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内外并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6例(论文文献综述)
戴锋[1](2021)在《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及基于细胞自噬影响重吸收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下腰痛(LBP)是一种慢性、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超过80%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会经历下腰痛的困扰。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和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IDD)是导致LBP的主要原因。IDD和LDH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IDD的进一步发展,可逐步演变为LDH。大多数LDH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症状缓解或临床治愈。千百年来,中医药作为非手术治疗的中坚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课题组前期通过500余例病例随访,证实了益气活血方保守治疗LDH有效(包括轻度腰椎间盘突出症和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通过MRI影像发现了 LDH的重吸收现象,同时发现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更容易发生重吸收。我们前期还通过透射电镜发现了突出椎间盘组织中自噬小体的存在,证实了细胞自噬与LDH关系密切。研究目的我们对中药复方治疗LDH的相关临床文献进行系统性评价,为益气活血方治疗LDH提供文献支持。并且,针对LDH中临床症状较重的RLDH,我们进行了 5年的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旨在观察益气活血方治疗RLDH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转归。最后,再结合临床上RLDH的重吸收现象,进行相关实验研究,阐明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促进RLDH(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吸收的机制,同时进行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对IDD(轻度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的实验研究,明确益气活血方对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的影响,并阐明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检索2000年01月至2020年01月CNKI、VIP、Wan Fang Data等数据库关于中药复方治疗LDH的临床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中药复方的总有效率、发表偏倚、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情况,同时统计纳入文献中药用药频次及分类频数,并与益气活血方组方进行比较。第二部分:选取201 1年02月~2014年02月苏州市中医院门诊的75例单节段RLDH患者,口服益气活血方治疗,进行长达5年临床随访,根据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治疗后5年六个时间节点测量JOA评分,直腿抬高角度和指地距;计算末次随访的JOA改善率和突出物体积吸收率。第三部分:通过建立大鼠RLDH模型(实验1和实验2)和大鼠IDD模型(实验3和实验4),进行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对大鼠RLDH和IDD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1益气活血方调节细胞自噬对大鼠破裂型突出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2益气活血方调节细胞自噬促进大鼠破裂型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机制研究;实验3益气活血方调节细胞自噬对大鼠退变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4益气活血方调节细胞自噬抑制大鼠椎间盘退变的机制研究。通过MRI、ELISA检测、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和qPCR等评价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的机制及其对不同程度突出椎间盘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最终纳入23篇文献,共计2675例LDH患者,治疗组1385例,对照组1290例。(1)总有效率: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Z=10.70,P<0.00001);(2)VAS评分:治疗组的疼痛症状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Z=9.60,P<0.00001);(3)JOA评分:治疗组的下腰痛症状明显改善(Z=3.72,P=0.0002);(4)ODI评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001);(5)共纳入84味中药,总频次为272次;(6)与益气活血方组方比较:9味中药共占纳入文献中药总频率18.01%。第二部分:共71例RLDH患者完成随访。(1)临床结果(JOA评分,直腿抬高角度和指地距):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治疗后5年均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影像结果:71例RLDH患者首末次随访的MRI影像比较,突出物体积由1981.73±588.72mm3降为1011.82±395.47 mm3,有统计学差异(t=13.151,P<0.001)。末次随访突出物重吸收现象为:明显吸收24例,部分吸收26例,无吸收19例,增大2例,RR值为45.65±2.83%。第三部分:实验1:用药4周后益气活血方治疗组中RLDH大鼠椎间盘重吸收显着增加;Western Blot、qPCR检测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治疗组的AMPK、LC3、VPS34、Beclin1、USP13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示,益气活血方治疗后大鼠USP13表达明显增加,(P<0.01);免疫沉淀结果表明,益气活血方可以诱导VPS34/Beclinl复合物的形成(P<0.01)。实验2:自噬抑制剂3-MA处理后,部分抑制了益气活血方的促重吸收作用(P<0.05或P<0.01);3-MA抑制了益气活血方诱导AMPK、VPS34、LC3的表达(P<0.01);自噬抑制剂Spautin-1处理后的实验结果与3-MA一致。实验3:益气活血方治疗后,IDD大鼠的炎性因子IL-1β、TNF-α、IL-6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益气活血方治疗组中大鼠尾椎椎间盘MRI信号显着升高,Pfirrmann评分显着降低(P<0.05或P<0.01);HE染色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治疗组的NP、AF排列更序、均匀;Western Blot、qPCR检测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治疗组的AMPK、VPS34、PI3K、USP13、Beclin1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或P<0.01);免疫沉淀结果表明,益气活血方可以诱导VPS34/Beclin1复合物的形成(P<0.01)。实验4: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后,抑制了益气活血方诱导LC3、VPS34、Beclin1蛋白的表达;免疫沉淀检测也表明3-MA抑制了VPS34/Beclin1复合物的形成。加入自噬抑制剂Spautin-1后的实验结果与3-MA一致。研究结论第一部分:(1)中药复方治疗LDH有效。(2)益气活血方的组方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第二部分:(1)益气活血方治疗RLDH有效,在其干预下RLDH可以发生重吸收现象。(2)为今后中医药保守治疗RLDH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部分:(1)益气活血方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诱导USP13形成,抑制Beclin1泛素化,促进VPS34/Beclin1复合物的形成,激发细胞自噬,产生双向调节作用。(2)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早期的患者,我们可以根据治未病理念,提前干预,延缓椎间盘退变;而对于临床症状较重,MRI影像突出明显的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我们亦可以通过益气活血方的干预,促进突出物的重吸收,从根源上治疗疾病。
