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甲苯二甲酰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甲酰胺,甲苯,二甲基,等温线,阳离子,甲烷,表面活性剂。
甲苯二甲酰胺论文文献综述
曾慧婷[1](2016)在《亚铜催化的苯甲酰胺和甲苯的胺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氮化合物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生产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被广泛用于农药、医药、染料和精细化工产品中。C-N键是非常重要的化学键,它连接氨基酸构成蛋白质,在生物系统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构建C-N键的胺化反应主要有两类反应,一类是含有特殊官能团化合物(-OH、-COOH、-NH_2、-X)和胺类化合物反应,这类反应往往条件苛刻,原子不经济;另一类是利用氮烯化合物做氮源构建C-N键,但是底物范围狭窄,且副产物处理麻烦,所以研究一种高效、绿色的新方法实现C-N键的构建很有必要。本文对传统构建C-N键的胺化反应进行了综述,同时也介绍了近年来sp3 C-H活化参与的胺化反应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比前人工作的优势和不足,本论文尝试用铜催化未活化的甲苯类化合物和环己烷直接进行胺化反应。本论文通过对反应温度、溶剂、催化剂、氧化剂等条件的筛选研究,发现在氮气保护下,以10 mol%的氯化亚铜为催化剂,过氧化二叔丁基为氧化剂,添加0.001 mol%叔丁醇钾,在120°C下反应24 h,甲苯类化合物的胺化反应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产率(up to 92%)。该反应底物适用性广,脂肪族和芳香族的酰胺、磺酰胺、亚胺都可以获得较高产率的目标产物。不仅芳香族的甲苯类化合物可以顺利进行胺化反应,简单的脂肪族烷烃环己烷也可以高产率得到胺化产物。TEMPO机理研究表明,本反应为自由基反应,甲苯在氧化剂过氧化二叔丁基作用下产生苄基自由基与胺类化合物发生偶联反应。(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6)
顾春华[2](2015)在《气相色谱法测定织物涂层中甲苯、二甲基甲酰胺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国内目前没有织物涂层胶中甲苯和二甲基甲酰胺的检测方法,本文研究了采用外标法定量测定织物涂层胶中甲苯和二甲基甲酰胺的气相色谱法。通过采用乙醚作为涂层胶的溶剂,制定甲苯和二甲基甲酰胺浓度与峰面积的标准曲线,分别对聚丙烯酸酯(PA)和聚氨酯(PU)涂层胶样品中甲苯和二甲基甲酰胺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相对标准偏差均在5%以下,加标回收率在90%以上,采用该方法测定织物涂层胶中甲苯和二甲基甲酰胺含量是可信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5年04期)
陈茂铨,刘术新,应俊辉,陈兵红,黄海松[3](2011)在《合成革工业溶剂二甲基甲酰胺、甲苯对木荷的生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系列浓度的二甲基甲酰胺(DMF)、甲苯(TOL)处理木荷,研究木荷的生理效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的DMF、TOL及二者的复合处理均影响了木荷的生理效应,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症状,TOL可能是通过作用于膜结构,进而影响抗氧化系统和营养物质合成系统。DMF可能是通过影响脯氨酸、谷胱甘肽、SOD等合成酶系,进而造成叶绿体受到损伤;(2)高浓度的DMF或DMF与TOL复合处理会引起植株死亡;(3)木荷可作为土壤受DMF、TOL污染的指示植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1年13期)
娄域峰,施新萍,楼利剑,何小军,王洁[4](2009)在《低浓度甲苯、甲醇、二甲基甲酰胺长期接触者氧化功能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长期接触低浓度甲苯、甲醇、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业人员氧化的变化,为职业病预防和控制提供更为有效的实验室理论依据。方法对浙江省某市某化工助剂制造厂生产车间112名长期接触甲苯、甲醇、二甲基甲酰胺的作业工人进行系统职业健康体检。应用EPI INFO3.2.2软件制作调查表,根据接触毒物的历史不同分成DMF组(43例,A组)、甲苯组(28例,B组)、甲醇组(41例,C组)。与接触组同期进行面询及健康体检。并进行NO、SOD、GSH、MDA、PON1等氧化指标检测。选择同期当地不接触任何毒物及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无长期吸烟饮酒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50例)。比较各组人员之间的氧化指标之间的差异,以了解不同接触者氧化功能变化的不同。结果NO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甲苯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F组和甲苯组相比,甲苯组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接触组都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DMF组和甲苯组相比,甲苯组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F组和甲醇组相比,甲醇组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叁组都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余叁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A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甲醇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任何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N1变化:其余叁组都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余叁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甲苯、甲醇、二甲基甲酰胺暴露作业人员,随接触时间延长,各类氧化指标改变提示体内自由基增加,引起脂质过氧化增强。SOD、MDA、NO、GSH、PON1等活力作为甲苯、甲醇等作业工人机体适应性改变和代偿性反应的生物监测指标。尤其是将对氧磷脂酶(PON1)进一步可推广为有毒化学物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或健康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9-08-12)
张阳,李炳钟,冉国侠,王玥,曹德贤[5](2009)在《二甲基对胺基苯甲酰胺丙基十二烷基二甲胺甲苯磺酸盐在头发表面的吸附》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二甲基对胺基苯甲酰胺丙基十二烷基二甲胺甲苯磺酸盐(DDABDT)作为探针物质,研究其在头发表面的吸附行为,包括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并对DDABDT分子在头发表面的团聚结构进行推测。结果表明,DDABDT分子在头发表面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根据对吸附等温线线形分析,推测DDABDT溶液平衡浓度接近1/2cmc时,DDABDT分子在头发表面以单层团聚,溶液平衡浓度大于cmc时以双层团聚。(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09年02期)
