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的氧化机理及天然抗氧化剂的介绍

油脂的氧化机理及天然抗氧化剂的介绍

一、油脂的氧化机理及天然抗氧化物的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肖菁,吴卫国,彭思敏[1](2021)在《食用油抗氧化剂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油脂氧化酸败破坏食用油的风味、色泽,降低食用油的营养价值,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氧化物质。添加抗氧化剂可有效抑制油脂氧化,延长食用油货架期。目前使用的抗氧化剂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抗氧化剂的安全性。根据抗氧化剂的来源对目前食用油抗氧化剂种类、抗氧化机理及安全性进行综述可以为抗氧化剂的使用提供部分理论基础。

马欣[2](2021)在《负载生育酚的乙基纤维素颗粒在高温油脂中的抗氧化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煎炸油是饮食中脂质的重要来源,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脂肪酸,更能赋予食物酥脆的口感,备受消费者的青睐。但是煎炸油在150°C~190°C下长时间加热后,热氧化非常迅速,随之发生一系列的水解和聚合反应,产生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生育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天然抗氧化剂,但是由于在高温下易降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抗氧化性能。胶体包封体系可以有效避免温度和氧气引起的抗氧化剂降解,尽管已经有通过包封天然抗氧化剂抑制油脂热氧化的研究,但是目前关于煎炸油体系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评价抗氧化能力的温度低于实际油脂煎炸温度;包封物不能很好地分散在油相中。基于此,本论文以热稳定性高、极性弱的乙基纤维素作为壁材包封生育酚,旨在不影响油脂感官品质的前提下,抑制大豆油的热氧化,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延长煎炸油的使用寿命。首先,利用不同黏度乙基纤维素负载生育酚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然后评价不同负载颗粒在大豆油中的抗氧化效果;最后,阐明负载颗粒在高温大豆油中的抗氧化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选择三种黏度的乙基纤维素(9 cP、70 cP和200 cP),通过反溶剂法制备负载生育酚的乙基纤维素颗粒(EC9-T、EC70-T和EC200-T)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随着乙基纤维素黏度的增大,负载颗粒的粒径从72596 nm降低到245 nm,Zeta电位从-24.37 mV降低到-41.50 mV。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负载颗粒呈球状,有轻微聚集现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证实了生育酚被成功包封并均匀分布在负载颗粒中。负载颗粒的包封率和装载率分别介于88.72%~99.71%和22.18%~24.93%之间。通过热重分析发现,乙基纤维素抑制了生育酚在277.3°C下的热降解。差示扫描量热的结果表明黏度为70 cp和200 cp的乙基纤维素可以保护生育酚免于150°C下的热氧化。为了探究不同负载颗粒在大豆油中的抗氧化应用,对其在高温大豆油中的分散性和抗氧化效果进行全面评价。负载颗粒在高温大豆油中分散性良好,并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大豆油的黏度、K232(λ=232 nm处的吸光度)、K268(λ=268 nm处的吸光度)、酸价、总极性化合物含量、羰基价、p-茴香胺值和挥发性成分(E,E)-2,4-癸二烯醛的含量。其中,EC9-T和EC70-T负载颗粒的抗氧化效果无明显差异,EC200-T负载颗粒的抗氧化效果显着高于前两种负载颗粒。在180°C下加热25 h后,与对照组相比,加入EC200-T负载颗粒的大豆油总极性化合物含量、羰基价和p-茴香胺值分别降低了44.29%、46.94%和35.43%。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煎炸油的总极性化合物含量限定(27%),EC200-T负载颗粒能够将高温大豆油的使用时间从20 h延长到30 h。此外,EC200-T负载颗粒的抗氧化效果也远优于特丁基对苯二酚和迷迭香提取物。进一步阐明负载颗粒在高温大豆油中的抗氧化机理。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发现,负载颗粒中乙基纤维素和生育酚的相互作用力主要为氢键。负载颗粒延缓了生育酚在高温大豆油中的热降解,在加热20 h后将总生育酚的保留率从25.04%提高到57.45%。与之相对应,负载颗粒显着提高了生育酚在高温大豆油中的抗氧化作用。此外,发现黏度为200 cP的乙基纤维素可以抑制大豆油的热氧化,推测乙基纤维素通过自身热氧化清除反应体系中的氧气发挥抗氧化作用,并通过探究预氧化程度,温度和氧气对乙基纤维素抗氧化作用的影响验证了该推测的合理性。最后,对负载颗粒在大豆油中的潜在抗氧化机制进行阐释:一方面生育酚固定在负载颗粒网络结构中,乙基纤维素为其提供物理屏障免于快速降解,另一方面,乙基纤维素和生育酚分别作用于油脂氧化的不同阶段,共同发挥抗氧化作用。

李静凤[3](2021)在《盐肤木叶多酚与天然抗氧化剂复配及在油脂保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是漆树科盐肤木属多年生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盐肤木叶片上的五倍子,因高含量的单宁以及潜在的健康价值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近些年来,天然产物的提取以及应用成为研究热点,有研究表明盐肤木叶多酚具有抗氧化功效,盐肤木叶是五倍子蚜在寄主植物盐肤木叶片上形成的虫瘿,那么盐肤木叶是否具有相关的应用价值,关于盐肤木叶多酚的成分分析和应用研究就成为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以盐肤木叶多酚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提取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并进行成分分析;然后以胡麻油为主要研究原料,以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为主要添加量,选取茶多酚、迷迭香提取物、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作为协同增效组分,定期测定油脂的相关理化指标,以诱导期、总氧化值和抗氧化系数为评价指标对复合抗氧化剂组合进行抗氧化效果的评价和筛选;最后对盐肤木叶复合抗氧化剂组合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响应值最大的点,即抗氧化剂组合的最优添加量,进行验证试验,应用于油脂保鲜,以期替代人工合成抗氧化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成分分析(1)利用UHPLC-Q-Exactive HF/MS对盐肤木叶多酚进行成分鉴定,鉴定出30种多酚类物质,黄酮类物质及其衍生物17种、酚酸类物质有7种、有机酸两种、鞣质1种、其它类物质3种。其中总可溶性多酚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物质是杨梅苷,含量为735.59μg/m L;酯化多酚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物质是槲皮苷,含量为178.85μg/m L;结合态多酚中含量最高的物质是没食子酸,含量为53.87μg/m L,推测黄酮类物质在游离态多酚中可能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而结合态多酚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可能是没食子酸等酚酸类物质。2、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对油脂抗氧化能力比较及复合抗氧化剂的筛选烘箱法加速油脂氧化,定期测定油脂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共轭二烯值等理化指标,结合油脂氧化评价指标对油脂氧化程度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盐肤木叶酯化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最适添加量为0.05%;盐肤木叶复合抗氧化剂组合为:酯化多酚、茶多酚、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3、盐肤木叶酯化多酚复合抗氧化剂组合的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盐肤木叶酯化多酚复合抗氧化剂的最佳配方是:酯化多酚添加量0.06%、茶多酚添加量0.04%、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添加量0.01%,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得出油脂的诱导期为4.26天,该值与理论预测值仅相差0.07天,说明该预测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反应盐肤木叶酯化多酚复合抗氧化剂组合对油脂诱导期的影响,达到组合优化的效果;其抗氧化能力远高于合成抗氧化剂BHT。

