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体论文_宁传丽,蔡斌华,王涛,乔玉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五倍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草莓,染色体,索马里,蛋白质,香气,陆地棉,海岛。

五倍体论文文献综述

宁传丽,蔡斌华,王涛,乔玉山[1](2016)在《五倍体草莓及其十倍体的叶片差异表达蛋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倍体绿色草莓(Fragaria viridis Duch.)为父本、八倍体栽培草莓‘房香’(F.×ananassa‘Fusanoka’)为母本杂交所得的五倍体草莓(株系代号:FxLs-11-37,2n=5x=35)及其染色体加倍而成的十倍体(株系代号:A3,2n=10x=70)草莓为试材,观察记载其部分农艺性状、SPAD值以及净光合速率,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草莓染色体加倍后叶片蛋白质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电泳图谱。结果表明:(1)与五倍体FxLs-11-37相比,十倍体A3的株型明显矮化、植株冠径变大、叶长叶宽增大、叶片增厚以及叶色浓绿,其叶片的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显着高于FxLs-11-37。(2)通过PDQuest软件对图谱分析表明,两者在等电点4~7、分子量14.4~66.2kD范围内蛋白质斑点分布最多,可识别的总蛋白质斑点数超过700个,其中蛋白质表达差异水平在1.5倍以上的有18个,2.0倍以上的有4个。利用MALDI-TOF-MS/MS质谱技术鉴定了这4个差异蛋白质,分别是草莓主要过敏原a 1-E、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1、叶绿体硫辛酰基合酶1、NAD(P)H脱氢酶(醌)FQR1类似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质主要与抗逆、mRNA转运、物质与能量代谢相关。荧光定量PCR对上述4个蛋白编码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检测表明,与蛋白质表达差异的趋势一致。该研究获得了草莓染色体加倍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宁传丽[2](2016)在《草莓五倍体及其染色体加倍后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莓是多倍体植物,不同倍性(2x、4x、6x、8x、10x)的种质资源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野生草莓作为栽培草莓抗病、抗逆、改良性状的重要基因库,育种实践中常常将栽培草莓与野生种草莓杂交来创造新种质。本研究采用两种不同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即双向电泳技术结合质谱技术以及同位素相对标记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以草莓种间杂交种及其加倍种为材料,研究草莓染色体加倍前后叶片差异表达蛋白质,以期获得在加倍过程中对草莓重要性状进行调控的关键基因。本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并取得以下结果:1.以二倍体绿色草莓(Fragaria viridis Duch.)与八倍体栽培草莓'房香'(F×ananassa‘Fusanoka')杂交所得的草莓五倍体(代号:FxLs-11-37)及其染色体加倍而成的十倍体(代号:A3,2n=10x=70)为试材,测定其农艺性状、SPAD值以及净光合速率,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草莓染色体加倍过程中蛋白质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FxLs-11-37相比,A3表现出明显的株型矮化、植株冠茎变大,叶长叶宽增大、叶片增厚以及叶色浓绿等农艺性状特征,并且A3叶片的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显着高于FxLs-11-37;通过PDQuest软件对图谱进行分析,两者在等电点4-7、分子量14.4-66.2 kDa范围内蛋白质斑点分布最多,可识别的总蛋白质斑点数约700个,其中蛋白质表达差异水平在1.5倍以上的18个,2.0倍以上的有4个。利用MALDI-TOF-MS/MS质谱技术鉴定了这4个差异蛋白质,分别是草莓主要过敏原a 1-E、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1、叶绿体硫辛酰基合酶1、NAD(P)H脱氢酶(醌)FQR1类似蛋白质。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了这4个差异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表达量,其在两种草莓中的表达差异与蛋白质表达差异总体一致。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蛋白质主要与抗逆、mRNA转运、物质与能量代谢相关。2.利用iTRAQ技术对绿色草莓和八倍体'红颊'草莓(F.×ananassa‘Benihoppe’)杂交所得的草莓五倍体(代号:HjLs-11-09)及其染色体加倍后代(代号:D-H-09-01,2n=10x=70)的幼嫩叶片进行蛋白质分离与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差异表达倍数1.5倍以上的蛋白质有118个,其中106个为上调,12个为下调;差异表达倍数2.0以上的蛋白质有15个,其中13个为上调,2个为下调。通过GO功能统计,差异表达蛋白在生物学过程中主要参与了蛋白水解、脂质转运、DNA依赖性转录调控、mRNA加工、蛋白质折迭、核mRNA剪接,核小体组装、细胞分裂等过程,在细胞组分中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及胞外区、质膜以及整合膜蛋白等系统组分;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包括酶催化活性功能和结合功能。根据差异表达蛋白KEGG pathway通路的显着富集分析,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了碳水化合物代谢,遗传信息,信号传导,能量代谢处理途径等途径等通路。荧光定量qRT-PCR分析显示,显着差异表达蛋白质相应的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趋势与蛋白质水平趋势基本一致。分析表明:这些在叶片中显着差异蛋白在染色体加倍后,主要参与了叶绿素代谢、信号转导、次级代谢以及应激防御途径,其中涉及叶绿素代谢的差异蛋白质最多。与叶绿素代谢相关蛋白质:细胞色素P45081D1、脱镁叶绿酸a氧化酶、29kDa叶绿体核蛋白A;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质:外消旋GTP结合蛋白5、激发剂响应蛋白3;与次级代谢相关蛋白质:GDSL酯酶/脂酶At5g03810;与应激反应和防御相关蛋白质:热激同源70kDa蛋白。(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4-01)

