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质子载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质子,催化剂,载体,燃料电池,转染,电化学,石墨。
质子载体论文文献综述
刘园,贾丰春[1](2015)在《质子交换膜水电解一体化析氧电极载体催化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氯铱酸为前体,钛网为支撑体,二氧化钛为载体,采用浸渍-热分解法首次成功制备了一体化Ir O2-Ti O2/Ti析氧电极,进一步采用热压法制备膜电极(MEA)。综合扫描电镜(SEM)、循环伏安(CV)、交流阻抗(EIS)以及单池极化曲线测试,研究了载体对于析氧电极形貌以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加入载体二氧化钛的析氧电极表面以裂缝为主,孔隙率较低;而加入载体二氧化钛的析氧电极表面裂纹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催化剂簇以及孔结构的生成,极大地提高了析氧电极的电催化活性。单池测试表明,电流密度为1000m A/cm2时,添加载体二氧化钛后制备的析氧电极的析氧电位大约是1.70V。(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5年01期)
周红茹,唐厚闻,陈雪松,邵志刚,秦晓平[2](2013)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催化剂碳载体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3种碳载体采用乙二醇回流法制备Pt/C催化剂,通过BET对碳载体进行孔径分析,通过TEM对催化剂的形貌和粒径进行表征,采用电化学方法比较了不同碳载体制备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3种碳载体中S770孔径集中在2~3 nm,Pt/S770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面积最高,达到75.6 m2/g,较适宜作为PEMFC催化剂的载体碳材料。(本文来源于《上海汽车》期刊2013年07期)
黄旭东,木其日,吴陶亚,E.Oyungerel,阿拉坦高勒[3](2012)在《人质子感知受体G2A基因的克隆、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瞬时转染293T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G2A)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溶血磷脂酰胆碱(LPC)作为ox-LDL的主要脂质成分,研究表明它可以与G2A高亲和力结合介导细胞迁移,并作为分子伴侣协助G2A的表达。G2A的过表达在酸性环境下可导致肌醇磷酸的产生,而G2A的质子感知能力为LPC所拮抗。为进一步研究G2A怎样介导动脉粥样硬化等炎症反应,探究其质子感知特性,本研究克隆了G2A基因并构建表达载体,瞬时转染293T细胞,为下一步考察其下游细胞应答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11届全国脂质与脂蛋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2-09-21)
杨德志,李敏,马强,冯文利,阿拉坦高勒[4](2012)在《人质子感知受体TDAG8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及瞬时转染293T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隆了人质子感知受体TDAG8基因,构建了TDAG8基因的表达载体并瞬时转染293T细胞,检测了TDAG8的过表达。从人胃癌组织cDNA中克隆了TDAG8基因,亚克隆到pEASY-T1载体,通过测序、酶切、连接到表达载体pEGFP-N3,通过酶切、测序鉴定获得了pEGFP-N3-TDAG8重组质粒;表达载体以lipofectamine2000介导转染了293T细胞。Real time PCR法检测了外源基因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克隆到了TDAG8基因并获得了pEGFP-N3-TDAG8表达载体,在293T细胞中检测到了表达过的TDAG8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2年06期)
王东杰[5](2012)在《四氮唑质子载体接枝硅烷偶联剂用于质子交换膜》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化全氟磺酸膜如Nafion膜,质子传递主要依赖于外部水分子,工作温度较低(80℃左右),导致铂催化剂一氧化碳易中毒、引发电池内部水、热管理困难等问题。因此,开发以非水质子载体为基础的新型质子交换膜(PEM)备受关注。本课题来源于河南省国际合作项目“新型含氮杂环质子交换膜的设计与合成”(No.104300510009),目的在于筛选出一种良好的氮杂环质子载体,并以此化合物为基础设计和合成一种具有原生质子传递能力的PEM。咪唑和四氮唑环具有原生质子传递能力,本论文首先理论分析了咪唑环和四氮唑环的结构,对比了文献报道的其相应质子交换膜的电导率,得出四氮唑环质子传递性优于咪唑,另电化学测试表明四氮唑电化学稳定性优于咪唑,因此四氮唑比咪唑更适合用于PEM。之后通过四氮唑衍生物的pKa值分析,得出5-(4-羟基苯基)-1H-四氮唑是较好的选择,并测试了其热稳定性可达247℃。其次,在水相中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了5-(4-羟基苯基)-1H-四氮唑,红外、核磁确认了产物结构。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合成条件:以0.12mol对羟基苯甲腈为基准,迭氮钠和对羟基苯甲腈的摩尔比1.4:1,反应时间24小时,溶剂量270mL,反应温度115℃,酸化温度55℃,酸化时间90分钟,产率92.5%。工艺环保、简单、产率高。再次,将5-(4-羟基苯基)-1H-四氮唑和硅烷偶联剂接枝合成了5-(4-(3-二乙氧基甲基硅烷基丙氧基)苯基)-1H-四氮唑,红外和核磁表征了其结构,凝胶色谱表征了分子量分布;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以0.02mol 5-(4-羟基苯基)-四氮唑为基准与氢氧化钾和γ-氯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比为:1:1.6:1.4,反应时间42h,溶剂量80mL时,收率69.3%;同时合成了5-(4-(3-叁甲氧基硅烷基丙氧基)苯基)-1H-四氮唑并进行了结构表征。最后,接枝产物在聚四氟乙烯基膜上发生原位聚合,制备出了含四氮唑接枝产物的PEM。扫描电镜观察到基膜的微孔被聚合物填充;热分析表明膜的热稳定性达206℃,交流阻抗法测试了膜的电导率,25℃到85℃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85℃下为6.568×10-4S/cm。因此,以四氮唑接枝硅烷偶联剂为基础,经原位聚合制备新型质子交换膜,方法可行,为研发相关质子交换膜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2-05-01)
