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貌恢复论文-何文军,郑孟林,费李莹,吴爱成,杨彤远

古地貌恢复论文-何文军,郑孟林,费李莹,吴爱成,杨彤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地貌恢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地貌,构造沉降,地层真厚度,趋势校正

古地貌恢复论文文献综述

何文军,郑孟林,费李莹,吴爱成,杨彤远[1](2019)在《陆相坳陷盆地边缘沉积区古地貌恢复: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叁迭系百口泉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用的古地貌恢复方法侧重于利用地层厚度反映古地貌形态,而忽略沉积前由于盆地差异沉降导致地层厚度反映古地貌的不准确性。笔者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叁迭系百口泉组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为例,提出一种沉积趋势校正的新方法。百口泉组沉积前为一种陆缘剥蚀区—过渡区—沉积区背景下的冲积扇—扇叁角洲陆—湖相逐渐过渡的沉积体系,以地层厚度反映的古地貌形态能较好地刻画湖盆水下部分,较难合理地刻画陆上的古地貌特征。结合研究区资料情况,优选残余厚度法和地震层拉平法开展古地貌恢复工作。首先获取叁迭系百口泉组地层真厚度,经过压实、古水深校正之后,对陆上部分的古地貌进行沉积趋势校正。校正后的古地貌较前人研究结果更加合理,对准噶尔陆相坳陷盆地的复杂源-汇沉积体系分析的指导更加准确。(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逍,王静,金大权,陈海涌,段新国[2](2019)在《奥陶系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区41-33区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苏东41-33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的北部南缘,长期沉积间断的风化壳不整合面形成复杂的岩溶古地貌,属苏里格气田东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气藏的重要勘探区。研究基于钻井、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综合运用地球物理法、残厚法和印模法,优选本溪组顶9号煤层和马家沟组马五5灰岩为标志层,深入探讨古地貌单元的恢复依据和划分标准,精细恢复岩溶古地貌形态,并明确岩溶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苏东41-33区块整体处于二级地貌单元岩溶斜坡之上,奥陶系古风化壳上下地层厚度可划分出上薄下薄、上薄下厚、上厚下薄等5种组合类型,细分古坡地、残丘和沟槽3个叁级地貌单元;古地貌总体趋势走向为北高南低,出露层位展布由马五4过渡到马五1。中南部发育连片残丘,北部见小型零星残丘,恢复厚度低于15m,残留厚度超过85m;北部发育2条侵蚀沟槽带,充填厚度大于20m,残留厚度小于45m;古坡地分布范围广泛,周围被古残丘与沟槽所分割,残留厚度介于45m~85m之间,恢复厚度大于10m。古地貌类型对风化壳气藏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岩溶残丘及残丘边缘带的古坡地储层迭合厚度增大,溶蚀孔洞充填程度低,主力含气层保存完整且连通性较好,是寻找高产井的目标区,而岩溶古沟槽相对不利于天然气富集,所钻遇气井多为低产或无产能。(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期刊2019年03期)

程光锁,于学峰,杨斌,胡戈,李兆营[3](2019)在《利用水系沉积物高程定量恢复古地貌的技术方法——以鲁西白彦地区白彦砾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分析了构造抬升对水系和地形的影响和恢复,以从古生代灰岩围岩中大面积但零星出露的岩溶砾岩点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古水系和地形地貌恢复和反演做出了新的尝试。在收集资料和实测的基础上,尝试性探讨了利用稳定水体参照物高程反演抬升高度以及邻区山峰点的古高程、古水系,恢复区域上古地形地貌的技术方法。并以白彦地区为例,通过白彦岩溶砾岩的分布、产状、金刚石矿物含量、岩性等地质特征,恢复白彦地区古地形线、古水系位置和流向等古地理地貌,指出在白彦期时代,该区总体发育4个水系,邹城市大石墙水系、枣庄水系、平邑水系、费县水系,水系中金刚石含量较为丰富的砾岩点大多分布在凤凰山隆起中心,其中在平邑水系推测存在一个山地峡谷中的古湖泊。认为蒙山凸起中已知的常马庄地区的金伯利岩脉所含有金刚石可能主要供应平邑区水系,其他3个地区水系的金刚石可能来源于凤凰山及其东部隆起剥蚀地区。(本文来源于《山东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09期)