陈孟龙[3](2014)在《草莓五倍体种间杂种染色体加倍及其十倍体株系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草莓属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重要果树之一。全世界草莓属植物约有20个种,其倍性主要集中在2χ、4χ、6χ、8χ等四种类型。我国是野生草莓资源最丰富且草莓栽培面积最大最多的国家,自然分布的野生草莓种有11个,其中3个四倍体种。利用我国草莓野生资源,结合种间杂交技术,将低倍性野生草莓所含的优良基因资源转移到栽培草莓(Fragaria × ananassa Duch.)中已经成为一种必要和可能。1、利用秋水仙素溶液浸泡处理栽培草莓‘房香’和‘红颊’与绿色草莓(F.viridis)杂交得到的28个种间杂种五倍体株系(‘房香’×绿色草莓22个株系,‘红颊’×绿色草莓6个株系)的茎尖诱导其染色体加倍。处理方法:秋水仙素浓度1.0 mg/L,浸泡时间48 h(恒温振荡器中震荡,100~120 rpm),温度25+1℃,避光。每个株系均获得了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加倍成功的十倍体株系,共计获得123个十倍体株系。2、以五倍体种间杂种草莓株系‘FxLs-11-49’的离体茎尖为试材,探索了氨磺乐灵诱导其染色体加倍的方法。氨磺乐灵浓度为20、40、60、80、100 mg/L,处理时间为24 h、48 h、72 h,共计21个组合。方法:草莓离体茎尖浸泡在氨磺乐灵溶液中,恒温振荡器(100~120 rpm)震荡至所需时间,温度25±1℃,避光。结果表明:以100 mg/L氨磺乐灵浸泡处理离体茎尖24 h的诱导率最高,为23.81%,共获得17个十倍体草莓株系。3、对D-FxLs-11-37-01~84等84个十倍体草莓株系的叶片、匍匐茎、花、果实等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记载。结果表明:总体上十倍体株系果实较栽培草莓小;花期较栽培草莓的长;筛选出花序多、繁殖能力强、硬度较大、口感较好、香气比栽培草莓浓且坐果率高、育性好的十倍体株系15个。(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杨静,杨永臣,黄轶,胡燕,陈希[4](2014)在《两例伴有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的Prader-Willi/Angelman综合征的中国患者染色体15q11q13四倍体和五倍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文献报道15号染色体末端易发生非平衡易位导致基因重组。虽然15q11q13复制常见于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患者,但目前15号染色体长臂末端q11q13发生4倍体现象较罕见,至今还未见关于15q11q13四倍体报道。迄今为止,所有报道的高拷贝数15q11q13病例均来自西方患者,还未见针对中国患者的报道。15q11q13高拷贝数与患者临床表现相关性仍值得关注。方法本项研究中,我们选取了两名中国汉族的高拷贝数15q11q13患者。采用染色体高分辨率显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PCR分析及SNP基因芯片技术,发现15q11q13四倍体和15q11q13五倍体各一例。结果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两例患者的15q11q13均来自于母系遗传中额外标记的15号染色体。每个由两个不同大小的15q11q13段覆盖Prader-Willi/Angelman临界区:一个是约10MB片段位于15q11和15q13区BP1和BP5断点处;另一个约8MB片段位于BP1和BP4区断点处。这两名患者的临床特征非常相似,包括生长发迟缓,精神发育障碍,口吃,自闭症和轻度额面部畸形,其中五倍体对患者的影响比四倍体更严重。15q11q13五倍体患者中更易发生出生低体重现象。结论我们首次报道了中国汉族患者中有15q11q13五倍体现象及高拷贝数15q11q13。结果表明,在西方其他一些报道中高拷贝数15q11q13的患者中并未见过四倍体和五倍体,并发现其有相似的谱系表型,15q11q13拷贝数多少也与患者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呈相关性,也首次报道了五倍体15q11q13患者出现出生体重低和高拷贝数15q11q13。(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4-04-18)