杨国富[2](2020)在《“强肾通督”针法联合腰椎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强肾通督”针法联合腰椎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思路,为以后探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90例患者分成三组,一为治疗组,二为对照组1,三为对照组2,每组30例患者。治疗组:“强肾通督”针法联合腰椎神经根阻滞治疗;针刺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为1疗程,腰椎神经根阻滞1次/周,2次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对照组1:采用“强肾通督”针法治疗,方法、疗程同治疗组。对照组2:采用腰椎神经根阻滞治疗,方法、疗程同治疗组。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表(M-JOA),分别在治疗前后记录每个患者的评分值,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每位患者评定临床疗效,并于治疗结束后,运用Excel软件和SPSS24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后可知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M-JOA)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VAS值比较:经治疗,三组内VAS值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1、对照组2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JOA值比较:经治疗后,三组内M-JOA值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M-JOA评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1、对照组2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1: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2:总有效率73.33%。三组治疗后疗效均有显着。经统计学分析,三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1、对照组2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肾通督”针法联合腰椎神经根阻滞分别与“强肾通督”针法和腰椎神经根阻滞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腰椎运动功能及综合临床疗效改善明显。“强肾通督”针法联合腰椎神经根阻滞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强肾通督”针法、腰椎神经根阻滞的治疗效果。
刘东[3](2020)在《针药并用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药并用疗法和单纯针刺疗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初步评价针药并用疗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就诊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疼痛中心、济南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人,对照组33人,观察组患者采用针药并用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针刺疗法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及证候积分,运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过程中观察组、对照组各脱落两例,共纳入有效病例62例。2.组内比较,VAS评分、证候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两组均有所降低,JOA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两组均有所升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VAS评分、证候积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JOA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愈显率70.97%,对照组愈显率45.1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87.1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疗法与单纯针刺疗法对于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针药并用疗法较单纯针刺疗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更好。
刘超男[4](2020)在《深刺夹脊穴至神经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深刺夹脊穴至神经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常规针刺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存在的疗效差异,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及为针刺治疗该疾病最佳疗效的深度提供依据,从而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研究采用随机单盲的试验方法,纳入临床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均分为深刺组和常规组两组,其中深刺组进针深度约2.5~3寸,常规组进针深度约为0.5~1寸。选穴主穴为腰夹脊穴,配穴以肾俞、大肠俞、环跳穴、秩边穴、昆仑穴及委中穴等穴位为常用配穴,此外可结合其他具体症状配伍相应穴位。针刺后接入电针治疗20min,一周治疗3次,分别为一、三、五,共治疗4周,分别于入组前、第3次、第6次及第12次治疗结束当日,以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对受试者的疼痛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受试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改善率;填写腰椎功能JOA评分表(JOA),以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自理情况和腰椎功能的改善情况;配合腰椎MRI测量腰部表皮到神经根的距离,以证明深刺夹脊穴至神经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法既安全又有效。本试验所得数据均用Excel表格建库,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分析统计,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选用t检验进行检验,得出结论。结果1比较两组受试者的综合疗效:深刺组基本治愈7例,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常规组基本治愈3例,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2.5%;深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Z=-1.268,P<0.01,差异显着,统计学有意义;2视觉模拟评分(VAS):两组受试者入组前、第3次、第6次及第12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均呈逐次下降的趋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腰椎功能JOA评分:两组受试者入组前、第3次、第6次及第12次治疗后的JOA评分均呈逐次上升的趋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对两组受试者入组前、第3次、第6次及第12次治疗后的均数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着,统计学有意义(P<0.01),说明深刺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疗效。5测量腰部皮肤到神经根的距离为:男:5.60~6.90cm左右;女:5.40~7.00cm左右。结论1针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状况、功能恢复状况和生活质量。2深刺夹脊穴至神经根较常规针刺深度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效果更为显着。3深刺夹脊穴至神经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图4幅;表11个;参92篇。
