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烷基酰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烷基,疏水,酰胺,缔合,烷基化,丁基,甲酰胺。
二烷基酰胺论文文献综述
孙潇慧,李新玲,霍胜楠,翟清燕,王骏[1](2019)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及国内外蜂蜜掺伪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蜂蜜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在利益的驱使下,市场上出现大量劣质蜂蜜,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掺假现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针对蜂蜜掺假手段的提高,现有标准无法满足检测的需求,如何分辨天然蜂蜜和假蜂蜜,成为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兲心的共同话题。本文介绍了蜂蜜的概况,对国内外蜂蜜掺伪鉴别技术(碳同位素鉴定、高效液相色谱、中/近红外光谱)迚行概述,幵分析了各种方法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以期在探索蜂蜜在蛋白质水平上的掺伪行为,规范蜂蜜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为今后蜂蜜产品掺假鉴别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赵辉,朱孝云,胡小霞,刘延革,唐春雷[2](2019)在《N,N-二甲基甲酰胺二烷基缩醛对含N—H化合物的N-烷基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N-二甲基甲酰胺二烷基缩醛为烷基来源,实现了不同的含N—H化合物N-烷基化反应.通过研究溶剂、温度、反应时间、N,N-二甲基甲酰胺二烷基缩醛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获得了最优的反应条件,然后考察不同N,N-二甲基甲酰胺二烷基缩醛对底物烷基化能力的影响.该反应具有原料简单易得、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底物普适性较好和无金属参与等优点.(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2期)
倪庆婷,张国华,王雅珍,傅瑜[3](2017)在《乙二酰胺琥珀酸十二烷基糖苷酯磺酸钠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煤矿区开采沉陷损害定量化评价系统尚未完全统一,计算方法繁琐费时等。针对这些问题,该软件以Visual Basic 6.0为开发工具,化简了开采沉陷损害定量化计算的步骤。(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7年31期)
徐赛玉[4](2017)在《KI催化的N,N-二烷基酰胺作为烷基化试剂的嘌呤N9位的烷基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苷类物质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它们大都具有巨大的生物学和药理学价值,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感染、癌症、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因此,一直以来,核苷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都是有机化学中的热点领域。嘌呤核苷类化合物的传统合成方法通常有:烷基化反应、迈克尔加成、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以及光延反应等。这些传统的合成方法通常需要对底物进行预活化,并且面临着区域选择性不高、底物范围有限等问题,进一步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C-H的直接官能团化因其高原子经济性和简单高效的特点在有机合成领域备受瞩目。其中杂原子sp3 C-H键的直接官能团化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被广泛应用于C-C、C-N、C-O和C-S键的构筑,与此同时,也为嘌呤核苷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本课题在无过渡金属参与的条件下,以N,N-二烷基酰胺作为烷基化试剂,通过sp3 C-H键的直接官能团化,避免了底物的预活化,从而直接实现嘌呤类化合物9位N-H和氮原子邻位sp3 C-H键的氧化脱氢偶联反应,高选择性的得到了一系列无环嘌呤核苷类似物。本课题先以6-甲氧基嘌呤和N,N-二烷基酰胺为模型,探索出了反应的最优条件:在KI(10 mol%)/TBHP(2.0 equiv)的催化条件下,不使用其它溶剂,100℃的反应温度下在空气氛围中反应10 h。该反应的底物适用性强:对嘌呤底物来讲,嘌呤环上C2位或C6位的取代基电子效应不明显,能够兼容多种吸电子基团和给电子基团;对烷基酰胺类底物来讲,多种N,N-二烷基酰胺甚至包括NMP都可以顺利的与嘌呤类化合物发生反应以中等至良好的产率得到目标产物。为了确定目标产物的结构,我们对其进行1H NMR、13C NMR和HR-MS等表征,并且通过HMBC表征确定了烷基化反应发生在N9位而不是N7位。另外,本课题还对该反应的机理进行探索,通过控制实验证明反应过程中涉及自由基中间体。最终,结合前人报道提出了一个经历亚胺离子中间体的反应历程。该反应无需使用有机金属试剂,通过活化氮原子邻位sp3 C-H键,以简单易得的烷基酰胺作为烷基化试剂,避免底物预活化,为无环嘌呤核苷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简单、高效的新途径。反应条件温和,多种嘌呤底物和烷基酰胺底物均能以中等至良好的收率高选择性的得到N9位烷基化的嘌呤核苷类似物。(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5-10)
