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拔梯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梯度,海拔,土壤,昆仑山,生物量,武夷山,植物群落。
海拔梯度论文文献综述
荣欣,易桂花,张廷斌,李景吉,别小娟[1](2019)在《2000~2015年川西高原植被EVI海拔梯度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高原植被系统受地形因子影响在垂直方向上空间特征差异明显。以MODIS EVI遥感数据作为植被动态监测指数,结合高程数据分析2000~2015年川西高原植被EVI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川西高原内部及附近3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开展川西高原植被EVI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川西高原近16年生长季植被EVI以0.8%/10 a的速率波动增加,沿海拔梯度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特点,垂直分布特征差异显着;(2)川西高原植被EVI变化趋势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改善面积多于退化面积。在<1 000 m的低海拔区域,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植被退化严重;中等海拔范围内水热条件充足,利于植被生长,植被逐渐得到改善,局部地区有轻微退化现象;在>4 000 m的高海拔地带,植被EVI波动幅度较低并趋于稳定;(3)不同高程区间内植被EVI变化受气候影响不同,川西高原高海拔地区植被生长主要受气温控制,而中等海拔地区受降水影响较大。(4)在0.05显着性水平下,川西高原植被EVI变化受非气候因子驱动的面积分布较广,约84.22%;受气候因子驱动的面积占比为15.78%,气温对植被生长和分布的驱动作用强于降水驱动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2期)
庞金凤,张波,王波,李梅梅,曾凡江[2](2020)在《昆仑山中段北坡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昆仑山中段北坡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养分含量垂直分布特征,阐明土壤C、N、P、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变化的响应,在昆仑山中段北坡沿策勒河流域,采集1706m至3576m六个海拔梯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各海拔梯度范围内0-5cm、5-10cm、10-30cm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析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海拔梯度的增加,昆仑山中段北坡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逐渐增加,且与海拔高度显着正相关(p<0.05)。在不同海拔梯度下,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显着变化。土壤磷表现为净矿化,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土壤钾无明显变化。(2)土壤碳氮比均值8.52、碳磷比均值7.24、氮磷比0.76,均低于全球或中国土壤平均水平。高海拔梯度(>3576m)不同土壤深度间土壤碳氮比、碳磷比、碳钾比、氮磷比和氮钾比与低海拔地区(1706-3247m)差异性显着(p<0.05)。(3)昆仑山中段北坡各环境因子对土壤C、N、P、K化学计量特征影响最大的为土壤含水量,贡献率高达84.4%,其次为海拔高度及pH。文中研究结果可为昆仑山中段北坡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20年01期)
樊莹,乔雪涛,赵秀海[3](2019)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蒙古栎幼树生理生长特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蒙古栎幼树生理生长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以预测环境变化对该地区蒙古栎幼树生长的潜在影响。【方法】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林下蒙古栎幼树为材料,研究其叶片生理学、叶片形态学特性和植株生长特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结果】(1)蒙古栎叶片的比叶重和叶片干物质含量没有显着的海拔差异(P> 0.05),而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光饱和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表观CO_2利用效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即蒙古栎叶片的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对强光的适应能力和最大光合潜力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生成单位有机物所需消耗的水分和胞间CO_2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2)蒙古栎植株的叶生物量、新生枝条生物量、一年生枝条生物量、叶生物量比重、新生枝条生物量比重和一年生枝条生物量比重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分别下降了64%、59%、60%、53%、45%和47%,即蒙古栎幼树的年生长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3)本研究中选择的叶片因子共解释了蒙古栎总生长变异的12.03%,选择的环境因子共解释了总生长变异的19.31%。【结论】蒙古栎幼树叶片生理性状和整株生长性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反映了该物种在异质生境中具有较强的叶片生理和整株形态可塑性。