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熔炼论文_赵青松,牛晓东,黄幸慰,朱刘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熔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区域,电子束,高纯,相图,陶瓷,气孔,电弧。

区域熔炼论文文献综述

赵青松,牛晓东,黄幸慰,朱刘[1](2019)在《区域熔炼提纯超高纯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区域熔炼生长单晶的方法提纯超高纯锗,采用镀碳膜石英舟为容器,提纯后的锗锭在液氮温度下检测净杂质浓度。实验讨论了区熔次数和保护气氛对提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区熔次数的增加可以明显提高提纯效果,在10~20次的范围内,最佳区熔次数为20次;在氢气氛围下提纯可避免微量氧对提纯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得到更高纯度的锗。实验提纯得到的锗锭净杂质浓度最低为5×10~(10)cm~(-3)。(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17期)

李省霖,金青林,曹荣,古航贞[2](2019)在《氮气氛下的区域熔炼对304不锈钢显微组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区域熔炼法制备含氮304奥氏体不锈钢。研究了氮气压力对显微组织以及奥氏体和铁素体取向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气压力的增加,氮含量增加,奥氏体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加,铁素体逐渐减少。高的氮气压力会促进包晶转变进程,使更多的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随着氮气压的增加,铁素体与热流方向一致性也会变差。此外,随着氮气压的增加,铁素体与奥氏体的取向关系不仅会保持原有的K-S关系,也会出现N-W关系。(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徐海涛[3](2018)在《区域熔炼纯化有机光电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熔炼作为一种分离纯化技术,具有高效、低耗以及绿色环保等特点。区域熔炼技术在金属以及无机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应用已经趋向成熟,但是在有机光电小分子材料和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应用还有待于完善。本文主要通过对区域熔炼模型进行优化以及区域熔炼工艺的改进,使区域熔炼技术更加适用于有机光电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分离纯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有机材料的复杂性,在区域熔炼之前,必须对其相图进行研究。通过热分析法绘制了芴酮和2-溴芴酮二元固-液相图,并通过区域熔炼技术对相图的准确性作了相应地检验。当芴酮的含量在0-0.25和0.85-1区间内可以分别得到较纯的2-溴芴酮和芴酮。而在0.25-0.85区间内,通过区域熔炼技术是达不到分离效果的,因为在这个浓度范围内无论怎样区域熔炼只会得到芴酮和2-溴芴酮的混合物。并且通过对芴酮和2-溴芴酮相图的分析,得到芴酮的分配系数为0.36。2)为了解决有机材料在纯化过程的中的资源浪费以及污染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物料平衡和塔板理论的新区熔理论模型。对于第一个纯化周期,新区熔模型与经典Pfann模型具有非常类似的结果。在复杂的有机光电材料中,区域熔炼一个周期是远远达不到我们满意的纯度要求,而新区熔具有研究多个纯化周期的优点,这是经典Pfann模型所不具备的。并且,通过2-溴芴酮和芴酮的区熔实验证明,每段样品的纯度与理论计算具有一致的结果,以及经过叁次净化循环后,混合物的纯度可以从90%提高到97%。因此,新区熔模型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3)为了解决常规法区域熔炼在纯化有机光电材料过程中出现的热分解问题以及在纯化高分子材料过程中粘性过大不利于杂质在固-液界面之间进行传递的问题。对区域熔炼工艺进行优化,提出了溶剂法区域熔炼。通过芴酮和2-溴芴酮的纯化实验、PEG2000和PEG10000的分离纯化实验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分级纯化实验验证了溶剂法区域熔炼在有机光电小分子材料和高分子材料方面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且,通过所纯化样品在所选溶剂中溶解性的高低对溶剂法区域熔炼也做了相应的改进。