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腈纶工业发展新趋向(论文文献综述)
张广栋[1](2019)在《海龙化纤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德国、日本等科技型制造业强国激烈竞争的背景之下,在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新形势下,在山东省吹响新旧动能转换的冲锋号之际,通过潍坊海龙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外部环境分析,摸清现状、认清优劣,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推动海龙化纤实现由传统制造业企业向新材料企业转型升级,力争成为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本文主要采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SWOT分析法,研判海龙公司内部外部环境,运用战略管理框架,确定潍坊海龙化纤未来发展规划。运用现代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当前面临转型升级的化纤制造企业发展战略制定问题,这是当前产业升级背景下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分析显示海龙化纤公司在生产规模、技术积累等方面具有优势,具备转型升级的条件。总结了海龙公司当前存在的问题,重点表现在产品技术含量不够高、高端人才比重少、企业面临搬迁等方面。基于新形势下对环保新材料的需求,制定海龙公司建立在差异化基础上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最后,提出海龙化纤战略实施的具体措施。
方自磊[2](2017)在《外加碳源及不同运行工艺对腈纶废水处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腈纶生产国,由此产生的腈纶废水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和氨氮,如果不加以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腈纶废水作为一种难降解工业废水,成为重点研究对象。腈纶废水B/C值偏低,废水水质复杂且含有大量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生化阶段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受到抑制。因此,腈纶废水的达标排放成为环保学者高度关注的难题。本论文以吉林化纤集团污水厂调节池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腈纶废水与粘胶废水耦合处理效果研究、投加海绵铁及铁盐(FeSO4、FeCl3)对耦合处理的强化影响研究和不同处理工艺(A/O生物膜工艺、A/O/A/O生物膜工艺)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研究三部分实验。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腈纶废水与粘胶废水耦合处理研究(1)腈纶废水与粘胶废水耦合处理与腈纶废水单独处理相比,耦合处理时COD实际容积去除负荷比理论容积去除负荷大,氨氮实际容积去除负荷比理论容积去除负荷略小。耦合处理时对COD降解效果更好;氨氮降解效果相差不大。(2)通过不同时间段投加粘胶废水对耦合处理效果影响研究。6#反应器(T=8 h时投加粘胶废水)对COD降解效果最好;对氨氮的去除,6#9#反应器出水均在1.5 mg/L以下,均有较高的去除率,其中8#反应器,即T=14 h时投加粘胶废水,处理效果最好;对亚硝酸盐氮的去除,各反应器出水均在0.10.2 mg/L;3#反应器硝酸盐氮累积量最少,即在T=0 h时投加粘胶废水,硝酸盐氮累积量最少,出水浓度最低;总氮去除效果最好的是3#反应器,即在T=0 h时投加粘胶废水,出水总氮浓度最低。(3)改变运行方式后,各反应器对COD的降解并没有起到加强作用,反而出水浓度略有增加;而对脱氮效果具有加强作用,且效果明显。在改变运行方式后,仍然在T=8h后投加粘胶废水,COD降解效果最好。(4)通过对改变运行方式前后一周期各指标浓度变化研究。改变运行方式后在停止曝气阶段氨氮、硝酸盐氮和总氮降解速率更快。改变运行方式更有利于硝化反硝化的进行,脱氮效果更好。(2)海绵铁及铁盐对耦合处理强化影响研究(1)2#、3#、4#反应器出水COD浓度均比对照组(1#)COD浓度低,Fe0、Fe2+、Fe3+均对废水中COD的去除起到了强化的效果。其中,投加海绵铁(Fe0)的2#反应器对COD去除效果最好,出水COD浓度为66 mg/L,平均去除率也最高,为76.3%,3#反应器投加Fe2+对COD去除率为73.4%,4#反应器投加Fe3+对COD去除率为74.1%,2#、3#、4#反应器COD去除率分别比1#对照组高出4.4%、1.5%、2.2%。(2)各反应器对氨氮均有很强的去除作用,出水氨氮均在1.4 mg/L以下,去除率高达95%以上。其中,投加海绵铁(Fe0)的2#反应器对废水中的氨氮去除作用最强,效果最好,去除率平均值为98.2%,比对照组1#反应器高1.4%;投加铁盐的3#、4#反应器氨氮平均去除率为96.1%、95.4%,分别比对照组低0.7%、1.4%。(3)各反应器亚硝酸盐氮的转化非常彻底,出水亚硝酸盐氮浓度只有0.1 mg/L。投加海绵铁及铁盐的反应器硝酸盐氮的累积量均比对照组(1#)少。其中,投加海绵铁的2#反应器硝酸盐氮累积量最少,为4.7 mg/L;投加铁盐的3#、4#反应器硝酸盐氮的累积量分别为15.3 mg/L、12.7 mg/L;2#、3#、4#反应器硝酸盐氮累积量分别比对照组(1#)少15 mg/L、4.4 mg/L、7 mg/L。