杨全宁,韦兵,卢萍,崔玉[5](2016)在《2-十二烷基-N,N,N',N'-四丁基丙二酰胺与不同水溶液界面张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一种低极性四丁基丙二酰胺类萃取剂:2-十二烷基-N,N,N',N'-四丁基丙二酰胺(TBDMA),并用红外、核磁确证该物质。探究了不同条件下,TBDMA与水溶液的界面张力。实验结果表明:界面张力随着盐酸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随着氢离子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随着氯化钠浓度增大逐渐升高;并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我们给出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6年08期)
石东坡,尹先清,郑延成,陈武,付家新[6](2015)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链烷醇酰胺复配体系中组分含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荧光光谱法和化学分析法测定复配溶液中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链烷醇酰胺的含量。在复配溶液中加入与SDBS等物质的量的β-环糊精,不仅能增强SDBS的荧光强度,还能显着降低烷醇酰胺对SDBS的干扰。采用荧光光谱法测定复配溶液中SDBS的含量,加标回收率在101%~102%之间。又在试样溶液中以硫酸作为催化剂,使其中的链烷醇酰胺水解,反应时间为10h,随后采用化学分析法测定复配溶液中烷醇酰胺含量,加标回收率在98.2%~98.9%之间。(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5年12期)
岳秀,王传义[7](2015)在《十二烷基硫酸钠/两亲性聚丙烯酰胺复合体系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亲改性聚丙烯酰胺HDPG具有一定的表面活性和较高的表观粘度,在油田开采等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通过粘度和乳化实验发现,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其进行复配后,体系表观粘度和形成稳定乳状液的能力均随SDS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而表面张力结果表明SDS与HDPG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使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高于单一体系。随着HDPG浓度的增加,复配体系CMC值和最低表面张力值(γCMC)均逐渐降低,并且γCMC值小于HDPG和SDS单一溶液。此外,HDPG/SDS复配体系在疏水改性玻璃片表面形成亲水基向外的吸附层,使固体表面由亲油性(93°)转变为亲水性(60°),并且复配使用时改变固体润湿性的效率比单一体系要高。本文的研究为拓展HDPG在油田开采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期刊2015-07-17)
梁严[8](2014)在《疏水微嵌段长度对微嵌段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相互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疏水缔合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组成的二元体系在叁次采油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然而,控制聚/表体系在一个适当的范围是其在应用中的关键点,这样才能保证体系具有良好的注入性、溶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等。因此,本文从缔合效应、表面活性剂结合量及油-水界面性能方面考察了微嵌段长度对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寻求聚/表应用中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加量及聚合物的最佳微嵌段长度的匹配,为聚/表二元体系提供基础理论指导。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建立低碳醇调节疏水微嵌段长度机制,以少量(0.5 mo1%)可聚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C16DMAAC)为疏水单体与亲水单体丙烯酰胺在复合引发剂30℃下引发,通过自由基共聚合后水解法合成得到五种不同微嵌段长度的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MBHAPs)。红外光谱图(FT-IR),核磁共振波谱图(1HNMR)表征了聚合物结构,证实了聚合物中疏水单体的存在;离子滴定法确定聚合物中疏水单体含量几乎相同;在甲酰胺配合NaC1消除缔合作用并屏蔽聚电解质效应的条件下,测定聚合物的参考粘均分子量,结果表明聚合物的分子量几乎相同。综合各结果证实模型聚合物具有除微嵌段差异以外的一致性,即确实存在微嵌段的差异性。其次,通过流变性测试研究了MBHAPs的自缔合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微嵌段长度的增加,MBHAPs的自缔合效应逐渐增强,说明嵌段越长形成分子间缔合的程度越明显,能够形成更大的物理交联网络的能力越强,对溶液结构粘度贡献越大。结合流变性测试与稳态荧光光谱法研究了MBHAPs/SDS体系的缔合效应,体系在不同溶液区域的降粘或增粘幅度表明,微嵌段长度越长,体系所表现出的缔合效应越强,在聚合物浓度较低时降粘幅度较小,在聚合物浓度较高时增粘幅度较大;随微嵌段长度增加,体系13/Ii值、Ie/Im值和极值峰的宽度都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SDS促进聚合物缔合的效果越明显,所能形成的疏水微区紧密程度越大,体系中能够更早形成大量的疏水微区且最终所能形成的疏水微区数目也是最多的。然而,有趣的是不同MBHAPs/SDS体系在降粘或增粘的整个过程中的粘度或荧光研究中的Ie/Im值都出现了两次明显的增加趋势,即“双峰”现象,这种现象至今还无人报道其产生机理尚不明确,文中猜想可能是阳离子聚合物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间的某种电荷作用引起的,但需要从其它实验进行论证。