雷家军,谭昌华,代汉萍,庞兰[5](2010)在《草莓五倍体种间杂种的获得及回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草莓品种与野生种杂交组合宝交早生(8x)×森林草莓(2x)、哈尼(8x)×森林草莓(2x)和哈尼(8x)×黄毛草莓(2x)中分别各得到1株五倍体种间杂种WBT1、WBT2和WBT3,对其植物学性状、果实性状、花粉大小及生活力等进行了观察。用五倍体杂种与栽培品种哈尼和全明星进行回交,得到了六倍体、七倍体和九倍体后代实生苗,对这些不同倍性杂种的来源进行了分析。这些整合野生草莓基因的不同倍性种间杂种具有进一步杂交利用的潜力,对改良现代栽培草莓具有较大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赵密珍,生静雅,袁骥,王壮伟,钱亚明[6](2010)在《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果实风味物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黑1与黑6的成熟果实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果实香气、糖、酸成分。结果表明,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含11类92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大于1%的成分有5类共22种,其中乙酸乙酯、丁酸乙酯、3–甲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桃金娘烯醇酯、2–戊酮、甲基壬基甲酮、乙醇、2–庚醇、1–己醇、(E)–2–己烯–1–醇、己醛、(E)–2–己烯醛、4–甲氧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是主要的香气物质,与东方草莓黑10(4x)、东北草莓吉12(2x)相比,3–甲基丁酸乙酯为自然五倍体试材所特有,而4–甲氧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2–戊酮、2–庚醇、1–己醇、(E)–2–己烯–1–醇的相对含量较高;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的主要糖成分为果糖,其次为葡萄糖,蔗糖最少,山梨醇在两份野生资源中差异较大;苹果酸为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的主要酸成分,其含量占总酸含量的86%以上。(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雷家军,范雯,王善光,代汉萍[7](2009)在《五倍体野生草莓花粉性状及减数分裂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新近发现的3份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黑龙江1号、黑龙江7号、吉林4号的花粉性状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五倍体野生草莓花粉极轴长主要分布在40.01~60.00μm范围内,而二倍体森林草莓(F.vesca)、四倍体伞房草莓(F.corymbosa)和六倍体麝香草莓(F.moschata)分别主要分布在40.01~60.00μm、50.01~70.00μm和60.01~80.00μm。五倍体野生草莓花粉赤道轴长主要分布在30.01~50.00μm,而森林草莓、伞房草莓和麝香草莓分别主要分布在40.01~50.00μm、50.01~70.00μm和50.01~70.00μm。3份五倍体野生草莓黑龙江1号、黑龙江7号和吉林4号的花粉生活力比较低,分别为46.82%、40.64%和38.73%,平均为42.06%,而森林草莓、伞房草莓和麝香草莓则分别为78.29%、83.66%和80.23%。五倍体野生草莓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存在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不均等分离、多分孢子等异常现象,减数分裂的异常可能导致了不同花粉大小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生静雅[8](2009)在《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的起源及品质性状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自然五倍体草莓形态性状比较、种间杂交实验、果实香气成分,果实糖酸及Vc含量,结论如下:1.以江苏省农科院园艺所草莓资源圃保存的包含自然5倍体草莓在内的5个野生种36份种质为材料,根据田间测定,根据草莓种质资源描述符,选取植株、匍匐茎、叶、花、果等不同器官部位的性状60个比较分析研究。从得出的聚类图推断自然五倍体草莓与吉林的东北草莓与东方草莓的亲缘关系近,据此推测,自然五倍体草莓是由东北草莓正常配子与四倍体种东方草莓未减数配子的结合而成。2.以东北草莓(吉林19号,刘艳1,吉林12号);东方草莓:(吉5,黑10,黑6,黑11)、森林草莓(2号,李四季,日本4号)、麝香草莓(C4,C9)为材料,通过正反交,对杂交实生苗进行倍性检测,推测自然五倍体草莓起源可能:起源于二倍体种东北草莓正常配子与四倍体种东方草莓未减数配子的结合;起源于四倍体种东方草莓与六倍体种麝香草莓的自然杂交。3.以自然五倍体黑1和东方五、野生草莓黑10和吉林12号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草莓品种挥发物种类中特征香味成分的异同,为草莓香味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本次试验黑1共检测出25种酯类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46.64%;东方五共检测出27种酯类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44.1%。黑1和东方五酯类化合物含量最多的均是乙酸乙酯、乙酸桃金娘烯醇酯、丁酸乙酯。从本次分析比较中可以看出,乙酸乙酯、乙酸桃金娘烯醇酯、丁酸乙酯在五倍体草莓芳香典型性香气中是最重要的酯类化合物。4.试验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蔗糖、果糖、葡萄糖、山梨醇、苹果酸、柠檬酸、奎尼酸及Vc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从酸总量来看所测的五倍体草莓酸含量均高于其它两个野生草莓品种,这主要由于苹果酸含量较高的原因。较高的苹果酸含量和草酸含量是五倍体草莓与其它野生草莓的果实酸含量上的重要区别。果糖含量和山梨醇含量是决定五倍体草莓黑1和东方五风味甜的主要因素。山梨醇对自然五倍体草莓黑1和东方五的风味起到了较好的提高作用。五倍体草莓之间所含Vc无显着差异性,东北草莓Vc含量显着高于五倍体草莓。(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9-06-01)

