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驱油论文_佟斯琴,孙文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模拟驱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藏,数值,收率,油膜,正交,倾角,二氧化。

模拟驱油论文文献综述

佟斯琴,孙文静[1](2019)在《提高二氧化碳驱油数值模拟精度及动态混相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CO_2驱现场试验的扩大,对数值模拟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参数量化不准,会导致指标预测与生产动态差别很大,无法指导实际生产。从室内混相压力的拟合出发,量化了相态模拟、数值模拟精度的影响因素,优化了调参方法,提出了新的混相程度量化方法,应用了典型区块,拟合及预测精度达到85%以上,为提升低渗透油田CO_2驱开发效果、完善CO_2驱应用技术提供了技术方法。(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吕锦涛,赵会军,田浩,吕晓方,赵煜[2](2019)在《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的实验探究与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了3种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叁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CTMAB)和聚甘油脂肪酸酯(PGFE),通过测试表面活性剂对辽河原油的流变性、界面张力、驱油效果等的影响,借助分子模拟手段探究了多元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驱油行为。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改善原油流变性能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SDS>PGFE>CTMAB;在质量分数为0.3%时,SDS体系的界面张力最低,为1.03×10~(-2) mN/m,且驱油效率高达87.3%;分子模拟中各表面活性剂降低原油密度的能力由小到大的排序为:CTMAB<PGFE<SDS;各原油体系石油分子的径向分布函数显示,4种原油体系最高峰均位于r(石油分子与岩石表面的距离)为0.12 nm处,空白原油体系峰值为11.432;CTMAB,PGFE,SDS原油体系的最高峰值依次为10.084,9.902,8.047,峰值越低,原油分子与岩石的相互作用力越弱,故SDS的驱油效果最佳。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解释了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机理。(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彭冯杰[3](2019)在《CO_2驱油中气油体系及其在纳米孔内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驱油因能在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广受关注。其中涉及到CO_2-原油,CO_2-原油-岩石等复杂体系。对这些体系中的相态、界面等的认识有利于CO_2驱油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CO_2-原油体系的最小混相压力,以及CO_2-原油在不同岩石纳米孔内的结构特性。首先,我们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了决定能否实现混相驱的最小混相压力。本文基于界面消失法理论,通过CO_2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预测最小混相压力。为了得到准确的界面张力,本文采用了修正的Lorentz-Bertholot混合规则。首先,为了验证方法准确性,计算了CO_2+正己烷体系,CO_2+正己烷+正癸烷体系,以及更加复杂的CO_2+原油体系的最小混相压力。模拟预测的最小混相压力和实验值吻合的很好,表明分子模拟是一种快速而不失准确性的最小混相压力计算方法。随后,探究了注入气体成分、原油成分、油藏温度等因素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甲烷和N_2会增加CO_2与原油之间的最小混相压力;2)原油成分对混相压力的影响依赖于原油本身的特性,一般来说,重质原油成分会增大最小混相压力,而轻质原油成分会减小最小混相压力;3)温度会增大CO_2与原油之间的最小混相压力,但会减小N_2与原油之间的混相压力,这主要是由它们在原油中不同的溶解度变化引起的。然后研究了CO_2-原油体系在石英、方解石、伊利石、蒙脱石和高岭石等岩石纳米孔内的流体结构。主要结论如下:1)五种岩石壁面对正癸烷的吸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方解石>高岭石>蒙脱石>石英>伊利石。该顺序与分析相互作用能以及分子朝向得到的结果一致。2)壁面结构直接影响流体结构:方解石很强的吸附能力来自于Ca原子对正癸烷的吸附作用;石英和高岭石表面的H原子使烷烃分布更均匀。3)孔径、烷烃填充比例以及压力也对烷烃特性有影响。对正癸烷,当孔径大于3 nm,吸附层不再变化;烷烃填充比例减小,远离壁面区密度先减小,随后吸附区密度减小;孔内的CO_2离壁面更近,随着压力增大,CO_2使吸附态的正癸烷减少,使原油更容易被驱替。(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世璐,王玉霞,贾凯锋[4](2019)在《低渗透油藏岩心注CO_2驱油效率物理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多数低渗透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注CO_2开发油藏是一种提高驱油效率的有效技术手段。CO_2驱油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渗透率、压力、注入速度、注入方式等)。本文通过叁因素叁水平的9组CO_2岩心驱替正交物理模拟试验,探讨了渗透率、压力和注入速度对CO_2驱油效率产生的影响,随后采用敏感性分析的方法对叁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做了进一步对比。对试验结果分析得知:渗透率的上升会导致驱油效率的降低,但变化幅度较小,驱油效率的最大差值为1.01%;压力与注入速度的提高均可增加驱油效率,压力变化所产生的驱油效率差异较大,最多可相差15.63%,而注入速度变化最大只可使驱油效率产生1.28%的差值,并且在改变注入速度时还需防止因注入速度过快而导致的过早突破和发生气窜。通过对渗透率、压力和注入速度的敏感性分析,3个因素对最终驱油效率的影响程度如下:压力>注入速度>渗透率。(本文来源于《非常规油气》期刊2019年02期)