孟艳[5](2020)在《腰三针联合金骨莲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腰三针联合金骨莲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估腰三针与金骨莲胶囊联合用药的有效性及优越性,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病例来源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院康复科门诊或住院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符合研究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腰三针配合金骨莲胶囊)和对照组(腰三针组),每组3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JOA下腰痛评分表及Mc Gill疼痛评分表中的各项指标,同时评价总体疗效及复发率,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下腰痛评分表中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功能受限度(ADL)等评分均有提高,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亦具有显着差异(P<0.0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 Gill疼痛评分表中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类比疼痛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等评分均有下降,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亦具有显着差异(P<0.01)。(3)总体疗效对比,腰三针组治愈5例,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腰三针联合金骨莲胶囊组治愈7例,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0%,经等级秩和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证型疗效对比:对照组各证型疗效对比,P>0.05,四种证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各证型疗效对比,P>0.05,各证型疗效无显着差异。(5)复发率比较:治疗1个月后,腰三针组5例复发,联合组2例复发。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个月后,腰三针组11例复发,联合组4例复发。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在控制疼痛、改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功能方面均有疗效,但以针药联合组的效果更佳。腰三针联合金骨莲胶囊疗法在提高有效率,减低复发率方面较单用腰三针疗法占优势,且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郝建华,包芸[6](2020)在《中药作用于AMPK信号通路降糖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研究证实多种药物通过AMPK信号通路来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中医药学一直被视为中国的传统医学,至今有多种方药及方剂在医治糖尿病的过程中发挥着本身独特作用,利用中药联合西药如二甲双胍等一些降糖药物可以针对不同的糖尿病证型进行一对一的治疗,使降糖效果更加彻底,近些年来研究中药降糖机制多从体内多种AMPK信号通路方向进行研究,通过这些信号通路来阐释中药的降糖机制,中药单味有效成分、中药复方制剂都可通过这一途径发挥降糖作用。
许玫[7](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通过本次回顾性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适应病症,适用人群,方药的安全剂量使用,为今后国内外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精准和更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历代医家的方论,海内外的实验室研究和近现代的临床应用报道,以及药物的研究和其方证鉴别。并收集纳入古代医案22例,近现代医案672例,火神派医案76例,黄煌教授医案118例,日本医案13例,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剂量和加味合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研究。统计分析“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病症”,归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安全应用指征。结果:(1)麻黄附子细辛汤安全应用的人群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多见体形健壮偏胖,面色黄暗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疲倦貌,面油,面浮肿,眼圈黑,口唇红,毛发浓密等特征。病人常见精神极度疲倦,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抑郁或焦虑烦躁神态,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并有明显恶寒怕冷,流清涕,口不渴不欲饮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和脉沉细或微,脉沉紧。腹诊见腹部压痛和腹厚软。(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病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五官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及外感发热性疾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耳聋,牙痛,支气管哮喘,肺炎,三叉神经痛,嗜睡症,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无汗症,痤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滑精,遗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闭经,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肾病,血栓性脉管炎,乳腺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外感发热等。典型症状指征包括怕冷,发热,无汗,浮肿,乏力,嗜睡,情绪低沉,哈欠多,咳喘,胸闷,心动过缓,心悸,身痛,头痛,流清涕,耳聋耳鸣,牙痛,流涎,口不渴,音哑,咽喉不利,食欲不振,皮肤瘙痒干燥,肢体痛痹,肢体颤抖,下肢浮肿无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月经错后,痛经,不举等症状。结论:通过对几大类医案的统计,特别是黄煌教授医案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特点,主治病症和如何安全有效应用的客观指征。