李颖,何鉴星,张欣雪[9](2003)在《四倍体栽培棉与索马里棉异源五倍体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粉母细胞(PMC)压片观察{[陆地棉(G.hirsutum L)×索马里棉(G.somalense Grke)]×海岛棉(G.barbadense)}的叁元杂种及[(陆地棉×索马里棉)×陆地棉]的二元杂种中期Ⅰ染色体构型,这两个杂种都是异源五倍体(2n=5x=65),比较了两个杂种形成的多价体、二价体及单价体的频率。叁元杂种具有多价体的PMC占22.03%,具有棒状二价体的PMC占57.29%,而二元杂种分别为8.33%和31.74%。叁元杂种形成异源多价体和棒状二价体的频率比二元杂种高一倍。以上结果暗示在叁交种的异源五倍体减数分裂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与部分同源染色体竞争联会现象,进而增加了异源易位的频率,有利于E_2染色体组基因渐渗到AD染色体组。(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吴建国,石春海,李再云,傅廷栋[10](2002)在《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五倍体后代非整倍体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五倍体后代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 ,非整倍体中体细胞或花粉母细胞 (PMCs)出现 4 7、4 4和 4 1条染色体的频率均高于其他类型的细胞 .除了 2 n=38的植株外 ,其余均为混倍体 .在 2 n>38的花粉母细胞中 ,附加的异源染色体经常落后于后期核外而呈现染色体消除现象 .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时期 ,多数 PMCs趋向于均衡分离 .另外也观察到后期 细胞一极出现 17或 18条染色体的特殊分离方式 .对 PMC后期 细胞核以及雌雄配子的组成及比例的研究也发现 ,在 2 n=4 4和 4 1的植株中存在染色体的消减现象 ,雄配子染色体消减的速率快于其余两种情况 .而且低染色体数目配子 (n=2 2~ 19)具有更高频率传递给后代 .根尖的体细胞中存在染色体消除现象 .(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02年06期)