蒋永平[5](2019)在《CO_2复合驱油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微观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较大幅度提高高含水期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采收率,提出了CO_2复合驱方式进行剩余油开采对策并在矿场先导试验井组取得了显着的增油降水效果,但对CO_2复合驱油体系微观增油机理的相关研究较少,亟需开展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基于CT扫描结果,结合油藏开发实际,明确了滴状和膜状剩余油为难以动用的2种剩余油类型;构建了溶解油滴模型和剥离油膜模型,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模拟。溶解油滴模拟结果表明,CO_2扩散至油滴中,增加其体积,然后油滴分子逐渐溶解在驱油体系中;剥离油膜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CO_2在油相中先形成扩散通道,随后CO_2优先通过扩散通道至岩石表面,CO_2在表面上形成氢键而产生吸附。(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徐丽婷[6](2018)在《二氧化碳与叁元复合驱交替注入驱油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大多数油田逐渐进入高含水和特高含水期,单独使用水驱平均采收率仅有35%左右,仍有大量原油滞留地下,因此叁次采油技术近年来在很多油田被广泛应用。叁次采油技术主要包括热采、气驱、化学驱和微生物采油等。每种叁次采油技术都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有效地集成发挥各种技术优势,提高原油采收率已成为石油行业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二氧化碳驱和叁元复合驱这两种发展迅速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结合,提出二氧化碳/叁元复合驱交替驱油的新模式。交替注入综合了二氧化碳溶胀及降粘优势和叁元复合驱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的优势,两种技术协同作用,形成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在阅读和分析了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探讨该方法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1、二氧化碳水交替注入使长岩心采收率由水驱的38.96%提高到67.90%。采收率提高了28.94个百分点。2、叁元复合体系的注入使长岩心采收率由水驱的39.01%提高到64.60%。采收率提高了25.59个百分点。3、二氧化碳叁元体系交替注入使长岩心采收率由水驱的39.01%提高到72.85%。采收率提高了33.84个百分点,明显优于单独的二氧化碳或叁元注入。这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的注入,导致地层原油体积膨胀,一些盲端孔隙的原油体积膨胀进入到渗流通道中,渗流通道中的原油粘度降低,提高了原油的的动用比例,同时。由于叁元复合体系的注入,扩大了波及体积,更多的孔隙空间加入到渗流通道中,叁元体系的乳化作用,将部分油膜乳化驱出。(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12-09)