(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秦玉升[4](2018)在《区域熔炼法制备高强高韧CuZr基非晶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块体非晶合金具有很好的玻璃形成能力,而且强度高、弹性极限大(约2%)以及较好的耐磨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块体非晶合金由于其无序的结构导致其室温塑性差,严重限制了其作为结构材料的应用。近年来,在CuZr基块体非晶合金中引入具有形状记忆的B2 CuZr软相,通过“相变诱导塑性效应”可以效地提高CuZr基块体非晶合金的室温塑性,其室温塑性与B2 CuZr相的颗粒大小、体积分数、分布情况以及粒子间距等因素紧密联系。本论文利用高真空电弧焊接设备与高真空中功率电子束焊机对CuZr基块体非晶合金板材进行快速加热与快速冷却的方式进行区域熔炼,通过控输入参数可以人为控制B2CuZr相的体积分数以及空间分布情况。首先,利用真空电弧焊机区域熔炼CuZr基块体非晶合金:利用高真空电弧熔炼-吸铸炉制备出CuZr基块体非晶合金板材,采用定制的电弧坞极对非晶合金板材进行区域熔炼。通过控制输入功率(317±57W,422±58W,604±124W)和改变电弧与样品板材之间的距离(1-2 mm,2-4 mm)可以诱发B2 CuZr相的生成,再经快速冷却可以使B2 CuZr相在室温下得到保留。通过控制输入电流的大小以及电弧与样品板材之间的距离可以控制B2 CuZr相的大小,改变坞极熔炼的位置可以控制B2 CuZr相的空间分布。当B2 CuZr相的体积分数以及空间分布得到很好地控制时,制备的CuZr基块体非晶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可达到1700 ± 10 MPa,相应的室温压缩塑性应变大于14%。SEM形貌测试发现,在变形过程初始阶段,B2CuZr相发生了马氏体相变,随后在B2CuZr相的界面处开始萌生多重剪切带;随着应变的进一步增加,孪晶化的马氏体和多重剪切带得到进一步增殖,从而诱发较大的室温塑性。尽管电弧区域熔炼可以达到人为控制B2 CuZr相的体积分数和空间分布状况的效果,但是在区域熔炼的过程中,输入功率难以做到精确地控制,重复度相对较差,不利于后续复合材料的开发。为了寻求能量束更加集中,输入参数能够得到精确控制,我们采用了高真空中功率电子束焊机对CuZr基块体非晶合金进行区域熔炼,电子束区域熔的方式分为点扫描、线扫描和面扫描叁种,通过控制束流大小、扫描时间、扫描速度以及扫描位置等参数,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B2 CuZr相的体积分数以及空间分布状况,从而制备出人为可控B2 CuZr相的CuZr基非晶复合材料。(1)采用点扫描方式时,束流大小为0.6mA-0.9mA,时间为2 s,随着束流的增大,局部区域熔炼的区域面积也随之增大,主要包含熔化区域、热影响区和基体部分。熔化区域随着束流的增加其结构由含有其它大量金属间化合物的B2 CuZr晶体相,转变为接近纯B2 CuZr晶体相,甚至伴随少量的非晶相出现。热影响区域主要包含B2 CuZr晶体相、非晶相和少量其它金属间化合物。由于此区域属于被动加热区域而不是熔化区域,晶体相的产生主要是来自于非晶合金在快速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晶化产物。对于非晶基体区域来讲,由于受电子束能量的影响较小仍处于非晶态。(2)采用线扫描方式时,束流大小为1.4-1.9 mA,扫描速率为1000mm/min,随着束流的增大,区域熔炼部位晶体相的含量随之增加。区域熔炼后熔化区域因冷却速率较快而形成非晶态,热影响区域以B2 CuZr相为主并伴有非晶相以及其它少量金属间化合物。(3)采用面扫描方式时,束流大小为4.0-5.5 mA,扫描速率为1000 mm/min,区域熔炼后不同区域的结构跟采用线扫描方式区域熔炼后的样品结构相类似。其中,当线扫描束流大小为1.4 mA时,样品的拉伸屈服强度约为1450 MPa,室温拉伸塑性约为2%;当面扫描束流大小为4.0mA时,样品的拉伸屈服强度约为1730MPa,室温塑性约为0.8%。同时,随着束流参数的增大,样品中晶体相的含量也随之增多,拉伸屈服强度降低,但是室温拉伸塑性增加。因此适当的控制束流参数可以有效地使B2 CuZr相的体积分数以及空间分布状况达到最佳状态,从而获得具有拉伸塑性的非晶复合材料。(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19)

钟豪,金青林[5](2018)在《区域熔炼法制备藕状多孔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区域熔炼法在氢气氛下制备了藕状多孔铜,其气孔呈圆柱状沿凝固方向分布。研究了凝固速率对气孔率、气孔直径和气孔数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孔率随凝固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凝固速率的增加能促进气泡形核,使平均气孔直径减小而气孔数密度增大。所制备的藕状多孔铜的气孔率和气孔直径可通过调节凝固速率而得到控制。(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8年10期)

