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欣[1](2021)在《混合式学习模式对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背景,本研究拟探究混合式学习模式对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混合式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文献分析,确立了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即混合式学习模式对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有什么影响与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两个研究问题。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外混合式学习侧重实践应用多于理论探讨,国内关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构建来监督学生学习,同时将自主学习能力和混合式学习相结合的研究,多集中于高等院校,涉及基础教育领域有价值的文献极少。有鉴于此,本研究将混合式学习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高中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整合过往研究,补充完善了高中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并进行教学实践。本研究实验对象为哈尔滨市某高中高一年级102名学生,通过对学生实验前后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结合学生实验后访谈记录及平时的课堂观察记录分析,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提高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第二,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培养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帮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监督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与制定学习计划、渗透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意识、监控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监控与评价学生英语学习过程这五个方面来实现。针对探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第一,强化英语学习策略的运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技能;第二,监督学生智能设备的使用,引导学生发展爱好和结交朋友;第三,推进班级分层教学的实施,增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
李娅[2](2021)在《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学习适应性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学习适应不良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影响人工智能赋能英语学习效用的发挥。虽有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支持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程度学习适应性不良的现象,但多数研究仅对现象进行叙述,没有进一步对产生学习适应性不良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因此,研究欲通过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调查分析,了解当前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水平现状,以及理清各影响因素对学习适应性影响效应,以及学习适应性与各因素的关系,提出提升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策略。研究是学习适应性在人工智能英语学习领域的新探索,同时也是信息化学习中学习适应性研究环境的扩展和研究成果的补充。对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组成结构的梳理,构建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为有效促进学生的智能化学习适应性提升提供理论支持,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首先分析了学习适应性量表研究中学习适应性组成结构,结合人工智能支持英语学习的自主性、交互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定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主要由学习态度适应、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学习交互适应、学习环境适应性以及身心健康适应性五个方面构成。其次,梳理一般学习环境和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影响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结合智能环境中智能素养的重要性和人工智能支持英语学习现状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确定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动机、智能素养、自我学效能感、教师支持以及资源平台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编制《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并构建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M=3.382),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显着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在性别、年级、专业背景方面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性。采用结构方程的方法验证了研究提出的影响因素假设模型。结果表明,学习动机、智能素养、学习自我效能感、资源平台均对学习适应性产生显着直接正向影响,研究假设得到验证,并且,各影响因素间对学习适应性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总体而言,各影响因素对学习适应性具体的影响效应从高到低依次为:智能素养(0.401)、资源平台(0.280)、学习自我效能感(0.237)、学习动机(0.228)、教师支持(0.163)。无论是直接作用效应,还是总的作用效应,智能素养对学习适应性的效应值都是具有较高的效应值。最后,研究根据调查结果,针对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提升,提出从个体层面上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智能素养,教师层面上主动适应智能教育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化教学干预,以及资源层面提出资源优化与遵循“适度”原则。
王淼[3](2021)在《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有一项明确提到: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英语写作是高中生对语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具体表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大力推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向教育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类作文评价系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虽然此类平台更加适合写作教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平台互动性弱、信息传达缺乏即时性等。由此可知,如何借助作文评价系统结合翻转课堂教学的自身特点,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具有现实意义。虚拟学习社区以虚拟性、学习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交流渠道、增强教学互动等。因此,本研究利用知到教学平台和敏捷方舟易写作搭建集翻转课堂教学管理与英语写作教学于一体的虚拟学习社区,设计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16周的教学研究,以探索该模式的实际教学效果。本研究在哈尔滨市某高中进行,选择高二学年的两个班级学生共计97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的研究问题包括:第一,目前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的情况如何?第二,如何在虚拟学习社区环境下进行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第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及兴趣?