余辉,侯健,杜庆军,刘文斌[7](2018)在《驱油剂-降粘剂复合驱开发稠油油藏的数值模拟及注采参数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驱油剂-降粘剂驱已在稠油油藏成功实践。为了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此方法,本文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驱油剂-降粘剂提高采收率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以尚二区油田为目标油田,通过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了水驱、驱油剂-降粘剂驱后的剩余油分布,并以此分析驱油剂-降粘剂的提高采收率机理,讨论了化学剂注入段塞尺寸、注入浓度对于吨剂增油值的影响。实验表明驱油剂能大幅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率。降粘剂和原油反应降低原油粘度,提高波及系数。二者结合具有协同作用,将获得更高的采收率。采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驱油剂-降粘剂作用机理模型,研究驱油剂和降粘剂在驱替中各自的贡献度。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段塞尺寸增加,增油量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但吨剂增油值存在峰值,浓度的作用和段塞尺寸相同。最后采用响应曲面法对注采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方案。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驱油剂-降粘剂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以及注采参数对吨剂增油值的影响。对于高效经济的开发稠油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8)论文集》期刊2018-09-18)

董伟,郭志强,焦立芳,蒋培军,孙新瑞[8](2018)在《牙刷状油藏边水驱油影响因素模拟与评价——以冀中坳陷南部束鹿凹陷车城油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牙刷状油藏的构造形态、含油几何形状和水驱油渗流机理等特征与常规油藏存在较多差异。本文通过建立均值油藏理论模型进行概念数值模拟,从采液强度、地层倾角、渗透率、边水距离、边水能量、井距、断层距离等不同的角度模拟和认识牙刷状油藏边水驱油的渗流特征,分析和评价影响边水驱油的主要因素,为优化生产和提高水驱油效率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模拟和评价,采液强度、地层倾角、边水距离对牙刷状油藏边水驱油的影响较大,渗透率、井距、断层距离对牙刷状油藏边水驱油的影响中等,充足的边水能量变化对牙刷状油藏边水驱油的影响较小,不充足的边水能量变化则对牙刷状油藏边水驱油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8)论文集》期刊2018-09-18)

张志升,杜素珍,尹志福[9](2018)在《模拟CO_2驱油环境油管材料的腐蚀行为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由CO_2引起的油井设备腐蚀中,井筒腐蚀是制约CO_2驱油长期有效开采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利用高压反应釜模拟CO_2驱油环境对N80和3Cr油管材料的腐蚀行为与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失重试验计算了其腐蚀速率,并用SEM、EDS和XRD分析了腐蚀产物的表面形貌、组分及物相。同时,通过动电位极化和交流阻抗(EIS)测试腐蚀动力学参数分析了2种油管材料的抗CO_2腐蚀性能。结果表明:N80和3Cr油管材料表面局部区域沉积腐蚀产物不均匀,3Cr腐蚀产物为FeCO_3和极少量的铬氧化物,N80腐蚀产物主要为FeCO_3;极化阴极反应是由活化和扩散作用来联合控制,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具有3个时间常数,3Cr油管材料相比N80具有更佳的抗CO_2腐蚀性能。(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8年09期)