(4)投加海绵铁和铁盐对总氮的去除均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其中,2#反应器投加海绵铁对总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出水总氮浓度为12.6 mg/L,去除率最高,为66.5%;投加铁盐的3#、4#反应器出水总氮浓度分别为25.7 mg/L、21 mg/L,去除率分别为31.6%、44.1%。投加海绵铁和铁盐的2#、3#、4#反应器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比对照组(1#)高46.8%、11.9%、24.4%。(3)不同处理工艺对腈纶废水处理研究(1)A/O生物膜工艺,当HRT为41 h时,出水COD、氨氮、总氮去除率最高,出水浓度分别为321 mg/L、50.9 mg/L、88.5 mg/L;在HRT为41 h的基础上,硝化液回流比为300%时,出水COD、氨氮、总氮浓度最低,分别为313 mg/L、39.4 mg/L、68.7 mg/L。(2)A/O/A/O生物膜工艺,当HRT为50.7 h时,出水COD、氨氮、总氮浓度最低,分别为314 mg/L、101.3 mg/L、122.3 mg/L,延长HRT对COD降解效果影响不大,好氧池水力停留时间过短时出水氨氮浓度不降反升;在HRT为50.7 h的基础上,硝化液回流比为300%时,出水COD、氨氮、总氮浓度相对最低,分别为311 mg/L、98.3 mg/L、119.7 mg/L。
张炳虎[3](2012)在《二级A/O以及MBR法对于腈纶废水的强化处理研究》文中认为腈纶废水是一种高COD、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并且难降解的工业废水。目前国内对于腈纶废水的处理普遍存在处理效果差、不能使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出水水质波动较大,缺乏后续处理工艺等问题,因此开发腈纶废水的强化和深度处理工艺对于睛纶废水的处理十分重要。本论文以吉林化纤集团DMAC湿法二步法产生的腈纶废水为研究基础,通过静置沉淀实验和对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对该种腈纶废水的污染源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实验以经过生化处理后的出水为研究对象,分别以二级A/O工艺和膜生物反应器(MBR)法做为对腈纶废水的强化处理工艺,研究并比较了两种强化处理工艺对于腈纶废水尾水处理效果的影响。(1)以二级A/O工艺作为腈纶废水的强化处理工艺时,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葡萄糖及碳酸氢钠的投加量等因素对二级A/O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二级O池的停留时间为24h时,对COD的去除率可达16%,对氨氮的去除率可达36%;以葡萄糖为药剂,当葡萄糖的投加量为0.25g/L时,出水COD可降至204mg/L;以碳酸氢钠为药剂,当碳酸氢钠的投加量为0.25g/L时,出水氨氮可降至20mg/L。对特征污染物DMAC和丙烯腈都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2)膜生物反应器(MBR)法作为强化处理工艺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腈纶废水中COD的去除起主要作用的是膜的分离作用,同时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对MBR法处理效果的影响,当停留时间为24h时,COD的去除率达到了30.1%,氨氮的去除率达到了78.8%。(3)两种强化处理工艺都能够起到提高腈纶废水的处理效果,使出水水质更加稳定的作用,虽然MBR法的去除效果要优于二级A/O工艺,但是在实际工程中,二级A/O工艺要优于MBR法。
唐振波[4](2011)在《中国腈纶工业进展与发展》文中提出介绍了中国腈纶工业的进展现状,通过规模、能耗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了腈纶品质的稳定性和差别化腈纶的发展以及生产技术的创新。从产品进步、营销机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腈纶工业的发展策略,进而塑造核心优势。
金离尘[5](2009)在《我国产业用腈纶的现状与发展》文中提出概述了我国产业用纺织品以及产业用腈纶的现状;详述了产业用腈纶的开发及应用,如腈纶篷帆布、石棉替代产品、阻燃及预氧化纤维、离子交换纤维、碳纤维等。指出我国产业用腈纶仅占腈纶总消费量的2%左右,而国外发达国家达30%,我国应大力开发产业用腈纶新品种。