本研究使用访谈法对第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探讨;针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合作学习理论、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目前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设计了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证研究;针对第三个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一方面运用SPSS24.0软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四次写作成绩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后,再次对实验班写作成绩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后测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所得到的研究结论进行补充分析和讨论,旨在了解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写作成绩及兴趣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明显提高了写作教学的交互性,其中投票、抢答、作文互评等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写作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增强了学习的沉浸感;其次,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数据反馈为教师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学情分析,促进个性化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通对被试四次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并结合研究后测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发现,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被试的英语写作成绩及兴趣。本研究通过对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为现阶段“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性和参考价值。然而,本研究也存在周期短、样本容量少等不足之处,仍需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完善与优化。
李芳[4](2021)在《POA指导下的初中英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自2016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以来,我国互联网基础建设与应用迅速发展,为发展高质量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契机。“智慧课堂”因其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关注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的最佳解决方案。此外,优质的在线教学资源和具有强大功能的在线学习平台为“智慧课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学习模式深入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对基础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初中英语知识体系庞杂,同一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不一样,存在“学用分离”的现象。同时,课堂教法单一、枯燥,“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难以为学习者提供真实学习情境。以互联网为载体、智慧教学平台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为现代英语教学提供了模拟创造真实语言环境的可能,而文秋芳专门针对“学用分离”的教学难题提出“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下简称POA)”,强调“边学边用”。于是,将“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与“智慧课堂”的教学步骤有机结合起来,有望构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培养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产出能力。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将产出导向法作为教学理论指导,将“驱动”、“促成”、“评价”教学过程和智慧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教学步骤融合,构建一种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产出导向法”理论下的“智教”+“慧学”模式,以期能够实现英语教学的高效产出,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与“智慧课堂”结合能够搭建一个适合初中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英语语言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和产出目标的要求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师生合作交流,搭建师生交流渠道,及时解答学生存在的疑问。基于智慧课堂来设计多样性、精准性和渐进性的子目标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产出目标的达成。
郑素钰[5](2021)在《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的学习效果对比研究 ——以《玩转越南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慕课在全球迅速升温,高等教育领域有关在线学习的改革也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在线学习虽以开放、灵活的特点进入校园并崭露头角,但传统的线下教学仍更符合师生的思维惯性和思想预期。同时在线学习还存在着缺少师生互动、学习支持有限和学术诚信等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有关其学习质量和效果的讨论,一直存在。在线学习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现代化产物,终将成为常态化的教育模式,而其发展方向必然是与传统线下授课方式相结合的混合学习。因此,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下的学习效果很有必要。首批国家级一流在线课程中非通用语课程仅有7门。一流外语类在线课程数最多是中国大学MOOC,该平台非通用语课程仅占外语课程总数的9.09%。综合课程开设情况和研究现状来看,当前对非通用语学习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选取参与学堂在线《玩转越南语》课程的混合学习者和在线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问卷调查法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访谈结果和在线学习平台的后台数据,探究不同学习方式下学习者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学习效果的差异与联系,深挖差异背后的原因并将原因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进行提炼,进一步提出提高学习效果的策略与建议。研究发现,在线学习者在知识掌握层面仅能做到知识的浅层记忆,混合学习者能做到理解核心知识;认知态度方面,在线学习者态度积极,对课程期望较高,而混合学习者期望一般;在线学习者只能做到简单的行为投入,混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使用元认知技能;在线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来自于内部动机,混合学习者大多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属外部动机;在线学习者不能灵活应用知识,而混合学习者能够将知识应用于问题解决。基于上述结果,研究将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学习者学习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归结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缺少在线交互,围绕这两点问题针对平台开发者、资源建设者和课程学习者提出了优化学习效果的建议。本研究首次将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学习效果的对比研究聚焦在非通用语学习上,希望能通过策略与建议帮助课程学习者提高学习效果,为后期资源建设和平台功能开发提供参考。