高卉[10](2018)在《驱油微生物对原油和沥青质的降解及模拟驱替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简称MEOR),是利用微生物自身在油藏中的活动及其代谢产物(包括聚合物、表面活性物质、气体、有机酸及有机溶剂等)作用原油以增加原油产量的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酶法强化采油(enzyme enhanced oil recovery,EEOR)是通过微生物酶对原油中大分子物质的降解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新的微生物强化采油思路。本论文从中国延长油田长6组油井原油及井口油污土壤中分离筛选出4株驱油细菌与4株驱油真菌,并鉴定到种;较为系统的研究了驱油细菌(发酵液与酶菌复合物浸液)以及驱油真菌(粗酶液)的驱油特性,对原油及纯沥青质理化性质的影响;细菌发酵液强化驱油(MEOR)、真菌酶液强化驱油(EEOR)及二者组合形成的MEOR+EEOR、MEOR-EEOR交替驱油的效果与机制;速效养分注入对本源细菌驱油效果的影响及其驱油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的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沥青有强烈的降解作用,对原油理化性质有显着影响。编号为Gx及Fx的2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经Gx及Fx发酵液处理后:(1)对沥青质有显着的降解作用。原油中沥青的降解率分别为58.6%及72.4%(P<0.05);纯沥青质的降解率为10.1%(P<0.05)及9.8%(P<0.05),为对照的43.8倍及42.5倍;降解结束后残留沥青中的饱和烃较对照分别增加30.6%(P<0.05)及8.8%,芳香烃,胶质及未知组分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15.5%~17.9%、17.2%~20.2%及15.6%~25.1%,但与对照的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纯沥青质在载玻片上的微形态由薄而均匀改变为隆起聚集态,同时出现大量无沥青透明斑。(2)原油物理性质发生改变。原油在瓶壁上的附着性降低;滤纸吸附态原油的脱附率分别为90.5%及88.3%,均为对照的3.1倍;35℃时的原油粘度较对照分别降低56.9%(P<0.05)及37.2%(P<0.05)。(3)原油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原油中饱和烃、芳香烃含量较对照均有增加,胶质及未知组分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17.6%及74.7%,均与对照差异显着(P<0.05);原油中230℃可气化轻质组分总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9.52%及19.25%。(4)Gx及Fx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物质合成能力及产酸能力。在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中,Gx及Fx合成的表面活性物质产生的排油圈直径为17.2~17.3cm,为对照的18~20倍,培养后发酵液pH下降0.6~1.0单位。2.新发现的驱油细菌台湾假单胞菌对原油沥青有显着降解作用,能显着提高驱油率。筛选到1株新的驱油细菌,编号为C-2。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确定为台湾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aiwanensis)。经C-2发酵液处理后,原油滤纸上吸附态原油的脱附率为90.1%;35℃时的原油粘度较对照显着降低34.6%(P<0.05);排油圈直径为对照的36.6倍;培养后发酵液pH下降2.4个单位,与对照差异显着(P<0.05);原油中沥青质的降解率为41.1%(P<0.05),对纯沥青的降解率为8.8%;原油中230℃可气化组分中小分子轻质组分相对含量较对照增加15.2%。细菌C-2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菌体生物量于培养72h时达到最高值、pH先降低再升高、排油圈直径及表面活性物质浓度均随培养时间增加而增加,培养60h-96h显着高于0h-48h(P<0.05),其表面活性物质经鉴定为4-甲基苯酚(4-methyl-phenol)。在模拟驱油试验中,C-2发酵液的总驱油率显着高于对照水驱(P<0.05)。3.Dietzia cercidiphylli细菌对沥青及原油有强烈降解作用,能显着提高驱油率。自延长油田6号油井原油中分离出1株具有驱油潜力的细菌,编号X9。经鉴定为Dietzia cercidiphylli,经其发酵液处理后,原油中沥青的降解率为70.5%(P<0.05),纯沥青的降解率为9.9%(P<0.05),经X9处理后,残留纯沥青中的饱和烃含量增加,芳香烃、胶质及未知组分含量均降低;原油中230℃可气化组分的总相对含量较对照增加8.5%;对滤纸吸附态原油的脱附率为84.7%,为对照的2.9倍(P<0.05);35℃时的原油粘度较对照显着降低42.5%(P<0.05)。在模拟驱油过程中,X9发酵液的总驱油率显着高于对照水驱(P<0.05)。4.细菌型酶菌复合物浸液对原油理化性质有显着影响。通过种子液液态培养-固态发酵技术,将4株驱油细菌Gx、Fx、C-2及X9制备成粉状酶菌复合物。