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口令认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口令,密钥,身份认证,函数,密码,证物,随机数。
口令认证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赵宗渠,黄鹂娟,叶青,范涛[1](2019)在《基于格的两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能使共享低熵的通信方在开放的网络中建立安全的会话密钥,基于Gorce-Katz框架提出了基于格的两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password-based authenticated key exchange,2PAKE)协议,协议采用具有近似平滑投射哈希函数(approximate smooth projective Hash,ASPH)性质的选择明文攻击(chosen plaintext attack,CPA)安全的和带有标签的选择密文攻击(chosen ciphertext attack,CCA)安全的密码体制,利用平滑投射函数的纠错性生成随机参数,通过伪随机函数计算会话密钥;与同类协议相比,该方案降低客户端密钥长度,减少服务器端投射密钥的生成次数,具有较高的效率以及完美前向安全性,在抵抗量子攻击的同时可实现显式双向认证。(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振宇,王圣宝[2](2019)在《增强的基于口令认证的高效安全智能卡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智能卡的口令认证是在非安全网络环境中保证通信安全最简单有效的认证机制之一.文章对Moon等提出的口令方案进行了安全性分析,发现存在无法抵御离线字典攻击、临时密钥泄漏攻击等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智能卡的远程用户口令认证方案.分析表明,该方案与类似方案相比更为安全.(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卫红,何丽[3](2019)在《改进的跨域基于指纹和口令认证的密钥交换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改进的跨域基于指纹与智能手机协助的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并证明该协议具有语义安全性、密钥保密性,且能对抗不可检测在线字典攻击、离线字典攻击,实现服务器与用户之间的双向认证,安全性分析表明该协议是安全有效的。(本文来源于《现代计算机》期刊2019年33期)
沈孝东,葛利军[4](2019)在《一种基于国密算法的口令认证连接确认协议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口令认证连接确认(PACE)协议解决了基本访问控制(BAC)密钥熵偏低的问题,但PACE协议的加解密密钥仍然是由随机性非常有限的打印字符生成。随着对SHA-1算法的碰撞研究,SHA-1算法的安全性受到威胁,用于提高会话密钥熵的随机数变得不再安全。本文提出基于国产密码算法的改进PACE协议,有效解决了PACE协议的安全问题,在算法层面保证协议的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防范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杨晓燕[5](2019)在《基于口令的认证密钥交换协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系统正在彻底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人们越来越多地在远程服务器上(或云端)存储和利用资源,使用远程服务器(云端)提供的各种服务。为了保护用户在远程服务器上(云端)的数据安全,防止攻击者假冒合法用户,服务器需要对用户进行身份或权限认证,确保该用户具有合法的访问权限。口令具有容易记忆的特点,利用口令来验证用户的身份或权限是目前最常用的认证技术,而基于口令的认证密钥交换协议除了可以认证用户和服务器的身份,还可以使用户和服务器建立一个共享的高强度会话密钥,用来保证用户和服务器后续通信的安全,因此基于口令的密钥交换协议能使人们以容易记忆的方式使用高强度会话密钥,为安全通信提供方便、安全的方式。基于口令的认证密钥交换协议最初由Bellovin和Merrittin于1992年提出,此协议可使通信双方建立一个共享的高强度的密钥并对通信双方进行身份认证,而两个通信方只共享一个短的口令作为认证因子。口令通常较短,容易记忆,而且使用方便,既不需要部署公钥基础设施,也不需要智能卡等硬件设备存储密钥。公钥基础设施的去除意味着避免了公钥注册、管理和撤销等一系列费时费力的操作。基于口令的认证密钥交换协议一直是密码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网络使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个人隐私信息在网络中传输、存储和处理,在使用各种网络服务的同时,用户自然希望能够尽量少的泄露额外隐私信息。既能充分享受服务,又能尽可能保护隐私信息,是密码学安全协议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匿名性是实现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在通信过程中隐藏用户的个人身份信息,使攻击者和服务器都无法获得用户个人身份与其它信息之间的关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匿名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使得用户以匿名的方式与服务器建立会话密钥,同时实现服务器对用户的访问权限认证,而用户与服务器之间只共享一个低熵的口令。