殷涛,郭林江,胡忠武,高选乔,任广鹏[6](2017)在《电子束悬浮区域熔炼炉上料装夹机构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了一种应用于电子束悬浮区域熔炼设备的新型上料装夹机构,对该机构中各零部件的作用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分析该机构在电子束悬浮区域熔炼中可以提高熔炼成功率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17年07期)

袁家豪[7](2017)在《区域熔炼法制备定向凝固Al_2O_3/YAG二元共晶陶瓷》一文中研究指出凝固氧化物共晶陶瓷具备优良的高温性能,且具备耐腐蚀、抗氧化、高强度、高硬度等性能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新一代超高温结构材料的候选者之一,在超高温航空航天发动机上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实验采用高频感应区熔法凝固制备了 Al_2O_3/YAG共晶陶瓷。主要实验工作和结论如下:(1)预烧结体制备与表征。通过对预烧陶瓷的致密度、显气孔率、物相分析以及XRD谱图的分析,确定最佳的烧结参数。成型压力为20MPa,球磨速率为700rad/min球磨时间为5h,烧结温度1500℃,保温时间2h。在该条件下烧结的陶瓷体积密度为3.91g/c3,显气孔率为3.15%,硬度为8.52GPa,断裂韧性为2.19MPa·m1/2。(2)共晶陶瓷制备与表征。经过分析模拟石墨坩埚、钼坩祸和钨坩埚的加热过程中的固液界面和温度梯度,结合实际试验,确定使用尺寸为内径10mm,壁厚2mm的钨坩埚进行定向凝固实验,区熔温度确定为为2100℃,坩祸行走速率为0-1Omm/h,确定了碟状线圈为感应线圈,线圈匝数为叁匝。(3)共晶陶瓷微观形貌特征。通过XRD分析,可知共晶陶瓷组成相与预烧结陶瓷组成相一致,都是单晶相Al_2O_3和YAG相组成,没有其他新相生成。通过SEM和EDS可知,共晶陶瓷呈现不规则的形貌,YAG相为基体相,Al_2O_3相镶嵌分布在其周围。(4)生长速度对共晶陶瓷微观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随着生长速度的提高,共晶陶瓷微观组织逐渐细化,经测量计算,λ2v=80,符合λ2v=constant;随着生长速度的提高,共晶陶瓷力学性能逐渐增加,得到共晶陶瓷的最高硬度为16.14GPa,最高断裂韧性达到3.10MPa·ml/2,分别为预烧结陶瓷的1.89倍和1.42倍,气孔和界面非晶相的消失以及单晶相有效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断裂韧性.(5)加入ZrO_2形成的Al_2O_3/YAG/ZrO_2叁元共晶陶瓷由A1203、YAG和Zr02叁相组成,呈现典型的不规则微观结构。采用压痕法计算其硬度和断裂韧性,结果表明,Al_2O_3/YAG/ZrO_2叁元共晶陶和二元共晶的硬度变化不大,但断裂韧性有所提高。主要是由于ZrO_2的加入,异相界面的产生和共晶相热膨胀系数的不匹配阻止裂纹的扩展,从而提高高韧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7-06-30)

韩继标[8](2017)在《真空蒸馏—区域熔炼联合法制备高纯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纯锡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核工业等领域,已成为支撑人类高科技发展的关键材料。本文综述了我国锡资源、性质、用途以及制备高纯金属、高纯锡的方法。并对真空蒸馏-区域熔炼联合法制备高纯金属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在真空蒸馏理论分析过程中,研究了粗锡中各杂质纯物质的沸点和饱和蒸气压,得知粗锡中杂质As、Zn、Mg、Ca、Bi、Pb、Sb挥发进入气相,而Al、Cu、Ni、Au、Fe、Co和Sn留在残留物中;并从热力学角度说明了粗锡中杂质的挥发规律,得到蒸馏温度、蒸发面积、残压等因素对粗锡中组元挥发速率的影响关系。在区域熔炼理论分析过程中,阐述了区熔次数、区熔速度和平衡分配系数与粗锡中杂质元素分布规律的影响关系。采用响应曲面,以97.4185%的粗锡为原料开展真空蒸馏实验研究,在压力15Pa以下,蒸馏温度1400℃,保温时间60min时,锡被提纯至99.8752%,其中杂质含量Pb0.012%、Sb0.045%、Bi0.0005%、As0.0005%,而粗锡中的Fe和Cu元素基本没有变化,Sn直收率99.89%。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以4N锡为原料,开展区域熔炼实验研究,当熔炼次数从5次提高到20次时,原料中Sn含量从99.9968%升高到99.9977%,说明熔炼次数并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当区熔速度由1.4mm/min降低到0.6mm/min时,锭中金属的纯度从原料的99.9968%升高到99.99906%,说明熔区熔速度越慢,金属提纯效果越好。实验最终结果表明Ag、Al、As、Bi、Ca、Cu、Fe、Ni、Pb、Au、Co、Zn的平衡分配系数小于1,而其中Sb的平衡分配系数虽然大于1,但与1较为接近。真空蒸馏-区域熔炼联合法制备高纯金属锡过程中,在蒸馏温度1600℃、压力20Pa以下、保温时间60min的条件下,可以将锡含量为97.4185%的粗锡提纯至99.95857%,再经过10次区域熔炼、区熔速度0.6mm/min的条件,可以将99.95857%的锡提纯至99.99312%,其中Pb、Bi、As、Cu、Fe、Ag、Ni等主要杂质有明显降低,且分布趋势明显。(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伍美珍,张春景[9](2016)在《电解精炼—区域熔炼法制备高纯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联合电解精炼与区域熔炼法,制得99.9999%的高纯铟。通过试验探讨了电解精炼的原理,并分析了区域速度、区域次数对铟纯化的影响。试验表明,粗铟通过电解精炼可以制得99.999%的高纯铟,再经区域速度为20 mm/h,区熔次数为8次的区域熔炼可以获得99.9999%以上的高纯铟。(本文来源于《矿冶》期刊2016年01期)