(1)在对粉状酶菌复合物进行15h加水活化过程中,4种驱油相关参数发生变化:细菌数显着增加;pH值随着浸提时间的增长显着降低;脱氢酶活性在7.5h后显着提高;不同菌株的排油圈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细菌数和pH的负相关性均达到了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2)通过酶菌复合物浸提液的作用后,原油滤纸的脱附率高达88.97%(P<0.05);处理原油在35℃时的粘度降低5.5%-36.82%(P<0.05)。(3)原油组成中的轻质组分芳香烃含量增加38.0%-129.1%(P<0.05),重质组分沥青质含量降低60.0%-65.9%(P<0.05),C-2、X9处理原油中胶质含量分别降低38.0%、31.8%(P<0.05),原油中230℃可气化组分相对含量增加65.82%。5.注入速效氮源可显着提高本源细菌的原油驱出率。在模拟驱油试验中,外源加入NH_4NO_3(N),葡萄糖(G)及二者同时(N+G)加入时,对原油的驱替效果、对驱出本源细菌数量及优势菌组合、驱出原油、残留原油及驱替液性质均有不同的影响。结果表明:(1)注入NH_4NO_3对本源细菌繁殖有显着促进作用,NH_4NO_3处理本源细菌数量为对照的704倍;速效碳源G注入时,本源细菌数量较对照减少71.7%-91.1%(P>0.05)。营养物质以及驱替批次不同,驱出的本源细菌的优势细菌组成不同。(2)N、G及N+G处理的累计驱油率较对照分别提高102.9%(P<0.05)、22.1%(P>0.05)及64.6%(P<0.05)。3个处理残留原油中,230℃可气化组分相对含量分别较水驱处理增加0.6%-35.8%、降低4.2%-64.2%及增加3.6%-141.1%;驱替结束后,在驱油管上段残留原油中,含N处理(N及N+G)的饱和烃、沥青质及未知组分含量较盐水对照分别降低5.3%-13.4%(P<0.05)、7.2%-22.3%(P<0.05)及16.6%-31.9%(P<0.05)。(3)驱替驱出液较注入液的pH下降2.5%-36.8%,表面张力下降1.0%-23.7%,驱替过程中表面活性物质及脱氢酶活性丧失。6.真菌粗酶制剂酶法转化能显着提高原油中可气化油含量。(1)根据形态及ITS序列对筛选自延长油田原油及油污土壤中的4株原油降解真菌进行了鉴定,分别为Aspergillus oryzae,Aspergillus spelunceus,Aphanocladium aranearum及Aspergillus sydowii。(2)研究了4株真菌粗酶制剂酶法转化对原油族组成和230℃可气化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酶法转化能将原油中包括沥青在内的高分子组分降解转化为小分子可气化组分,使原油组分中饱和烃与芳香烃总含量(可气化油)较对照增加30.3%-44.4%;可提高供试原油中230℃可气化组分(可气化油)含量,改善原油品质,提高原油后续加工时汽油、煤油及柴油等可气化油组分的产量。(3)用纯沥青验证了真菌酶对沥青质的酶解作用。真菌酶对沥青载玻片上纯沥青的降解率高达14.2%,为对照的61.6倍(P<0.05),能够使纯沥青中可气化油含量增加17.5%。7.低细菌细胞密度及EEOR-MEOR交替处理能显着提高驱油率。细菌细胞密度、真菌胞外酶及二者组合对原油驱替效果影响显着:低细胞密度发酵液处理的驱油率远高于高细胞密度发酵液处理(P<0.05);真菌粗酶液对原油有良好的降解驱替作用;二者交替进行的驱替率远高于水驱处理,高细胞密度-EEOR组合与低细胞密度-EEOR组合的累计驱油率较水驱分别提高518.6%(P<0.05)与814.2%(P<0.05)。在驱替过程中,模拟沙柱中的原油由上段向下段迁移,低细胞密度-EEOR组合迁移能力较高细胞密度-EEOR组合强,但对原油的降解能力较高细胞密度-EEOR组合弱。水驱处理、MEOR及EEOR中的优势细菌分别为P.aeruginosa、Bacillus atrophaeus及Bacillus cereus,与注入时细菌种类及数量均不同。8.MEOR的驱油率高于EEOR。研究比较了MEOR与利用真菌粗酶制剂进行的EEOR及其二者不同组合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1)利用铜绿假单胞菌进行MEOR的驱油率高于EEOR;油沙管中的活细菌数量决定着驱油率,9批次驱替过程中,从第6批次开始,优势细菌数、活细菌总数与驱油率呈极显着(P<0.01)或显着(P<0.05)正相关;在9批次驱替培养过程中,油沙中均有大量细菌繁殖,且MEOR、EEOR中的细菌数量与优势细菌不同。(2)凡有外源细菌Gx参与的MEOR过程,均有大量H_2和CO_2气体产生,同时产酸,降低驱替液的pH,所有EEOR处理及对照CK均无气体产生。(3)细菌和真菌酶在驱替培养过程中将原油中的高分子组分降解为可气化的小分子组分,增加了原油中230℃可气化组分含量,提高了原油中汽油及部分低沸点煤油与柴油含量,改善了原油品质。(4)驱替过程中,驱替液pH、排油圈直径均降低,表面张力值升高,EEOR处理中脱氢酶活性消失,这些变化与驱替液中的细菌数量呈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相关性。9.MEOR、EEOR及本源细菌强化驱油机制不同。通过室内模拟驱替研究,发现MEOR,EEOR及本源细菌原油驱替的机理不尽相同:MEOR的主要驱替机理为细菌对原油大分子的降解作用、代谢产物及其引起的表面与界面作用等;EEOR的主要驱替机理为真菌所产脱氢酶对原油强烈的降解作用;本源细菌的主要驱替机理为细菌接受外源养分注入激活后发生的封堵效应、繁殖过程细菌对原油大分子的降解作用、代谢产物及其引起的表面与界面作用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9-01)