蒙古栎幼树的叶片的比叶重和干物质含量随海拔梯度没有显着变化,但其光合速率以及年生长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即环境变化可能会通过影响蒙古栎幼树叶片的光合特征而非叶片的形态学特征进而影响蒙古栎幼树的生长。本文对预测蒙古栎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生理生态响应及演化方向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冯兴,王杰,张彦申,杨萌,罗进[4](2019)在《不同海拔梯度对独一味和拉萨蒲公英黄酮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高海拔高强度紫外线下高山植物应对逆境胁迫的生存策略,设置海拔梯差为50米的样线法采集拉萨白定村协沟海拔3830~4080m的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 (Benth.) Kudo)和拉萨蒲公英(Taraxacum sherriffii)的地下根和地上叶样本,用蒸馏萃取法和比色法提取并测量独一味和拉萨蒲公英不同组织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增加,两种植物体内总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存在增长趋势,但与海拔高度并无显着关系,而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的黄酮含量多,且随海拔变化显着,一定程度上反映应对紫外胁迫时高山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王金兰,曹文侠,张德罡,李文,李小龙[5](2019)在《东祁连山高寒杜鹃灌丛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祁连山不同海拔梯度(3 030~3 280 m)高寒杜鹃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高寒杜鹃灌丛灌下草本。灌木及其灌丛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在垂直梯度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寒杜鹃灌丛灌木高度,密度和生物量均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在海拔3 130 m达最高。灌下草本高度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在海拔3 080 m处达最高。灌丛群落总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呈先显着增加后显着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海拔3 130 m处达最高。灌下草本,灌木和灌丛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海拔3 080 m处。在调查海拔范围内,草本,灌木和灌丛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草本均匀度指数、灌丛群落丰富度指数均和海拔呈显着负相关,灌木丰富度指数和灌丛群落均匀度指数与海拔呈显着正相关,草本和灌丛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因此,中海拔区域(3 080~3 130 m)物种多样性丰富,生产力较高。(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9年05期)
秦纪洪,王姝,刘琛,孙辉,唐翔宇[6](2019)在《海拔梯度上川西高山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维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和荧光区域积分方法(FRI),研究川西高原3200~4000m高寒土壤DOM特征及其在海拔梯度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寒土壤DOC含量为0.47~0.81g/kg,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呈增加趋势,表层土中含量多高于亚表层土;土壤中DOM组分均呈5个组分,即芳香蛋白类物质Ⅰ(酪氨酸类,PeakⅠ)、芳香蛋白类物质Ⅱ(BOD5,PeakⅡ)、富里酸类(PeakⅢ)、微生物代谢产物(色氨酸类,Peak Ⅳ)和腐殖酸类(大分子腐殖酸,Peak Ⅴ);高山土壤DOM中以富里酸类有机质和腐殖酸类有机质组分为主,FRI值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川西高山土壤DOM荧光特征参数(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数BIX、腐殖化指数HIX、新鲜度指数β:α)表明,土壤DOM的稳定性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生物有效性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因此,气候变暖可能将导致高海拔土壤DOM分解加剧而含量降低,但稳定性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亮,曹小青,孙孟瑶,李培玺,滕臻[7](2019)在《不同叶龄杉木人工林叶碳氮化学计量及其稳定同位的海拔梯度变化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安徽省马鬃岭地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叶片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海拔梯度下(750、850、1 000、1 150m)不同叶龄(当年生、1年生、2年生和3年生)杉木叶片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以及碳氮磷养分含量,探讨海拔和叶龄对杉木叶片碳氮稳定同位素、叶片碳氮磷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影响机制,从而为不同海拔梯度下杉木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海拔对杉木当年生叶片δ~(13)C含量影响显着(P<0.05),海拔1150m当年生叶片δ~(13)C含量(-29.40‰)显着高于750m海拔叶片δ~(13)C含量(-30.49‰),且随着海拔增加当年生叶片δ~(13)C含量逐渐升高,温度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他叶龄叶片对海拔的响应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叶龄的叶片δ~(13)C含量差异不显着(P=0.388)。