邹志量,夏延致,记全,全凤玉,薛志欣[6](2009)在《中国腈纶工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就近几年我国腈纶行业在发展中出现的由迅猛发展到全行业的亏损情况,从技术和非技术层次探讨了形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提出技术层次的不足是导致目前我国腈纶行业困境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技术的先进与落后也是今后腈纶行业的生存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目前腈纶行业的开发重点毫无疑问是大力发展差别化品种,而纳米腈纶、无卤阻燃腈纶以及开发出能满足工业需要的高强高模腈纶品种应是今后我国腈纶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崔丽惠[7](2006)在《吉林奇峰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通过介绍腈纶纤维的生产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性能、分类及用途,对腈纶纤维在纺织纤维中的地位以及基本知识做以概述。接着介绍了腈纶工业的发展历程,并从规模产量、生产工艺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对国内外各主要腈纶生产厂家进行细致深入的对比。根据国内外腈纶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市场供需情况,总结出腈纶工业发展的三个趋向:一是产能管理集中的趋向。二是与纺织后加工紧密结合的趋向。三是向原料靠近的趋向。然后,结合吉林奇峰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营现状,与同行业进行了对比,综合分析了其腈纶工业的的优势和存在的差距。最后,从生产技术开发、质量保证措施、产品结构调整、管理和经营模式创新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王继军[8](2006)在《我国腈纶工业的发展动态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世界腈纶工业正处于调整阶段。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国际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腈纶产业也直接经受着国际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优秀服务的竞争。论文阐述了国内外腈纶工业的发展现状,并从规模、产量、生产技术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综合分析了中国腈纶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差距。最后,从技术、管理和经营模式及文化理念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腈纶工业的发展策略,进而塑造中国腈纶工业的核心优势。
任铃子[9](2005)在《中国腈纶工业现状与前景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世界腈纶发展的新格局,认为世界腈纶产量呈螺旋形缓慢增长,腈纶的生产、需求由发达国 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则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中国腈纶工业已建成多种工艺路线并举的工业 体系,生产能力、产量、需求均占世界首位,但仍不能满足需要,原料丙烯腈制约着腈纶工业的发展。指出继 续发展必须优化行业结构,发展差别化品种,降低建设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唐振波[10](2004)在《我国腈纶工业的发展动态》文中提出阐述了国内外腈纶工业的发展现状 ,并从规模、产量、生产技术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对比 ,综合分析了中国腈纶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差距。最后 ,从技术、管理和经营模式及文化理念创新等方面 ,提出了腈纶工业的发展策略 ,进而塑造中国腈纶工业的核心优势
二、世界腈纶工业发展新趋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腈纶工业发展新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1)海龙化纤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5 主要研究方法和工具 |
1.6 本文创新点 |
2.理论概述 |
2.1 多元化战略 |
2.1.1 多元化战略类型 |
2.1.2 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优势 |
2.1.3 实施多元化战略的风险 |
2.2 差异化战略 |
2.2.1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优势 |
2.2.2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风险 |
2.3 其它相关理论 |
3.海龙化纤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波特五力模型行业环境分析 |
3.2.1 现有竞争者竞争力分析 |
3.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消费者议价能力 |
4.海龙化纤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存在的优势 |
4.1.1 规模实力优势 |
4.1.2 技术储备优势 |
4.1.3 与地方政府良好合作关系优势 |
4.2 企业存在的劣势 |
4.2.1 盈利产品单一 |
4.2.2 生产过程不够先进 |
4.2.3 企业面临搬迁 |
4.2.4 人才比重较低 |
4.2.5 管理模式不够先进 |
4.3 海龙化纤SWOT矩阵分析 |
