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来蔡奇芳杨明刘妙屛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顺德528300)
【摘要】目的研究美式骶髂关节矫正术治疗骶髂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矫正治疗骶髂关节,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临床骶髂关节错位的病例筛选,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88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美式骶髂关节矫正术、推拿手法和超短波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推拿手法加超短波治疗。2组均治疗后2周后进行疗效评价。根据临床评定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56.7%,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治愈率为21.3%,有效率为61.7%,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美式骶髂关节矫正术能针对性矫正骶髂关节错位,在治疗中具有关键性的治疗作用,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在临床上可推广运用。
【关键词】美式骶髂关节矫正术物理因子骶髂关节错位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155-02
骶髂关节错位,亦称骨盆移位或骨盆旋移综合征,是指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在外力和其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其周围韧带肌肉损伤和超出生理活动范围使耳状关节面产生移位而不能自行复位,导致该关节内外力学平衡失调和相关软组织损伤,并出现临床症状者,即骶髂关节面的对应关系发生轻微改变而导致局部疼痛与功能障碍者[1]。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中青年多发,女性多于男性,常出现腰骶臀腿痛,行走跛行,活动困难,甚至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
骶髂关节错位分型,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分型方法,尚难以统一,目前常见的分型是:前错位和后错位。[2-6]本研究在充分认识骶髂关节的结构、运动生理、生物力学特点,根据临床常见的前后错位分型,结合临床实践,采用美式骶髂关节矫正术针对性地给予治疗,从2012年3月-2013年2月,通过随机、分组、对照研究,证实了美式骶髂关节矫正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手法整复的重要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88例中,男性41例,女性47例,年龄17-58岁。平均37.5岁,病程1天-2年。骶髂关节前错位型47例,其中左侧15例,右侧32例;后错位型41例,其中左侧25例,右侧16例。
1.2症状与体征:①一般有腰扭伤、臀部坠伤或劳累等损伤史。②一侧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着地,负重及站立、行走困难。③坐位时患侧臀部不敢着力,患肢保持屈髋屈膝位,翻身困难,不敢挺腰。或可沿着坐骨神经放射痛及麻痹。鞍区症状,腹股沟处及内收肌群痉挛性疼痛等。④患侧骶髂关节处明显压痛,双侧髂后上棘、髂嵴不等高,双下肢不等长(长短脚),⑤立位弯腰试验阳性,坐位弯腰试验阴性,骨盆分离试验阳性、“4”字试验及床边试验阳性。
1.3X线检查示:两侧髂嵴不等高,内骨盆及两闭孔不对称,或可见耻骨联合两侧上缘不齐等。
1.4诊断与分型:
1.4.1诊断要点:①有急慢性腰腿痛史或外伤史,患侧骶髂关节处疼痛及压痛;②两侧髂后上棘不等高;③立位弯腰试验阳性,坐位弯腰试验阴性;④骨盆分离和/或挤压试验(+),患侧“4”字试验(+),“长短脚”(两下肢不等长)。
1.4.2分型标准:根据髂骨的旋移将骶髂关节错位分为前错位型、后错位型。
前错位型:患侧髂后上棘上移、凹陷,至后正中线距离增宽,髂嵴水平下降,耻骨联合下移,闭孔纵径高度缩短,下肢假性延长。后错位型:患侧髂后上棘下移、凸起,至后正中线距离变窄,髂嵴水平上升,耻骨联合上移,闭孔纵径高度增长,下肢假性缩短。
1.4.3纳入标准:年龄:17-58岁,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1.4.4排除标准:①外伤伴骨盆骨折者。②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③骶髂关节炎;④结核、肿瘤等破坏性疾病;⑤大于60岁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
2治疗方法
2.1分组:根据随机、单盲、分组对照的原则,按照患者入院先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2.2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法及超短波治疗:推拿治疗;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患者患侧,用滚法或掌根按揉法施于腰骶部,重点作用于腰肌膀胱经循行路线,约10min;用滚法、一指禅推法施于腰骶臀腿痛区,重点作用于足太阳经和足少阳循行路线,拇指按揉法施于阿是穴(压痛点)、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等穴,约10min。每天一次,疗程10次。超短波治疗;温热量,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总疗程10次。