海拔对杉木叶片δ~(15)N含量无显着影响(P=0.092),但总体变化趋势与C/P和N/P保持一致;而叶龄对叶片δ~(15)N含量影响显着(P<0.05),同一海拔不同叶龄叶片之间δ~(15)N含量均随着叶龄的增加而降低,这可能是氮元素在不同叶龄叶片间的富集效应不同导致的;此外,温度降水和土壤氮磷可能是影响叶片δ~(15)N含量的重要因素。马鬃岭不同海拔梯度下杉木林氮和磷的限制性不尽相同,海拔750m处的林分呈磷限制(N/P>16),在850m和1150m林分呈现氮磷共同限制(14<N/P<16),而在海拔1 000 m则呈现氮限制(N/P <14),氮同位素对林分的养分限制响应可能比碳同位素更明显。(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博文,刘旻霞,张娅娅,南笑宁,夏素娟[8](2019)在《甘南高寒草甸不同海拔梯度乳白香青与长毛风毛菊的点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a)与长毛风毛菊(Saussurea hieracioides)是甘南高寒草甸的主要物种,该研究通过野外群落调查,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并应用Riple K函数对不同海拔梯度(2 900 m、3 500 m、3 800 m)的乳白香青和长毛风毛菊种群的空间分布及种间关联性进行分析,旨在了解高寒草甸种群的动态变化机制和发育、演替趋势。结果显示:(1)甘南高寒草甸的乳白香青与长毛风毛菊种群在3个海拔梯度上的分布差异显着,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长毛风毛菊种群的株数、盖度、生物量均逐渐显着降低,而乳白香青种群则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2)不同海拔梯度的种群密度差异明显,长毛风毛菊种群的密度为海拔2 900 m>3 500 m>3 800 m,乳白香青种群密度为海拔3 500 m>2 900 m>3 800 m。(3)在海拔2 900 m草甸中,乳白香青种群在0~1.9 m尺度呈聚集分布,在1.9~3.9 m尺度呈随机分布,在3.9~5.0 m尺度表现为均匀分布,而长毛风毛菊种群在0~3.5 m尺度呈聚集分布,在3.5~5.0 m尺度范围内则表现为随机分布;在海拔3 500 m草甸中,乳白香青种群在整个研究范围内呈随机分布,而长毛风毛菊种群则表现为聚集分布;在海拔3 800 m草甸中,乳白香青种群在0~4.1 m尺度范围内均为聚集分布,随着研究尺度加大,在4.1~5.0 m尺度则表现为随机分布,长毛风毛菊种群在0~0.6 m和4.4~5.0 m尺度范围内均表现为随机分布,而在0.6~4.4 m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4)在2 900 m海拔草甸中,乳白香青种群与长毛风毛菊种群在0~1.9 m小尺度内无关联,在1.9~5.0 m较大尺度内呈负关联关系;在3 500 m海拔草甸中,两种群表现为无关联;在3 800 m海拔草甸中,两种群之间则表现为正关联关系。研究表明,乳白香青和长毛风毛菊种群的分布格局与海拔梯度的变化均密切相关,但不同种群对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策略不同。(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谭向前,陈芳清,王稷,熊丹伟,许建新[9](2019)在《川西山区自然边坡土壤种子库随海拔梯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土壤种子库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规律,可为人工边坡的拟自然恢复提供参考。本文选取川西高山亚高山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种子库萌发实验,研究了该区域自然边坡的土壤种子库组成、土壤种子库与植被群落关系及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结果发现:(1)不同海拔区域自然边坡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有较大差异。随着海拔的上升,土壤种子库中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物种占比逐渐降低,多年生草本植物则逐渐增加。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则随着海拔上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规律。(2)海拔及坡位都对土壤种子库的密度有一定影响。低海拔地区土壤种子库的平均种子密度一般高于高海拔地区。同一边坡下坡位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密度高于中、上坡位。(3)区域内自然边坡土壤种子库和植被群落物种组成的相似程度不高,且随着海拔的升高,相似系数逐渐降低。研究表明,海拔是影响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及密度的重要因素,该区域边坡的生态恢复需根据海拔梯度选择适宜物种人工构建种子库。