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阻尼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控移相器,附加阻尼控制,模型自定义,低频振荡
阻尼控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付俊波,常宝立,曹路,王新宝,黄志光[1](2019)在《可控移相器附加阻尼控制器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晶闸管控制的可控移相器具有功率快速可控的特点,可用于提升故障后系统的阻尼水平。目前,可控移相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节电网潮流方面,而用于提升系统阻尼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在研究可控移相器附加阻尼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在PSS/E机电暂态程序中搭建可控移相器的自定义模型,基于华东电网数据模型,设计了以母线频率和线路功率作为附加阻尼控制输入的传递函数,比较了不同输入量对附加阻尼控制的效果。通过案例仿真分析得出:将线路功率作为附加阻尼控制输入信号的控制效果更优。(本文来源于《浙江电力》期刊2019年11期)
王宝华,单馨[2](2019)在《抑制双馈风电场次同步振荡的粒子群优化附加阻尼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含双馈风电机组(DFIG)的风电场经串联电容补偿线路并网可能会引发次同步振荡,为了提高该系统的稳定性,在复转矩系数法分析的基础上,该文设计了采用粒子群优化策略的附加阻尼控制器来抑制振荡的发生。该控制器以转子转速偏差为输入信号,经增益移相等环节后加入转子变流器的外环中,采用电气阻尼最低点的频率和需要补偿的角度计算附加阻尼控制器移相环节的时间常数,然后采用粒子群寻优算法对控制器的时间常数和增益实现优化。结果表明,基于粒子群优化后的附加阻尼控制器可以更好地补偿系统的电气阻尼,有效地抑制双馈风力发电场的次同步振荡,使风力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改善,同时克服了传统阻尼控制器只对单一工况有效的缺点,增强了系统的自适应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赵春,王刚,于凌宇,吴哲[3](2019)在《磁流变阻尼器磁滞补偿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磁流变阻尼器内部铁磁材料所固有的磁滞非线性,根据反馈磁感应强度的磁滞补偿控制方法,设计了磁滞补偿控制器。以STM32F103ZET6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通过设计霍尔传感器的调理电路、脉宽调制(PWM)信号滤波电路、电压放大电路,以及实时化的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算法和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磁流变阻尼器磁滞补偿控制器的功能。通过实验验证了控制器在窗函数、阶梯函数和半正弦函数等叁种不同输入电流条件下的磁滞补偿控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无磁滞补偿控制,在磁滞补偿控制器的作用下,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通道磁场能较好地跟踪控制电流,验证了磁滞补偿控制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9年11期)
赵新龙,秦雯,吴双江[4](2019)在《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车辆悬架系统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电流相关磁流变阻尼器模型并设计变增益模糊控制器。首先提出动态迟滞单元来描述磁流变阻尼器的迟滞特性,并将电流嵌入到模型参数中以建立电流相关磁流变阻尼器模型。然后针对以磁流变阻尼器为半主动控制元件的2自由度1/4车辆悬架系统,设计变增益模糊控制器,通过增益改变来适应路面随机激励的变化。仿真结果表明,变增益模糊控制器可对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悬架实现有效减振控制。(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9年04期)
董密,欧静,杨建,李亚宁,张心露[5](2019)在《基于有源阻尼的单相LCL光伏并网逆变器优化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LCL型滤波器广泛用于并网逆变器,然而,仅对注入电网电流控制,不能解决由LCL谐振峰值引起的电流谐波和低带宽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并网LCL逆变器的主动阻尼(AD)控制方法,该方法仅基于注入到电网中的电流的反馈,反馈环节采用了一阶高通滤波器加一阶低通滤波器进行选频,从而抑制住谐振峰值。由于拓宽了反馈环节的带宽,此方法适用于电网阻抗引发的谐振频率偏移现象。同时,本文还采用一种带有阻尼的谐波补偿控制策略,并分析该策略对逆变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它可以有效抑制低频谐波,提高系统电网阻抗变化环境下的稳定性。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模拟与2kW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杨冰灯,王西田,刘时雨,解大[6](2019)在《电力系统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的参数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是抑制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有效方法。相位补偿环节和比例环节的参数设计过程是次同步阻尼控制器参数设计的关键部分。本文首先提出了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相位补偿环节参数的设计方法。在确定次同步阻尼控制器补偿相位的基础上,提出了比例环节参数的设计方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的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的参数设计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南方电网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何钰[7](2019)在《遗传算法在次同步阻尼控制器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直驱风电机组中出现的次同步振荡问题,首先对直驱风电机组和次同步阻尼控制的结构进行介绍,然后在建立了优化目标函数的基础上,将遗传算法引入到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当中,利用MATLAB求解出最优参数。最后在PSCAD仿真软件上进行验证,证实了本文所优化设计得到的次同步阻尼控制器对发生在直驱风电机组的次同步振荡抑制具有显着效果。(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14期)