陈雪琪[4](2021)在《抗坏血酸对TBHQ的抗氧化再生作用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因其抗氧化效果好、成本低而被广泛应用于延缓油脂氧化。然而在抗氧化过程中TBHQ易发生氧化降解,主要产物为叔丁基对苯醌(TQ),研究表明TQ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和致癌性。本文构建固液可分离体系来研究体系内抗坏血酸对叔丁基对苯二酚的再生作用,通过合成抗氧化剂和天然抗氧化剂之间的协同作用来提高抗氧化能力,实现减少合成抗氧化剂的使用量和延长油脂氧化的目的。首先,在不可分离体系中研究抗坏血酸和TBHQ的抗氧化能力,确定两者复配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随后基于再生理论研究抗坏血酸对TBHQ的再生作用。为确定抗坏血酸对抗氧化剂的再生能力,对含有天然抗氧化物质的不溶性膳食纤维(燕麦,大麦,荞麦)进行再生研究,发现抗坏血酸溶液能够再生膳食纤维抗氧化能力,再生效率分别64.94%、81.51%和108.67%。构建可分离体系研究抗坏血酸对TBHQ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将抗坏血酸包合在β-环糊精内形成固相包合物,使不同溶解性的两种抗氧化剂相互接触但互不相溶。跟踪TBHQ抗氧化能力变化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添加抗坏血酸包合物的TBHQ溶液抗氧化能力均高于空白组,表明抗坏血酸对TBHQ有再生作用。研究还发现可分离体系中固相包合物添加量越高、温度越高、反应时间越长,抗坏血酸对TBHQ的再生效果越好。分析抗坏血酸对TBHQ再生过程的变化来解释再生机理,对TBHQ的氧化产物进行分析,确定其主要产物为叔丁基对苯醌(TQ)。检测添加固相包合物后的TQ溶液抗氧化能力,随着固相包合物添加量增加,TQ溶液的抗氧化能力升高,推测抗坏血酸能够将TQ还原再生为TBHQ;选用可分离体系,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跟踪TQ标准溶液中TBHQ和TQ的含量变化,确定抗坏血酸能够将部分TQ还原再生成TBHQ;分析TBHQ和TQ的氧化还原电势,发现两者的氧化峰和还原峰电压值很接近,从而解释再生机理是抗坏血酸容易促进TQ转化为TBHQ。最后将抗坏血酸-TBHQ应用在奶油泡芙中。抗坏血酸添加在泡芙外壳,TBHQ添加于奶油中构成可分离体系,进行储藏实验。通过跟踪奶油的过氧化值和茴香胺值,发现添加复配抗氧化剂能够有效抑制奶油的氧化。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得计算活化能,发现添加复配抗氧化剂组的活化能最大,表明抗坏血酸-TBHQ再生体系的抗氧化能力最大,可以有效延长货架期。本文构建可分离体系验证抗坏血酸能够再生TBHQ,抗坏血酸-TBHQ抗氧化再生体系应用在食品中能够有效延缓油脂氧化,同时能降低合成抗氧化剂TBHQ使用量,在协同抗氧化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孙君颖[5](2021)在《基于微胶囊和温敏脂质体的智能气相控释抗氧化复合膜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酸败是影响食品变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抗氧化活性包装膜因其能够实现有效释放抗氧化剂从而减缓包装内食品品质变化而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但如何实现抗氧化剂的缓释调控是工程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因此,将抗氧化剂的释放与包装外部环境因子相结合制备智能响应型包装薄膜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本文采取在无温敏特性基膜材料中引入温敏性物质的思路制备温控释放薄膜,选用温敏脂质体为载体,包覆天然抗氧化剂迷迭香精油,赋予薄膜温控释放抗氧化剂的特性。为使薄膜兼具温控释放与长效缓释的性能,采用多孔淀粉吸附天然抗氧化剂柠檬精油,并以粉末精油为芯材采用β-环糊精对其进行二次包封,制备得到柠檬精油微胶囊。采用高阻隔性材料BOPP为基膜,与添加了脂质体和微胶囊的壳聚糖和普鲁兰多糖复配膜相结合制得抗氧化复合膜,并对其力学性能和释放特性等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如下:(1)温敏脂质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温敏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并研究冷冻干燥工艺以提高储存性能,同时测定脂质体的其他各项性能以及验证温度控制释放特性。结果表明,迷迭香精油温敏脂质体最优制备工艺参数为:膜材比20 wt%,脂药比10 wt%,PBS缓冲液温度32℃,最优冷冻干燥工艺为采用9 wt%无水乳糖以及预冻时间较长的冻干程序。测得温敏脂质体的包封率为66.02%,呈不规则类球形小囊泡状,粒径分布在150 nm~200 nm之间,分散性良好,具有两个相变温度38.5℃和41.8℃,主要温控范围为39℃~42℃,在42℃条件下1 h内脂质体中精油释放量达78.1%,具有显着的温控释放性能,在4℃条件下储存60天各项指标无显着变化,稳定性良好。(2)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微胶囊的最优制备工艺,并对微胶囊的形态和热稳定性进行研究,验证其缓释特性。结果表明,柠檬精油与多孔淀粉的最佳质量比例为1:3,微胶囊的最优工艺参数为:芯壁比10 wt%,包封温度45℃,包封时间5 h。测得微胶囊的包封率为65.01%,形状规整分散性良好,粒径分布在5μm~10μm左右,热稳定性良好,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微胶囊中精油释放速率随温度上升而升高,50℃条件下7天内释放量为59.1%。(3)智能抗氧化包装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优化多糖膜的制备工艺,并研究基膜与多糖膜的复合工艺,验证抗氧化复合膜中抗氧化剂的温控释放及长效缓释性能。结果表明,普鲁兰多糖添加量、脂质体添加量和微胶囊添加量对于多糖膜的力学性能影响显着,响应面分析优化得到的多糖膜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普鲁兰多糖添加34.31 wt%,脂质体添加0.92 wt%,微胶囊添加0.91 wt%。多糖膜与BOPP的最佳复合工艺为对BOPP进行电晕处理,使薄膜表面达因值≥30N/m后直接涂覆,复合效果好。抗氧化复合膜的温控释放性能优异,在39℃~42℃范围内能够快速释放抗氧化剂迷迭香精油,在42℃条件下7天内精油释放量达94.1%,且薄膜中的柠檬精油具有明显缓释效果,温度越高释放越快,释放速率在第4天及之后逐渐趋于平稳。

商郡格[6](2021)在《荷载茶多酚油凝胶的构建及其在烘焙产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油凝胶化是一种健康的油脂固化方法,在不进行化学改性的前提下将液体油转化为固体状凝胶并具备一定的可塑性和机械强度。油凝胶可以作为传统塑性脂肪的新型代替品改善其脂肪酸组成。但是,油凝胶作为一种具有高不饱和脂肪酸的脂制品,与传统固体脂肪相比氧化稳定性较差。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一种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能够抑制油脂氧化进程,但由于其亲水性,在油脂中的溶解性较差。本论文采用乳化的方法制备了包埋TP的复合凝胶剂(本论文中均简称TP凝胶剂)用于构建荷载TP的油凝胶体系,研究了TP凝胶剂的结构特性和形成机制,分析了荷载TP油凝胶的理化性质及荷载机理,并且考察了荷载TP油凝胶作为起酥油的代替品在曲奇中的应用可行性。旨在开发氧化稳定性高的油凝胶体系,为其作为水溶性营养素载体以及在烘焙产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将大豆磷脂加入熔融态的蜂蜡中作为油相,将TP水溶液乳化分散在其中形成油包水乳状液,经过冻干除去水分后得到TP凝胶剂。通过单因素优化实验确定工艺参数,然后对TP凝胶剂进行结构表征,探究TP凝胶剂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添加6%的大豆磷脂,14500 r/min的分散速度和30 mg/m L的TP水溶液浓度,能够制备出包埋率较高且分散性较好的TP凝胶剂。蜂蜡与大豆磷脂和TP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大豆磷脂的极性头部与TP的酚羟基相结合,两条疏水链端与蜂蜡相连。TP分散在蜂蜡的结晶网络中,不改变其熔化特性和结晶结构。然后,将TP凝胶剂分散在大豆油中形成荷载TP油凝胶,与蜂蜡制备的油凝胶和不含TP的空白凝胶剂制备的空载油凝胶的性质进行对比研究TP的荷载机理,并以起酥油和人造奶油为参照研究荷载TP油凝胶作为塑性脂肪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TP凝胶剂浓度的增加,油凝胶内部的针状晶体数量增多,形成更致密的结晶网络,宏观上形成更坚固的结构。制备TP凝胶剂的乳化过程轻微降低了蜂蜡的凝胶能力,但是TP并不参与油凝胶内部三维网络结构的构建,只是以无定形的形态分散于其中。凝胶剂浓度为8%荷载TP油凝胶在贮藏过程中的持油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贮藏末期的过氧化值相比大豆油和空载油凝胶分别降低了60.6%和54.7%,同时具备良好的物理与氧化稳定性。浓度为8%的荷载TP油凝胶的晶体结构与熔融特性与起酥油相似,具备作为代替品在烘焙产品中的应用潜力。最后,将荷载TP油凝胶代替起酥油应用于烘焙产品中,研究荷载TP油凝胶与不同比例的油凝胶/起酥油共混物的结构特性及其在曲奇中的焙烤性能。结果表明:荷载TP油凝胶和共混物在剪切后仍保持固体结构,与起酥油的流变特性相似。荷载TP油凝胶代替起酥油可以显着提高曲奇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同时增强植物油基曲奇的氧化稳定性,过氧化值相较于大豆油曲奇降低了33.5%。荷载TP油凝胶曲奇的理化性质(如外观、质构、油脂迁移率)优于大豆油曲奇,但与起酥油曲奇仍有差异;而50%油凝胶替代比例的共混物制备的曲奇与起酥油曲奇的品质无明显差异,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赵征美[7](2021)在《谷维素和生育酚对米糠油热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米糠油是一种常见的油酸-亚油酸型食用植物油,较其它不饱和型植物油脂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在我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常用于高温烹饪。烹饪过程中,高温热氧化所致油品劣变、微量伴随物降解,均会导致米糠油稳定性、营养特性和食用价值的降低。谷维素和生育酚是米糠油的主要抗氧化成分和微量有益伴随物,论文探讨了谷维素和生育酚比例、总浓度等对米糠油热氧化性能的影响,评估了米糠油110℃和170℃加热过程中谷维素和生育酚的损失,研究了谷维素和生育酚的降解动力学,并首次提供了谷维素减缓生育酚热降解的数据。论文研究可为米糠油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指导。