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雨姗:哈曼道德相对主义思想辨析论文

丁雨姗:哈曼道德相对主义思想辨析论文

[摘 要] 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良性的道德相对主义。这种良性的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逻辑上连贯的理论,也不会导致道德虚无主义。但哈曼的三个论证并没有成功论证不存在一个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则。

[关键词]哈曼; 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多样性

相对主义思想早在古希腊哲人的思想中就可以窥探到一点影子,例如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相对主义持有的主张是:没有一个普遍的确定的标准,什么都是相对的,因个体,环境,文化的不一样而不一样。相对主义思想也蔓延到了道德领域中。道德相对主义思想一直是哲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不存在一个普遍的道德准则让所有人都有理由去遵守。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规范是相对的,会因文化和社会风俗的不同而不同。因而我们也没有理由对与我们不同文化中的道德行为进行评判。随着道德相对主义思想的发展,至今它已经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在本文中我只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人物的道德相对主义思想来研究。这样会使我的文章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具体。

吉尔伯特·哈曼是道德相对主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写了很多文章来辩护道德相对主义思想。在1975年,他写下《道德相对主义之辩护》一文,希望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澄清道德相对主义思想,没想到却招来很多的批判。哈曼又写文章来辩护自己的道德相对主义立场。不同的学者对哈曼论证的态度不一样。有人批判哈曼的论证,认为哈曼对道德相对主义的论证不够充分,但是他并不是站在道德相对主义的对立面来批判,只是认为如果要使道德相对主义成为更可信的理论,哈曼要拿出更好的论证才行[1]594。有的学者是站在道德相对主义的对立面来批判哈曼的论证的,认为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思想面临着很多难题,它难以表达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道德分歧,也不能解释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如何进行道德批判,他认为道德客观主义是一种更好的道德理论[2]26。还有的学者是为哈曼做辩护的,认为那些对哈曼论证的批判是没有力量,是对哈曼的误读,认为哈曼的论证具有不可动摇的合理性[3]83。我站的立场是上面提到的第二种立场,是站在反对道德相对主义的立场来分析哈曼的论证的。本文认为虽然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可以应对一些挑战,但依然面临问题,哈曼的论证并没有成功证明不存在一个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则。

一、哈曼对道德相对主义的论证

哈曼觉得他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个道德相对主义者。他觉得:道德来源于一些约定和人们之间的约定,这是很明显的[4]165。因为不同的人们之间达成的共识不一样,所以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哈曼甚至认为别人应该都和他的观点一样。但是相反的是,当时站在支持道德相对主义立场这边的人是较少的。作为一个坚定的道德相对主义者,哈曼当然要站出来澄清他的立场,希望可以为道德相对主义做辩护,消除人们心中对这种思想的担忧和误解。他在不同的时间里写了好几篇文章来为自己的立场做辩护。我将他的论证总结成三个论证:一是“内心判断”(inner judgments)的论证,二是自然主义的论证,三是道德多样性的论证。

1 .“内心判断”的论证

这个论证也被别的学者称为“古怪性的论证”[3]26,还有学者称它为“来自逻辑的论证”[4]79。

当时的人们一般对相对主义进行如下定义:(1)没有普遍的道德原则;(2)我们应该按照我们所在的文化或社会团体中的原则来行动。这个定义引起人们的批评。有人认为这样导致道德相对主义是一个不融惯的理论。因为(2)被相对主义者们看为是一个普遍的原则了,但他们却又声称没有普遍的道德原则。理论内部就产生了矛盾。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哈曼提出了“内心判断”的论证。他认为自己的道德相对主义理论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理论,是一个关于逻辑形式的理论[5]3。

我们首先来解释什么是“内心判断”。内心判断是:“某人应当做或者不应当做某事”和“某人这样做是错的或者是对的”,或者是“某个机构是不公正的”。“内心判断”不包括:“某人是邪恶的,反人类的,卖国贼等”这样的判断[5]4。举例来说,前不久,“毒疫苗”事件在国内是被众人关注的。很多人都骂:这些制造假疫苗的人真是该死,太不道德了。这样的判断就不是哈曼所说的内心判断。但当我们说:这些人不应该制造假疫苗。这样的判断才是内心判断。内心判断是一种关系性的描述,描述了一个行为者和一个行为之间的关系,行为者应该或者不应该做一个行为,或者是行为者做了某一个行为是不对的。哈曼认为内心判断有两个特征:第一个是内心判断蕴含了“行为者有理由去做某事”[5]8; 第二个特征是做出判断的判断者也认同这些理由,并且他们假定听众也认同这些理由。但非内心判断不具有这样的蕴含,虽然它们可能也是关于行为者的。