本文对匿名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叁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和匿名双因子认证密钥交换协议进行研究,取得以下叁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一、基于验证元的匿名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目前大部分的匿名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都是在随机谕言模型下设计和分析的,仅有少量协议是在标准模型下可证安全。随机谕言模型是一种理想模型,随机谕言函数在实际应用中只能通过具有良好密码学性质的哈希函数来替代,但是这可能会给协议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在大多数的基于口令的匿名认证密钥交换协议中,服务器通常存储用户的明文口令,如果服务器遭到攻击,存储在服务器上的口令和其它信息将会泄露。为了减少这一缺陷带来的损失,研究者提出了口令的非对称模型,即服务器不再存储用户的明文口令,而只存储称为验证元的口令验证信息。如果攻击者获得了验证元,则需要进行离线字典攻击才能得到正确的口令,采用加盐等策略可以很好的对口令进行防护。基于以上原理,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验证元的匿名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的通用框架,并给出了协议的一个实例化方案。该协议以目前最高效的单轮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为基础,将两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与n选1茫然传输(不经意传输)相结合,实现了用户的匿名性。该协议在标准模型下是可证安全的。该协议只需要两轮交互,实现了匿名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的双向隐式认证的最优轮数。如果需要实现用户与服务器的双向显示认证,只需要再增加一轮交互。二、基于验证元的叁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在大规模的端到端应用中,如果两个通信方使用两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产生会话密钥,那么每一个通信方都需要与另一方共享一个单独的口令,用户需要记忆的口令数量将与通信方的数量成线性关系。大量的口令将超出用户的记忆能力,密钥管理将变得非常困难。研究者提出了叁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即两个用户分别与可信的服务器共享口令,双方在服务器的帮助下建立共同的会话密钥。现有的大多数叁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均基于随机谕言模型来实现,并且假设服务器拥有公钥。只有少数协议仅以口令作为认证方式,并且在标准模型下是可证明安全的。另外在大多数叁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中,口令以明文的形式存储在服务器上,一旦服务器信息泄露,敌手获得用户口令后伪装成合法用户与服务器通信,对用户的数据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利用平滑投射哈希函数构造了基于验证元的叁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该协议仅以口令作为认证方式,不依赖服务器拥有公钥,并且在标准模型下是可证明安全的。叁、匿名双因子认证密钥交换协议人们通常使用口令作为认证方式,但是口令通常选自一个小的集合,容易遭受字典攻击。随着口令破解硬件和算法的不断提升,敌手破解口令的能力也逐渐加强。此外,口令还可以通过社会工程,肩窥和键盘窃听等方式恢复。单因子认证不符合在某些特定应用中提供更强的安全保护的目标。研究者提出了双因子认证密钥交换协议,使用智能卡和口令是目前最常用的双因子认证方式。匿名性是一种重要的安全属性,用来保护用户的个人身份信息不被暴露。为了实现双因子认证和用户身份的匿名性,研究者提出了基于动态ID的匿名双因子认证密钥交换协议。传统的基于动态ID的匿名双因子认证密钥交换协议仅针对外部攻击者实现用户的匿名性,并且只有少数协议实现了用户身份的不可追踪性。在用户/服务器场景中,服务器可以识别用户的身份,从而跟踪用户的活动,并且分析用户的个人偏好以获得不正当的经济利益(例如,向广告商销售用户的购物行为分析数据)。本文对匿名双因子认证密钥交换协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强匿名性的概念。强匿名性是指服务器或外部敌手都不能获得用户身份的任何信息。服务器只知道它正在与属于合法的用户群组的用户进行交互,而不知道该用户的任何身份信息。本文提出了一个具有强匿名性的匿名的双因子认证密钥交换协议,并在随机谕言模型下证明了协议的安全性。在协议的构造中,使用n选1茫然传输来保证用户的匿名性。此协议不需要时钟同步,不需要服务器存储用户的口令列表,并且实现了会话密钥的语义安全性,用户对服务器和敌手的匿名性和不可追踪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赵东昊,卢昱,王增光,张腊[6](2019)在《物联网环境下基于NFC的一次性口令认证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部分传统身份认证技术存在耗能高、计算量大、效率低等缺陷,提出一种基于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技术的一次性口令认证方案。该方案不仅具有一次性口令成本较低、实现简单的优点,适用于物联网环境;同时通信双方运用NFC技术进行交互,利用NFC设备初始化时进行的冲突检测有效地解决了一次性口令认证明文传输的安全性问题。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知该方案在有效防止常见攻击的同时保证了较小的计算量和较高的效率,能够应用到物联网环境中。(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现代化》期刊2019年03期)
