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发性组分论文_梁艳琼,唐文,董文敏,翟纯鑫,吴伟怀

导读:本文包含了挥发性组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挥发性,乌龙茶,色谱,组分,气相,成分,物质。

挥发性组分论文文献综述

梁艳琼,唐文,董文敏,翟纯鑫,吴伟怀[1](2019)在《生防菌Czk1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及其组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双皿对扣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评定不同营养条件下Czk1挥发性物质的作用活性强弱,筛选产抑菌挥发物质的最优培养基。通过双皿对扣法测定Czk1挥发性物质对橡胶树五种根病菌(红根病菌Ganoderma pseudoferreum、褐根病菌Phellinus noxius、白根病菌Rigidoprus lignosus、紫根病菌Helicobasidium compactum、臭根病菌Sphaerostilbe repens)和橡胶树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des)的抑菌活性。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鉴定Czk1的挥发性物质组分。结果发现,Czk1菌株产抑菌挥发物的最优培养基为LB培养基。其挥发性物质对6种参试病原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在细菌浓度为10~5CFU/mL时,抑制率均达到50%以上,在浓度为10~8 CFU/mL时,抑制率高达90%以上;Czk1挥发性物质可影响橡胶树紫根病菌、褐根病菌、臭根病菌和炭疽病菌色素的产生,导致部分病菌菌丝畸形;其对橡胶树炭疽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高达71.30%;其在土壤中对橡胶树红根病菌及褐根病菌仍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抑制率分别为63.37%和54.57%。利用HS-SPME-GC-MS对挥发性物质组分进行分析,共分离鉴定获得包括碳氢化合物、酸类、胺类、醇类、酚类、酯类、吡嗪类、醛类、酮类等33种挥发性物质。Czk1所产挥发性物质可作为生防资源应用于橡胶树病害防治上,这些天然的、非化学合成气体物质的开发和利用将是一种新防治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晏祥文,钟一平,吕世懂,孟庆雄[2](2019)在《基于挥发性组分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的铁观音乌龙茶和软枝乌龙茶模式识别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两种不同省份的乌龙茶(4个福建铁观音乌龙茶和3个台湾软枝乌龙茶)的香气成分进行研究,比较它们在挥发性成分及含量上的差异,并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它们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结果显示,在7个乌龙茶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71种,成分均以醇类、碳氢和酯类化合物为主,其余化合物含量均较低;铁观音乌龙茶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橙花叔醇、吲哚、2-甲基丁酸-2-苯乙酯、α-法呢烯、丁酸苯乙酯、己酸-2-苯乙酯、己酸-3-己烯酯、茉莉内酯、植醇、苯乙醇、芳樟醇、依兰烯、茉莉酮等;台湾软枝乌龙茶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香叶醇、吲哚、芳樟醇、橙花叔醇、脱氢芳樟醇、α-法呢烯、茉莉内酯、咖啡因、茉莉酮、水杨酸甲酯、茉莉酮酸甲酯、苯乙腈、植醇、己酸-3-己烯酯等。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两种不同省份的茶叶之间能实现较好的区分,并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香叶醇、橙花叔醇、芳樟醇、2-甲基丁酸-2-苯乙酯、水杨酸甲酯、α-法呢烯、苯乙醇、茉莉酮酸甲酯可能是导致两种不同省份茶叶香气差异的关键性化合物。(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20期)

青旺旺,施宇涛,杨林,张芮腾,张景勍[3](2019)在《基于挥发性组分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评价沉香化气片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沉香化气片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20批沉香化气片的质量。乙醇超声提取20批沉香化气片的挥发性成分,以正十八烷为内标,分析了3个主要组分的含量,且以内标计算其他各组分的相对峰面积,建立了沉香化气片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确定了11个共有峰,得到了各批次样品的相似度,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和对照品比对对10个共有峰进行了指认。将获得的峰面积指纹图谱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实现了不同批次沉香化气片的区分,发现了造成不同批次样品差异的主要标记物。该方法有效且综合性强,为科学评价与有效控制沉香化气片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9年11期)