辛宇尘[6](2012)在《石墨烯为载体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转换效率高、操作温度低、响应快速等优点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车用电源领域,燃料电池性能仍需进一步提高才能与现有的内燃机的比能量密度竞争。制备和寻找高活性的催化剂是提高燃料电池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载体对催化剂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催化剂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目前,炭里(Vulcan XC-72, Cobat)广泛用作Pt纳米颗粒的载体材料,但Pt/C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并不理想。石墨烯是由sp2碳原子轨道组成的二维结构体,具有大比表面积(理论比表面积高达2620m2g-1)和高电导等独特优势。因此,石墨烯碳载Pt纳米颗粒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种燃料电池电催化剂。此外,石墨烯掺氮能进一步改善石墨烯的性质,主要是在提高石墨烯的导电性和自由载流子密度方面。同时,引入的含氮官能团还能成为金属粒子的锚定位,从而增强金属-石墨烯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开展了以石墨烯为载体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NaBH4同时还原氧化石墨烯与H2PtCl6的方法制备了石墨烯载铂(Pt/G)催化剂。引入冷冻干燥的方法成功防止了常规干燥过程中造成的石墨烯团聚。结果表明,Pt/G的甲醇氧化和氧还原催化性能高于Pt/C。在N2氛围300℃退火2h后,Pt/G的性能可以进一步提高;Pt/G热处理后的甲醇氧化峰电流密度是Pt/C的3.4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表明Pt粒子均匀分散在石墨烯上;x光电子图谱(XPS)表明退火后Pt与石墨烯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增强。(2)发明了一种在氨气氛围中利用间歇微波法在石墨烯上原位掺氮的方法。石墨烯作为一种碳材料具有优异的微波吸收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达到很高的温度,从而实现氮的掺杂。用乙二醇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烯载铂(Pt/G)和掺氮石墨烯载铂(Pt/NG)。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掺氮石墨烯能改善Pt粒子的分布;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Pt/NG的热稳定性高于Pt/G。电化学结果表明,Pt/NG的电化学活性面积是Pt/G的2.14倍,而且Pt/NG有更高的甲醇催化活性,更强的抗CO毒化能力和更好的电化学稳定性。综上所述,石墨烯和间歇微波法制备的掺氮石墨烯均是非常有前景的燃料电池催化剂载体。(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5-01)
刘晋[7](2011)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钨基载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因其高效、安全和环保等优点,受到各方关注。经过许多研究人员的努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开发取得很大进步,但目前仍未能大规模的应用,主要原因之一是催化剂的活性和使用寿命不理想。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研究了钨的碳化物和氧化物作为载体对催化剂活性和寿命的影响。氧化钨和碳化钨在燃料电池环境里比较稳定,与金属催化剂有协同效应,是碳载体的理想替代材料。目前,影响这两种物质应用的原因主要是材料的比表面积过小,不利于金属催化剂的分散。本论文以SBA-15分子筛为模板、蔗糖为碳源、偏钨酸铵为前躯体,通过程序升温法制备了高比表面积的介孔载体。本论文通过实验比较CO与H_2在高温下还原制备碳化钨的效果,发现高浓度CO气氛更有利于碳化钨的形成。以SBA-15分子筛为模板制备的碳化钨是纳米链状介孔结构,WxC/C(C/W=10)的比表面积为558m~2/g。用多元醇连续微波法制备催化剂,在硫酸溶液中对甲酸氧化、氧还原催化和抗CO毒化能力均明显高于Pt/C,并且提高碳化钨的含量后,以上性能也得到提高。通过多元醇间歇微波法制备的催化剂催化甲酸氧化的性能好于连续微波法,通过对比,发现间歇90s的方式制备的催化剂催化性能最好。本论文用CTAB做添加剂合成了WO_3的一种缺氧型晶体W18O49,载Pt后对氢的吸脱附性能好,但由于Pt颗粒较小,对氧还原的催化性能不如Pt/C。本论文以SBA-15分子筛为模板制备的WO_2/C载体比表面积大,达到1191m~2/g,甲酸在Pt-WO_2/C催化剂上的氧化反应类型以脱氢反应为主,降低了催化剂中毒,催化性能好。通过实验发现,本论文制备的催化剂在硫酸中的电化学活性较低,稳定性不够理想,通过分析发现这是受载体中石墨化程度低的无定型碳影响。本论文制备的钨基载体催化剂活性高,抗CO毒化能力强,在减小或去除无定型碳的影响后,将会成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理想的催化剂载体。(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刘丽芳[8](2011)在《纳米碳管作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载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碳管(Carbon Nanotubes,CNTs)自发现以来,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优良的性能,对其所进行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CNTs具有准一维管状结构,巨大的长径比和比表面积,很高的力学强度,其强度为钢的100倍。同时,基于强C-C化合键的作用,CNTs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能够填充和吸附颗粒,具有高的稳定性。