张春林,李剑,陈鑫,吴庆超[4](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盐下古地貌恢复及其对滩体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地貌是控制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盐下滩体发育的重要因素,寻找滩体发育带具有重要的勘探意义。运用印模法与沉积学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残余厚度求取、压实恢复、沉积微相校正等步骤,恢复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盐下马五5亚段沉积前的古地貌特征,据此分析古地貌对研究区滩体的沉积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古地貌特征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内部呈现隆洼相间的微古地貌沉积格局。岩心观察与薄片鉴定表明马五6亚段的内碎屑滩形成于碳酸盐岩台地内部的古地貌高部位,而膏盐岩发育于碳酸盐岩台地内部的古地貌低洼部位。(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侯林君,陈洪德,罗林军,张成弓,赵俊兴[5](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恢复及其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控制着后期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与古地理展布。通过野外剖面、岩芯分析、测井数据等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选取寒武纪SS1最大海泛面(徐庄组沉积晚期地层)为标志层,通过残余厚度印模法,并结合古地质图分析,对研究区前寒武纪进行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前寒武纪沉积背景、构造格局及物源方向。总体上,前寒武纪鄂尔多斯盆地南、北濒临秦祁海和兴蒙海,东、西被贺兰和晋豫陕坳拉槽所夹持,古地貌东北高、西南低,受秦祁海影响最大,可将其划分为3个古构造地貌单元:高地剥蚀区、受古构造控制形成的坳陷区以及处于剥蚀与沉积过渡地带的斜坡阶地区。通过研究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与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分布认为,拉张活动背景下的坳陷带以及斜坡带是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块,前寒武纪古地貌格局影响了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与分布。恢复古地貌形态对于揭示物源供给,研究沉积物搬运、平面和纵向展布特征,探究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以及进一步揭示生储盖组合和分布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白光辉[6](2019)在《开江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储层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江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大部分处于岩溶斜坡带,有利于岩溶储层的发育。而前人对开江地区茅口组的勘探开发工作较少,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根据地震资料及近期在该地区气测显示较好的WT1井及对一些老井的复查,在层位标定和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通过残厚法和印模法恢复该地区的岩溶古地貌,探讨研究区的岩溶古地貌特征,划分古地貌单元;同时利用地质岩性资料、钻井资料和地震响应特征,来识别储层类型,并且分析了研究区茅口组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最后通过提取相干、曲率和振幅等地震属性,结合岩溶古地貌特征,裂缝预测和油气检测等开展储层平面展布预测,确定岩溶储层的有利发育区。取得的成果如下:研究区大部分处于岩溶斜坡部位,可划分为残丘、斜坡、浅洼叁种岩溶微古地貌单元,且气测显示较好的井位于岩溶斜坡带残丘-浅洼之间,该区域古水流发育,溶蚀作用强烈,有利于表生岩溶储层发育。开江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主要为风化壳型,储集空间类型为裂缝孔洞型,且檀木场地区储层主要分布在茅二段顶部,五百梯西地区储层分布在茅二段中部。研究区茅口组储层发育主要受岩溶古地貌控制,早期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使得岩溶作用更加强烈,这种岩溶作用是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加里东期形成的深大断裂,使岩浆热液沿深大断裂横向对茅口组储层进行改造,这种热液溶蚀作用成为茅口组储层发育的次控因素。研究区储层Ⅰ类有利区位于岩溶斜坡古水流发育地区,裂缝发育较好,且含油气性较好,Ⅱ类有利区处于热液溶蚀改造的区域,裂缝比较发育,油气较为富集。(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9-06-20)

刘永涛,刘池洋,周义军,黄雷,毕明波[7](2019)在《双界面地震层拉平的古地貌恢复技术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落实古地貌形态、研究古地貌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提出一种利用双界面地震层拉平技术恢复生烃关键期的古地貌的新方法,主要步骤有:①判断地震层拉平技术的适用性,确定生烃关键期和填平补齐结束期对应的地震拉平层位;②先拉平生烃关键期对应的地震反射层位,去除后期构造变形对古地貌形态的影响,计算拉平层至古地貌填平补齐结束期对应的层位之间的地层厚度;③再拉平填平补齐结束期对应的地震反射层位,恢复该时期的古地貌形态,计算该拉平层与不整合面(古地貌)之间的地层厚度;④将以上两次计算的地层厚度值相加,即为生烃关键期时的古地貌形态。应用该方法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中部前侏罗纪的古地貌形态,提高了古地貌恢复的精度;同时,指明了该区侏罗系成藏规律,即古地貌填平补齐结束期层位相对宽缓的构造形态控制了石油运移的方向,古地貌的局部隆起是石油成藏的有利部位。该方法将对类似区古地貌研究起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9年03期)

