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桩刚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刚度,荷载,地基,弹性,抗压,层状,接触面。
单桩刚度论文文献综述
张武,姚晓旭,高炳琪,闫建,张波[1](2019)在《层状地基中的单桩竖向抗压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推导了层状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的解析表达式。说明在确定地基条件下,层状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是单桩本身固有的力学性质,并取决于其桩身刚度与桩周土层的地基弹性参数。以工程实例对比了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理论值与静载试验实测值。分析了桩侧土弹性模量、桩端地基的基床系数对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的影响。讨论了提高层状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减少单桩沉降的工程措施。(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张武,高炳琪,姚晓旭,闫建[2](2019)在《均匀地基中的单桩竖向抗压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单桩竖向受压性状分析的传递函数法和剪切位移法,推导了均匀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的解析表达式,说明均匀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是确定地基条件下单桩本身固有的力学性质,取决于桩身刚度与桩周土层的地基弹性参数,并以工程实例对比了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理论值与静载试验实测值。分析了桩长、桩径、桩身材料模量、桩侧土弹性模量、泊松比及桩端地基的基床系数对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的影响。讨论了不同地基弹性参数及单桩几何尺寸与材料时提高单桩竖向抗压刚度、减少单桩沉降的工程措施。(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戴自航,王云凤,卢才金[3](2016)在《水平荷载单桩计算的综合刚度和双参数法杆系有限元数值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水平荷载单桩设计计算的准确度和效率,建立基于综合刚度和双参数法原理的杆系有限元数值解。同时,从理论和对静载试验实例的分析上,指出我国现行规范建议的水平荷载桩设计计算m法存在的缺陷,建议改进方法。本文建立的杆系有限元法不像解析法那样存在参数取值的限制,避免了烦琐的查表计算,且无需对桩端约束条件进行假定及区分长桩、短桩和中长桩。实例计算比较表明,当采用与解析法相同的综合刚度和双参数时,杆系有限元解与解析解结果吻合很好,能保证桩顶位移和转角、桩身最大弯矩和及其作用位置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当根据桩长范围内土层变化确定各土层比例系数m,通过若干次试算调整幂指数n和综合刚度EI可获得较解析法更好的计算结果。(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张宝钧,唐广银,杜尊峰[4](2015)在《单桩基础海上简易平台结构刚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桩基础简易平台结构是适用于浅海边际油田开发的一种简易平台形式,其上部甲板由单一钢桩支撑,单桩基础同时作为隔水套管使用,设计一筒双井。针对单桩基础的结构特点,对结构刚度这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单桩基础结构形式、桩基嵌固深度、桩基础直径和壁厚、桩基础入泥深度等,最终确定了适用于渤海湾边际油田开发的单桩基础平台结构基本参数。(本文来源于《海洋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李彬[5](2015)在《单桩竖向刚度对墩顶水平线刚度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采用桩基础的桥墩墩顶水平线刚度计算中常出现的一个异常现象出发,通过数值计算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合理的单桩竖向刚度取值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现行铁路桥梁基础设计规范所提出的单桩竖向刚度计算公式中,仅按柱桩或摩擦桩的分类,采用不同的桩侧摩阻力,沿桩长分布模式的做法显得过于粗略,不尽符合现有理论及试验成果,同时单桩竖向刚度也会随桩长增加而趋于收敛。提出在使用规范提供的单桩竖向刚度计算公式时,不应仅基于桩的类型来选择计算参数,建议统一采用基于弹性连续介质假定的桩顶位移计算成果,对规范公式中的参数作相应修正,并将有效受压长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本文来源于《高速铁路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张瑞海[6](2015)在《不同刚度桩土接触面对单桩承载变形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桩土接触面刚度的确定是研究桩土共同作用的重要一环,采用数值方法结果对其进行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利用FLAC3D模拟不同刚度的地基土中的桩土作用体系,分析了桩土接触面刚度对桩身承载变形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5年06期)
王锡康,高艳平[7](2014)在《关于单桩竖向弹性刚度有关问题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GB 50040—96《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在确定单桩竖向刚度时,采用了刚性桩的设计理论,但实际桩并非刚性体,1979年和1987年苏联颁布的《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均采用了桩侧刚度为常量的弹性桩设计理论,显然,苏联《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比GB 50040—96较合理。实际桩侧刚度沿桩长呈不均匀分布,并对桩的竖向刚度有较大的影响。在将桩侧刚度设置为不均匀分布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对单桩的竖向刚度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按苏联1987年颁布的《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中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和讨论。最后给出了在设计中可以直接采用的单桩竖向弹性刚度。(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4年06期)