王悦[8](2019)在《三维五法治疗阳虚体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三维五法治疗阳虚体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本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60例阳虚体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三维五法组)与对照组(单一针刺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刮痧、拔罐、针刺、艾灸、中药疗法,刮痧、拔罐疗法作用于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经筋及足少阴肾经经筋,针刺取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的双侧背俞穴(病变节段及其上下节段对应的3对背俞穴)、肾俞穴,患侧环跳穴、委中穴、悬钟穴、昆仑穴,留针30min,在督脉和上述背俞穴予以艾灸,共10min,并配以脊痛消胶囊,一次8粒,日三次口服;对照组予以单一针刺,选穴同治疗组,留针30min,两组均连续治疗7天。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JOA下腰痛分数、阳虚质转化分数及治疗后的总体疗效,评定患者疼痛程度、临床症状及体征、阳虚体质的改善情况。结果:1.两组VAS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对比,VAS评分均降低,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2.两组JOA下腰痛分数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JOA评分均升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3.两组阳虚质转化分数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阳虚质转化分数均下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阳虚质转化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4.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维五法与单一针刺对于治疗阳虚体质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一定疗效,三维五法在短期内的总体治疗效果更加显着。2.在缓解疼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阳虚质三方面,两种方法均有一定疗效,但三维五法疗效更加明显。
刘康[9](2019)在《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与常规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的疗效差异以及其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浦东新区中医医院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骨伤科门诊收治且符合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根据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一组应用上字灸穴上艾灸结合手法治疗,另一组行手法治疗予以对照。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都进行评估,期间设定时间进行随访,详细记录各项指标。评价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下腰痛临床症状(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分,采用安全性级别评估其安全性。最终总有效病例为77例艾灸手法组38例,纯手法对照组39例。根据各评价分值作出准确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腰椎疼痛缓解轻重、治疗疗效、安全性等。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治疗前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艾灸手法组与纯手法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在2周、4周、12周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且艾灸手法组2周、4周、12周VAS评分均低于纯手法对照组;(3)JOA评分艾灸手法组与纯手法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在2周、4周、12周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ODI评分艾灸手法组与纯手法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在2周、4周、12周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自身前后比较,第2周、第4周、第12周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且VAS值均降低;(6)艾灸手法组、纯手法对照组患者的JOA评分自身前后比较,除对照组第2周自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时间点各组自身治疗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JOA值均升高;(7)艾灸手法组、纯手法对照组患者的ODI评分自身前后比较,第2周、第4周、第12周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且ODI值均降低;(8)VAS评分两组都成逐渐下降的趋势,且艾灸手法组下降明显大于纯手法对照组;JOA评分两组都成升高趋势,升高趋势基本一致;ODI评分两组成逐渐下降的趋势,且艾灸手法组下降明显大于纯手法对照组;(9)艾灸手法组与纯手法对照组第12周总疗效评定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艾灸手法组总疗效高于纯手法对照组;(10)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的结果基本一致,安全评价主要为1、2级,属于比较安全的治疗方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患者采用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的方式可以获取较理想的效果,艾灸手法组疗效优于纯手法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艾灸手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有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大力推广。
林爽[10](2019)在《员利针结合刺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在当今社会逐渐成为一种年轻化职业病,严重影响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手术治疗不能被大部分人所接受,需探究一种更为适合当今快节奏社会的保守治疗方法。本课题研究通过探讨员利针结合刺血治疗LDH的临床疗效,对比员利针结合刺血治疗LDH与普通针刺结合刺血治疗LDH的疗效差异,为员利针结合刺血治疗提供临床操作规范依据,为临床治疗LDH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方法:本次研究将入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0人,被随机的分为每组各30人,共有2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员利针结合刺血进行治疗,每周针刺两次,第一天和第四天治疗,1个疗程持续1周,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为普通针刺结合刺血治疗,频率为隔日针刺一次。1个疗程持续1周,连续治疗2个疗程。运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治疗前、治疗一疗程后及治疗后的JOA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别来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结果:1.第一疗程治疗后,两组的腰椎功能改善(JOA评分)和疼痛程度改善(VAS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有差异明显(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在治疗LDH上均有疗效。两组间对比,差异亦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员利针结合刺血治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期结果(即第一疗程JOA评分后)的差值比较显示,治疗组对腰椎功能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员利针结合刺血疗法不仅治疗效果也优于普通针刺结合刺血组,而且起效时间快。2.两组全疗程治疗后,腰椎功能改善(JOA评分)和疼痛程度改善(VAS评分)的结果显示:员利针结合刺血组和普通针刺结合刺血组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均有疗效,但是员利针结合刺血组优于普通针刺结合刺血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3.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30例病例中,治愈5例,显效22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病例中,治愈0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经秩和检验Z=-3.545,P=0.000<0.05,两组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来说疗效更为优越,且在早期改善腰椎功能方面,治疗组疗法具有明显优势。