5.海龙化纤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措施 |
5.1 海龙化纤公司发展战略模式选择 |
5.2 海龙化纤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
5.2.1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等定量指标 |
5.2.2 多元化差异化产品目标 |
5.2.3 企业管理目标 |
5.2.4 市场营销、市场占有率目标 |
5.2.5 并购重组目标 |
5.3 海龙化纤战略实施的具体措施 |
5.3.1 老厂区商业开发,异地建设新厂区 |
5.3.2 加强研发投入,生产多元化特色产品 |
5.3.3 建立具有竞争性的人力资源体系 |
5.3.4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
5.3.5 提升营销和客户服务水准 |
5.3.6 优化生产组织管理 |
5.3.7 健全完善财务和资金管理 |
6.战略实施的风险点及应对措施 |
6.1 战略实施面临的风险 |
6.2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2.1 多渠道容积资金,融资成本较低 |
6.2.2 新产品生产过程清洁,安全标准高 |
6.2.3 创造多种就业岗位,赢得群众和员工支持 |
6.2.4 产品应用广泛,国内国际需求旺盛 |
6.2.5 硬件软件配套先进,及时监测风险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外加碳源及不同运行工艺对腈纶废水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腈纶生产的发展 |
1.2.1 国外腈纶生产的发展 |
1.2.2 国内腈纶生产的发展 |
1.3 腈纶废水概述 |
1.3.1 腈纶废水的来源 |
1.3.2 腈纶废水的特点 |
1.3.3 腈纶废水的危害 |
1.4 吉林化纤集团生产工艺及污水处理工艺 |
1.4.1 吉林化纤集团生产工艺简介 |
1.4.2 吉林化纤集团污水处理工艺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目的 |
1.5.3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4 技术路线 |
2 腈纶废水生化处理方法及处理现状 |
2.1 活性污泥法 |
2.1.1 活性污泥法原理和特点 |
2.1.2 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及其发展 |
2.2 生物膜法 |
2.2.1 生物膜法原理和特点 |
2.2.2 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及其发展 |
2.3 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相结合的方法 |
2.3.1 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工艺原理及特点 |
2.3.2 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工艺及其发展 |
3 腈纶废水与粘胶废水耦合处理研究 |
3.1 实验目的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水质 |
3.2.2 实验装置与运行方式 |
3.2.3 分析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单独处理与耦合处理效果对比研究 |
3.3.2 最佳耦合时间的确定 |
3.3.3 改变运行方式对耦合处理效果影响 |
3.3.4 改变运行方式前后一周期降解曲线 |
3.4 本章小结 |
4 海绵铁及铁盐对耦合处理强化影响研究 |
4.1 实验目的及内容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内容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水质 |
4.2.2 实验装置与运行方式 |
4.2.3 分析测定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对COD处理效果影响 |
4.3.2 对氨氮处理效果影响 |
4.3.3 对亚硝酸盐氮及硝酸盐氮处理效果影响 |
4.3.4 对总氮处理效果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处理工艺对腈纶废水处理研究 |
5.1 实验目的及内容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内容 |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装置 |
5.2.3 分析测定方法 |
5.3 A/O生物膜工艺 |
5.3.1 HRT的影响 |
5.3.2 硝化液回流比的影响 |
5.4 A/O/A/O生物膜工艺 |
5.4.1 HRT的影响 |
5.4.2 硝化液回流比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二级A/O以及MBR法对于腈纶废水的强化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世界腈纶发展概括 |
1.1.2 我国腈纶发展概括 |
1.1.3 腈纶生产工艺的划分,比较及介绍 |
1.1.4 腈纶废水的来源 |
1.1.5 腈纶废水的特征 |
1.2 国内外腈纶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