马永萍[6](2021)在《甘肃高校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学习动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而学习动机存在于第二语言学习的整个阶段,且并非是稳定不变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学习动机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笔者观察发现高校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因学习动机而导致学习效果变化起伏较大的现象。因此与国内高校阿拉伯语专业师生沟通得知,类似问题是普遍现象。鉴于此,笔者认为该话题有研究的空间。笔者以加德纳和兰伯特(Gardner&Lambert)的二语学习动机理论、多内(Dornyei)的动机三层次理论以及特伦布莱和加德纳(Trambley&Gardner)的扩展动机理论以及期望价值理论和目标理论为研究基础,在参考高一虹等人(2003)以及曹笑笑(2015)的问卷的基础上自行编制《甘肃高校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对甘肃三所高校187名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借助IBM SPSS Statistics 25.0探析甘肃高校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问卷分析结果从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教学层面以及社会环境层面上为激发和改善高校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有益参考。根据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甘肃高校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动机类型有五种,分别为内在兴趣、学习情境、社会评价、个人发展以及家庭责任。其中社会评价动机强度最高,其次是学习情境动机,家庭责任动机强度最低。学生学习动机整体处于较高水平。第二,学习时长、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习动机均无显着性影响。第三,性别在内在兴趣动机和个人发展动机上存在显着差异,男性动机整体上强于女性动机。专四成绩在家庭责任动机上存在显着差异,已通过阿拉伯语专业四级的学生学习动机强于未通过阿拉伯语专业四级的学生。掌握阿拉伯语的基础水平在内在兴趣动机、个人发展动机以及家庭责任动机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第四,根据访谈结果,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业练习量、目标语言就业形势、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均会对阿拉伯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邓燕林[7](2021)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外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思路探析——基于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能力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在线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学生提升外语知识水平和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分析学生的线上外语自主学习能力情况,提炼用于提升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这对培养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习惯和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线上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徐锦芬[8](2020)在《外语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与培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自主学习概念的演变发展,对我国外语类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界定,提出其内涵包括自我规划能力、自我探索有效学习策略能力、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和多元互动学习能力。文章接着从"意识→行动→能力"三个层面讨论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路径,即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创造行动实践的机会、提供能力展示的平台。最后,文章强调了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自主学习能力需与相关能力协同发展。
丁玲[9](2020)在《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依托计算机技术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形成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流程,并在多个领域教学中得到运用。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英语教学研究现状,我们了解了国内外研究在研究数量、研究内容、研究结果以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异同。同时,我们注意到,国内对英语学习者在翻转课堂中满意度的探索还有待加强,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为了弥补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从学生的满意度角度出发,探究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情况以及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以期为基于翻转课堂的英语教学提供借鉴。本研究以来自南京四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以及相关任课老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旨在回答以下五个问题:一、国内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满意度情况如何?二、课前、课中和课后满意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三、学生的满意度在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上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四、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满意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五、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方面具有什么样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学生对翻转课堂各个阶段的满意度均超过了一般水平,其中最高的为课中满意度,总均值达到了3.56,其次为课前满意度,最低为课后满意度;第二,课前、课中和课后满意度两两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三,学生在各阶段的满意度在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和英语水平上都存在显着差异;第四,学生预期并不会直接影响学生满意度水平,而是通过感知质量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对满意度产生影响,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会对学生满意度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满意度,但是可以通过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这两个中介变量对学生的满意度产生影响。第五,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方面存在显着的差异性。本研究对于提高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改善翻转课堂英语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教育者需重视英语学习情境的创设,重视翻转课堂三个阶段之间的衔接过渡,将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注重课前和课中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课后阶段的教学;第二,教育者需不但需要重视英语的工具性,还需重视其人文性,满足学生语言学习的双重需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育者还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对满意度和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实现个性化教学;第四,教育者可依靠构筑学习共同体和科学的评价的体系,营造英语交流和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五,教育者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生和课程性质,采取不同的翻转策略,做到“翻转有度”。在理论价值上,本研究构建了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自建了“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量表”和“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影响因素量表”。在实践价值上,有助于了解学生对英语翻转课堂的实际感受和需求,促使教育者发现翻转课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提供现实依据。
