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智能仓储的接驳台,包括机架,上述机架上设有第一接驳轨道,上述机架上设有与第一接驳轨道对应的第二接驳轨道,上述第一接驳轨道与第二接驳轨道上设有运输带传输系统,上述第二接驳轨道外侧设有伸缩机构,用于由伸缩机构推动第二接驳轨道,以调节第一接驳轨道与第二接驳轨道之间的间隙,上述第一接驳轨道侧面设有导柱,上述导柱穿过第二接驳轨道,用于由导柱限制第二接驳轨道的移动路径,上述机架上设有动力装置,上述动力装置接入运输带传输系统,用于由动力装置带动运输带传输系统转动,以期望解决不同的产品生产线上所用的接驳台,在更换所运输产品后可能存在不适配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用于智能仓储的接驳台,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设有第一接驳轨道(2),所述机架(1)上设有与第一接驳轨道(2)对应的第二接驳轨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驳轨道(2)与第二接驳轨道(3)上设有运输带传输系统,所述第二接驳轨道(3)外侧设有伸缩机构(5),用于由伸缩机构(5)推动第二接驳轨道(3),以调节第一接驳轨道(2)与第二接驳轨道(3)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一接驳轨道(2)侧面设有导柱(4),所述导柱(4)穿过第二接驳轨道(3),用于由导柱(4)限制第二接驳轨道(3)的移动路径,所述机架(1)上设有动力装置(6),所述动力装置(6)接入运输带传输系统,用于由动力装置(6)带动运输带传输系统转动。
设计方案
1.一种用于智能仓储的接驳台,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设有第一接驳轨道(2),所述机架(1)上设有与第一接驳轨道(2)对应的第二接驳轨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驳轨道(2)与第二接驳轨道(3)上设有运输带传输系统,所述第二接驳轨道(3)外侧设有伸缩机构(5),用于由伸缩机构(5)推动第二接驳轨道(3),以调节第一接驳轨道(2)与第二接驳轨道(3)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一接驳轨道(2)侧面设有导柱(4),所述导柱(4)穿过第二接驳轨道(3),用于由导柱(4)限制第二接驳轨道(3)的移动路径,所述机架(1)上设有动力装置(6),所述动力装置(6)接入运输带传输系统,用于由动力装置(6)带动运输带传输系统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智能仓储的接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6)包括主轴(7),所述第一接驳轨道(2)设有第一驱动轮(201),所述第二接驳轨道(3)设有第二驱动轮(301),所述第一驱动轮(201)安装在主轴(7)上,所述主轴(7)上设有抱锁(701),所述抱锁(701)上设有限位杆(702),所述第二驱动轮(301)上设有与限位杆(702)相吻合的限位孔(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智能仓储的接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带传输系统包括设置在第一接驳轨道(2)上的第一传动带(202)和第一从动轮(203),所述第一传动带(202)分别连接第一从动轮(203)和第一驱动轮(201);
所述运输带传输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接驳轨道(3)上的第二传动带(302)和第二从动轮(303),所述第二传动带(302)分别连接第二从动轮(303)和第二驱动轮(301)。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智能仓储的接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带传输系统包括张紧轮(703),所述张紧轮(703)分别位于第一接驳轨道(2)和第二接驳轨道(3)上,且张紧轮(703)分别抵触第一传动带(202)和第二传动带(302),所述主轴(7)外接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智能仓储的接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机构(5)包括固定座(501)、丝杆(502)、滚珠滑块(503),所述滚珠滑块(503)连接第二接驳轨道(3),所述固定座(501)安装在机架(1)上,所述丝杆(502)首端安装在固定座(501)上,所述滚珠滑块(503)套设在丝杆(502)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智能仓储的接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502)与导柱(4)平行,所述丝杆(502)末端设有支撑座(504),所述支撑座(504)安装在机架(1)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仓储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智能仓储的接驳台。
背景技术
智能仓储的自动化流水线是将若干自动机床和设备按照工艺要求排列顺序,用自控装置和自动装卸传递装置相互配合,实现的自动打包、自动封装、自动喷涂、自动装箱、自动喷码、自动分流等工序;通过相对自动化的流水线以节省人力和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工作周期。
