制作用——基于冲积扇水槽模拟实验[J].断块油气田.2017

[4].冯文杰,吴胜和,刘忠保,夏钦禹,张可.逆断层正牵引构造对冲积扇沉积过程与沉积构型的控制作用: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J].地学前缘.2017

[5].张继锋,赵广东,杨勇刚,董星.直流聚焦超前探测影响因素及水槽模拟实验[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6

[6].王梓健,范丹,姚仁太.拖曳式水槽模拟实验系统及实验验证[J].辐射防护通讯.2016

[7].王俊超,师学明,万方方,徐子东.探测孤石高阻体的跨孔电阻率CT水槽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

[8].张运林,秦伯强,陈伟民.水下光场及其影响机制的水槽模拟实验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4

[9].刘忠保,曹耀华,张春生,赖志云.定床变弯度曲流河边滩的水槽模拟实验[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4

[10].宣捷,张伯寅,王道藩,崔新成,曹新荃.河谷地形中性及稳定大气中烟气扩散规律的水槽模拟实验[J].气象学报.1991

标签:;  ;  ;  ;  

水槽模拟实验论文-魏思源,刘忠保,王玺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