结论:员利针结合刺血和普通针刺结合刺血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以及JOA评分的结果显示,两种疗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腰椎功能和缓解疼痛,通过分析两组在治疗一疗程后的JOA评分差值的差异可知,员利针结合刺血组的起效时间快,在腰椎功能的改善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结合刺血组。治疗组因其针刺刺激量大,每周仅治疗2次,相比较于对照组来讲,患者所需的时间成本较少,且疗效显着,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本次研究表明,员利针结合刺血疗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在治疗LDH方面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二、中药内外并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内外并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6例(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及基于细胞自噬影响重吸收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综述一 中医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历史沿革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论治 |
4 中药选方、用药规律总结 |
5 中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运用 |
6 展望 |
综述二 细胞自噬分子机制及其对椎间盘细胞影响的研究 |
1 细胞自噬的概述 |
2 细胞自噬的发生过程及分子机制 |
3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概述 |
4 细胞自噬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
5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中药复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性评价、用药规律分析及其与益气活血方的组方比较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技术路线图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资料提取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特征 |
2.3 纳入文献质量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中药复方用药频次及分类频数表 |
2.6 基于纳入文献分析益气活血方 |
3 讨论 |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药治疗概况 |
3.2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3 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
3.4 纳入文献药物分析 |
3.5 益气活血方处方及药物分析 |
4 总结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随访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结果 |
2.3 影像结果 |
2.4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重吸收现象的机制探讨 |
3.2 益气活血方中药保守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
3.3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预后及影像学转归 |
4 总结 |
5 展望 |
第四章 实验研究 基于细胞自噬研究益气活血方对破裂型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大鼠模型的作用机理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益气活血方的成分及含量分析 |
2.2 模型一 基于细胞自噬研究益气活血方促进大鼠破裂型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作用机理 |
2.3 模型二 基于细胞自噬研究益气活血方抑制大鼠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理 |
3 讨论 |
3.1 益气活血方抑制腰椎间盘退变 |
3.2 益气活血方促进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 |
4 总结 |
5 展望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强肾通督”针法联合腰椎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资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 |
附录 B: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表 |
附录 C: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针药并用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随机方法 |
(三)设盲方法 |
(四)治疗方法 |
(五)观察指标 |
(六)疗效评价 |
(七)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 |
(八)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治疗前分析比较 |
(三)治疗前后分析比较 |
(四)治疗后分析比较 |
(五)临床疗效比较 |
(六)安全性、依从性分析 |
讨论 |
一、中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
三、治疗机理探讨 |
(一)针刺及取穴 |
(二)选方用药 |
(三)针药并用的优势 |
(四)结果分析 |
(五)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10年中医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4)深刺夹脊穴至神经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方案 |
1.1.1 研究目标 |
1.1.2 研究内容 |
1.1.3 研究方法 |
1.1.4 试验方案 |
1.1.5 观察指标 |
1.1.6 疗效评定标准 |
1.1.7 安全性观察 |
1.1.8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分析 |
1.2.2 皮肤表面到神经根的距离 |
1.2.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1.3 讨论 |
1.3.1 选题依据 |
1.3.2 中医学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据 |
1.3.3 现代医学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据 |
1.3.4 深刺夹脊穴至神经根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1.3.5 疗效评定 |
1.3.6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分析 |
1.4 小结 |
1.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2.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1.1 病名的认识 |
2.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3 证型的认识 |
2.1.4 治疗方法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2.1 病因病理 |
2.2.2 发病机制 |
2.2.3 病理分型和分期 |
2.2.4 症状和体征 |
2.2.5 影像学及其他检查 |
2.2.6 治疗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表 |