详细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110℃、170℃加热过程中,谷维素和生育酚比例、总浓度对米糠油热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谷维素和生育酚的比例、总浓度均会显着影响米糠油的热氧化性能,谷维素与生育酚的最佳配比为8:1,此时,米糠油的氧化稳定性指数(OSI)达到10.26 h,对游离脂肪酸(FFA)和二次氧化产物的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比例下,谷维素和生育酚总浓度的增加对热氧化过程中米糠油的劣变指标过氧化值(PV)、共轭二烯化合物含量(以E232表示)、共轭三烯化合物含量(以E268表示)、总极性化合物(TPC)、氧化稳定指数(OSI)和酸价(AV)的影响不完全相同,增加谷维素和生育酚浓度,可有效减缓米糠油热氧化过程中PV的升高,但不能减缓米糠油E232、E268和TPC的增加;就OSI和AV而言,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增加谷维素和生育酚总浓度是有利的,当谷维素和生育酚的总浓度低于10800 mg/kg时,总浓度的增加可延长米糠油OSI,降低米糠油AV,抑制米糠油的水解,但是当两者浓度超过10800 mg/kg时,增加浓度反而不利。其次,研究了米糠油加热过程中谷维素和生育酚含量变化,并运用数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对两者的浓度变化进行拟合,分析比较谷维素和生育酚的热损耗规律。结果表明:谷维素比生育酚的热稳定性更强,110℃加热24 h的米糠油,其生育酚损耗率约为谷维素的4倍,170℃加热时,生育酚损耗率约为谷维素的2倍。不同浓度、不同加热温度下米糠油中谷维素的降解均符合多项式拟合,R2为0.916~0.999,生育酚的降解均符合线性拟合,其R2在0.718~0.998。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显示,一级动力学可以很好地描述米糠油热氧化过程中谷维素和生育酚的降解,其R2的范围分别在0.885~0.988和0.899~0.993;谷维素降解速率远小于生育酚,110℃时不同浓度生育酚的降解速率常数k为0.02274~0.09701,而不同浓度谷维素的为0.00367~0.00843,170℃时,相应生育酚的降解速率常数k为0.03712~0.13123,谷维素的为0.01497~0.03178。再次,研究了不同谷维素浓度时生育酚的降解情况,并通过Rancimat法计算得到不同生育酚、谷维素含量油样的氧化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分析比较各油样之间的差异,探讨生育酚和谷维素对米糠油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酚初始浓度为500 mg/kg时,谷维素浓度的增加对生育酚剩余量的增加无作用;生育酚初始浓度为1500 mg/kg和2000mg/kg时,增加谷维素能够显着提高米糠油中生育酚的剩余量,且高温下这种作用更明显,以24 h加热后数据为例,110℃加热米糠油的生育酚剩余量增加了13.64%(生育酚初始浓度为1500 mg/kg的油样)、14.03%(生育酚初始浓度为2000 mg/kg的油样),相应油样在170℃分别增加了23.95%和23.41%。谷维素和生育酚的加入显着提高了米糠油热氧化的活化能,当油样中谷维素、生育酚含量分别为12000 mg/kg和1500 mg/kg时,油样的活化能(Ea)最高,该油样的生育酚热氧化损失也相对较低,由此可知,合理的谷维素浓度及比例不论是对于减缓米糠油热氧化,还是对于生育酚的保留都具有最佳效果。同时发现,油样热氧化的Ea越高,则温度加速系数(Q10)越大、温度升高敏感性也越强,在实际应用中需权衡Q10和Ea,合理选择。最后,利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谷维素、生育酚对米糠油抗氧化性的贡献。结果表明:生育酚、谷维素以及谷维素和生育酚总量与AV、TOTOX、E232、E268以及TPC均呈显着负相关(r=0.261~0.899,p<0.01);谷维素和生育酚之比与AV、p-AV、TOTOX和E232之间都呈显着水平正相关(r=0.181~0.537,p<0.05),而与TPC(0.410)呈极显着水平(p<0.01)正相关;四者对米糠油加热稳定性的贡献依次为:生育酚>谷维素和生育酚总量>谷维素>谷维素和生育酚比例。

朱颖洁[8](2021)在《栀子果油和西红花苷的提取及Pickering乳液体系的构建》文中认为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果实在亚洲很多国家及地区被当作一种传统药物。西红花苷类物质是栀子果的主要成分,栀子苷和京尼平是栀子果中常被研究的两种强抗炎剂。本研究以栀子干果为研究对象,优化栀子果油和西红花苷类物质提取工艺,并探讨提取物在修复细胞组分氧化损伤时的表现。进一步将栀子果油与西红花苷Ⅰ制成两种模型乳液,探究其物理化学稳定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3种溶剂并结合超声辅助提取栀子果油,对所获得的3种粗油和乙醇提取的副产物的得率、油脂组成、生物活性成分以及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分析。在固液比(1:8)、温度(40℃)、时间(20 min)、超声强度(200 W)的条件下,乙醇提取得油率为13.26%,略低于正己烷14.86%和乙酸乙酯13.84%,副产物乙醇胶体相是乙醇提油后4℃静置分层得到的,得率为9.68%。乙醇提取栀子果油相中总生育酚含量为1.62μg/mg,是正己烷提取粗油的1.27倍;总甾醇含量为22.63μg/mg,是乙酸乙酯提取粗油的1.29倍。挥发性香草酸、丁香酸、丁香醇为乙醇提取粗油中的主要芳香成分。副产物醇溶性胶体相中检出了γ-亚麻酸(1.50%)和反式亚油酸(1.14%),而在粗油中并未检出;醇溶性胶体相DPPH、ABTS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0.61 mg/m L和0.40mg/m L,极显着小于粗油中的检验结果(7.60-10.31 mg/m L);通过UPLC-Triple-TOF/MS在醇溶性胶体相中初步鉴定出西红花酸及8种带糖衍生物。实验证明,用乙醇提取栀子果油气味芳香,omega-6型油脂种类及含量丰富,生育酚、甾醇等活性物质含量更高,此外副产物中的西红花及其衍生物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2)通过不同组分、摩尔比、含水量NADESs筛选,发现Ch Cl-Pro摩尔比为1:2.5、含水量为35%(v/v)时西红花苷类物质得率较高。通过PLS回归模型分析,发现NADESs的电导率、p H、极性与西红花苷类物质得率正相关,表面张力、黏度与西红花苷类物质得率负相关。在此基础上,优化单因素实验条件,crocins较优提取条件为时间2 min、料液比1:40 g/m L、温度35℃、功率400 W。SEM和提取动力学模型建立分别从微观角度及定量角度分析了四种提取方式中Ch Cl-Pro超声提取的优越性。SEM图中Et OHS、DESS、Et OHU、DESU提取后GFP结构的破坏程度依次加深。整个超声提取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DESU提取速率常数K为4.06,显着高于DESS K值1.51,Et OHU K值1.41,表明超声结合天然低共融溶剂是一种协同高效萃取crocins的方式。红外光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验证了经提取、大孔树脂AB-8收集、旋蒸冻干后,粉末中主要的物质成分即为crocins。在此基础上,发现DESU提取物具有强效AGEs抑制(IC50=6.22μg/m L),显着(p<0.05)高于阳性对照AH(IC50=203.2μg/m L)和crocetin(IC50=7.83μg/m L)纯品,因此可以有效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反应。此外,100μg/m L DESU提取物冻干粉DNA损伤修复程度为20.18%,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这可能是由于纯品crocinⅠDNA修复活性极高,在浓度为100μg/m L,修复程度达到了70.07%。(3)将crocinⅠ与BSA、Casein两种蛋白进行交联,形成Pro-crocinⅠ复合粒子,研究复合粒子的p H环境稳定性、结合能力、乳化性能,在此基础上模拟了蛋白乳饮料体系。发现p H=7.4时,BC复合粒子粒径范围335.47-459.3 nm,粒径相对较小;PDI为0.5左右,粒径大小均一,粒子分散程度佳;Zeta电位值为-10.85~-7.13 m V,具有相对较强的带电性。比较CC复合粒子,在p H7.4时也具有较稳定均一的颗粒形态。ANS荧光实验证实crocinⅠ可以与BSA结合并降低蛋白表面疏水性。Casein对crocinⅠ剂量响应较弱,表明彼此间结合位点有限。红外光谱图在1648和1535cm-1位置的酰胺I区和酰胺II区的峰体现出BSA和casein的特征结构,BC、CC复合粒子酰胺Ⅱ的特征峰的蓝移和红移表明了BSA、casein与crocinⅠ之间共价结合。BC1和BC2复合粒子的三相接触角分别为93.6°和86.5°,接近90°,表明具有良好的界面两亲性。将不同crocinⅠ浓度复合粒子稳定不同油相比例的蛋白乳饮料体系,Turbiscan稳定性分析显示BC1复合粒子稳定的5%油相的乳液体系稳定性最高;而CC复合粒子稳定的5%油相乳饮料体系均具有较高的物理稳定性。(4)将BC复合粒子浓度扩大15倍以稳定内相体积分数为75%的HIPEs。表观图、激光共聚焦图及Turbiscan稳定性分析发现BC0、BC3并不能稳定高内相乳,出现了结构塌陷。BC-1.5高内相乳液物理稳定性最高。流变实验中,BC-1、BC-1.5、BC-2均出现典型的剪切稀化行为。BC-1.5的触变恢复百分数为112.19%,高于BC-2(110.76%)和BC-1(79.87%)说明其在较长的松弛时间内具有粘弹性,强剪切力没有造成结构不可逆损伤。应力扫描确定了乳液的线性黏弹区为0.1-1.0%的应力变化范围。频率扫描中,BC-1.5频率依赖性(时间稳定性)n’和n’’均高于其余两种高内相乳液,进一步说明了BC-1.5具有更强的网络交联结构。高强度紫外辐照来验证乳液的色度稳定性,发现BC-2 crocinⅠ保留率最高,达82.2%,但其与等浓度BC2复合粒子对照体系并无显着差异。BC-1.5、BC-1均与对照差异显着,证明内相栀子果油能有效抑制crocinⅠ中糖苷自氧化。此外,在辐照过程中,BC-1.5 a*值(红度)没有显着差异且ΔE值较小,证明其具有较高的光辐照稳定性。抗油脂氧化分解实验中高crocin I浓度的HIPE样品(BC-2)中脂过氧化物和MDA浓度在储藏前期积累缓慢,但储藏后期浓度高于BC-1.5(3.16 g Fe Cl3/m L,31.79 nmol/m L),表明BC-1.5界面结构强度高,在产品储藏后期能较好地抗脂肪氧化。

