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作文习作与生活实践的沟通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习作与生活实践的沟通

农加斌

摘要: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现状为学生的“恐写症”比较突出。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加强阅读,注重积累;其次要回归生活,激发潜能;再次,多说勤写,说写兼顾。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怕写作文变为乐于写作文。

关键词:恐写症;注重阅读;回归生活;多说勤写

一、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并对七到九年级作文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可见,作文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堪称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一提写作文,便是唉声叹气,叫苦连天,没有不头痛的,可谓患了“恐写症”。那么病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没有材料可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离不开生活。但学生的生活空间主要是校园,再加上莘莘学子面对升学的压力,无暇顾及多姿多彩的生活,无法深入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而“文章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既然对生活“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也只得为了作文而作文,为应付教师而作文,长此以往也就丧失了表达的欲望与兴趣。

2.学生有了材料无法成文

不少学生反映,有时,他们感到有东西可写,可就是写不出来。有的人,常常为了文章的开头而发愁,稿子撕了一大堆。有的人,常常文句不通顺,连段不成文。结果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东西,不要说人家不喜欢,就是自己也不满意。谁都知道,一篇作文,如何立意,如何谋篇布局,总要有大体框架,否则难于动笔。但不少学生对于这些基本环节却陌生得很。

3.教师疏于指导

有道是:“师高弟子强。”学生喜不喜欢写作文,会不会写作文,跟语文教师的指导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由于我们教师没有可借鉴的作文教材和缺乏可操作的指导方法,因此,教师对写作指导也常常茫然无措,无处下手。因而,课堂上,一般教师写出了题目,稍微做点提示,然后就让学生大胆想象,“创新”作文。结果怎么样呢?有的抄作文选,有的“复制剪切”,有的虽然是自己在写,但又文不成文。

二、农村初中生作文习作的策略

首先,加强阅读,注重积累。

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智力活动,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素材积累。为此,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积累精华,才有助于观察世界,体味人生,从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日久天长,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的学生缺少的恰恰是这样的广泛阅读和积累。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在课内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我们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指导学生从语言、情感、和写作技巧三个方面进行积累。

语言方面: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文章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佳作,就拿语言来说,很多文段可拿来多加品味。如《春》中体现自然之美的文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是桃儿、杏儿、梨儿……”。

情感方面:我们欣赏文章经常把“具有真情实感”放在第一位,可是学生的作文里最缺少的就是这个。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我觉得充分挖掘教材也可以做到这一点。《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的去世,迫使“我”在极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心理成长历程;《秋天的怀念》中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学生读了也被深深地打动,并且产生强烈的心灵共振。这些课文就是很好的作文训练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写出自己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善于引导,学生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

写作技巧方面:很多时候,我们教师授课时,往往是从内容、情感、语言特色去引导学生鉴赏,却忽略了从写作技巧方面指导学生吸取经验,然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比如:《蝉》、《阿长与〈山海经〉》都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贝壳》采用的却是直抒胸臆的写法。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吆喝》、《春酒》这些文章,可以让学生领会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教学《羚羊木雕》、《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些文章,可以让学生了解插叙的巧妙。教学《邓稼先》,小标题的使用,使文章内容分明,层次清晰。可以让学生学习运用小标题。总之,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写作技巧,可以使我们的作文更为感人。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作文素材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只有读得多了,才能充分了解汉语言词汇的意义和表达规律,才能体会语言运用的奥妙。因此,在教好、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实践中领会汉语言的规律,从中汲取知识。为此,老师要向学生推荐一定数量的古今中外文学精品。积极倡导中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文学精品。经典名著、名篇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是经过时间淘洗的典范之作,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青少年阶段读这样的书,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

其二,回归生活,激发潜能。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水丰富而不枯竭。”生活是作文之源,无源头哪来鲜活的作文呢?在农村中学,单靠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农村斑斓多彩的世界,广阔的社会生活,可以把它看成是另一种课堂。于是我利用综合实践课为学生开创一条拥抱自然、亲近社会、感悟人生之路。

(1)亲近自然,抒写万物

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这些描写四季景物的文章之后,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以“感受自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我鼓励学生用眼看、耳听、手记等方式去积累素材。凡能直观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都引导他们去观察,留意研究景物的声、形、貌、色、味等,例如,笔者先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的家乡,然后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有一个学生写《家乡风景独好》,他在作文中这样描绘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早春,梨花似雪,桃花如粉;夏夜,稻花飘香,蛙声一片;晚秋,叶红胜火,稻浪金黄;冬至,冷风细雨,山寒泉暖……”家乡的山水,四季更替,农耕生活既净化了学生的灵魂,又丰富了作文题材,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2)融入生活,抒写民俗

在教学《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这些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的课文之后,我又组织学生开展“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实践活动。到民间采风,学生觉得很新鲜,很感兴趣。我主要以“节日探源”让学生关注当地的年节风俗。在农村很重视传统节日,有许多民俗文化就在这时展现出来。比如:歌圩节唱山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祭月、春节舞龙舞狮等。这些民俗文化中有的体现着民族文化的色彩和精神。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我们早早地吃了晚饭,然后一家人虔诚的等待着“月神”。奶奶把饭桌搬到院子,摆上月饼、柚子、苹果等水果,点上花灯。这花灯很漂亮,是奶奶专门为供奉“月神”而从集市上买来的。我问奶奶“为什么有中秋节?”奶奶说“古时候,常有天灾人祸,庄稼也长得不好,所以到了秋收,人们一定要感谢神的关照,以此来庆祝丰收……”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再一次从身边发现语文,把语文学习与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

再次,多说勤写,说写兼顾。

读是为了说和写,只有多说勤写,说写兼顾,作文才会大步长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多说勤写,说写兼顾?新的课程改革将写作、口语交际与阅读结合,为写作与口语交际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直接把课文当作口语交际的话题以及作文的素材。比如,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与评价,或者对课文中的观点展开议论。在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再给学生进行作文。作文的形式有续写、仿写、改写等。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学生在充分地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对皇帝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与评价,在学生充分的理解皇帝的性格之后,笔者设置一个问题“在游行大典中,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幅更骄傲的神气”?这位皇帝回到宫廷会采取什么行动。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课文的故事继续下去。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训练,写作的兴趣日益浓厚,写作的信心不断增强,写作的能力自然会随之提高。

总之,农村初中生作文习作,首先要加强阅读,注重积累。从课内课外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其次,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题材,从而激发他们作文潜能。再次,多说勤写,说写兼顾。这样,学生才能从怕写作文的困境中走出来,走上会写作文、乐写作文的正确轨道。

作者单位:广西天等县都康中学

邮政编码:532809

标签:;  ;  ;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习作与生活实践的沟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