五倍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草莓是多倍体植物,不同倍性(2x、4x、6x、8x、10x)的种质资源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野生草莓作为栽培草莓抗病、抗逆、改良性状的重要基因库,育种实践中常常将栽培草莓与野生种草莓杂交来创造新种质。本研究采用两种不同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即双向电泳技术结合质谱技术以及同位素相对标记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以草莓种间杂交种及其加倍种为材料,研究草莓染色体加倍前后叶片差异表达蛋白质,以期获得在加倍过程中对草莓重要性状进行调控的关键基因。本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并取得以下结果:1.以二倍体绿色草莓(Fragaria viridis Duch.)与八倍体栽培草莓'房香'(F×ananassa‘Fusanoka')杂交所得的草莓五倍体(代号:FxLs-11-37)及其染色体加倍而成的十倍体(代号:A3,2n=10x=70)为试材,测定其农艺性状、SPAD值以及净光合速率,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草莓染色体加倍过程中蛋白质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FxLs-11-37相比,A3表现出明显的株型矮化、植株冠茎变大,叶长叶宽增大、叶片增厚以及叶色浓绿等农艺性状特征,并且A3叶片的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显着高于FxLs-11-37;通过PDQuest软件对图谱进行分析,两者在等电点4-7、分子量14.4-66.2 kDa范围内蛋白质斑点分布最多,可识别的总蛋白质斑点数约700个,其中蛋白质表达差异水平在1.5倍以上的18个,2.0倍以上的有4个。利用MALDI-TOF-MS/MS质谱技术鉴定了这4个差异蛋白质,分别是草莓主要过敏原a 1-E、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1、叶绿体硫辛酰基合酶1、NAD(P)H脱氢酶(醌)FQR1类似蛋白质。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了这4个差异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表达量,其在两种草莓中的表达差异与蛋白质表达差异总体一致。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蛋白质主要与抗逆、mRNA转运、物质与能量代谢相关。2.利用iTRAQ技术对绿色草莓和八倍体'红颊'草莓(F.×ananassa‘Benihoppe’)杂交所得的草莓五倍体(代号:HjLs-11-09)及其染色体加倍后代(代号:D-H-09-01,2n=10x=70)的幼嫩叶片进行蛋白质分离与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差异表达倍数1.5倍以上的蛋白质有118个,其中106个为上调,12个为下调;差异表达倍数2.0以上的蛋白质有15个,其中13个为上调,2个为下调。通过GO功能统计,差异表达蛋白在生物学过程中主要参与了蛋白水解、脂质转运、DNA依赖性转录调控、mRNA加工、蛋白质折迭、核mRNA剪接,核小体组装、细胞分裂等过程,在细胞组分中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及胞外区、质膜以及整合膜蛋白等系统组分;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包括酶催化活性功能和结合功能。根据差异表达蛋白KEGG pathway通路的显着富集分析,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了碳水化合物代谢,遗传信息,信号传导,能量代谢处理途径等途径等通路。荧光定量qRT-PCR分析显示,显着差异表达蛋白质相应的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趋势与蛋白质水平趋势基本一致。分析表明:这些在叶片中显着差异蛋白在染色体加倍后,主要参与了叶绿素代谢、信号转导、次级代谢以及应激防御途径,其中涉及叶绿素代谢的差异蛋白质最多。与叶绿素代谢相关蛋白质:细胞色素P45081D1、脱镁叶绿酸a氧化酶、29kDa叶绿体核蛋白A;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质:外消旋GTP结合蛋白5、激发剂响应蛋白3;与次级代谢相关蛋白质:GDSL酯酶/脂酶At5g03810;与应激反应和防御相关蛋白质:热激同源70kDa蛋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倍体论文参考文献

[1].宁传丽,蔡斌华,王涛,乔玉山.五倍体草莓及其十倍体的叶片差异表达蛋白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6

[2].宁传丽.草莓五倍体及其染色体加倍后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3].陈孟龙.草莓五倍体种间杂种染色体加倍及其十倍体株系生物学特性[D].南京农业大学.2014

[4].杨静,杨永臣,黄轶,胡燕,陈希.两例伴有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的Prader-Willi/Angelman综合征的中国患者染色体15q11q13四倍体和五倍体的研究[C].第十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4

[5].雷家军,谭昌华,代汉萍,庞兰.草莓五倍体种间杂种的获得及回交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

[6].赵密珍,生静雅,袁骥,王壮伟,钱亚明.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果实风味物质分析[J].园艺学报.2010

[7].雷家军,范雯,王善光,代汉萍.五倍体野生草莓花粉性状及减数分裂的观察[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

[8].生静雅.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的起源及品质性状评价研究[D].扬州大学.2009

[9].李颖,何鉴星,张欣雪.四倍体栽培棉与索马里棉异源五倍体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棉花学报.2003

[10].吴建国,石春海,李再云,傅廷栋.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五倍体后代非整倍体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英文)[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

论文知识图

一2P/3P4引物对不同倍性鲤科鱼基因组DN...3-14陆地棉-异常棉六倍体和五倍草莓五倍体种间杂种开花结果状...红鲫5SrRNA基因的203bp片段为探针在红...红鲫5SrRNA基因的340bp片段为探针在红...

标签:;  ;  ;  ;  ;  ;  ;  

五倍体论文_宁传丽,蔡斌华,王涛,乔玉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