刘如如[9](2021)在《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水包油型乳液中的抗氧化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包油型(O/W)乳液是食品工业中常见的食品存在形式,易发生脂质氧化。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是天然脂质伴随物,具有较好的抑制氧化作用。本团队前期研究表明,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不同介质中均存在抗氧化相互作用,且机理不尽相同,但在O/W乳液是否存在抗氧化相互作用,机理为何,尚不清楚,且O/W乳液是多相体系,抗氧化剂在其中的相互作用可能受极性、疏水性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论文采用高压均质制备稻米油O/W乳液,探究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O/W乳液中的抗氧化相互作用类型及机理。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采用高压均质制备单独和复配添加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的O/W乳液,评价其对O/W乳液理化性质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的浓度对乳液的粒径和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无显着影响(p>0.05),O/W乳液在15天内的理化性质稳定;与空白组相比,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均可显着提高O/W乳液的氧化稳定性(p<0.05),但对于脂质氢过氧化物的氧化滞留时间,α-生育酚无延长作用,只有γ-谷维素在浓度为240μmol/L时使其延长7天,对于己醛的氧化滞留时间,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分别使其延长8天和2天,证实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O/W乳液中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作用;将二者复配添加后,O/W乳液中脂质氢过氧化物的氧化滞留时间并无延长,且复配后己醛的氧化滞留时间比单独添加α-生育酚时缩短了6天,这表明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复配后添加到O/W乳液中,其抗氧化效果较单独添加弱。其次,采用离心分离法探究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O/W乳液中的相分布规律,并计算其在O/W乳液中的相互作用类型。结果表明,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单独添加在O/W乳液中时,其分布在乳液中不同相,其中α-生育酚主要位于乳液界面或脂质液滴内部,而γ-谷维素主要位于水相;但二者复配后,α-生育酚逐渐向水相迁移,在水相中的浓度增加,γ-谷维素一直保留在水相中;进一步利用金氏Q值法计算O/W乳液中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的相互作用指数,以脂质氢过氧化物为表征指标,四个浓度下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的相互作用指数均小于1,为拮抗作用,且相互作用指数随浓度增大而显着减小(p<0.05),以己醛含量为表征指标,四个浓度下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的相互作用指数接近零,拮抗作用明显,但浓度对于相互作用指数的影响不显着(p>0.05)。最后,采用荧光猝灭法、循环伏安法等阐释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O/W乳液中相互作用机理。荧光猝灭结果表明,在O/W乳液中α-生育酚的荧光强度随γ-谷维素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且α-生育酚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λem发生红移,红移程度与γ-谷维素浓度呈正相关,初步证实γ-谷维素与α-生育酚在O/W乳液中产生了相互作用,相互作用通过γ-谷维素与α-生育酚之间发生无辐射能量转移而引发静态荧光猝灭所致;氧化还原电位结果表明,因γ-谷维素的氧化还原电位高于α-生育酚,高氧化还原电位的γ-谷维素抑制低氧化还原电位的α-生育酚的再生,至O/W乳液中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产生无辐射能量转移,或因α-生育酚再生了γ-谷维素,导致相互之间发生拮抗作用;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的氧化过程监测结果表明,α-生育酚存在时,γ-谷维素消耗量不变,而γ-谷维素存在时,α-生育酚的消耗速度加快,表明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之间的电子传递机制并非α-生育酚再生γ-谷维素,而是γ-谷维素抑制了α-生育酚的再生导致拮抗作用产生;电子自旋共振监测DPPH自由基结果表明,在单独α-生育酚自由基溶液中α-生育酚自由基再生为α-生育酚,至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升高,但加入不同浓度的γ-谷维素后,DPPH自由基清除率显着降低(p<0.05),证明γ-谷维素抑制了α-生育酚自由基再生为α-生育酚导致拮抗作用。综上所述,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单独添加在O/W乳液中,二者分别在乳液的不同位置发挥抗氧化作用。然而将二者复配后,由于氧化还原电位较高的γ-谷维素抑制了α-生育酚的再生,促使α-生育酚逐渐向水相迁移,消耗速率加快,从而产生抗氧化拮抗作用。本研究通过阐明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O/W乳液中的相互作用机理,为指导相关产品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许馨[10](2021)在《烘焙条件对油茶籽油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植物油的需求因其在健康保护和疾病预防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显着增加。油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高,同时富含功能性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人体通过口服摄入天然抗氧化物质可有效加强自身的抗氧化系统能力,故通过简单的前处理工艺寻找天然的抗氧化活性物质成为现在的研究热点。油茶籽油作为一种食疗兼备的优质食用油,其中富含多种具有抗氧化能力的活性物质。且现已有许多用于鉴定复杂物质抗氧化能力的测定方法,如DPPH、ABTS、FRAP、ORAC等传统检测方法,以及可实现快速分析单个化合物抗氧化能力的在线测定法,如HPLC-DPPH、HPLC-CL等。由于传统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可能耗费大量时间致使测定结果不准确。因此,建立快速便捷的在线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将有利于较为全面地对食物的抗氧化能力进行高效评价,并对其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及评价,为后期油茶籽油的品质控制及快速检测奠定基础。1.研究不同烘焙工艺对油茶籽油理化指标及其活性成分的影响。系统分析了烘焙温度与时间对油茶籽油酸价、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及活性成分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高温前处理的油茶籽油具有良好的品质,酸价呈现下降的趋势,过氧化值在高温长时烘焙时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但经高温处理后两指标均在国家标准规定范围内;高温烘焙后,油茶籽油脂肪酸成分及含量未受显着性影响;微量脂质伴随物(多酚、生育酚和角鲨烯)随烘焙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发生改变。2.以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总抗氧化能力(FRAP)、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及油脂氧化诱导时间为指标,全面评价了不同烘焙条件下油茶籽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油茶籽油的抗氧化能力和氧化诱导时间均显着提高(p<0.05),分别增加了 24.71%、98.5%、73.61%、51.50%、74.15%。将活性成分的含量与抗氧化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的总酚含量与DPPH(r=0.970)、ABTS(r=0.980)、FRAP(r=0.990)、ORAC(r=0.922)均呈极显着相关,生育酚含量与 DPPH(r=0.970)、ABTS(r=0.980)、FRAP(r=0.990)、ORAC(r=0.922)呈显着相关,与角鲨烯的相关性不显着。猜测多酚类化合物及生育酚为高温烘焙提高油茶籽油抗氧化能力的关键物质。3.为进一步分析不同烘焙条件影响油茶籽油抗氧化能力的物质,根据主成分分析法(PCA)选择FRAP作为柱后反应试剂建立了在线抗氧化活性检测方法,以实现在对样品分离的同时快速测定单个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通过对HPLC-FRAP在线抗氧化活性检测系统条件的优化,最终确立HPLC-FRAP法分析检测的条件如下:HPLC 分析系统:色谱柱为 Shimadzu-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A为0.2%(V甲酸:V水=2:998)甲酸水溶液,B为甲醇;采用梯度洗脱程序;流速:1 mL/min;柱温:30℃;进样体积20 μL;PAD检测波长:280nm;柱后分析系统:FRAP工作液(1 mmol/LFeCl3、5 mmol/LTPTZ及0.1M醋酸缓冲液混合)引入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593 nm,反应温度:70℃。对比传统检测方法,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稳定性高、重现性好,适用于油茶籽油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在线筛选。本文通过烘焙强度对油品的理化指标、活性成分及在线抗氧化能力测定等方面全面评价了油茶籽油的品质,并首次通过HPLC-FRAP在线抗氧化系统明确了高温烘焙引起油茶籽油抗氧化能力提高的关键物质,为后期开发功能性油茶提供理论依据。