徐军[7](2019)在《基于口令的身份认证方案安全性分析及其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规口令身份认证方案一般采用哈希函数在客户端、服务器端之间构造交互,在抵抗重放攻击、字典攻击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即使采用了口令加盐技术、哈希链算法,虽能够提高安全等级,但不能应对所有形式的攻击方式,且在效率与安全方面难以平衡。对当前广泛使用的口令认证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了多种改进方案,提出了基于哈希函数和质询挑战相结合的综合身份认证方案,采用了哈希函数、加盐技术和时间戳技术,实现了对网络窃听、重放攻击、假冒攻击及字典攻击的防护,易于编程实现,且服务器端的资源占用无较大增加。(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徐渊,杨超,杨力[8](2019)在《基于移动端协助的远程用户单一口令认证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口令认证系统中用户频繁重复使用同一弱口令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服务器与便携移动设备间秘密共享的单一口令认证方法,允许远程用户使用单一口令和多个在线服务进行安全认证,且客户端PC无需存储用户的任何秘密信息;即使移动设备丢失或被盗,也不会损害用户信息。安全性分析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新方法大大提高了用户私密信息的安全性,可以抵御字典攻击、蜜罐攻击、跨站点编程攻击及网络钓鱼攻击,减轻用户记忆负担,缓解存储压力,易于部署。(本文来源于《通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国兵,马佳宾,贾荣兴,王凯[9](2019)在《基于短信动态口令的身份认证管理服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配电馈线终端(FTU)智能手机人机交互接口MMI应用身份认证管理的技术要求,需要在配网调控制中心建设动态身份验证的服务器系统,以实现对手机MMI应用的安全防护。控制中心服务器侧的身份认证管理软件采用挑战/响应方式的动态口令身份认证技术,并使用手机短信实现认证信息的传输,微型加密算法TEA对短信内容进行加解密处理,从而实现MMI应用的异步双因子安全体系登录认证的目的。在分析研究相关理论、方法和实现技术的基础上,完成了身份认证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并在用户控制中心机房成功部署,达到了项目开发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黄朝阳[10](2019)在《糅合随机数的动态口令认证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解决传统的口令认证无法防止小数攻击和认证的单向性问题,引入伪随机数和对称加密改进挑战应答机制动态口令认证方案,提出一种安全的动态口令认证方案,并分析其效能。(本文来源于《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口令认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智能卡的口令认证是在非安全网络环境中保证通信安全最简单有效的认证机制之一.文章对Moon等提出的口令方案进行了安全性分析,发现存在无法抵御离线字典攻击、临时密钥泄漏攻击等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智能卡的远程用户口令认证方案.分析表明,该方案与类似方案相比更为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口令认证论文参考文献
[1].赵宗渠,黄鹂娟,叶青,范涛.基于格的两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振宇,王圣宝.增强的基于口令认证的高效安全智能卡方案[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刘卫红,何丽.改进的跨域基于指纹和口令认证的密钥交换协议[J].现代计算机.2019
[4].沈孝东,葛利军.一种基于国密算法的口令认证连接确认协议方案[J].中国安全防范技术与应用.2019
[5].杨晓燕.基于口令的认证密钥交换协议研究[D].山东大学.2019
[6].赵东昊,卢昱,王增光,张腊.物联网环境下基于NFC的一次性口令认证方案[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9
[7].徐军.基于口令的身份认证方案安全性分析及其改进[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徐渊,杨超,杨力.基于移动端协助的远程用户单一口令认证方法[J].通信学报.2019
[9].黄国兵,马佳宾,贾荣兴,王凯.基于短信动态口令的身份认证管理服务[J].电子测量技术.2019
[10].黄朝阳.糅合随机数的动态口令认证系统[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