哈曼在他的文章中对他的理论进行了逻辑化的描述,“如果S说A应该去做D,那么这蕴含S认为有动机M,这个动机M是S、A还有听众都共同认同的” 。也就是说,当S做内心判断时,是必须有着这样一个动机M存在的,这个动机M也是S行动的理由。所以当S做道德判断时,他是相对于M来做判断的。而这个动机M是如何产生的呢?哈曼说这个M是产生于一项协议[5]11。“这个隐性的协议是通过相互之间的调整以及隐性的讨价还价这个过程达成的。”[5]13举个例子来说,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不同的人之间的交往,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强壮的还是弱小的,他们不断地磨合,最终达成一个协议:不准偷窃。所以这个协议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进行不断调整和互相妥协而产生的。那么不同的社会也就会产生不同的协议,这样M也就会不同。通过以上的论述,哈曼也就论证了道德判断是相对于社会习俗的。

首先,笔者认为哈曼将“存在适用于所有人的道德律”与“存在所有人都有理由去遵行的道德要求”相等同了,并且将“存在所有人都有理由去遵行的道德要求”等同于“存在所有人都遵守的道德要求”[4]172。在哈曼的理解中,如果存在适用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那么这个道德要求或者道德律是所有人都有理由去遵行的,并且人们都在遵行,没有出现过不遵行的反例。我认为哈曼的内心判断论证和自然主义论证都有这样的思路。这样的转化显然是不合理的。举例来说,在一个社会中,一个国家的法律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中国也有古话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个国家存在适用于所有人的法律,不管你认同不认同,你有没有理由去遵守法律,法律对你都是有效用的。即使你不认同某条法律,但如果你没有遵行,你也会被追究法律责任。虽然一个国家的法律对那个国家每个人都有效力,但是违法的行为在一个国家天天都在发生。所以有违法行为的发生,或者某人有理由去做违法的事,并不能使我们去判断法律对那个人没有效用。道德律也是这样。存在一个对所有人都有效用的道德律,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认同那条道德律,更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遵行那条道德律。

2.自然主义的论证

经过上面内心判断的论证之后,哈曼发现他并没有解决人们心中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担忧,反而发现在他的学生很多都不同意他的立场[4]166。所以他又继续给出自然主义的论证来说明他的立场。

对于曾先生的各种请求,上述工作人员都表示“与他无关,必须立刻离开”,并叫来旅店保安,此后又报警叫来2名瑞典女警察。曾先生向警察解释了情况,并强调自己是游客并非难民。

命题二: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正确的道德。存在着许多不同的道德框架,没有哪一个道德框架是比另一些道德框架更正确的。

结论:存在着一些人,他们没有充足的理由,也没有充足的道德理由去遵行“不要伤害他人”这个道德命令[4]173。

福建省局各相关业务处室、行政服务中心、认证审评中心加强了对对下放设区市局和授权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厦门、平潭片区管委会实施的审批项目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了基层业务人员的行政审批和服务工作水平,优化了监管人才队伍结构,并提高了生物医药监管人才队伍的自律意识,保证监管人员在监管过程中依法使用自由裁量权,切断罚款与监管的利益关系,杜绝收贿受贿现象。

前提一:一个有充足理由去做某事的人,但最后却没有成功决定去做那件事。原因只能是经验探索的失败、分心、缺乏时间或者是没注意到某个论证,或者忽视了有用的证据,或者推理上的错误,或者不理性,或者是意志软弱。

哈曼还对这个结论进行了解释。他说这个结论并不是想要说明罪犯有特权不去遵守不伤害他人这条原则,而是不伤害他人这条原则对职业杀手不起作用,因为职业杀手没有充足的理由去遵行这条原则。

前提三:存在这样的人,例如一些职业杀手,他们并不按照“禁止伤害他人”这个原则来行动。但并不是因为没有注意到某个论证,或者推理上的失误,或者分心,没时间,或者不理性,或者意志软弱。

哈曼认为研究伦理学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自然主义(naturalism),另一种是自律主义(autonomous ethics)。它们对科学的看法不同,这也导致了它们对道德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自然主义者一般认为道德判断可以以还原成一些和科学世界观相符合的事实描述。或者伦理学根本就不可能融入这个被科学概念描述的世界。还有的自然主义者认为道德判断根本就不是在描述这个世界,仅仅只是在表达某人自己的态度。所以自然主义往往会导致道德虚无主义、相对主义还有怀疑主义。哈曼认为最可信的自然主义理论包含道德相对主义[4]166。 但自律主义都会倾向于道德绝对论,认为存在适合所有人的道德律,例如:禁止伤害他人。但道德相对主义否认这点。