左洁[10](2020)在《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倡导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鼓励高校“依校定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是实现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理工类院校着眼于本校理工特色,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以问卷和结构性访谈的方式对选定的两所理工类院校(“南邮”和“南航”)英语专业相关师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研究:一、英语专业指导性文件从《大纲2000》到《国标》,为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何种启示?二、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现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现状如何?三、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校本课程实施效果怎样?基于上述研究问题,本文首先对两份英语专业指导性文件(《大纲2000》和《国标》)进行了要素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国标》放宽了高校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权限,强调英语专业的人文属性,倡议将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拓展到专业核心课程和培养方向课程等;同时,《国标》还强调了现代教育技术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呼吁各高校创新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等,并对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其次,笔者通过对两校英语专业培养文件的梳理,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现状等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在校本课程设置体系建设、语言能力与本校理工特色知识的学习步调、“英语+专业方向”培养特色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发现为其后的访谈研究等提供了初步的调研基础。接着,本文采取问卷和访谈法,借助校本课程实效性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对两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的实施状况与效果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一方面,从两校的的对比调研来看,在校本课程开设及其意义、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过程的认识与态度上,两校英语专业存在显着性差异;南航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学生在学习效果、跨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和对未来发展的帮助等方面均高于南邮英语专业。另一方面,两校英语专业师生对校本课程的总体评价一般;校本课程目标不够清晰,课程内容艰深,缺乏情境呈现和实际运用的机会和平台;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校本课程课堂氛围与教师跨学科专业素养较为满意,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模式,以及与企业对接的实践教学有待普及;当前校本课程的评估手段不合理,对阶段性测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形成性评价重视不够;校本课程教师队伍中“双师型”师资明显不足等。最后,我们就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尝试对提升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效性提出了如下改进建议:革新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理念;构建英语专业校本课程体系,凸显理工特色;寻求校本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建立动态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整合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教师队伍等。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研究涉及面广,各校校本课程开发和运用都会经历一个不断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过程。因此,本文的研究旨在抛砖引玉,以期为未来的校本课程研究提供启示。
二、外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式学习模式对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创新性 |
1.5 论文框架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混合式学习研究综述 |
2.1.1 混合式学习的定义 |
2.1.2 国外混合式学习研究 |
2.1.3 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 |
2.2 国内外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综述 |
2.2.1 自主学习能力的定义 |
2.2.2 国外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
2.2.3 国内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
2.3 混合式学习与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研究 |
3.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 |
3.2 认知主义 |
3.3 人本主义 |
4.研究设计与过程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3.1 问卷调查法 |
4.3.2 访谈法 |
4.3.3 课堂观察 |
4.4 研究过程 |
4.4.1 实验设计 |
4.4.2 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 |
4.4.3 数据收集与整理 |
5.数据分析与讨论 |
5.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总体分析 |
5.2 自主学习能力分项分析与讨论 |
5.2.1 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分析与讨论 |
5.2.2 确立学习目标与制定学习计划分析与讨论 |
5.2.3 有效使用学习策略分析与讨论 |
5.2.4 监控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分析与讨论 |
5.2.5 监控与评估英语学习过程分析与讨论 |
5.3 访谈结果分析 |
5.4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6.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发现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局限性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2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7 研究路线图 |
2 研究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人工智能 |
2.1.2 学习适应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社会学习理论 |
2.3 研究现状 |
2.3.1 人工智能支持英语学习研究现状 |
2.3.2 学习适应性研究现状 |
2.3.3 总结与述评 |
3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变量梳理及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1 变量梳理 |
3.1.1 学习适应性变量梳理 |
3.1.2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梳理 |
3.2 模型构建 |
3.2.1 假设建立 |
3.2.2 模型构建 |
3.3 量表编制 |
3.3.1 学习适应性量表编制 |
3.3.2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量表编制 |
3.4 量表试测检验 |
3.4.1 内容效度检验 |
3.4.2 小范围试测 |
3.5 本章小结 |
4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对象及样本基本情况 |
4.2 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
4.3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基本情况分析 |