附录 B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附录 C 腰椎功能JOA评分表(JOA)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腰三针联合金骨莲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章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LDH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
2 西医对LDH的认识 |
2.1 LDH的病因 |
2.2 LDH的发病机制 |
2.3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
第2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器材与药物 |
2.3 治疗方法 |
2.4 常见不良事件处理 |
2.5 观察项目及指标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JOA下腰痛评分表各项指标比较 |
3.3 简化McGill疼痛量表各项指标比较 |
3.4 总体疗效比较 |
3.5 证型疗效比较 |
3.6 复发率对比 |
3.7 依从性及安全性评估 |
第3章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腰三针治疗LDH的依据 |
3 金骨莲胶囊主要药物释义及现代药理研究 |
4 量表选择 |
5 结果分析 |
6 LDH的调护预防 |
7 创新性 |
8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6)中药作用于AMPK信号通路降糖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MPK的降糖机制 |
2 以AMPK信号通路为靶点来研究中药降糖机制 |
2.1 大黄素 |
2.2 黄连素 |
2.3 黄芪多糖 |
2.4 红景天苷 |
2.5 姜黄素 |
2.6 降糖消渴颗粒 |
2.7 降糖三黄片 |
2.8 生脉饮 |
3 结语 |
(7)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概论 |
1. 文献研究背景 |
1.1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
1.2 少阴病论述 |
2. 国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
2.1 国内现代药理研究 |
2.2 国内临床研究与应用 |
3. 日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
3.1 日本医家方论 |
3.2 日本现代药理研究 |
3.3 日本临床研究与应用 |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研究 |
4.1 麻黄 |
4.2 附子 |
4.3 细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文献收集与纳入标准 |
1.1 文献收集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2. 资料收集项目 |
3. 资料整理 |
4. 统计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1.1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1.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1.3 症状统计分析 |
1.4 舌象统计分析 |
1.5 脉象统计分析 |
2. 国内近现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
2.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2.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2.4 症状统计分析 |
2.5 体征统计分析 |
2.6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
2.7 近现代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
2.8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
3. 火神派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
3.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3.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3.4 症状统计分析 |
3.5 体征统计分析 |
3.6 火神派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
3.7 火神派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
3.8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 |
4.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4.3 症状统计分析 |
4.4 体征(舌象、脉象、腹诊)统计分析 |
4.5 黄煌教授医案麻黄、附子、细辛应用剂量统计 |
4.6 原方、加味、合方统计分析 |
4.7 服用方法与煎煮 |
5. 日本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性别与年龄比例与统计分析 |
5.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5.3 症状统计分析 |
5.4 舌象统计分析 |
5.5 脉象统计分析 |
5.6 腹诊统计 |
第四章: 讨论 |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1.1 方论 |
1.2 方证的概念 |
1.3 “方-病-人”思维模式 |
2.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分析 |
2.1 中医病机分析 |
2.2 方证病机分析 |
2.3 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
3.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总结 |
3.1 主治疾病 |
3.2 症状指证 |
3.3 体征指征 |
3.4 适用人群 |
3.5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和注意事项 |
3.6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分析 |
3.7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点 |
3.8 黄煌教授经验介绍 |
4. 类方方证鉴别 |
4.1 麻黄附子甘草汤 |
4.2 麻黄附子汤 |
4.3 麻黄汤 |
4.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
4.5 附子汤 |
4.6 桂枝加附子汤 |
4.7 大黄附子汤 |
4.8 桂枝芍药知母汤 |
4.9 四逆汤 |
4.10 真武汤 |
5.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
5.1 如何安全和有效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
5.2 掌握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的药性,安全剂量应用 |
5.3 注意事项 |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海外的实际应用和规管 |
7. 结论 |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7.4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医案名称规范 |
附录2 古代医案摘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三维五法治疗阳虚体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体质的关系 |
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经脉、经筋、脏腑的关系 |
4 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 |
5 三维五法的作用关系 |
6 观察指标和临床结果分析 |
7 研究不足之处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9)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疾病介绍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型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终止试验标准 |
1.7 退出标准 |
1.8 剔除标准 |
1.9 病例脱落定义与处理 |
1.9.1 脱落的定义 |
1.9.2 脱落的原因分析 |
1.9.3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方法 |
2.3 治疗方法及疗程 |