前提二:如果某人不打算去做某事,并且原因不是因为经验探索的失败,分心,或者缺乏时间,或者没有注意到某个论证,或者推理上的失误,或者不理性,或者意志软弱,那么自然主义就认为他就没有充足的理由去做那件事。

通过上面的论证,哈曼反驳了道德绝对主义。哈曼想要说明并不存在一个适合所有人的道德律,道德原则都是相对的。我们接着来看哈曼的第三个论证。

3.道德多样性的论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哈曼关于道德相对主义的思想也更加清晰、成熟和完善。相对于之前含蓄间接的论证,哈曼在《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客观性》一文中给出的论证更加直接和丰富。

我们可以将哈曼新的道德相对主义思想总结为以下三个命题:

命题一:为了确定一个道德判断的真假,我们应该把“某人P做D行为道德上是错的”这个判断形势理解成是“相对于道德框架M,某人P做D行为道德上是错的”这个判断的省略形式。

1.2.3.2 ABTS法[8]。将5 mL 7.4 mmol/L的ABTS储备液与88 μL 2.6 mmol/L K2S2O8储备液混合,避光静置12 h后得到ABTS工作母液,再用双蒸水稀释8倍后得到ABTS工作液,备用。

哈曼想要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来支持道德相对主义。由于哈曼给出的论证的前提一太长,我将他的前提一拆写成两个前提。所以下面的前提一和前提二合并就是哈曼的前提一,前提三是哈曼的前提二。

命题三:道德是通过人们之间相互协调、约定产生的[6]。

哈曼通过引用相对论,类比运动参考系来解释命题一。物理知识告诉我们运动是相对,当我们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参考系。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不同。并且哈曼认为没有一个优先的参考系决定这个物体的真实运动。举个简单的例子:河里有两条速度相同的小船,它们匀速前进。如果以河岸为参考系,那么这两条就是运动的。如果以另一条船为参考系,那么这两条船就是静止的。道德判断也是这样。当我们评判某人做某事是不道德的,我们是相对于我们所选择的道德参考系,也就是道德框架来说的。在这个道德框架中被认为是对的事,在另一个道德框架中可能被认为是错的。

压缩机供油系统主要为机组控制提供润滑冷却,降低转子间的接触概率以减小摩擦,供油系统是机组控制的先决条件,为机组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哈曼举了很多例子来论证命题二。我们都知道不同的文化中关于对和错的观念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文化中的礼节也是非常不同的。例如一种文化中认为吃完饭打嗝是有礼貌的表现,另一种文化却认为吃完饭打嗝很不礼貌。不同社会中,婚姻的形式也不一样。有的社会允许一位男性拥有好几位妻子,但在其他社会中只允许一夫一妻。在不同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也不一样。有些社会女性地位很低,但一些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在一些社会里,奴隶的存在是允许的,但一些社会不允许。所以哈曼认为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看,根本不存在一个被所有社会都普遍接受的道德原则。而且道德多样性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不同社会之间,也出现在同一社会甚至是家庭中。在一个家庭中,一个人可能是素食主义者,其他人是非素食主义者。素食主义者认为应该像对待人一样对待动物,食用肉食是不道德。但非素食主义者一点都不这样认为。在一个社会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道德话题的看法也会不一样。例如关于堕胎、安乐死是否是对的。我们花很多钱去追星但却不帮助有需要的人,这在道德是否是错的。不同的人看法都不一样。

哈曼通过他对法律产生的看法解释了命题三。哈曼认为法律内容的产生并不是在所有人的决定之前。法律条文都是经过了人们的讨论、协调才产生的。例如在市场里买东西,卖家和买家关于一件货物的价格意见不一样,买家认为这件货物只值5元,但卖家认为这件货物值9元。最终通过双方的商量,买家以7元买下这件货物。哈曼认为道德规范的产生也是这样。例如:在一个社会中,刚开始人们对男女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才是好的有不一样的看法,通过讨论,协商然后确定一个具体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就变成人们都遵守的一个道德规范。命题三其实也是在表达命题二的意思。因为既然道德是通过人们协商约定产生的,那么通过不同社会不同的人讨论产生的道德自然就会不一样。这也表明道德是后天产生的。不存在一个先天对每个人都有效的道德。

通过以上三个命题,我们可以看到哈曼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了较丰富的论证。因为哈曼主要是从道德多样性的角度来论证,所以将整个论证概括为道德多样性的论证。