由于自动化生产线具有多个不同的操作工序,且不同工序所需的倍数流水线移动速度具有一定差异,为了保证不同工序之间的互不影响,需要在相邻的两个倍数流水线之间设置接驳台,通过接驳台分别连通两个倍数流水线,以便于在不同的倍数流水线上转移物体。
通常的接驳台尺寸与运输的工件尺寸相互适配,即不同的产品生产线上所用的接驳台,在更换所运工件体尺寸大小后可能存在不适配的情况,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时厂区根据需求临时替换运输存放的产品,工人需要花费数个小时更换接驳台,给厂区工人增加了劳动强度,因此,如何优化接驳台,使其适用于不同产品是值得研究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智能仓储的接驳台,以期望解决不同的产品生产线上所用的接驳台,在更换所运输产品后可能存在不适配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智能仓储的接驳台,包括机架,上述机架上设有第一接驳轨道,上述机架上设有与第一接驳轨道对应的第二接驳轨道,上述第一接驳轨道与第二接驳轨道上设有运输带传输系统,上述第二接驳轨道外侧设有伸缩机构,用于由伸缩机构推动第二接驳轨道,以调节第一接驳轨道与第二接驳轨道之间的间隙,上述第一接驳轨道侧面设有导柱,上述导柱穿过第二接驳轨道,用于由导柱限制第二接驳轨道的移动路径,上述机架上设有动力装置,上述动力装置接入运输带传输系统,用于由动力装置带动运输带传输系统转动。
作为优选,上述动力装置包括主轴,上述第一接驳轨道设有第一驱动轮,上述第二接驳轨道设有第二驱动轮,上述第一驱动轮安装在主轴上,上述主轴上设有抱锁,上述抱锁上设有限位杆,上述第二驱动轮上设有与限位杆相吻合的限位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运输带传输系统包括设置在第一接驳轨道上的第一传动带和第一从动轮,上述第一传动带分别连接第一从动轮和第一驱动轮;上述运输带传输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接驳轨道上的第二传动带和第二从动轮,上述第二传动带分别连接第二从动轮和第二驱动轮。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运输带传输系统包括张紧轮,上述张紧轮分别位于第一接驳轨道和第二接驳轨道上,且张紧轮分别抵触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上述主轴外接电机。
作为优选,上述伸缩机构包括固定座、丝杆、滚珠滑块,上述滚珠滑块连接第二接驳轨道,上述固定座安装在机架上,上述丝杆首端安装在固定座上,上述滚珠滑块套设在丝杆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丝杆与导柱平行,上述丝杆末端设有支撑座,上述支撑座安装在机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伸缩机构移动第二接驳轨道,以调节第一接驳轨道和第二接驳轨道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的大小的工件运输,通过导柱保证调节过程的稳定性,通过动力装置带动运输带传输系统稳定运行,保证接驳的顺利进行。
本实用新型通过主轴带动第一驱动轮转动和抱锁转动,通过抱锁带动第二驱动轮转动,通过限位杆和限位孔配合的方式,便于第二接驳轨道在移动后,能够通过接入主轴,进而实现第一驱动轮与第二驱动轮同步转动,保证接驳过程中移动速度稳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丝杆和滚珠滑块相互配合,实现伸缩功能,该方式能够保证第二接驳轨道移动距离的可控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分布示意图。
图2为图1第一接驳轨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第二接驳轨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主轴与第二驱动轮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架、2-第一接驳轨道、3-第二接驳轨道、4-导柱、5-伸缩机构、6-动力装置、7-主轴、8-限位孔、201-第一驱动轮、202-第一传动带、203-第一从动轮、301-第二驱动轮、302-第二传动带、303-第二从动轮、501-固定座、502-丝杆、503-滚珠滑块、504-支撑座、701-抱锁、702-限位杆、703-张紧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是,一种用于智能仓储的接驳台,包括机架1,其中机架1为现有接驳台机架,上述机架1上设有第一接驳轨道2,上述机架1上设有与第一接驳轨道2对应的第二接驳轨道3,其中,第一接驳轨道2与第二接驳轨道3长度相同,且轨道侧壁呈L型,其上表面为运输带或滚筒,其第一接驳轨道2内侧与第二接驳轨道3内侧之间的间隙小于运输工件宽度,第一接驳轨道2外侧与第二接驳轨道3外侧之间的间隙大于运输工件宽度,通过一接驳轨道2与第二接驳轨道3分别接触运输工件两侧,以实现稳定运行,且该方式还适用于箱体运输。
上述第一接驳轨道2与第二接驳轨道3上设有运输带传输系统,上述第一接驳轨道2上设有导柱4,上述第二接驳轨道3安装在导柱4上,上述第二接驳轨道3外侧设有伸缩机构5,用于由伸缩机构5调节第一接驳轨道2与第二接驳轨道3之间的间隙,上述机架1上设有动力装置6,其动力装置6可以是电机输出轴,上述动力装置6接入运输带传输系统。