4.3.1 学习适应水平现状分析 |
4.3.2 学习适应性的差异特征分析 |
4.3.3 学习适应水平现状调查结果讨论 |
4.4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检验与分析 |
4.4.1 结构方程模型绘制 |
4.4.2 模型检验 |
4.4.3 学习适应影响因素关系讨论 |
4.4.4 学习适应影响因素作用效应 |
4.4.5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讨论 |
4.5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提升策略 |
4.5.1 个体层面:自主学习能力与智能素养提升 |
4.5.2 教师层面:主动适应与个性化教学干预 |
4.5.3 资源层面:资源优化与遵循“适度”原则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力支持翻转课堂教学 |
(二)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为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三)翻转课堂教学对教育技术的要求与现实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翻转课堂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
(三)国外翻转课堂的文献综述 |
(四)国内翻转课堂的文献综述 |
二、虚拟学习社区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 |
(二)虚拟学习社区的平台发展 |
(三)国外虚拟学习社区的文献综述 |
(四)国内虚拟学习社区的文献综述 |
三、英语写作教学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英语写作教学的文献综述 |
(二)国内英语写作教学的文献综述 |
四、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
(一)国外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
(二)国内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
(三)国内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
(二)建构主义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系 |
(三)建构主义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
二、合作学习理论 |
(一)合作学习理论概述 |
(二)合作学习理论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系 |
(三)合作学习理论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
三、深度学习理论 |
(一)深度学习理论概述 |
(二)深度学习理论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系 |
(三)深度学习理论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
四、三种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一)高中英语写作测试卷 |
(二)高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
(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习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四)访谈提纲 |
(五)知到教学平台 |
(六)敏捷方舟易写作平台 |
(七)数据分析软件SPSS24.0 |
四、研究过程 |
(一)研究准备阶段 |
(二)研究前测阶段 |
(三)研究阶段 |
(四)研究后测阶段 |
五、课堂教学设计 |
(一)学情分析 |
(二)确定教学目标 |
(三)确定课程内容 |
六、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
(一)课前阶段 |
(二)课中阶段 |
(三)课后阶段 |
七、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一、研究数据分析 |
(一)研究样本的情况分析 |
(二)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 |
(三)研究后测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目前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 |
(二)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情况 |
(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写作成绩及兴趣的影响 |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一)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
(二)基于虚拟学习社区进行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
(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成绩 |
(四)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研究反思与启示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启示 |
三、研究的局限 |
四、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四次英语写作测试试题 |
附录二 高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
附录三 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习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四 访谈提纲及转写记录 |
附录五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测试成绩汇总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POA指导下的初中英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应用价值 |
第三节 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智慧 |
二、智慧教育 |
三、智慧课堂 |
四、智慧课堂环境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智慧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POA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POA指导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混合学习理论 |
第二节 价值共创理论 |
第三节 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 |
一、教学理念 |
二、教学假设 |
三、教学流程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计划 |
一、选定教学目标 |
二、选定教学模式 |
第四节 研究步骤 |
第四章 POA指导下的英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搭建实践 |
第一节 教学案例实施 |
一、驱动 |
二、促成 |
三、评价 |
第二节 POA指导下智慧教学模式搭建 |
一、“智教”+“慧学”模式 |
二、POA与智慧课堂结合的模式 |
第五章 POA指导下的英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
第一节 POA和智慧课堂的教学步骤要求协同 |
第二节 POA和智慧课堂的教学目标要求一致 |
第三节 POA和智慧课堂的教学内容要求丰富 |
第四节 POA和智慧课堂的教学生态要求和谐 |
结语 |
第一节 启示 |
第二节 局限性 |
第三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的学习效果对比研究 ——以《玩转越南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第一节 在线学习效果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在线学习效果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在线学习效果的研究现状 |
三、分析讨论 |
第二节 混合学习效果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混合学习效果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混合学习效果的研究现状 |
三、分析讨论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三、联通主义理论 |
四、混合学习理论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在线学习 |
二、混合学习 |
三、学习效果 |
第四章 课程与平台介绍 |
第一节 课程概况 |
一、课程的开设背景 |
二、课程的建设理念 |
三、课程的目标设置 |
四、课程的内容结构 |
第二节 平台概况 |
一、平台功能介绍 |
二、平台数据库分析 |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变量 |
一、自变量 |
二、因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四、研究的概念结构 |
第三节 研究假设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一、问卷的编制 |