二、对哈曼论证的分析与反驳

道德相对主义经常会招来的批评之一是它会导致道德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的观点可以从上文中的道德多样性论证的命题二推出来。道德虚无主义也认同命题二,认为不存在一个单一确定的道德,只有不同的道德框架,没有哪一个道德框架比另一个更好。这成为道德虚无主义拒绝道德的理由。他们的观点是,既然没有一个确定的单一的道德可以作为客观评价的依据,也没有一个道德框架比另一个更正确,那坚持某一种道德观点也就没有什么意义,道德还不如被遗弃掉。但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可以应对这个挑战。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并不会导致道德虚无主义。哈曼认为道德相对主义是反对道德虚无主义的,在他的书中他明确表示:道德不应该被遗弃,相对的道德判断在道德思考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哈曼的道德多样性论证还包含命题三:道德是通过人们之间相互协调、约定产生的。这样产生的道德在产生共识人们之间是具有约束力的,人们也有理由按照这种道德框架去行动和做判断。所以有学者将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思想成为“良性的相对主义”(benign relativism)[7]333-335。对道德相对主义常见的批评之二是:道德相对主义在逻辑上是不连贯的。如前面提到的,道德相对主义一般被定义为:没有普遍的道德原则,我们每个人应该按照我们所在的社会和文化中的原则来行动。这样道德相对主义者就将这个道德命题看成了一个普遍的道德原则,与自己所声称的没有普遍的道德原则相冲突。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也可以应对这个批评。暂且不去评判上面哈曼的论证是否合理和充分,但是他们至少在逻辑上是连贯的。而且哈曼关于“道德”和“道德判断”的逻辑命题并不是一个行为的道德准则。所以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可以面对逻辑不连贯的挑战。

虽然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良性的相对主义,可以应对一些挑战,但是他依然不能说服我们接受道德相对主义的立场。

哈曼还举了几个例子。当外星人来到地球时,他们根本不关心人类的幸福。他们可能会伤害人类,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理由不去伤害人类。我们也不能去评判外星人不应该伤害我们或者外星人伤害我们是不对的。哈曼认为当我们这样去判断的时候就会显得古怪[5]5。因为当我们说:外星人不应该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认为外星人有理由不伤害我们,并且外星人也认同这个观点。但实际上外星人并没有理由不伤害我们。同理,一个杀手他被培养的目的就是去杀人,他没有理由不去杀人。我们也不同评判说:杀手不应该去杀人。我们只能评判说这个杀手是罪犯。哈曼也认为我们也不能评判:希特勒不应该屠杀犹太人。因为希特勒没有理由不去杀人。我们只可以说希特勒是邪恶的。

4.在班风建设中创设主动学习的班级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这个氛围中受到大家的感染,能够主动地、自主地学习,培养学习的兴趣。

所以某个人没有做某事的理由,不代表道德准则对他不起效用。其实每一个违反道德原则的人,他们都有理由去做违反道德原则的事。在职业杀手的例子中,我认为那个杀手也认同不应该伤害他人,只是这个原则并没有成为他行动的理由。不应该伤害他人这个原则对他依然是有约束力的,只是他选择了不遵守这个原则。我们依然可以根据这个原则对他进行评判。再举例来说,一个小偷家族,他们靠偷东西为生。孩子们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去偷东西。他们内心可能根本不认同“不能偷盗”这个原则,他们也没有不去偷盗的理由。但是当他们去偷盗时,就是在违反“不准偷盗”这个道德原则。

其次,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将道德还原成了社会习俗。不管是在“内心判断”论证还是在道德多样性论证中,哈曼都认为道德框架M是产生于人们之间的隐性协议。隐性协议是通过人们之间互相协调约定产生的。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人通过协调约定产生的协议肯定就会不一样。这样道德的产生其实就是社会习俗的产生。例如,中国人通过隐性协议达成吃饭要用筷子,而西方人通过隐性协议达成吃饭要用刀和叉。如果道德可以还原成风俗习惯,那“道德”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而且如果道德变成和风俗习惯一样,道德也就会很容易改变。例如之前中国是不过圣诞节的,现在每年圣诞节,中国也有很浓的过节氛围。之前没有“双十一”,现在每年的11月11号,成为中国人的购物狂欢节。如果道德也是易变的,那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段时间里人们通过协议达成不可以杀人,然后一个世纪或两个世纪之后,人们又通过协议达成杀人是可以的。还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一个国家认为可以杀人,一些国家认为不可以杀人。按照哈曼举的外星人的例子,那么A国家认为可以杀人,进入认为不可以杀人的国家B。A国家的人没有理由不去杀B国家的人。当A国家的人杀害了B国家的人,B国家的人还不可以说:A国家的人杀人是不对的。这显得有点可笑。所以将道德还原成风俗习惯是不合理的。汉娜·阿伦特在《反抗平庸之恶》这本书中对这一点也进行了批判。汉娜·阿伦特认为当时道德体系的崩溃,背后其实就是人们把道德瓦解成可以随意改变的风俗,习惯和传统[8]72。那些客观的道德原则人们已经不再重视。