尚峰利[8](2014)在《超长桩单桩荷载传递刚度法函数解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荷载传递是超长桩工作特性的重要内容。建立并拟合分析桩土传递的函数模型,分析了桩侧土剪切模量、桩身混凝土模量、长径比、桩长和桩径等不同参数对超长桩承载性能的影响,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计算实例分别分析了桩长、桩径、土体粘聚力c值、桩侧土体刚度、桩端土体刚度对桩基承载性能的影响程度。(本文来源于《交通标准化》期刊2014年10期)
位俊俊[9](2013)在《桩身刚度对超长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超长桩在大型桥梁及超高层建筑中的普遍运用,人们对超长桩的研究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分析、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等工作,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超长桩的荷载传递机理、超长桩有效桩长、超长桩竖向承载力及变形等方面。部分已有研究成果中简单提到过桩身刚度对超长单桩竖向荷载承载特性有影响,但并未展开深入研究,更没有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本文就桩身刚度这一单独因素对超长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影响展开了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及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得出,提高桩身刚度能够显着提高超长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并对提高桩身刚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给出了一些工程建议。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⑴当桩身弹性模量小于300GPa时,提高桩身刚度能够显着提高超长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当桩身弹性模量大于300GPa时,提高桩身刚度对提高超长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效果已不太明显。⑵在超长单桩桩顶沉降相等的条件下,提高桩身刚度能够使桩顶荷载得到显着提高;在超长单桩桩顶荷载相等的条件下,提高桩身刚度能够使桩顶沉降得到大幅减小。⑶提高桩身刚度可以增大桩土相对位移,提高超长桩侧摩阻力的发挥程度,从而使单桩承载力得到大幅提高。⑷提高桩身刚度有利于桩顶荷载竖向传递,能够使桩顶荷载传递至更深更好的土层,从而提高超长单桩竖向承载力。⑸桩身弹性模量小于150GPa时,提高桩身刚度可以显着提高超长单桩有效桩长。超长桩有效桩长的提高能够使之获取更高的单桩竖向承载力。⑹在满足超长单桩承载力及桩顶沉降要求的条件下,通过提高桩身刚度能够减小桩长或桩径,从而可以降低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周期,节约工程成本。(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3-06-01)
刘林超,姚庆钊,闫启方,余萍[10](2012)在《基于积分型分数导数本构方程的黏弹性土层中单桩的竖向复刚度与导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基于叁维积分型本构方程的单桩在黏弹性土体的竖向振动微分方程。利用叁维分数导数Kelvin黏弹性本构关系描述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考虑分数导数和卷积的Fourier变换性质,利用势函数和分离变量法在频域内求解了分数导数黏弹性土层的竖向振动,并在此基础上求解了黏弹性土层中单桩的竖直振动。研究了土体本构模型参量对桩顶复刚度和桩顶导纳的影响。研究表明,分数导数的阶数对桩顶复刚度和桩顶导纳有较大的影响,土体黏性系数对桩顶复刚度的实部和桩顶导纳影响较大,而对桩顶复刚度虚部影响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单桩刚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单桩竖向受压性状分析的传递函数法和剪切位移法,推导了均匀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的解析表达式,说明均匀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是确定地基条件下单桩本身固有的力学性质,取决于桩身刚度与桩周土层的地基弹性参数,并以工程实例对比了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理论值与静载试验实测值。分析了桩长、桩径、桩身材料模量、桩侧土弹性模量、泊松比及桩端地基的基床系数对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的影响。讨论了不同地基弹性参数及单桩几何尺寸与材料时提高单桩竖向抗压刚度、减少单桩沉降的工程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桩刚度论文参考文献
[1].张武,姚晓旭,高炳琪,闫建,张波.层状地基中的单桩竖向抗压刚度[J].建筑科学.2019
[2].张武,高炳琪,姚晓旭,闫建.均匀地基中的单桩竖向抗压刚度[J].建筑科学.2019
[3].戴自航,王云凤,卢才金.水平荷载单桩计算的综合刚度和双参数法杆系有限元数值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
[4].张宝钧,唐广银,杜尊峰.单桩基础海上简易平台结构刚度分析[J].海洋技术学报.2015
[5].李彬.单桩竖向刚度对墩顶水平线刚度的影响分析[J].高速铁路技术.2015
[6].张瑞海.不同刚度桩土接触面对单桩承载变形效应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5
[7].王锡康,高艳平.关于单桩竖向弹性刚度有关问题的讨论[J].工业建筑.2014
[8].尚峰利.超长桩单桩荷载传递刚度法函数解分析[J].交通标准化.2014
[9].位俊俊.桩身刚度对超长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3
[10].刘林超,姚庆钊,闫启方,余萍.基于积分型分数导数本构方程的黏弹性土层中单桩的竖向复刚度与导纳研究[J].水利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