二、油脂的氧化机理及天然抗氧化物的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脂的氧化机理及天然抗氧化物的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食用油抗氧化剂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氧化剂作用机理
    1.1 清除自由基
    1.2 螯合金属离子
    1.3 清氧
2 抗氧化剂的种类、来源及抗氧化效果
    2.1 化学合成抗氧化剂
        2.1.1 丁基羟基茴香醚
        2.1.2 没食子酸丙酯
        2.1.3 二丁基羟基甲苯
        2.1.4 特丁基对苯二酚
    2.2 天然抗氧化剂
        2.2.1 多酚类
        2.2.2 维生素类
        2.2.3 迷迭香提取物
        2.2.4 其他天然抗氧化剂
3 抗氧化剂的安全性
    3.1 化学合成抗氧化剂的安全性
        3.1.1 丁基羟基茴香醚
        3.1.2 没食子酸丙酯
        3.1.3 二丁基羟基甲苯
        3.1.4 特丁基对苯二酚
    3.2 天然抗氧化剂的安全性
4 结论与展望

(2)负载生育酚的乙基纤维素颗粒在高温油脂中的抗氧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油脂的高温氧化
        1.1.1 高温油脂的应用
        1.1.2 油脂在高温下的氧化反应
        1.1.3 油脂在高温下的品质变化
    1.2 生育酚在高温油脂中的研究进展
        1.2.1 生育酚概述
        1.2.2 生育酚在高温油脂中的抗氧化效果
        1.2.3 生育酚在高温油脂中的热降解
        1.2.4 提高生育酚热稳定性的方法
    1.3 包封技术
        1.3.1 包封技术简介
        1.3.2 包封技术在抑制高温油脂氧化中的应用
        1.3.3 乙基纤维素简介
        1.3.4 乙基纤维素的应用
    1.4 立题依据及主要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负载颗粒的制备
        2.3.2 负载颗粒的抗氧化效果评价
        2.3.3 负载颗粒中各组分的抗氧化效果评价
        2.3.4 大豆油中乙基纤维素的提取
        2.3.5 乙基纤维素在不同条件下的抗氧化效果评价
    2.4 分析方法
        2.4.1 负载颗粒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
        2.4.2 负载颗粒包封率和装载率的测定
        2.4.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2.4.4 热分析
        2.4.5 XRD衍射分析
        2.4.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4.7 大豆油理化指标的测定
        2.4.8 大豆油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2.4.9 生育酚保留率的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负载生育酚乙基纤维素颗粒的表征
        3.1.1 负载颗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
        3.1.2 负载颗粒的包封率和装载率
        3.1.3 生育酚在负载颗粒中的分布
        3.1.4 负载颗粒的热稳定性
        3.1.5 负载颗粒的结晶结构
    3.2 负载颗粒在高温大豆油中的抗氧化应用
        3.2.1 负载颗粒在高温大豆油中的分散性
        3.2.2 负载颗粒对大豆油品质的影响
        3.2.3 负载颗粒在不同浓度下的抗氧化作用
        3.2.4 不同抗氧化剂的抗氧化作用比较
    3.3 负载颗粒在高温大豆油中的抗氧化作用机理
        3.3.1 负载颗粒对生育酚的保护作用
        3.3.2 负载颗粒中乙基纤维素的抗氧化作用
        3.3.3 负载颗粒中乙基纤维素的抗氧化机理
        3.3.4 负载颗粒的抗氧化机理图解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盐肤木叶多酚与天然抗氧化剂复配及在油脂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植物多酚研究进展
        1.1.1 植物多酚简介
        1.1.2 植物多酚结构和分类
        1.1.3 植物多酚生物活性
    1.2 盐肤木叶多酚研究进展
        1.2.1 盐肤木概述
        1.2.2 盐肤木叶多酚化学成分
        1.2.3 盐肤木叶多酚研究现状
    1.3 油脂氧化概述
        1.3.1 胡麻油营养价值
        1.3.2 油脂氧化的类型
        1.3.3 油脂氧化的危害
    1.4 油脂抗氧化剂研究现状
        1.4.1 抗氧化剂作用机理
        1.4.2 人工合成抗氧化剂
        1.4.3 几种常见天然抗氧化剂
        1.4.4 油脂氧化的评价方法
        1.4.5 抗氧化剂协同增效作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的提取及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内容
        2.2.1 制备不同形态多酚
        2.2.2 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样品的预处理
        2.2.3 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色谱-质谱条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负离子模式条件下总离子流图
        2.3.2 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定性结果
        2.3.3 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半定量结果
第三章 盐肤木叶多酚复合抗氧化剂的筛选
    3.1 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内容
        3.2.1 氧化诱导试验
        3.2.2 理化指标测定
        3.2.3 评价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抗氧化能力的筛选
        3.3.2 不同添加量盐肤木叶酯化多酚对胡麻油的抗氧化试验
        3.3.3 盐肤木叶酯化多酚复合抗氧化剂组合的筛选
第四章 盐肤木叶复合抗氧化剂组合的优化及应用
    4.1 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实验设备
    4.2 实验内容
        4.2.1 Schaal烘箱法
        4.2.2 盐肤木叶酯化多酚复合抗氧化剂组合单因素实验
        4.2.3 响应面法优化盐肤木叶酯化多酚抗氧化剂复配组合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3 单因素试验结果
        4.3.4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4.3.5 盐肤木叶酯化多酚复合抗氧化剂与合成抗氧化剂的比较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抗坏血酸对TBHQ的抗氧化再生作用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抗氧化剂概述
        1.1.1 抗氧化剂的分类
        1.1.2 抗氧化剂作用机理
        1.1.3 抗氧化能力的评价方法
    1.2 抗氧化协同作用
        1.2.1 抗氧化剂协同作用研究进展
        1.2.2 抗氧化剂协同作用评价方法
        1.2.3 抗氧化剂协同作用机理
    1.3 抗氧化再生作用
        1.3.1 抗氧化剂再生作用研究进展
        1.3.2 抗氧化剂再生作用评价方法
        1.3.3 抗氧化剂再生作用机理
    1.4 油脂氧化动力学
        1.4.1 油脂氧化动力学模型
        1.4.2 温度对油脂氧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可分离体系中抗坏血酸对TBHQ再生作用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抗坏血酸和TBHQ溶液的配制
        2.3.2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2.3.3 协同度计算(Synergetic AC)
        2.3.4 可分离再生体系的构建
        2.3.5 结合在膳食纤维中的抗氧化物质的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2.3.6 抗坏血酸与β-环糊精的包合
        2.3.7 抗坏血酸对TBHQ溶液的抗氧化能力测定
        2.3.8 不同温度下TBHQ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2.3.9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TBHQ和抗坏血酸的抗氧化能力
        2.4.2 TBHQ和抗坏血酸的协同抗氧化能力
        2.4.3 抗坏血酸再生天然膳食纤维中抗氧化物质的能力
        2.4.4 可分离体系的构建与验证
        2.4.5 固相包合物用量对可分离体系中TBHQ抗氧化能力再生的影响