张晨,李进步,陈存良,刘治恒,张园园[8](2019)在《苏里格东南区古地貌恢复及其与气水分布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运用沉积古地质分析法、印模法、残厚法等,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南区前石炭纪岩溶微地貌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生产数据对其气水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发现研究区奥陶纪末岩溶古地貌形态表现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发育2类二级古地貌单元和9类叁级古地貌单元,其中岩溶斜坡为主体地貌单元,主要发育上斜坡、下斜坡、一级残丘和二级残丘,局部发育古洼地和古沟槽;研究区马家沟组上组合气水分布主要表现为西北部、东部及东南部地区富气,中西部地区富水的特征。结果表明:综合以本溪组顶部8~#煤层为上基准面的石炭系印膜厚度、以K_3标志层为下基准面的残余厚度及其各自与平均厚度间的相对差值,可对研究区岩溶微地貌进行有效刻画;古残丘及上斜坡地区是有利天然气富集高产区;水层、气水同产层因受燕山期地层翘倾影响,多分布于研究区中西部古岩溶上斜坡地区;古洼地、古沟槽溶蚀淋滤作用较弱,虽不利于天然气富集,但仍有少量低产气井分布。(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左丽群[9](2019)在《古地貌恢复方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地貌形态控制着沉积相类型和展布,从而控制油气藏的生储盖组合,因此,古地貌的准确恢复对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法、双界面法、回剥和填平补齐法、构造沉积模拟法和沉积期微幅度古地貌推算法对古地貌恢复方法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小区域内可利用双界面法进行古地貌恢复,对于构造运动强烈地区,应采用构造沉积模拟法,而针对一些微幅构造地区,沉积期微幅度古地貌推算法能较为准确地恢复古地貌。(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龚洪林,姚清洲,敬兵[10](2019)在《一种精细古地貌恢复方法——以塔中西部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潜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塔中西部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广泛分布,已探明了大型岩溶凝析气田,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建产区之一。为了分析古地貌对下奥陶统鹰山组风化壳岩溶储层分布的影响与控制规律,有必要精细恢复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潜山古地貌。分析了比较常用的地球物理法、印模法、残厚法、沉积学方法、层序地层法、层拉平法、计算机模拟法七种古地貌恢复方法优点和缺点,提出了等时层序厚度比较法新的古地貌恢复方法。该方法首先对鹰山组顶部不整合面的上伏地层进行精细等时层序对比,然后通过比较不整合面之上等时层序的厚度变化,确定相应的古高程控制点,以地震精细构造解释不整合层面作为约束条件,恢复了塔中西部奥陶系鹰山组潜山的古地貌。鹰山组顶面不整合的古地貌特征总体表现为北西高南东低,但较为平缓,是一个顶部具有准平原化特征的碳酸盐岩岛屿,古地貌格局与现今构造具有一定的形态继承性,新的古地貌恢复方法克服了其它方法常会歪曲微地貌形态的不足。(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天然气》期刊2019年01期)

古地貌恢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苏东41-33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的北部南缘,长期沉积间断的风化壳不整合面形成复杂的岩溶古地貌,属苏里格气田东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气藏的重要勘探区。研究基于钻井、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综合运用地球物理法、残厚法和印模法,优选本溪组顶9号煤层和马家沟组马五5灰岩为标志层,深入探讨古地貌单元的恢复依据和划分标准,精细恢复岩溶古地貌形态,并明确岩溶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苏东41-33区块整体处于二级地貌单元岩溶斜坡之上,奥陶系古风化壳上下地层厚度可划分出上薄下薄、上薄下厚、上厚下薄等5种组合类型,细分古坡地、残丘和沟槽3个叁级地貌单元;古地貌总体趋势走向为北高南低,出露层位展布由马五4过渡到马五1。中南部发育连片残丘,北部见小型零星残丘,恢复厚度低于15m,残留厚度超过85m;北部发育2条侵蚀沟槽带,充填厚度大于20m,残留厚度小于45m;古坡地分布范围广泛,周围被古残丘与沟槽所分割,残留厚度介于45m~85m之间,恢复厚度大于10m。古地貌类型对风化壳气藏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岩溶残丘及残丘边缘带的古坡地储层迭合厚度增大,溶蚀孔洞充填程度低,主力含气层保存完整且连通性较好,是寻找高产井的目标区,而岩溶古沟槽相对不利于天然气富集,所钻遇气井多为低产或无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地貌恢复论文参考文献

[1].何文军,郑孟林,费李莹,吴爱成,杨彤远.陆相坳陷盆地边缘沉积区古地貌恢复: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叁迭系百口泉组为例[J].古地理学报.2019

[2].刘逍,王静,金大权,陈海涌,段新国.奥陶系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区41-33区块为例[J].矿物岩石.2019

[3].程光锁,于学峰,杨斌,胡戈,李兆营.利用水系沉积物高程定量恢复古地貌的技术方法——以鲁西白彦地区白彦砾岩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9

[4].张春林,李剑,陈鑫,吴庆超.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盐下古地貌恢复及其对滩体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5].侯林君,陈洪德,罗林军,张成弓,赵俊兴.鄂尔多斯盆地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恢复及其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9

[6].白光辉.开江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储层预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

[7].刘永涛,刘池洋,周义军,黄雷,毕明波.双界面地震层拉平的古地貌恢复技术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为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9

[8].张晨,李进步,陈存良,刘治恒,张园园.苏里格东南区古地貌恢复及其与气水分布关系[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

[9].左丽群.古地貌恢复方法综述[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9

[10].龚洪林,姚清洲,敬兵.一种精细古地貌恢复方法——以塔中西部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潜山为例[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9

标签:;  ;  ;  ;  

古地貌恢复论文-何文军,郑孟林,费李莹,吴爱成,杨彤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