模拟驱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取了3种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叁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CTMAB)和聚甘油脂肪酸酯(PGFE),通过测试表面活性剂对辽河原油的流变性、界面张力、驱油效果等的影响,借助分子模拟手段探究了多元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驱油行为。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改善原油流变性能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SDS>PGFE>CTMAB;在质量分数为0.3%时,SDS体系的界面张力最低,为1.03×10~(-2) mN/m,且驱油效率高达87.3%;分子模拟中各表面活性剂降低原油密度的能力由小到大的排序为:CTMAB<PGFE<SDS;各原油体系石油分子的径向分布函数显示,4种原油体系最高峰均位于r(石油分子与岩石表面的距离)为0.12 nm处,空白原油体系峰值为11.432;CTMAB,PGFE,SDS原油体系的最高峰值依次为10.084,9.902,8.047,峰值越低,原油分子与岩石的相互作用力越弱,故SDS的驱油效果最佳。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解释了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拟驱油论文参考文献

[1].佟斯琴,孙文静.提高二氧化碳驱油数值模拟精度及动态混相评价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19

[2].吕锦涛,赵会军,田浩,吕晓方,赵煜.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的实验探究与动力学模拟[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

[3].彭冯杰.CO_2驱油中气油体系及其在纳米孔内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4].王世璐,王玉霞,贾凯锋.低渗透油藏岩心注CO_2驱油效率物理模拟[J].非常规油气.2019

[5].蒋永平.CO_2复合驱油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微观机理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9

[6].徐丽婷.二氧化碳与叁元复合驱交替注入驱油模拟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7].余辉,侯健,杜庆军,刘文斌.驱油剂-降粘剂复合驱开发稠油油藏的数值模拟及注采参数优化研究[C].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18)论文集.2018

[8].董伟,郭志强,焦立芳,蒋培军,孙新瑞.牙刷状油藏边水驱油影响因素模拟与评价——以冀中坳陷南部束鹿凹陷车城油田为例[C].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18)论文集.2018

[9].张志升,杜素珍,尹志福.模拟CO_2驱油环境油管材料的腐蚀行为与特征[J].材料保护.2018

[10].高卉.驱油微生物对原油和沥青质的降解及模拟驱替效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四元复合驱示意图驱油流程图岩心模拟驱油装置模拟驱油实验装置岩心模拟驱油实验装置泡沫物理模拟驱油流程装置示意...

标签:;  ;  ;  ;  ;  ;  ;  

模拟驱油论文_佟斯琴,孙文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