吴祥平,叶帅,陈宝平,林涛[8](2019)在《基于稳定域的阻尼控制器设计及其抑制多频段振荡》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提出了一种多频段稳定域的方法用于优化设计机侧/网侧多通道附加阻尼控制器。在此基础上,以TCSC导通角组成的多频段稳定域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协调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其进行求解,得到能最大程度提高系统阻尼的控制器参数。特征值计算和时域仿真表明,经过协调优化的阻尼控制器能有效地抑制包括低频振荡与次同步振荡在内的多频段振荡。(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2019年12期)
李旭,刘海涛,秦高烽[9](2019)在《UPFC附加阻尼和PSS控制器参数协调优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系统稳定器(PSS)与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附加阻尼控制(POD),在抑制系统低频振荡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PSS与POD控制器参数对其抑制能力具有决定作用.建立了UPFC及POD和PSS的数学模型,在PowerFactory平台搭建了UPFC并网并含有POD和PSS的四机两区系统仿真模型;根据模态分析理论,建立了量化控制器参数对系统阻尼和阻尼比影响的目标函数,通过改进惯性权重粒子群(PSO)算法寻找满足目标函数最小值的最优控制器参数组合,并通过特征值分析和时域仿真验证了参数优化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抑制振荡、保持稳定运行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秦雯[10](2019)在《磁流变阻尼器的建模和控制器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磁流变阻尼器为研究对象,对磁流变阻尼器的迟滞非线性现象建立模型,并对基于模型的车辆悬架控制系统,设计变增益模糊控制器和神经网络PID控制器,以此来达到减振的效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包括以下几点:1)提出了描述磁流变阻尼器的力-速度特性动态迟滞参数化模型。由于磁流变阻尼器的输出阻尼力与输入速度和电流相关。运用叁阶多项式的形式表达将电流嵌入到模型参数中。针对传统粒子群算法(PSO)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运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MPSO)进行参数辨识,解决了传统粒子群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和收敛速度慢的缺点。2)提出基于MSDH的神经网络迟滞模型。运用神经网络对MSDH算子进行建模,对不同的输入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非参数化模型由于不需要辨识参数,相对误差更小。3)建立电流相关磁流变阻尼器模型并设计了变增益模糊控制器。首先提出动态迟滞单元来描述磁流变阻尼器的迟滞特性,并将电流嵌入到模型参数中来建立电流相关磁流变阻尼器模型。然后针对以磁流变阻尼器为半主动控制元件的2自由度1/4车辆悬架系统,设计了变增益模糊控制器,通过增益改变来适应路面随机激励的变化。仿真结果表明,变增益模糊控制器可对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悬架能够有效的实现减振控制。Matlab仿真结果表明,变增益模糊控制器可对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悬架实现有效减振。4)对1/4车辆悬架模型进行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PID控制器设计。车辆悬架是磁流变阻尼器和弹簧组成的2自由度悬架,运用神经网络对PID参数进行调整。在simulink中对其进行建模,其中神经网络部分运用S函数,其余部分用框图搭建。结果显示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半主动悬架与被动悬架相比有良好的减振效果。(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5)
阻尼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含双馈风电机组(DFIG)的风电场经串联电容补偿线路并网可能会引发次同步振荡,为了提高该系统的稳定性,在复转矩系数法分析的基础上,该文设计了采用粒子群优化策略的附加阻尼控制器来抑制振荡的发生。该控制器以转子转速偏差为输入信号,经增益移相等环节后加入转子变流器的外环中,采用电气阻尼最低点的频率和需要补偿的角度计算附加阻尼控制器移相环节的时间常数,然后采用粒子群寻优算法对控制器的时间常数和增益实现优化。结果表明,基于粒子群优化后的附加阻尼控制器可以更好地补偿系统的电气阻尼,有效地抑制双馈风力发电场的次同步振荡,使风力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改善,同时克服了传统阻尼控制器只对单一工况有效的缺点,增强了系统的自适应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阻尼控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1].付俊波,常宝立,曹路,王新宝,黄志光.可控移相器附加阻尼控制器设计研究[J].浙江电力.2019
[2].王宝华,单馨.抑制双馈风电场次同步振荡的粒子群优化附加阻尼控制器设计[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
[3].李赵春,王刚,于凌宇,吴哲.磁流变阻尼器磁滞补偿控制器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
[4].赵新龙,秦雯,吴双江.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车辆悬架系统控制器设计[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9
[5].董密,欧静,杨建,李亚宁,张心露.基于有源阻尼的单相LCL光伏并网逆变器优化控制器设计[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9
[6].杨冰灯,王西田,刘时雨,解大.电力系统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的参数设计方法[J].南方电网技术.2019
[7].何钰.遗传算法在次同步阻尼控制器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
[8].吴祥平,叶帅,陈宝平,林涛.基于稳定域的阻尼控制器设计及其抑制多频段振荡[J].电测与仪表.2019
[9].李旭,刘海涛,秦高烽.UPFC附加阻尼和PSS控制器参数协调优化方法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秦雯.磁流变阻尼器的建模和控制器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