治疗组:采用美式骶髂关节矫正术加对照组治疗。整复手法:前错位型,以右侧骶髂关节前错位为例,患者左侧卧位,左脚伸直,右腿屈膝,右脚内侧足面摆于左腿膝弯处;双手交叉置于胸前,左手抱住右手上臂,右手上臂与身体平行,前臂与身体垂直,身体靠近床沿,身体与床沿成衣直线。术者面对患者,右手握住患者左手腕,压固于患者右手臂上;左前臂内侧压于坐骨结节;两脚成丁字步站立,左脚由后外侧往内弯曲,并压住患者右膝,使患者右膝部位垂向床沿;以左脚下压及右手稍前推的相反方向,做成杠杆姿势。术者利用瞬间上身向下压的同时,左前臂往前下方(即向患者右髌骨方向)压。这时常会听到弹响声。后错位型:以右侧骶髂关节后错位为例,患者姿势同前错位型一样;术者面对患者,右手握住患者左手腕,压固于患者右手臂上;左手掌压于患者的右侧髂后上棘;双脚成丁字步站立,左脚由后外侧往内弯曲,并压住患者右膝,使患者右膝部位垂向床沿;以左脚下压及右手稍前推的相反方向,做成杠杆姿势。术者利用瞬间上身向下压的同时,左手掌向前方(即患者小腹方向)推,常会有弹响声。矫正成功后,注意休息,1周后复查,如又错位者,应再次行矫正术,方法同前。
3疗效评定与结果
3.1临床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制定,①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腰部及下肢活动无障碍。②好转:临床症状减轻,体征改善,腰部及下肢活动无障碍。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腰部及下肢活动未改善。
3.2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对两组治疗前后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3.3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63.7%,有效率为95.5%;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27.3%有效率为72.7%,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4428(63.6%)14(31.8%)2(4.5%)95.5%
对照组4412(27.3%)20(45.4%)12(27.3%)72.7%
卡方检验,χ2=14.602P=0.001
4讨论
骶髂关节错位,是临床常见的导致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因其临床症状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相类似,诊断上容易相混淆,或者有时与椎间盘突出症并存,应引起重视。
骶髂关节是骶骨和髂骨耳状面相互交错嵌插的滑膜关节,关节面为软骨遮盖,较为光滑,但有不规则的突起和凹陷部,借以稳定关节。在生理上,此关节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属于微动关节。骶骨的关节面可随骨盆的前倾和后仰,沿着关节横轴作轻度旋转活动。关节周围有长短不等的韧带,起到保护和固定作用,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限制它向前下方移动。妊娠期和产后妇女、慢性腰腿痛、骶髂关节劳损韧带松弛的患者,骶髂关节的旋转活动范围可增加。超过生理活动范围的扭转,则可使之错位。
坐骨神经和股后皮神经的神经束,紧贴在骶髂关节的前侧,黎状肌附丽于骶骨中段外侧缘,坐骨神经在黎状肌下方通过;部分交感神经由腰、骶椎旁前侧下行与骶2-4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组成神经丛支配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和泌尿生殖器官[8]。因此,当骶髂关节发生错位和损伤,关节和其周围韧带炎症刺激附近的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黎状肌和骶部交感、副交感神经时,可出现相应器官组织的临床症状。
推拿手法能够改善腰骶部血液循环,松解局部肌肉粘连,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提高肌肉的弹性和耐受性,加强骶髂关节的稳定性。超短波疗法可以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炎、解痉及止痛作用。治疗组增加对患者实施骶髂关节矫正术手法,使错位的关节、肌腱恢复正常的生理位置,解除了错位对周围神经和软组织的牵拉、扭转、压迫,使疼痛消失,达到治疗效果。对照组采用推拿手法加超短波,亦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由于没有矫正骶髂关节的错位,及时解除错位对周围神经及肌肉的压迫,因此,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在骶髂关节错位的治疗中手法复位的重要性。美式骶髂关节矫正术,注重治疗前患者的姿势摆放,利用杠杆原理,用力轻巧,针对性强,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栾明拥,栾明义,汪超等,栾氏正骨诊治骨关节错位的特点[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8):462-463.
[2]郭健红,林木南.手法整复治疗骶髂关节错位240例[J].福建中医药,2005,36(6).
[3]俞乐,林伟锋,李远明.五步定位整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6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8,40(8).
[4]苏保华.正骨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7).
[5]浦维卿.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治疗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1,(9).
[6]龙鑫,汪昂,李丕明等.骨盆按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4).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3.
[8]段俊峰、魏征,脊椎病因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