姜东琪,张云舒,武晓玮,丁喆,张悦[4](2019)在《酿酒酵母对樱桃酒挥发性组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樱桃酒挥发性香气及感官品质的重要贡献,测定了5种商业化酿酒酵母的产香性能,以期从中挑选适用于樱桃酒酿造的优质发酵剂。结果表明,5种酵母发酵的樱桃酒基本理化指标无差异(P>0.05),但是挥发性组分含量却存在显着差异(P<0.05)。Lalvin 2323与Lalvin 71B能够增加丁酸乙酯、己酸乙酯、苯甲醛、β-大马酮等多种挥发性物质的合成量,赋予樱桃酒更浓郁的果香和花香特征,且Lalvin2323的整体香气比Lalvin 71B更浓郁;Laffort B0123可以提高里那醇、异戊醇、乙酸异戊酯的含量,感官品质也较好;Laffort X16酿造的樱桃酒果香味寡淡,生青气味浓郁,评分较低;Laffort Cervisiae(AC)酿造的樱桃酒整体香气略显不足,评分最低。总体来看,酵母Lalvin2323发酵樱桃酒的感官品质优于其他酵母。(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8期)

陈敬师,顾金刚[5](2019)在《深绿木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其组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且功能多样,在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作用。本研究以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 225-2P1为材料,通过原生质体诱变法获得大量突变株,以培养皿对扣法比较野生株与突变株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ACCC 38875)的抑制效果,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收集、检测并鉴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原生质体诱变共获得829株突变株,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抑菌效果高于野生株(37.18%)的有28株,其中YB143、YB153和YB239的抑菌率高达54.9%、53.9%和53.8%,而YB792抑菌率仅为15.83%,且形态变化较大。气质联用结果表明深绿木霉225-2P1及上述4株突变株共产生47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括5种烷类物质、10种芳烃类物质、21种烯类物质、1种卤烃类物质、7种酯类物质和3种酮类物质。不同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差异较大,与225-2P1的20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相比,YB143、YB153、YB239和YB792分别产生15种、27种、25种和18种,产生的α-红没药烯、α-柏木萜烯、花侧柏烯、(2E,4E,6E)-3,4-二甲基-2,4,6-辛叁烯、螺[4.5]癸-8-烯-6-醇,1,7-二甲基-4-(1-甲基乙基)-1、戊酸乙基酯、棕榈酸和十六烷酸乙基酯等可能与抑菌效果紧密相关。突变株YB143抑菌效果好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成相对简单,是研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抑菌功能的最佳材料,在新型生物制剂和熏蒸剂研发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原远,王春政,周贤玉,戴修纯,李光光[6](2019)在《菜心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分析及风味品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广州主要菜心品种主薹挥发物组分,了解其清香风味来源,综合评价风味品质,比较与不结球白菜挥发性风味异同,为菜心加工利用及风味品质育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分析5种菜心材料主薹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并与农普奶白菜、京春娃娃菜比较异同;运用主成分(PC)和聚类分析法(CA)初步确定菜心主效风味物质类别,综合评价其风味品质。【结果】从5种菜心中检出酯、醇、腈和酚等11类114种挥发物,各物质类别相对含量与农普奶白菜和京春娃娃菜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其中,菜心酯类和醇类的相对含量之和最高,为主要挥发性风味类别,尤其以(Z)-3-己烯-1-醇乙酸酯和(Z)-3-己烯-1-醇的相对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菜心挥发物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0.58%,风味综合评分排序为油绿702>迟心4号>四九-19>DY>60天油青菜心,初步确定酯、醇和酚类为主效风味物质。挥发物组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菜心、农普奶白菜、京春娃娃菜各为一类。【结论】主成分分析可有效分析菜心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菜心挥发物各类别相对含量与农普奶白菜、京春娃娃菜存在一定差异,初步确定酯、醇和酚类对菜心清香风味贡献较大,油绿702菜心风味品质综合评分最佳,具有加工利用及提高风味品质育种潜力。(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黄雪莹,王圣鑫,余爱明,闫向丽,郑昊圳[7](2019)在《HS-SPME-GC-MS联用分析羌活、防风药对配伍前后挥发性组分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羌活、防风药对配伍前后挥发性组分变化。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单因素考察并确定最佳萃取条件,测定羌活、防风以及羌活、防风药对的挥发性化学成分,通过面积归一法确定各成分含量。结果最佳萃取条件为取样量0.5 g,萃取温度80℃,萃取时间15 min,解析时间3 min。测出92个羌活挥发性成分,71个防风挥发性成分,150个药对挥发性成分,分别占挥发性成分总面积的70.90%、88.52%和81.48%。药对中新增43种新的成分,单味药中有34种成分在药对中未能检测出,44种共有成分含量减少,10种共有成分含量增加。结论羌活、防风药对的挥发性成分大部分来自于羌活,羌活、防风配伍后有新的活性成分产生,该药对配伍可能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9年06期)