同时,采用表面张力法和电导法分别测定了纯SDS溶液和MBHAPs/SDS体系中SDS的cmc,通过对两个cmc的差值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得到了体系中SDS的结合量,从而建立了测定聚合物/SDS体系中SDS结合量的可行方法。结果表明随着疏水微嵌段长度增加,聚合物与SDS的结合量减小,当体系中SDS达到饱和结合时,嵌段最短的聚合物一个疏水侧链平均可结合5-10个SDS分子,嵌段最长的可结合1-4个。最后,通过正辛烷-水界面处的Zeta电位分别考察了MBHAPs溶液和MBHAPs/SDS体系的油-水界面性能。结果发现随着MBHAPs浓度的逐渐增加Zeta电位出现了电荷反转现象,随着微嵌段长度的增加,Zeta电位负值减小,电荷反转提前;在叁个不同聚合物特征浓度点下,MBHAPs/SDS体系对Zeta电位的影响呈现了随SDS的加入,Zeta电位绝对值在低且窄的SDS浓度范围内减小并趋于零后在较大SDS浓度范围内逐渐增大的趋势,依然出现了一定的“电荷反转”现象。随着微嵌段长度增加,Zeta电位由未加SDS时较小的正值在加入SDS后很快转变为更大的负值;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在同一SDS浓度呈现负电性阶段,Zeta电位绝对值亦出现增大的现象。出现这些变化与结果的可能机理已经被介绍和讨论。(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4-06-01)
杨百勤,王林,杨健,刘瑾[9](2014)在《N-[γ-(二烷基氨基)烷基]全氟丁基酰胺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全氟丁酸为原料,通过酰化与酰胺化反应合成了新型中间体[C4F7ONH(CH2)n N(CH3)2(n=2或3)](3和4);3或4分别与四种不同碳链长度的溴代烷烃经季铵化反应合成了两类共8个新型的N-[γ-(二烷基氨基)烷基]全氟丁基酰胺类阳离子含氟表面活性剂(6a~6d和7a~7d),其结构经1H NMR表征。表面活性测定结果表明,6和7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在22.251 mN·m-1~33.301 mN·m-1,CMC在37.8 mmol·L-1~49.5 mmol·L-1,最小截面积在0.607 nm2~0.626 nm2。(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4年01期)
王筠,刘芳,李全良,许文俭,李铁生[10](2013)在《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十二伯胺和丙烯酸为原料在室温条件下合成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其结构经IR、1H NMR鉴定表征.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溶剂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物料配比对产物产率的影响,从而建立正交实验得出合成N-十六烷基丙烯酰胺的最优工艺条件:以氯仿为溶剂,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4 h,物料配比为1∶1.1时,平均产率达到80%.(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二烷基酰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N,N-二甲基甲酰胺二烷基缩醛为烷基来源,实现了不同的含N—H化合物N-烷基化反应.通过研究溶剂、温度、反应时间、N,N-二甲基甲酰胺二烷基缩醛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获得了最优的反应条件,然后考察不同N,N-二甲基甲酰胺二烷基缩醛对底物烷基化能力的影响.该反应具有原料简单易得、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底物普适性较好和无金属参与等优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烷基酰胺论文参考文献
[1].孙潇慧,李新玲,霍胜楠,翟清燕,王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及国内外蜂蜜掺伪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2].赵辉,朱孝云,胡小霞,刘延革,唐春雷.N,N-二甲基甲酰胺二烷基缩醛对含N—H化合物的N-烷基化反应[J].有机化学.2019
[3].倪庆婷,张国华,王雅珍,傅瑜.乙二酰胺琥珀酸十二烷基糖苷酯磺酸钠的合成[J].化工管理.2017
[4].徐赛玉.KI催化的N,N-二烷基酰胺作为烷基化试剂的嘌呤N9位的烷基化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5].杨全宁,韦兵,卢萍,崔玉.2-十二烷基-N,N,N',N'-四丁基丙二酰胺与不同水溶液界面张力的研究[J].山东化工.2016
[6].石东坡,尹先清,郑延成,陈武,付家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链烷醇酰胺复配体系中组分含量的测定[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5
[7].岳秀,王传义.十二烷基硫酸钠/两亲性聚丙烯酰胺复合体系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2015
[8].梁严.疏水微嵌段长度对微嵌段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相互作用的影响[D].西南石油大学.2014
[9].杨百勤,王林,杨健,刘瑾.N-[γ-(二烷基氨基)烷基]全氟丁基酰胺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J].合成化学.2014
[10].王筠,刘芳,李全良,许文俭,李铁生.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的合成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