二、试测问卷的发放与修订 |
三、正式问卷的发放 |
第六章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论 |
第一节 学习者认知学习效果的对比分析 |
一、知识掌握的对比分析 |
二、认知态度的对比分析 |
三、认知参与的对比分析 |
四、相关分析 |
第二节 学习者情感学习效果的对比分析 |
一、学习投入的对比分析 |
二、学习动机的对比分析 |
三、学习情感的对比分析 |
四、相关分析 |
第三节 学习者技能学习效果的对比分析 |
一、语言应用技能的对比分析 |
二、网络学习技能的对比分析 |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 |
一、认知学习效果总结与原因分析 |
二、情感学习效果总结与原因分析 |
三、技能学习效果总结与原因分析 |
四、小结 |
第七章 优化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的策略与建议 |
第一节 平台开发者 |
一、利用大数据实现个性推送服务 |
二、多种方式结合加强步调监控 |
三、加强交互考核设计 |
四、完善交互系统设计 |
第二节 资源建设者 |
一、建设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资源 |
二、提供学习进度安排建议 |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交互活动 |
四、激发论坛的活力 |
第三节 课程学习者 |
一、建立自主学习意识 |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三、关注并努力成为意见领袖 |
四、主动在交互中共享资源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研究成果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越南语在线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 B 越南语在线学习效果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甘肃高校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2.1 动机的概念 |
2.1.1 动机的定义 |
2.1.2 动机的分类 |
2.2 动机研究观点概述 |
2.2.1 行为主义观点 |
2.2.2 认知主义观点 |
2.2.3 社会观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3.1 国外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 |
3.2 国内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 |
3.2.1 与二语学习动机相关的理论研究 |
3.2.2 本科生外语学习动机研究 |
3.2.3 汉语学习动机研究 |
第三章 甘肃高校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调查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3.1 调查问卷 |
4.3.2 访谈设计 |
第五章 甘肃高校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调查结果分析 |
5.1 甘肃高校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基本情况 |
5.2 甘肃高校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基本情况 |
5.3 学习动机类型分析 |
5.3.1 动机类型整体分析 |
5.3.2 动机类型具体分析 |
5.4 不同影响因素对各类动机类型的影响分析 |
5.4.1 显着影响阿拉伯语学习动机的因素 |
5.4.2 未显着影响阿拉伯语学习动机的因素 |
5.4.3 其它影响动机因素 |
5.5 访谈分析 |
5.6 数据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启示 |
6.3.1 学习者层面 |
6.3.2 教师层面 |
6.3.3 课堂教学层面 |
6.3.4 社会环境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甘肃高校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
致谢 |
(7)“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外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思路探析——基于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能力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 |
1.1 关于自主学习 |
1.2 关于自主学习能力 |
2 培养学生线上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
2.1 符合新时期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客观需求 |
2.2 符合新时期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
2.3 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3 高职外语专业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能力现状 |
4 学生线上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指导策略 |
4.1 课堂教学指导策略 |
4.1.1 听力教学指导策略 |
4.1.2 口语教学指导策略 |
4.1.3 阅读教学指导策略 |
4.1.4 写作教学指导策略 |
4.1.5 制作学生自主学习手册 |
4.1.6 布置线上自主学习任务 |
4.2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 |
4.2.1 独立学习指导策略 |
4.2.2 小组讨论指导策略 |
4.2.3 全班交流指导策略 |
5 结语 |
(8)外语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与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自主学习概念的发展 |
3. 外语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界定 |
3.1 自我规划能力 |
3.2 自我探索有效学习策略能力 |
3.3 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
3.4 多元互动学习能力 |
4.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4.1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
4.2 创造行动实践的机会 |
4.3 提供能力展示的平台 |
5. 结束语 |
(9)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缩略词、术语与人名英汉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
2.2 国内外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英语教学研究回溯 |
2.3 高校英语翻转课堂学习者满意度研究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顾客满意度理论 |
3.2 自主学习理论 |
3.3 Moos环境结构理论 |
3.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工具 |
4.2.1 问卷设计 |
4.2.2 初始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4.3 实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4.3.1 实测问卷的信度分析 |
4.3.2 实测问卷的效度分析 |
4.3.3 全模型的修正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5.1 研究结果 |
5.1.1 学生满意度分析 |
5.1.1.1 学生满意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2 课前、课中、课后满意度相关分析 |
5.1.1.3 不同变量下学生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
5.1.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5.1.2.1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2.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的相关分析 |
5.1.2.3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的路径分析 |
5.1.2.4 不同变量下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
5.2 讨论 |
5.2.1 学生满意度讨论 |
5.2.1.1 课前满意度 |
5.2.1.2 课中满意度 |
5.2.1.3 课后满意度 |
5.2.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讨论 |
5.2.2.1 学生预期 |
5.2.2.2 感知质量 |
5.2.2.3 感知价值 |
5.2.2.4 自主学习能力 |
5.2.2.5 其他影响因素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本研究对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启示 |
6.1 促进阶段衔接,重视语言学习情境 |
6.2 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