由于它的这些性质,研究CNTs作为催化剂负载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了CNTs的发现历史、结构、制备方法,以及其力学、电磁、场致发射和电化学等性能及其应用。然后研究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的工作原理,从理论上说明了催化剂层的重要作用,并对PEMFC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了讨论。第二部分详细的介绍了本课题组燃料电池材料的制备过程,对燃料电池的气体扩散层进行了疏水处理,使用改进后的电弧放电法制备的单壁纳米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SWCNTs)直接生长在泡沫镍基底上,CVD制备的多壁纳米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使用丝网印刷的方法附着于泡沫镍基底上,将亲水处理后的质子交换膜与催化剂层热压制成膜电极组合(MEA)。第叁部分为所制备材料的表征,对SWCNTs膜和MWCNTs进行了TEM、拉曼及热重分析,对其结构、纯度和表面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将制成的PEMFC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绘出E-t曲线,最后分析了本课题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工作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5-01)
张毅,王振波[9](2010)在《炭载体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炭材料因其真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备异的形态成为一种良好的催化剂载体,近几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多种炭材料如炭黑、活性炭、炭纳米材料、炭微球、介孔炭和炭凝胶等作为燃料电池催化剂载体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各种炭材料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重点介绍了炭纳米材料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期刊2010-10-01)
徐洪峰,卢璐,朱少敏[10](2008)在《石墨纳米纤维用作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载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过的废旧碳纸,采用球磨法制备了石墨纳米纤维(GNF,BET比表面积为229·3m2/g),并以GNF作为载体制备了Pt/GNF催化剂(电化学比表面积为98m2/g).与传统的以VulcanXC-72碳黑为载体的Pt/XC-72催化剂相比,其电化学比表面积及Pt粒径大小相近.采用恒电位氧化法考察了GNF,XC-72,Pt/GNF和Pt/XC-72的电化学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XC-72的峰电流增加了60%,而GNF增加了2%;Pt/XC-72的腐蚀电流比Pt/GNF的大40%;恒电位氧化60h后,Pt/XC-72约有84·7%的电化学比表面积损失,Pt/GNF仅损失37·2%.这表明GNF的抗腐蚀性优于XC-72,有希望成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抗腐蚀的催化剂载体.(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质子载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择3种碳载体采用乙二醇回流法制备Pt/C催化剂,通过BET对碳载体进行孔径分析,通过TEM对催化剂的形貌和粒径进行表征,采用电化学方法比较了不同碳载体制备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3种碳载体中S770孔径集中在2~3 nm,Pt/S770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面积最高,达到75.6 m2/g,较适宜作为PEMFC催化剂的载体碳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质子载体论文参考文献
[1].刘园,贾丰春.质子交换膜水电解一体化析氧电极载体催化剂[J].化工进展.2015
[2].周红茹,唐厚闻,陈雪松,邵志刚,秦晓平.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催化剂碳载体对比[J].上海汽车.2013
[3].黄旭东,木其日,吴陶亚,E.Oyungerel,阿拉坦高勒.人质子感知受体G2A基因的克隆、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瞬时转染293T细胞[C].第11届全国脂质与脂蛋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2
[4].杨德志,李敏,马强,冯文利,阿拉坦高勒.人质子感知受体TDAG8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及瞬时转染293T细胞[J].中国科技论文.2012
[5].王东杰.四氮唑质子载体接枝硅烷偶联剂用于质子交换膜[D].郑州大学.2012
[6].辛宇尘.石墨烯为载体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
[7].刘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钨基载体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8].刘丽芳.纳米碳管作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载体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
[9].张毅,王振波.炭载体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性能的影响[C].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2010
[10].徐洪峰,卢璐,朱少敏.石墨纳米纤维用作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载体[J].催化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