        2.4.6 温度对可分离体系中TBHQ抗氧化能力再生的影响
        2.4.7 时间对可分离体系中TBHQ抗氧化能力再生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坏血酸对TBHQ再生过程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的配置
        3.3.2 加热实验
        3.3.3 TBHQ氧化产物的测定
        3.3.4 TBHQ和 TQ含量的测定
        3.3.5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3.3.6 动力学模型分析
        3.3.7 TBHQ和 TQ的电化学分析
        3.3.8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氧化过程中TBHQ氧化产物的分析
        3.4.2 固相包合物中抗坏血酸将TQ再生为TBHQ的能力
        3.4.3 可分离体系中TQ再生为TBHQ的速率
        3.4.4 TBHQ与 TQ的氧化还原电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坏血酸-TBHQ再生体系在奶油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试剂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泡芙的制备
        4.3.2 加速储藏实验
        4.3.3 油脂的提取
        4.3.4 过氧化值的测定
        4.3.5 茴香胺值的测定
        4.3.6 数据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储藏过程中奶油过氧化值的变化
        4.4.2 储藏过程中奶油茴香胺值的变化
        4.4.3 储藏过程中奶油的氧化反应活化能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基于微胶囊和温敏脂质体的智能气相控释抗氧化复合膜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脂氧化机理及影响因素
        1.2.2 抗氧化活性包装
        1.2.3 环境响应型智能薄膜
        1.2.4 抗氧化剂及其性能
        1.2.5 脂质体技术
        1.2.6 微胶囊技术
        1.2.7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温敏脂质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案设计
        2.1.4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单因素试验
        2.2.2 正交试验
        2.2.3 迷迭香精油温敏脂质体冻干工艺研究
        2.2.4 外观检测
        2.2.5 迷迭香精油温敏脂质体包封率测定
        2.2.6 温度敏感特性分析
        2.2.7 平均粒径、多分散性指数(PDI)、Zeta电位测定
        2.2.8 原子力显微镜(AFM)形貌分析
        2.2.9 抗氧化活性测定
        2.2.10 温敏脂质体中精油释放行为
        2.2.11 稳定性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案设计
        3.1.4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单因素试验
        3.2.2 正交试验
        3.2.3 包封率、产率测定
        3.2.4 热稳定性分析
        3.2.5 形貌分析
        3.2.6 红外光谱成分分析
        3.2.7 抗氧化活性测定
        3.2.8 微胶囊中精油的释放行为
    3.3 小结
第四章 智能抗氧化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案设计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因素试验
        4.2.2 响应面分析
        4.2.3 多糖薄膜与基膜的复合工艺研究
        4.2.4 薄膜形貌分析
        4.2.5 薄膜氧气透过性能测试
        4.2.6 薄膜抗氧化性能研究
        4.2.7 薄膜释放性能研究
    4.3 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荷载茶多酚油凝胶的构建及其在烘焙产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传统塑性脂肪
        1.1.1 传统塑性脂肪存在的健康问题
        1.1.2 开发传统塑性脂肪替代品的必要性
    1.2 油凝胶简介
        1.2.1 聚合物油凝胶
        1.2.2 低分子油凝胶
        1.2.3 油凝胶的理化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1.3 油凝胶作为运载体的相关研究
        1.3.1 油凝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
        1.3.2 油凝胶作为营养素载体的研究现状
    1.4 油凝胶的氧化稳定性
    1.5 油凝胶在食品中的应用
    1.6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7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包埋茶多酚凝胶剂的制备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TP凝胶剂的制备
        2.3.2 荷载TP油凝胶的制备
        2.3.3 凝胶剂中TP包埋率的测定
        2.3.4 TP凝胶剂分散性的测定
        2.3.5 TP凝胶剂材料预选及制备参数优化
        2.3.6 TP凝胶剂的微观结构观察
        2.3.7 TP凝胶剂的热特性测定
        2.3.8 TP凝胶剂的晶体结构测定
        2.3.9 TP凝胶剂的红外光谱测定
        2.3.10 TP凝胶剂的表观形态观察
        2.3.11 TP-大豆磷脂复合物的制备
        2.3.12 TP-大豆磷脂复合物的相互作用探究
        2.3.1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TP凝胶剂材料预选及参数优化分析
        2.4.2 TP凝胶剂的微观结构分析
        2.4.3 TP凝胶剂的热特性分析
        2.4.4 TP凝胶剂的晶体结构分析
        2.4.5 TP凝胶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2.4.6 TP凝胶剂的表观形态分析
        2.4.7 TP-大豆磷脂复合物的相互作用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荷载茶多酚油凝胶的理化特性及荷载机理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油凝胶的制备
        3.3.2 基料油及油凝胶的理化性质的测定
        3.3.3 临界成胶浓度的确定
        3.3.4 油凝胶的流变特性测定
        3.3.5 油凝胶的微观结构测定
        3.3.6 油凝胶的红外光谱测定
        3.3.7 油凝胶的硬度测定
        3.3.8 油凝胶的晶体结构测定
        3.3.9 油凝胶的热特性测定
        3.3.10 油凝胶的固体脂肪含量测定
        3.3.11 油凝胶的持油性的测定
        3.3.12 油凝胶的氧化稳定性测定
        3.3.1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大豆油及油凝胶的理化性质分析
        3.4.2 临界成胶浓度的确定
        3.4.3 流变特性分析
        3.4.4 微观结构分析
        3.4.5 红外光谱分析
        3.4.6 硬度分析
        3.4.7 晶体结构分析
        3.4.8 热特性分析
        3.4.9 固体脂肪含量分析
        3.4.10 持油性分析
        3.4.11 氧化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荷载茶多酚油凝胶在曲奇中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荷载TP油凝胶的制备
        4.3.2 油凝胶/起酥油共混物的制备方法
        4.3.3 油凝胶/起酥油共混物的流变特性测定
        4.3.4 油凝胶/起酥油共混物的微观结构测定
        4.3.5 油凝胶/起酥油共混物的固体脂肪含量测定
        4.3.6 曲奇饼干的制备方法
        4.3.7 面团性质的测定
        4.3.8 曲奇基本性质的测定
        4.3.9 曲奇的感官评定
        4.3.10 曲奇的脂肪酸组成测定
        4.3.11 曲奇贮藏稳定性的测定
        4.3.12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油凝胶/起酥油共混物的流变特性分析
        4.4.2 油凝胶/起酥油共混物的微观结构分析
        4.4.3 油凝胶/起酥油共混物的固体脂肪含量分析
        4.4.4 面团的基本性质分析
        4.4.5 曲奇的基本性质分析
        4.4.6 曲奇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4.4.7 曲奇的贮藏稳定性分析
        4.4.8 曲奇的感官评定分析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谷维素和生育酚对米糠油热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米糠油的特性
    1.2 米糠油高温热氧化的研究进展
    1.3 谷维素的抗氧化性及其对油脂稳定性的影响
    1.4 生育酚的抗氧化性及其对油脂稳定性的影响
    1.5 谷维素与生育酚协同抗氧化的研究进展