郭林江,胡忠武,殷涛,李来平,张文[10](2015)在《钼合金电子束区域熔炼过程失稳分析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Mo合金在电子束区域熔炼过程中,熔区的稳定性对于材料的提纯和单晶生长至关重要。熔区稳定性实质是电子束区域熔炼炉高压电源系统电参数稳定性的体现,而电子束区域熔炼炉高压电源系统电参数失稳的因素较多。针对Mo合金区域熔炼过程高压电源系统电参数失稳的现象,本文分析了产生电参数失稳的原因,包括阳极棒料、真空度、熔炼过程产生的涂覆物和高压电源系统自身的等效内阻、控制电路响应时间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表明,综合考虑上述几方面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区域熔炼过程中高压电源系统电参数失稳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本文来源于《中国钼业》期刊2015年06期)

区域熔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区域熔炼法制备含氮304奥氏体不锈钢。研究了氮气压力对显微组织以及奥氏体和铁素体取向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气压力的增加,氮含量增加,奥氏体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加,铁素体逐渐减少。高的氮气压力会促进包晶转变进程,使更多的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随着氮气压的增加,铁素体与热流方向一致性也会变差。此外,随着氮气压的增加,铁素体与奥氏体的取向关系不仅会保持原有的K-S关系,也会出现N-W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熔炼论文参考文献

[1].赵青松,牛晓东,黄幸慰,朱刘.区域熔炼提纯超高纯锗[J].广州化工.2019

[2].李省霖,金青林,曹荣,古航贞.氮气氛下的区域熔炼对304不锈钢显微组织的影响[J].铸造技术.2019

[3].徐海涛.区域熔炼纯化有机光电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

[4].秦玉升.区域熔炼法制备高强高韧CuZr基非晶复合材料[D].山东大学.2018

[5].钟豪,金青林.区域熔炼法制备藕状多孔铜[J].热加工工艺.2018

[6].殷涛,郭林江,胡忠武,高选乔,任广鹏.电子束悬浮区域熔炼炉上料装夹机构的设计[J].装备制造技术.2017

[7].袁家豪.区域熔炼法制备定向凝固Al_2O_3/YAG二元共晶陶瓷[D].天津工业大学.2017

[8].韩继标.真空蒸馏—区域熔炼联合法制备高纯锡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9].伍美珍,张春景.电解精炼—区域熔炼法制备高纯铟试验研究[J].矿冶.2016

[10].郭林江,胡忠武,殷涛,李来平,张文.钼合金电子束区域熔炼过程失稳分析及对策[J].中国钼业.2015

论文知识图

区域熔炼-图1-5-31 区域熔炼装置示意...区域熔炼-图1-5-32 经一次区域熔炼后...溶剂法区域熔炼参数示意图常规法区域熔炼参数设置示意图溶剂法区域熔炼参数设置示意图区域熔炼实验参数设置示意图

标签:;  ;  ;  ;  ;  ;  ;  

区域熔炼论文_赵青松,牛晓东,黄幸慰,朱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