其中,导柱4固定安装在第一接驳轨道2内侧,在第二接驳轨道3上开设与第一接驳轨道2内侧相对的限位孔,将导柱4插入限位孔中,使第二接驳轨道3移动路径被限制,其中伸缩机构5安装在第二接驳轨道3外侧,通过伸缩机构5向第二接驳轨道3施加推拉力,进而稳定调节第二接驳轨道3的移动方向,通过运输带传输系统保证动力作用于第一接驳轨道2与第二接驳轨道3上的皮带或滚筒,通过动力装置6向运输带传输系统提供动力,使其可以运行。
基于上述实施例,参考图1、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是,上述动力装置6包括主轴7,其中主轴7为现有同步轴,上述第一接驳轨道2设有第一驱动轮201,其中第一驱动轮201固定在主轴7上,通过主轴7转动带动第一驱动轮201转动。
再参考图4所示,上述第二接驳轨道3设有第二驱动轮301,上述第一驱动轮201安装在主轴7上,上述主轴7上设有抱锁701,其中抱锁701为现有金属抱锁,抱锁701通过多个螺栓在主轴7上锁紧,其抱锁701侧壁呈圆环形,中心与主轴7的中心轴线重合,并随着主轴7转动,上述抱锁701上设有限位杆702,限位杆702焊接在抱锁701侧壁,以主轴7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线呈环形矩阵分布,上述第二驱动轮301上设有与限位杆702相吻合的限位孔8。
其中,第二驱动轮301中轴线与主轴7的中心轴线重合,且第二驱动轮301中部设有通孔,主轴7穿过通孔向外延伸,即主轴7不接触第二驱动轮301,通过抱锁701上的限位杆702插入限位孔8中,以实现动力连接,其第一驱动轮201与第二驱动轮301外径尺寸相同,由主轴7带动第一驱动轮201与第二驱动轮301同步转动。
进一步的,参考图2所示,上述运输带传输系统包括设置在第一接驳轨道2上的第一传动带202和第一从动轮203,上述第一传动带202分别连接第一从动轮203和第一驱动轮201;其中,第一从动轮203有多个,通过第一从动轮203控制第一传动带202的移动路径,通过第一传动带202作为第一接驳轨道2上的运输带接触工件,通过第一从动轮203使第一传动带202在第一接驳轨道2上端呈水平移动。
在参考图2、图3、图4的基础上,参考图3所示,上述运输带传输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接驳轨道3上的第二传动带302和第二从动轮303,上述第二传动带302分别连接第二从动轮303和第二驱动轮301,其中,第二从动轮303有多个,通过第二从动轮303控制第二传动带302的移动路径,通过第二传动带302作为第二接驳轨道3上的运输带接触工件,通过第二从动轮303使第二传动带302在第二接驳轨道3上端呈水平移动。
由于第一驱动轮201与第二驱动轮301外径尺寸相同,即第二传动带302和第一传动带202运转速度相同,因此,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在设备上增加第一从动轮203或第二从动轮303数量,以保证第一传动带202和第二传动带302运行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的,上述运输带传输系统包括张紧轮703,上述张紧轮703分别位于第一接驳轨道2和第二接驳轨道3上,且张紧轮703分别抵触第一传动带202和第二传动带302,上述主轴7外接电机。
由于第一传动带202和第二传动带302移动速度相同,其张紧轮703为现有张紧轮,通过张紧轮703托起或下压第一传动带202和第二传动带302,实现第一传动带202和第二传动带302的张紧,以保证第一传动带202和第二传动带302在工作过程中不会从第一驱动轮201或第二驱动轮301上脱落。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是,上述伸缩机构5包括固定座501、丝杆502、滚珠滑块503,其中丝杆502为多个,通过现有的电机带动运行,上述滚珠滑块503连接第二接驳轨道3,上述固定座501安装在机架1上,上述丝杆502首端安装在固定座501上,上述滚珠滑块503套设在丝杆502上,其中固定座501为现有滚珠丝杆固定座,通过丝杆502转动带动滚珠滑块503在丝杆502上稳定移动,通过固定座501保证丝杆安装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上述丝杆502与导柱4平行,上述丝杆502末端设有支撑座504,上述支撑座504安装在机架1上,通过丝杆502与导柱4平行,即保证了滚珠滑块503带动第二接驳轨道3在移动过程中的流畅程度,同时通过支撑座504提供支撑力,避免丝杆502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发生倾斜。
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 “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449805.9
申请日:2019-09-0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492953U
授权时间:20191015
主分类号:B65G 1/04
专利分类号:B65G1/04;B65G23/44;B65G21/20
范畴分类:34C;
申请人:常州摩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常州摩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常武中路18号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8号楼5层西北
发明人:赵丹
第一发明人:赵丹
当前权利人:常州摩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邹超雅
代理机构:51279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中炬新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