    1.6 立题背景及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原料组成分析
        2.2.2 米糠油热氧化实验
        2.2.3 油样抗氧化性能及劣变指标的测定
        2.2.4 生育酚及谷维素含量测定
        2.2.5 谷维素和生育酚的降解动力学方程计算
        2.2.6 氧化动力学及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2.2.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原料米糠油化学组成
        3.1.1 原料米糠油基本理化指标
        3.1.2 原料米糠油脂肪酸组成
        3.1.3 原料米糠油微量伴随物含量
    3.2 谷维素和生育酚比例对米糠油热氧化性能影响
        3.2.1 比例对氧化稳定指数的影响
        3.2.2 比例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影响
        3.2.3 比例对p-茴香胺值和全氧化值的影响
        3.2.4 比例对共轭二烯化合物、共轭三烯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3.2.5 比例对总极性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3.3 谷维素和生育酚浓度对米糠油热氧化性能影响
        3.3.1 浓度对氧化稳定指数的影响
        3.3.2 浓度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影响
        3.3.3 浓度对p-茴香胺值和全氧化值的影响
        3.3.4 浓度对共轭二烯化合物、共轭三烯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3.3.5 浓度对总极性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3.4 米糠油加热过程中谷维素和生育酚的热损耗
        3.4.1 米糠油热氧化过程中谷维素和生育酚含量变化
        3.4.2 谷维素和生育酚热损耗的线性拟合
        3.4.3 米糠油加热过程中谷维素和生育酚的降解动力学
    3.5 谷维素对生育酚降解的作用分析
        3.5.1 不同谷维素浓度时生育酚的降解情况
        3.5.2 基于米糠油的氧化稳定性指数的比较分析
        3.5.3 基于米糠油氧化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的分析
    3.6 谷维素和生育酚对米糠油抗氧化性的贡献分析
        3.6.1 谷维素和生育酚含量与米糠油常见热氧化指标的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3.6.2 基于谷维素和生育酚含量变化预测米糠油氧化指标的回归模型的建立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表
附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栀子果油和西红花苷的提取及Pickering乳液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栀子研究概况
        1.1.1 栀子果油
        1.1.2 栀子果中的活性成分
        1.1.3 提取回收工艺
        1.1.4 西红花苷生理活性
    1.2 Pickering乳液
        1.2.1 Pickering乳液简介
        1.2.2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
        1.2.3 蛋白质基Pickering乳液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超声辅助绿色溶剂提取栀子果油的生物活性成分及抗氧化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超声辅助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提取栀子果油
        2.3.2 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2.3.3 脂肪酸组成分析
        2.3.4 酚酸含量测定
        2.3.5 西红花素/苷成分分析及含量测定
        2.3.6 生育酚含量测定
        2.3.7 甾醇成分分析及含量测定
        2.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得油率
        2.4.2 不同有机溶剂提取栀子果油及其副产物自由基清除能力
        2.4.3 生物活性成分分析
        2.4.4 栀子果油组分中活性成分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然低共溶溶剂(NADESs)提取西红花苷工艺优化及性质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天然低共熔溶剂的合成
        3.3.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栀子果提取物中西红花酸/苷的含量
        3.3.3 三元NADESs溶剂的优化
        3.3.4 单因素实验
        3.3.5 表面张力测定
        3.3.6 尼罗红法测定溶剂极性
        3.3.7 电导率及p H测定
        3.3.8 黏度测定
        3.3.9 提取动力学
        3.3.10 AB-8/S8 树脂回收西红花酸/苷
        3.3.11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
        3.3.12 红外光谱分析
        3.3.13 西红花素/苷成分分析及含量测定
        3.3.14 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反应
        3.3.15 p BR322 质粒扩增
        3.3.16 DNA损伤修复实验
        3.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物理性质对NADESs提取西红花苷/酸得率的影响
        3.4.2 单因素实验
        3.4.3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
        3.4.4 提取动力学
        3.4.5 红外光谱分析
        3.4.6 西红花素/苷成分分析及含量测定
        3.4.7 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反应
        3.4.8 DNA损伤修复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rocinⅠ-BSA复合粒子构建及基于该粒子稳定的Pickering乳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西红花苷Ⅰ-牛血清蛋白(BC)复合粒子的制备
        4.3.2 粒径、Zeta电位
        4.3.3 复合粒子蛋白表面疏水性
        4.3.4 三相接触角测量
        4.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4.3.6 乳浊液的制备
        4.3.7 外观、粒径、激光共聚焦
        4.3.8 乳液稳定分析仪测定
        4.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复合粒子(BC)的p H稳定性
        4.4.2 复合粒子蛋白表面疏水性
        4.4.3 红外光谱分析
        4.4.4 复合粒子三相接触角
        4.4.5 Pickering乳外观、激光共聚焦
        4.4.6 Pickering乳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rocinⅠ-BSA复合粒子制备高内相Pickering乳液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BC复合粒子稳定的高内相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5.3.2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外观、激光共聚焦
        5.3.3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稳定分析仪测定
        5.3.4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流变学测定
        5.3.5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色度稳定性、抗氧化稳定性测定
        5.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外观、激光共聚焦
        5.4.2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分析
        5.4.3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流变学分析
        5.4.4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色度稳定性、抗氧化稳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水包油型乳液中的抗氧化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水包油(O/W)乳液
        1.1.1 O/W乳液
        1.1.2 O/W乳液中的脂质氧化
    1.2 脂质伴随物在O/W乳液中的抗氧化作用
        1.2.1 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的抗氧化作用
        1.2.2 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O/W乳液中的抗氧化研究进展