2.3.1 艾灸手法组 |
2.3.2 纯手法对照组 |
3 疗效观察 |
3.1 疼痛问卷(VAS)评分 |
3.2 JOA治疗前后比较评分 |
3.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分表 |
3.4 总疗效评定标准 |
3.5 不良事件 |
3.5.1 不良事件分级 |
3.5.2 不良事件的相关规定 |
3.6 受试者依从性 |
3.7 随访时间 |
3.8 资料分析和统计处理方法 |
4 研究流程图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基线资料比较 |
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 |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3 两组患者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
1.3.1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
1.3.2 腰痛疾患疗效评分(JOA) |
1.3.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
2 两组患者治疗后统计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 |
2.1.1 腰痛VAS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
2.1.2 JOA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
2.1.3 ODI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
2.2.1 腰痛VAS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
2.2.2 JOA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
2.2.3 ODI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
2.3 两组患者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
2.3.1 腰痛VAS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
2.3.2 JOA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
2.3.3 ODI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
2.4 两组患者变化趋势比较 |
3 总疗效判定 |
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和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机理认识 |
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和研究 |
2.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学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3.1 病因病机 |
3.2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分析及治疗原则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
5 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寒湿型腰突症的理论探讨 |
5.1 经络理论 |
5.2 取穴机理 |
5.3 艾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研究 |
5.3.1 艾灸治疗的认识 |
5.3.2 艾灸治疗的机理 |
5.4 推拿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研究 |
5.4.1 推拿手法治疗的认识 |
5.4.2 推拿手法治疗的机理 |
6 本研究的临床疗效和机理分析 |
6.1 临床疗效 |
6.1.1 基线评价 |
6.1.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分析 |
6.1.3 两组患者治疗后自身对照比较结果分析 |
6.1.4 总体疗效结果分析 |
6.1.5 安全性结果分析 |
6.2 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寒湿型腰突症的方法机理 |
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7.1 存在的问题 |
7.2 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已公开发表论文 |
(10)员利针结合刺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1.1.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2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
1.1.3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分型 |
1.2 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1.2.1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2.2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
1.2.3 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分型 |
1.3 中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1.3.1 中药治疗 |
1.3.2 针灸治疗 |
1.3.3 推拿治疗 |
1.3.4 综合治疗 |
1.3.5 西医非手术治疗 |
1.3.6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4 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病例选择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案 |
2.3 针刺不良反应的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记录 |
2.8 研究结果 |
2.8.1 入组情况 |
2.8.2 病情可比性分析 |
2.8.3 观测资料的比较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3.1 研究结果分析 |
3.1.1 基本资料比较 |
3.1.2 JOA、VAS评分比较 |
3.1.3 临床疗效比较 |
3.1.4 安全性分析 |
3.2 选题依据 |
3.2.1 关于员利针 |
3.2.2 关于刺血疗法 |
3.3 选穴依据 |
3.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四、中药内外并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及基于细胞自噬影响重吸收的机制研究[D]. 戴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强肾通督”针法联合腰椎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D]. 杨国富.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针药并用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刘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深刺夹脊穴至神经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超男.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腰三针联合金骨莲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孟艳.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6]中药作用于AMPK信号通路降糖机制研究进展[J]. 郝建华,包芸. 亚太传统医药, 2020(03)
- [7]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D]. 许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三维五法治疗阳虚体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临床疗效研究[D]. 刘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员利针结合刺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林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