本环节的教学,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倾向,鼓励学生小组内动手操作,把重点放在从条件入手分析上。再通过画示意图、列表等方法分析数据和数量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薄弱点,强调要抓“相关联”的两个条件。也正是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老师,我发现‘单价’是关键。”“我也有新发现……”相信学生从分析数量关系开始,就建立匹配的“模型”,这对于他们“解决问题”,无疑是一笔长期受用的财富!

最后,哈曼的道德多样性论证并不能论证道德相对主义。因为道德多样性的存在,并不代表背后没有一个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存在。只是因为社会文化的不同,一个道德原则的运用,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体现。例如哈曼举的例子:在一些社会中认为吃完饭打饱嗝是礼貌的,一些社会认为吃完饭不打饱嗝。其实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现象体现的都是:对一起吃饭的人要尊重这个普遍的原则。再比如,在英国,车辆要统一在左边行驶;而在中国,车辆要统一靠右行驶。这也是同一个原则“要遵守交通规则”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体现。所以道德多样性并不能论证道德相对主义。

打造职业化团队、模塑工匠精神是华南企业文化建设一以贯之的主线。通过举办“寻找华南最美工匠”“爱我华南”“清除卫生边边角角大会战”“职业化在行动”“全员沟通能力提升”“业主华南是一家 品牌服务人人赞”等系列主题活动,华南人所具备的精致、隐忍、坚持、专业等服务品质得以固化和传承。

三、 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可以面对道德虚无主义和逻辑上不连贯的挑战,是一种良性的道德相对主义。但这种良性的道德相对主义依然面临着困难。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思想中,将“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道德律”与“存在一个所有人都有理由遵行的道德律”想等同。所以哈曼对道德绝对主义反驳主要是我们找不到一条道德律是所有人都遵守的。但就像一个国家的法律对所有人都有效。或者国际法对所有国家都有效,但依然有人不遵行。道德律也是一样。不存在所有人都遵行的道德律并不能证明没有一条对所有人都有效的道德律,只能说明有些人不遵守这些道德律。所以哈曼并没有成功论证不存在一个普遍的道德原则。哈曼的论证也使道德沦为社会习俗,这样道德就可以被社会习俗取缔。除此之外,道德多样性的现象只能说明道德行为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体现,但道德多样性的现象背后依然可以有一个普遍的道德原则。所以道德多样性的论证也不能说明不存在一个普遍的道德原则。综上所述,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论证并没有成功论证不存在一个普遍的道德原则。

广州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伴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文化建设也走在前列并不断开拓发展新局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州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让这座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名城跃升为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之都,它是当代中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缩影。回顾和总结广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历程,不仅可以看到文化建设的历史性巨变以及对城市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引领和推动功能,而且更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自2014年“8·18”会议明确从国家层面推动媒体融合战略已实施4年,媒体融合的主体一直集中在省市级媒体。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也就是说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被普遍认为是媒体融合从省级以上媒体向基层媒体的纵深延展的信号。媒体融合需要一套融通机制,这套机制要激发“制度效能”,进而完成“技术赋能”,利用大数据完成主流算法的转化,归根到底是主流价值观的表达。互联网的发展虽然重塑了传媒的格局,比如各种算法推荐和聚合平台,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问题,期待着主流媒体重塑传媒生态和确立价值标准。

[参考文献]

[1] SHER George. Moral relativism defended? Mind[J].New Series, 1980(365):589-594.

[2]陈真. 从约定主义到相对主义——评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6-35.

[3]曹成双. 吉尔伯特·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理论辩护[J]. 伦理学研究,2015(5): 77-83.

[4]HARMAN Gilbert. Is there a single true morality?[A]. MOSSER Paul K. Moser ,CARSON Thomas L. Carson. Moral relativism[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5]HARMAN Gilbert.Moral relativism defended[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975(1):2-22.

[6]HARMAN Gilbert, THMOSON Judith.Moral relativism and moral objectivity[M].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1996.

[7]SCANLON T.What we owe to each other[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8]汉娜·阿伦特. 反抗平庸之恶[M]. 陈联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96(2019)02-0080-05

[收稿日期]2018-10-26

[作者简介]丁雨姗,女,安徽马鞍山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光 翟)

标签:;  ;  ;  ;  ;  ;  ;  

丁雨姗:哈曼道德相对主义思想辨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