    1.3 O/W乳液中的抗氧化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3.1 O/W乳液中复配抗氧化剂的相互作用机理
        1.3.2 O/W乳液中相互作用机制的评价方法
    1.4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脱除伴随物稻米油的制备
        2.2.2 O/W乳液的制备
        2.2.3 O/W乳液理化性质的测定
        2.2.4 O/W乳液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2.2.5 脂质伴随物在O/W乳液中相分布的测定
        2.2.6 相互作用指数的评价
        2.2.7 荧光猝灭机制的测定
        2.2.8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2.2.9 氧化分解情况的测定
        2.2.10 ESR监测DPPH自由基的变化
        2.2.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O/W乳液中的抗氧化作用
        3.1.1 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对O/W乳液理化性质的影响
        3.1.2 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对O/W乳液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3.1.3 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复配对O/W乳液理化性质的影响
        3.1.4 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复配对O/W乳液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3.2 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O/W乳液中的抗氧化相互作用
        3.2.1 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O/W乳液中的相分布规律
        3.2.2 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之间相互作用类型的评价
    3.3 α-生育酚与γ-谷维素的拮抗作用机理研究
        3.3.1 α-生育酚与γ-谷维素之间的荧光猝灭机制
        3.3.2 α-生育酚与γ-谷维素之间的电子传递机制
        3.3.3 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的氧化分解情况
        3.3.4 γ-谷维素抑制α-生育酚的再生机制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10)烘焙条件对油茶籽油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茶籽油概述
    1.2 油茶籽油的化学组分
    1.3 油茶籽油的前处理方法
        1.3.1 热风干燥
        1.3.2 高温焙炒
        1.3.3 微波干燥
        1.3.4 红外干燥
    1.4 油茶籽油的提取方法
        1.4.1 压榨法
        1.4.2 浸出法
        1.4.3 水酶法
        1.4.4 超临界CO_2萃取法
    1.5 油茶籽油活性成分的分析方法
        1.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5.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1.5.3 气相色谱(/质谱)法
    1.6 油茶籽油的生物活性
        1.6.1 抗氧化活性
        1.6.2 抗炎活性
        1.6.3 其他活性
    1.7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测定方法
        1.7.1 离线氧化检测法
        1.7.2 在线抗氧化检测法
    1.8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9 技术路线图
2 烘焙条件对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及其活性成分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油茶籽的前处理
        2.4.2 油茶籽油的制取
        2.4.3 油茶籽油理化指标的检测
        2.4.4 油茶籽油脂肪酸的测定
        2.4.5 油茶籽油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2.4.6 油茶籽油中生育酚的鉴定
        2.4.7 油茶籽油角鲨烯含量的鉴定
        2.4.8 统计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烘焙对油茶籽含水率的影响
        2.5.2 烘焙对油茶籽油酸值及过氧化值的影响
        2.5.3 烘焙对油茶籽油中主要脂肪酸的影响
        2.5.4 烘焙对油茶籽油总酚含量的影响
        2.5.5 烘焙对油茶籽油中生育酚含量的影响
        2.5.6 烘焙对油茶籽油中角鲨烯含量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烘焙对油茶籽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3 实验仪器
    3.4 实验方法
        3.4.1 样品处理
        3.4.2 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DPPH)
        3.4.3 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ABTS·+)
        3.4.4 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测定
        3.4.5 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测定
        3.4.6 氧化诱导时间(Rancimat法)测定
        3.4.7 统计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烘焙对油茶籽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5.2 氧化诱导时间(Rancimat法)测定
        3.5.3 相关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山茶油甲醇提取物中抗氧化成分的HPLC-FRAP-VIS在线筛选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3 实验仪器
    4.4 实验方法
        4.4.1 柱后抗氧化分离系统装置及原理
        4.4.2 样品处理及FRAP溶液和对照品的配制
        4.4.3 色谱条件
        4.4.4 柱后衍生系统优化
        4.4.5 在线抗氧化活性检测系统的方法学验证
        4.4.6 标准样品在线HPLC-FRAP系统测定
        4.4.7 实际样品在线HPLC-FRAP系统测定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油茶籽、油茶籽油及油茶粕甲醇提取物的HPLC色谱分析
        4.5.2 主成分分析(PCA)
        4.5.3 0.5 mmol/L FeCl_3与1 mmol/L TPTZ混合时流速对筛选的影响
        4.5.4 1 mmol/L FeCl_3与2.5 mmol/L TPTZ混合时流速对筛选的影响
        4.5.5 1 mmol/L FeCl_3与5 mmol/L TPTZ混合时流速对筛选的影响
        4.5.6 1 mmol/L FeCl_3与10 mmol/LTPTZ混合时流速对筛选的影响
        4.5.7 不同柱后反应温度对筛选效果的影响
        4.5.8 方法学考察
        4.5.9 实际样品测定
        4.5.10 不同烘焙条件下油茶籽油提取物中抗氧化成分的在线筛选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油脂的氧化机理及天然抗氧化物的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用油抗氧化剂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J]. 肖菁,吴卫国,彭思敏. 粮食与油脂, 2021(09)
  • [2]负载生育酚的乙基纤维素颗粒在高温油脂中的抗氧化作用[D]. 马欣. 江南大学, 2021(01)
  • [3]盐肤木叶多酚与天然抗氧化剂复配及在油脂保鲜中的应用研究[D]. 李静凤. 山西大学, 2021(12)
  • [4]抗坏血酸对TBHQ的抗氧化再生作用及应用研究[D]. 陈雪琪. 江南大学, 2021(01)
  • [5]基于微胶囊和温敏脂质体的智能气相控释抗氧化复合膜制备[D]. 孙君颖. 江南大学, 2021(01)
  • [6]荷载茶多酚油凝胶的构建及其在烘焙产品中的应用[D]. 商郡格. 江南大学, 2021(01)
  • [7]谷维素和生育酚对米糠油热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D]. 赵征美. 江南大学, 2021(01)
  • [8]栀子果油和西红花苷的提取及Pickering乳液体系的构建[D]. 朱颖洁. 浙江大学, 2021
  • [9]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水包油型乳液中的抗氧化相互作用研究[D]. 刘如如. 江南大学, 2021(01)
  • [10]烘焙条件对油茶籽油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许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油脂的氧化机理及天然抗氧化剂的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