娄域峰[6](2009)在《低浓度甲苯、甲醇、二甲基甲酰胺长期接触者氧化功能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中毒。化学品的毒作用表现为引起刺激、过敏、缺氧、昏迷和麻醉、全身中毒、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不同的毒物可以引起不同系统损害如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急性呼吸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表现,泌尿系统损害表现,循环系统损害表现,甚至多系统多脏器损伤。在工业生产中,许多毒物引起以血液系统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损害。如:苯、砷、铅等,能引起贫血;苯、琉基乙酸等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突出的表现为皮肤、黏膜青紫;氧化砷可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苯、叁硝基甲苯、砷化合物、四氯化碳等可抑制造血机能,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苯可致白血病已得到公认,其发病率为0.14%。浙江作为化工大省,主要以染料、颜料化工和医药化工为主体生产。甲苯、甲醇、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化工助剂行业,接触人员日益增多。近年来,随着职业防护意识的提高和防护手段的加强,因高浓度有机化学物暴露作业所造成的机体损伤较少发生,而低浓度甲苯、甲醇、二甲基甲酰胺长期接触作业人员广泛存在,对低浓度长期接触此类化学物品的人群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甲苯等进入机体后在代谢过程中可形成羟基自由基等代谢产物。自由基是化学性质最活泼的活力氧,几乎能与细胞内的各类有机物如糖、磷脂、核苷酸等发生反应且有极高的反应速率,因此对细胞的破坏极强。当其与细胞膜反应时,可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导致细胞内的蛋白质、酶、DNA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引起细胞各类氧化功能改变、代谢紊乱、DNA损伤和细胞死亡。抗氧化系统的特征之一在于生物体内活性氧自由基增加时,抗氧化酶和部分抗氧化剂的合成可能相应增加,据此可作为机体遭受氧化胁迫的指示。以这些抗氧化防御系统成分的变化作为有机污染胁迫的生物标记物的研究正在成为生态毒理学领域中新的热点。本研究旨在研究低浓度甲苯、甲醇、二甲基甲酰胺长期接触者机体氧化功能状态的变化,探讨抗氧化系统在慢性中毒中的作用机制。目的:1、探讨长期接触低浓度甲苯、甲醇、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业人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对氧磷脂酶(PON1)等活力的变化。2、探讨职业中毒发生过程中自由基所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机制。3、为职业病预防和控制提供更为有效的实验室理论依据。方法:1、本研究对浙江省某市某化工助剂制造厂生产车间112名长期接触甲苯、甲醇、二甲基甲酰胺的作业工人进行系统职业健康体检。应用EPI INFO3.2.2软件制作调查表,面询内容:包括个人资料、职业史、个人生活史、既往史和家族史等;以及血压、心率等一般医学生理指标的检测和症状询问。2、全部接触组全为男性,根据接触毒物的历史不同分成DMF组(43例,A组)、甲苯组(28例,B组)、甲醇组(41例,C组)。与接触组同期进行面询及健康体检。并进行NO、SOD、GSH、MDA、PON1等氧化指标检测。3、选择同期当地不接触任何毒物及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无长期吸烟饮酒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50例)。通过比较各组人员之间的氧化指标之间的差异,以了解不同接触者氧化功能变化的不同。结果:1.各氧化指标单独变化1.1 NO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甲苯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F组和甲苯组相比,甲苯组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SOD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接触组都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DMF组和甲苯组相比,甲苯组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F组和甲醇组相比,甲醇组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3 GSH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叁组都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余叁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 MDA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甲醇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任何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 PON1变化情况其余叁组都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余叁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按接触毒物分组比较2.1不同化学物接触对各组人员的影响2.1.1甲苯组与对照组相比,甲苯组血清NO变化(110.4±24.81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OD显着升高(122.9±16.94 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SH显着降低(140.4±11.28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MDA水平有所升高(5.65±1.46 nmol/L),但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N1显着降低(127.8±8.10 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1.2甲醇组与对照组相比,甲醇组血清NO显着升高(127.1±29.02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OD显着升高(118.9±19.01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SH显着降低(140.2±9.23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DA显着升高(6.14±0.80n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ON1显着降低(124.6±9.44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1.3二甲基甲酰胺(DMF)组与对照组相比,DMF组血清NO显着升高(120.6±32.64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OD显着升高(130.9±17.28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SH显着降低(141.1±11.87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DA变化(5.96±2.33n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N1显着降低(124.3±9.34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接触组不同岗位接触人员各项氧化指标的变化本次研究同一接触组内(甲苯组、甲醇组、DMF组)在不同岗位(环合岗、肟化区域、合成区域)检测得到的化学物浓度没有显着性差别(P>0.05),故不同岗位人员氧化指标未作进一步比较。