(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厚喜,林丛,程浩,金昌善,徐自坤[10](2019)在《武夷山不同海拔梯度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毛竹林土壤(海拔范围为250~1 500 m)为研究对象,选取5个海拔梯度的15块样地,分析了毛竹林土壤有机碳沿海拔梯度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地形因子、土壤性质的相关关系,并构建了土壤有机碳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①武夷山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13.29~70.68 g/kg,且海拔>500m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②同一海拔高度内,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且其降幅也随之变小;③同一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大体呈现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而其增幅则随之变小;④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容重均呈极显着负相关,而仅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坡度呈显着负相关;⑤土壤有机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不同因子组合对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变异的解释量介于59%~83%。(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4期)
海拔梯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昆仑山中段北坡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养分含量垂直分布特征,阐明土壤C、N、P、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变化的响应,在昆仑山中段北坡沿策勒河流域,采集1706m至3576m六个海拔梯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各海拔梯度范围内0-5cm、5-10cm、10-30cm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析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海拔梯度的增加,昆仑山中段北坡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逐渐增加,且与海拔高度显着正相关(p<0.05)。在不同海拔梯度下,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显着变化。土壤磷表现为净矿化,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土壤钾无明显变化。(2)土壤碳氮比均值8.52、碳磷比均值7.24、氮磷比0.76,均低于全球或中国土壤平均水平。高海拔梯度(>3576m)不同土壤深度间土壤碳氮比、碳磷比、碳钾比、氮磷比和氮钾比与低海拔地区(1706-3247m)差异性显着(p<0.05)。(3)昆仑山中段北坡各环境因子对土壤C、N、P、K化学计量特征影响最大的为土壤含水量,贡献率高达84.4%,其次为海拔高度及pH。文中研究结果可为昆仑山中段北坡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拔梯度论文参考文献
[1].荣欣,易桂花,张廷斌,李景吉,别小娟.2000~2015年川西高原植被EVI海拔梯度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2].庞金凤,张波,王波,李梅梅,曾凡江.昆仑山中段北坡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
[3].樊莹,乔雪涛,赵秀海.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蒙古栎幼树生理生长特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4].冯兴,王杰,张彦申,杨萌,罗进.不同海拔梯度对独一味和拉萨蒲公英黄酮含量的影响[J].西藏科技.2019
[5].王金兰,曹文侠,张德罡,李文,李小龙.东祁连山高寒杜鹃灌丛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J].草原与草坪.2019
[6].秦纪洪,王姝,刘琛,孙辉,唐翔宇.海拔梯度上川西高山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9
[7].王亮,曹小青,孙孟瑶,李培玺,滕臻.不同叶龄杉木人工林叶碳氮化学计量及其稳定同位的海拔梯度变化特点[J].生态环境学报.2019
[8].李博文,刘旻霞,张娅娅,南笑宁,夏素娟.甘南高寒草甸不同海拔梯度乳白香青与长毛风毛菊的点格局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9
[9].谭向前,陈芳清,王稷,熊丹伟,许建新.川西山区自然边坡土壤种子库随海拔梯度的变化[J].山地学报.2019
[10].张厚喜,林丛,程浩,金昌善,徐自坤.武夷山不同海拔梯度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影响因素[J].土壤.2019
论文知识图
![生活型类群植物种数沿海拔梯度...](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HNNB2007020180001&suffix=.jpg)
![蚊类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uploads/article/2020/01/03/389f4926c050147efa40cd40.jpg)
![海拔Ⅰ与其它海拔间β多样性的海拔](/uploads/article/2020/01/03/619763cc2191a9f2a30a1f25.jpg)
![相邻样地间β多样性的海拔梯度...](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9202374.nh0005&suffix=.jpg)
![生活型沿海拔梯度的变化](/uploads/article/2020/01/03/c4109cbe315007fc8c7b1a93.jpg)
![Cody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变化](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JSCY2008040070013&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