1.2.1 腈纶废水物化处理技术现状 |
1.2.2 腈纶废水生化处理工艺现状 |
1.2.3 新型纠合工艺处理腈纶废水现状 |
1.3 腈纶废水的排放标准及所面临的问题 |
1.3.1 我国腈纶废水的排放标准 |
1.3.2 腈纶废水处理工艺所面临的问题 |
1.4 课题的来源,目的以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机构介绍 |
1.4.2 主要研究目的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吉林化纤集团第三污水处理厂现行处理情况及调研 |
2.1 吉林化纤集团简介 |
2.2 污水处理厂处理废水水质 |
2.3 吉林化纤集团腈纶生产工艺流程 |
2.4 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级主要工艺介绍 |
2.5 新型载体介绍 |
第3章 腈纶废水污染源解析 |
3.1 静置沉淀试验 |
3.2 现有腈纶废水处理厂有机污染物检测 |
第4章 二级A/O对腈纶废水强化处理的中试研究 |
4.1 中试实验流程 |
4.2 中试设备 |
4.2.1 进水池 |
4.2.2 厌氧反应器 |
4.2.3 好氧反应器 |
4.2.4 沉淀池 |
4.3 运行方式 |
4.4 中试设备进水水量及水质情况 |
4.5 分析指标及方法 |
4.6 水样的取样方法及保存 |
4.6.1 水样的取样方法 |
4.6.2 水样的保存方法 |
4.7 COD影响因素研究 |
4.7.1 进水负荷的影响 |
4.7.2 停留时间对出水COD的影响 |
4.7.3 葡萄糖对出水COD的影响 |
4.8 实验对于出水氨氮的研究 |
4.8.1 二级O池对于氨氮的处理效果研究 |
4.8.2 碳酸氢钠对出水氨氮的影响 |
4.8.3 停留时间对出水氨氮的影响 |
4.9 静态搅拌对于厌氧池氨氮的影响 |
4.10 对于特征污染物的去除 |
4.11 厌氧反应器载体上生物种群的分析 |
4.11.1 载体生物种群分析 |
4.11.2 扫描电镜分析 |
4.12 小结 |
第5章 MBR法对腈纶废水的强化处理研究 |
5.1 膜生物反应器(MBR)概述 |
5.2 实验流程及实验反应器 |
5.3 实验进水水质 |
5.4 实验启动及其运行 |
5.5 停留时间对出水效果的影响 |
5.5.1 停留时间对出水COD效果的影响 |
5.5.2 停留时间对出水氨氮效果的影响 |
5.6 对于腈纶废水中难溶,不溶以及难生物降解物质的降解能力 |
5.7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中国腈纶工业进展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腈纶工业进展 |
1.1 腈纶品质趋向稳定 |
1.2 差别腈纶自主开发 |
1.3 腈纶工艺持续创新 |
1.3.1 聚合源头控制 |
1.3.2 回收流程创新 |
1.3.3 废气回收治理 |
1.3.4 污水处理工艺 |
2 腈纶发展策略 |
2.1 积极推进产品进步 |
2.1.1 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 |
2.1.2 开发差别腈纶纤维 |
2.1.3 开发高性能腈纶纤维 |
2.2 增强上下游合作 |
2.3 提高能效低碳发展 |
3 建议 |
(5)我国产业用腈纶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现状 |
2 我国产业用腈纶开发现状 |
2.1 腈纶篷帆布 |
2.2 石棉替代品 |
2.3 阻燃腈纶 |
2.4 PAN离子交换纤维 |
2.5 PAN基碳纤维 |
3 腈纶工业发展的趋势 |
3.1 生产能力管理集中的趋势 |
3.2 与纺织后加工紧密结合的趋势 |
3.3 向原料靠近的趋向 |
3.4 开发产业用腈纶新品种 |
(6)中国腈纶工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我国腈纶行业的现状 |
2 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 |
2.1 非技术层次的原因 |
2.2 技术层次的原因 |
2.2.1 生产工艺参差不齐, 普遍落后 |
2.2.2 差别化品种严重不足 |
3 需重点开发的差别化品种 |
3.1 纳米腈纶 |
3.2 阻燃腈纶 |
3.3 工业用腈纶 |
4 结语 |
(7)吉林奇峰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腈纶纤维概述 |
2.1 纺织纤维的分类 |
2.2 腈纶纤维基本概念 |
2.3 腈纶纤维基本生产原理及方法 |
2.4 腈纶产品分类 |
2.5 腈纶产品特点及用途 |
第三章 国内外腈纶工业的对比分析 |
3.1 腈纶工业发展历程 |
3.2 世界腈纶厂家平均规模和生产能力对比 |
3.3 不同工艺路线技术、质量对比分析 |
3.4 国内外腈纶市场生产及供需现状分析 |
3.5 世界腈纶纤维工业的发展趋向 |
第四章 吉林奇峰现状分析 |
4.1 吉林奇峰生产能力现状分析 |
4.2 吉林奇峰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现状分析 |
4.3 吉林奇峰产品结构现状分析 |
4.4 吉林奇峰产业链现状分析 |
4.5 吉林奇峰销售环节现状分析 |
第五章 吉林奇峰的发展对策研究 |
5.1 继续在稳定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提高品牌效应 |
5.2 继续保持常规品种市场优势,加大差别化纤维开发力度,提高企业竞争力 |
5.3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实施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