2.3同一化学物不同接触时间影响比较经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发现组别、连续工龄与血清指标检测结果之间具有相互作用(P<0.01)。故以连续工龄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受年龄影响的指标有NO(P<0.01)和GSH(P<0.05),受连续工龄影响的指标有GSH、MDA、PON1(P<0.01);受组别影响的指标有NO、SOD、GSH、PON1(P<0.01)。结论:1、长期低浓度接触甲苯组、甲醇组、DMF会引起GSH、SOD、NO、MDA、PON1活力的变化,不同的毒物引起的变化指标不同。2、低浓度甲苯、甲醇、二甲基甲酰胺暴露作业人员,随接触时间延长,各类氧化指标改变提示体内自由基增加,引起脂质过氧化增强。是各类氧化指标出现“代偿性”改变。3、可将SOD、MDA、NO、GSH、PON1等活力作为甲苯、甲醇等作业工人机体适应性改变和代偿性反应的生物监测指标。尤其是将对氧磷脂酶(PON1)进一步可推广为有毒化学物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或健康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4-01)
娄域峰,姚耿东[7](2008)在《低浓度甲苯、甲醇、二甲基甲酰胺(DMF)接触者氧化功能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甲苯、甲醇、二甲基甲酰胺(DMF))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有机溶剂或生产原料,随着工业的发展,接触人群日益增多,尤其是化工助剂等行业。有关高浓度混苯等对作业人员健康影响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对于长期低浓度有毒(本文来源于《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8-08-01)
戴兴康[8](2006)在《同时接触二甲基甲酰胺、苯、甲苯对工人健康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同时接触二甲基甲酰胺(DMF)、苯、甲苯工人对健康的影响程度,研究皮塑行业职业病预防措施和方法。方法对4家皮塑企业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结果该行业同时存在的职业病危害有二甲基甲酰胺(DMF)、苯、甲苯等叁种有机溶剂,实验室检查结果看,苯危害超过其他毒物的危害,DMF以急性肝损害为主,苯效应为血液系统慢性影响。结论该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预防应防止慢性苯中毒的同时,严防DMF的急性危害.采用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对作业环境及作业工人的接触水平进行评价、控制。(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06年01期)
丁建森,钱小妹[9](2005)在《气相色谱法测定驱蚊香水中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一文中研究指出1955年Hercules公司推荐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DETA)为最佳去避剂之一[1],对蚊、蠓、蚋等有良好的驱避效果。本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驱蚊香水中有效成分DETA,为监督及检验部门提供执法和检测依据。1试验部分1.1试剂与仪器DETA标准溶液:(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05年05期)
王世润,刘雁红,寇丽[10](2001)在《驱避剂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的制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是由间甲苯甲酸与叁氯化磷作用生成的间甲苯甲酰氯 ,再与二乙胺进行氨解生成。(本文来源于《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甲苯二甲酰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国内目前没有织物涂层胶中甲苯和二甲基甲酰胺的检测方法,本文研究了采用外标法定量测定织物涂层胶中甲苯和二甲基甲酰胺的气相色谱法。通过采用乙醚作为涂层胶的溶剂,制定甲苯和二甲基甲酰胺浓度与峰面积的标准曲线,分别对聚丙烯酸酯(PA)和聚氨酯(PU)涂层胶样品中甲苯和二甲基甲酰胺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相对标准偏差均在5%以下,加标回收率在90%以上,采用该方法测定织物涂层胶中甲苯和二甲基甲酰胺含量是可信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苯二甲酰胺论文参考文献
[1].曾慧婷.亚铜催化的苯甲酰胺和甲苯的胺化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2].顾春华.气相色谱法测定织物涂层中甲苯、二甲基甲酰胺的含量[J].山东化工.2015
[3].陈茂铨,刘术新,应俊辉,陈兵红,黄海松.合成革工业溶剂二甲基甲酰胺、甲苯对木荷的生理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11
[4].娄域峰,施新萍,楼利剑,何小军,王洁.低浓度甲苯、甲醇、二甲基甲酰胺长期接触者氧化功能的变化[C].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9
[5].张阳,李炳钟,冉国侠,王玥,曹德贤.二甲基对胺基苯甲酰胺丙基十二烷基二甲胺甲苯磺酸盐在头发表面的吸附[J].日用化学工业.2009
[6].娄域峰.低浓度甲苯、甲醇、二甲基甲酰胺长期接触者氧化功能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
[7].娄域峰,姚耿东.低浓度甲苯、甲醇、二甲基甲酰胺(DMF)接触者氧化功能检测[C].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8
[8].戴兴康.同时接触二甲基甲酰胺、苯、甲苯对工人健康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06
[9].丁建森,钱小妹.气相色谱法测定驱蚊香水中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5
[10].王世润,刘雁红,寇丽.驱避剂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的制备及应用[J].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