冯桂蓉,王小容,谢姣,邓丽莉,明建[8](2019)在《塔罗科血橙采后花色苷合成规律、挥发性物质组分及含量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塔罗科血橙花色苷在采后低温贮藏中的合成规律,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有血和无血果肉的挥发性物质组分及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温贮藏后,果实花色苷从果顶向果蒂合成,且含量升高至17. 5倍。无血与有血血橙分别鉴定出12、13种挥发性物质,其中11种为共有组分,且2组样品均以单萜和倍半萜化合物为主。花色苷合成后,D-柠檬烯、β-律草烯、β-倍半水芹烯等9种挥发性物质含量升高,仅β-月桂烯、香叶基丙酮含量降低。其中变化较明显的挥发性物质如D-柠檬烯、β-律草烯,在无血果实中的含量为有血果实含量的78. 0%、21. 9%。血橙采后低温贮藏过程中花色苷的合成伴随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增加,研究结果为了解血橙果实香气品质变化的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7期)

隋明,张凤英,胡继红,李俊儒,刘根娣[9](2019)在《不同类型酱油挥发性组分及多重辨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酱油是由黄豆为主要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形成的浸出液,已经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用途最广泛的调味品。由于原料、配比、生产、气候及微生物群落的不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酱油产品的挥发性组分也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口感也具有不同的特色。特别是在挥发性风味物质方面,具有显着的区别特性。文章综述了酱油酿造挥发性香气的组成以及研制规律的实际发展情况,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酱油的酿造方法、挥发性组分异同进行分析,并结合其生产规律以及特点对酱油进行辨析,以期为企业和相关生产者提供一些提升产品质量的数据和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06期)