6.3 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发展 |
6.4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渐进翻转 |
6.5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 |
6.6 构建学习群体,营造英语交流环境 |
6.7 构建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学”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未来研究的展望 |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问卷调查量表 |
附录Ⅱ 访谈提纲与访谈资料编码结果 |
附录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10)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缩略词以及术语英汉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本研究文献回顾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课程 |
2.1.2 课程设置 |
2.1.3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 |
2.1.4 校本课程实效性 |
2.2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
2.2.1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
2.2.2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内容 |
2.2.3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趋势 |
2.3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
2.3.1 国内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
2.3.2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内容 |
2.3.3 国内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趋势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2.5 相关理论基础 |
2.5.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2.5.2 斯基尔贝克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
2.5.3 CIPP评估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分析 |
3.1 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分析 |
3.1.1 物理环境分析 |
3.1.2 心理环境分析 |
3.2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设置 |
3.2.1 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
3.2.2 校本课程定位分析 |
3.2.3 校本课程课程设置 |
3.2.4 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
3.3 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
3.4 校本课程实施策略与手段 |
3.5 校本课程的评估 |
3.6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现状研究 |
4.1总体现状 |
4.2 南航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现状 |
4.2.1 南航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发展概况 |
4.2.2 南航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 |
4.3 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现状 |
4.3.1 南邮英语专业发展概况 |
4.3.2 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 |
4.4 南航与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对比分析 |
4.4.1 英语专业校本特色课程培养目标对比 |
4.4.2 英语专业课程结构对比 |
4.4.3 英语专业校本特色人才培养侧重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效性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调查问题 |
5.1.2 调查对象 |
5.1.3 研究工具 |
5.1.4 研究过程 |
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
5.2.1 问卷的信度检验 |
5.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5.2.3 问卷的结构效度检验与路径分析 |
5.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3.1 校本课程开设及其意义 |
5.3.2 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 |
5.3.3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过程 |
5.3.4 校本课程实施效果与改进意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问题与建议 |
6.1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6.1.1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理念不明确 |
6.1.2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体系未形成 |
6.1.3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手段单一 |
6.1.4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评估体系不完善 |
6.1.5 英语专业教师跨学科素养待提高 |
6.2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建议 |
6.2.1 革新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教学理念 |
6.2.2 构建英语专业理工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
6.2.3 寻求校本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 |
6.2.4 建立动态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
6.2.5 整合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师资队伍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7.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四、外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式学习模式对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D]. 马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D]. 李娅.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研究[D]. 王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POA指导下的初中英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 李芳.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5]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的学习效果对比研究 ——以《玩转越南语》为例[D]. 郑素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甘肃高校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 马永萍.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7]“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外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思路探析——基于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能力视角[J]. 邓燕林. 英语广场, 2021(11)
- [8]外语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 徐锦芬. 外语界, 2020(06)
- [9]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丁玲.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10]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D]. 左洁.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