5.4 提高营销和服务水平,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
5.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8)我国腈纶工业的发展动态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腈纶工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 |
2.1 平均规模和生产能力 |
2.2 中国腈纶工业现状 |
2.3 差别化腈纶的现状 |
2.4 世界腈纶市场分析 |
2.5 我国腈纶市场分析与预测 |
第三章 我国腈纶工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腈纶产品质量分析 |
3.2 腈纶工业效率分析 |
3.3 入世对我国腈纶行业的影响 |
3.4 替代产品对我国腈纶工业的影响 |
第四章 发展中国腈纶工业的对策 |
4.1 技术创新对策 |
4.2 市场竞争对策 |
4.4 文化建设对策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9)中国腈纶工业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腈纶工业的新格局 |
1.1 产量增长继续减缓 |
1.2 占纤维总消费量比例下降 |
1.3 全球腈纶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格局 |
1.3.1 亚洲成为腈纶主要生产需求地 |
1.3.2 差别化品种迅速发展 |
1.3.3 产业链国际分工构成新格局 |
2 中国腈纶工业的现状 |
2.1 中国腈纶发展状况 |
2.2 国内需求快速增长 |
2.3 多种工艺路线并举的工业体系 |
2.4 丙烯腈影响中国腈纶工业的发展 |
3 中国腈纶工业发展的思考 |
3.1 需求继续拉动发展 |
3.2 优化腈纶行业结构 |
3.3 大力开发差别化品种 |
3.4 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常规产品成本 |
3.5 开展国际合作 |
(10)我国腈纶工业的发展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腈纶工业的对比 |
1.1 平均规模和生产能力 |
1.2 中国成为世界腈纶生产大国 |
1.2.1 中国腈纶产量稳步增长 |
1.2.2 中国腈纶表观需求节节攀升 |
1.3 腈纶产品质量情况 |
1.3.1 国产腈纶质量稳定性差 |
1.3.2 国产腈纶差别化率低 |
1.3.3 服务水平尚须努力 |
1.4 腈纶工业效率低 |
2 发展中国腈纶工业的对策 |
2.1 技术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努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
2.1.1 开发自主的工艺技术 |
2.1.2 开发腈纶差别化和功能性纤维 |
2.1.3 开发高性能纤维, 扩大产业用纺织品比例 |
2.1.4 研究纳米技术, 开发新腈纶 |
2.2 降低丙烯腈和腈纶进口, 提高腈纶及其制品出口比例和附加值 |
2.3 管理和经营模式创新,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
2.4 提高营销和服务水平,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
2.4.1 加强上下游的合作, 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
2.4.2 开发电子商务, 建立高效的市场营销网络 |
2.4.3 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 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
2.5 文化理念创新, 塑造腈纶工业核心优势 |
四、世界腈纶工业发展新趋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海龙化纤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广栋. 青岛科技大学, 2019(01)
- [2]外加碳源及不同运行工艺对腈纶废水处理研究[D]. 方自磊.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3)
- [3]二级A/O以及MBR法对于腈纶废水的强化处理研究[D]. 张炳虎. 河北工程大学, 2012(04)
- [4]中国腈纶工业进展与发展[J]. 唐振波. 现代化工, 2011(09)
- [5]我国产业用腈纶的现状与发展[J]. 金离尘. 合成纤维工业, 2009(04)
- [6]中国腈纶工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的探讨[J]. 邹志量,夏延致,记全,全凤玉,薛志欣. 合成纤维, 2009(06)
- [7]吉林奇峰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崔丽惠. 吉林大学, 2006(11)
- [8]我国腈纶工业的发展动态分析与对策研究[D]. 王继军. 吉林大学, 2006(10)
- [9]中国腈纶工业现状与前景展望[J]. 任铃子. 合成纤维工业, 2005(01)
- [10]我国腈纶工业的发展动态[J]. 唐振波. 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