刘志鹏[10](2019)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白酒挥发性风味组分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酒是中国的国酒,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销量最高的烈酒。香气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白酒的香气由上千种挥发性化合物共同决定。然而目前对白酒挥发性组分的认识还不全面,其风味功能尚不清晰。传统一维气相色谱由于分离度有限,无法满足白酒这类复杂样品挥发性组分的分析,全二维气相色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GC×GC)相比一维气相色谱,其峰容量、灵敏度和分离度具有显着优势,是分析复杂样品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GC×GC在白酒分析中的应用还较少。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是建立适合白酒中挥发性化合物定性定量分析的全二维气相色谱方法,在此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认识白酒中挥发性组分及风味功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本研究建立了白酒中挥发性组分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ime of fight mass spectrometry,GC×GC-TOFMS)数据分析方法,在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比对基础上,使用了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ice,RI)比对。经过标准品验证后说明鉴定结果基本准确。分析了叁种前处理方法对GC×GC-TOFMS分析白酒挥发性组分的影响,叁种方法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前处理方法的联合使用有助于全面解析复杂样品中的挥发性组分。通过HS-SPME和SPE前处理方法结合GC×GC-TOFMS分析了12种香型的白酒,基本涵盖了白酒中所有的挥发性组分。据此建立的全二维白酒风味数据库中录入了2716个组分的质谱信息,通过文献资料添加了对应的RI,香气特征,浓度阈值等信息。在以后的白酒分析中有助于快速了解酒样特征以及快速准确的鉴定挥发性组分。据此数据库,在白酒中首次发现了数十个潜在的香气化合物。(2)分析了HS-SPME方法参数对白酒中微量组分GC×GC-TOFMS分析的影响,分流模式进样会损失部分样品信息;当酒样稀释到酒精度为2%vol时,微量组分数量最多,峰面积最高,有利于白酒中微量组分全面分析。结合非参数检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和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值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揭示了差异样品间的特征化合物。本研究以四川和江淮两个区域的浓香型白酒各9个酒样为分析对象,结合上述分析手段,确定了62个特征化合物来阐明两类酒样间化学成分上的差异。川派浓香型白酒的呋喃类化合物和吡嗪类化合物含量明显高于江淮派酒样,是其特征化合物,这可能和较高的制曲温度有一定的关系。该方法可以探寻挥发性化合物和白酒品质、香气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生产、控制白酒品质。(3)分析了模拟基质对白酒中微量香气组分HS-SPME-GC×GC-TOFMS全定量分析的影响,乙醇水溶液基质定量标准曲线线性差,添加白酒中主要挥发性组分配置成更真实的基质,定量标准曲线线性更好且定量浓度范围更大。建立了125种物质的HS-SPMEGC×GC-TOFMS定量方法,线性、浓度范围、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重复性和回收率均符合定量要求,且LOQ低于已有文献报道1000倍左右。分析了浓香型、清香型和酱香型3种白酒中的微量香气物质,首次测定了十余个香气物质在白酒中的浓度,这些物质虽然含量较低,但是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大于1,可能对白酒香气具有一定贡献。通过HS-SPMEGC×GC-TOFMS定量分析了在不同条件下酿造的青稞酒原酒,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发现季节因素相比原料和工艺因素对青稞酒风味物质含量变化具有更重要的影响。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手段确定了59个化合物的含量具有显着差异。其中28个香气物质在各个季节酒样中的平均含量大于其香气阈值,本研究首次定量的香气物质也对不同季节酿造青稞酒间香气特征的差异具有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挥发性组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两种不同省份的乌龙茶(4个福建铁观音乌龙茶和3个台湾软枝乌龙茶)的香气成分进行研究,比较它们在挥发性成分及含量上的差异,并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它们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结果显示,在7个乌龙茶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71种,成分均以醇类、碳氢和酯类化合物为主,其余化合物含量均较低;铁观音乌龙茶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橙花叔醇、吲哚、2-甲基丁酸-2-苯乙酯、α-法呢烯、丁酸苯乙酯、己酸-2-苯乙酯、己酸-3-己烯酯、茉莉内酯、植醇、苯乙醇、芳樟醇、依兰烯、茉莉酮等;台湾软枝乌龙茶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香叶醇、吲哚、芳樟醇、橙花叔醇、脱氢芳樟醇、α-法呢烯、茉莉内酯、咖啡因、茉莉酮、水杨酸甲酯、茉莉酮酸甲酯、苯乙腈、植醇、己酸-3-己烯酯等。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两种不同省份的茶叶之间能实现较好的区分,并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香叶醇、橙花叔醇、芳樟醇、2-甲基丁酸-2-苯乙酯、水杨酸甲酯、α-法呢烯、苯乙醇、茉莉酮酸甲酯可能是导致两种不同省份茶叶香气差异的关键性化合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挥发性组分论文参考文献

[1].梁艳琼,唐文,董文敏,翟纯鑫,吴伟怀.生防菌Czk1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及其组分分析[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晏祥文,钟一平,吕世懂,孟庆雄.基于挥发性组分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的铁观音乌龙茶和软枝乌龙茶模式识别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3].青旺旺,施宇涛,杨林,张芮腾,张景勍.基于挥发性组分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评价沉香化气片质量[J].色谱.2019

[4].姜东琪,张云舒,武晓玮,丁喆,张悦.酿酒酵母对樱桃酒挥发性组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J].中国酿造.2019

[5].陈敬师,顾金刚.深绿木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其组分分析[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6].原远,王春政,周贤玉,戴修纯,李光光.菜心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分析及风味品质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19

[7].黄雪莹,王圣鑫,余爱明,闫向丽,郑昊圳.HS-SPME-GC-MS联用分析羌活、防风药对配伍前后挥发性组分变化规律[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9

[8].冯桂蓉,王小容,谢姣,邓丽莉,明建.塔罗科血橙采后花色苷合成规律、挥发性物质组分及含量变化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9].隋明,张凤英,胡继红,李俊儒,刘根娣.不同类型酱油挥发性组分及多重辨析的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9

[10].刘志鹏.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白酒挥发性风味组分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混合菌株发酵过程中总挥发性组分水热焦X射线衍射光谱香烟燃吸过程中的模拟示意图酱油香精挥发性组分总离子流色...5种挥发性组分的典型色谱图种挥发性组分的实验值()和

标签:;  ;  ;  ;  ;  ;  ;  

挥发性组分论文_梁艳琼,唐文,董文敏,翟纯鑫,吴伟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