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关节盘前移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关节,下颌,复性,磁共振,紊乱,机体,畸形。
关节盘前移位论文文献综述
隋国华[1](2019)在《磁共振动态扫描技术在颞下颌关节盘移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扫描技术在颞下颌关节盘移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46例(共92侧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行磁共振动态扫描,观察患者颞下颌关节MRI斜冠状位、斜矢状位图像,并分析张闭口位关节盘的形态及位置变化情况。结果 92例关节中34个关节盘形态、位置和信号正常;58个关节盘移位,其中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30个,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22个,外侧移位2个,内侧移位4个;MRI主要表现为关节盘形态不规则,呈伸长型、折迭型等改变,伴髁突运动异常10例,合并关节积液9例。结论 MRI可清楚显示颞下颌关节盘的结构、位置及盘突关系改变情况,可为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诊断提供辅助诊断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30期)
胡阿特·哈德尔,周伟,帕尔哈提·艾买提,胡娟,王珊[2](2019)在《小针刀联合运动疗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小针刀联合运动疗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例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2组患者均接受健康指导、手法复位、运动训练,实验组同时给予小针刀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比较分析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最大开口度(maximum mouth opening, MMO)、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MRI检查治疗后3、6个月时2组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盘-髁关系。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平均MMO为25.95 mm,治疗结束后增大到38.71 mm,3个月和6个月复诊时平均MMO分别为38.94和38.94 mm;实验组治疗前平均MMO为26.3 mm,联合治疗结束后增大到41.06 mm,3个月和6个月复诊时分别为41.04和41.19 mm。对照组16例患者治疗前VAS为3.93,治疗后降为1.60,3个月、6个月复诊时分别降为1.18、0.62;实验组联合治疗前VAS为4.063,治疗后降为0.80,3个月、6个月复诊时分别降为0.375、0.25。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比较,2组患者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及2组间治疗效果有显着差异(P<0.05)。MRI检查提示,2组患者治疗前均诊断为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3个月时,对照组16例患者中,6例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6个月时,3例患者复发为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实验组患者复位后3个月复查时有5例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6个月时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为2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颞下颌关节盘-髁关系比治疗前均显着改善(P<0.05),治疗后2组间治疗效果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小针刀联合运动疗法较单纯运动疗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效果更理想。(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王君[3](2019)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分型与主要临床症状之间的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选取收集2015年09月到2019年03月至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临床上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的患者。予以颞下颌关节区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评价,根据临床收集资料显示,目前临床上出现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居多,因此选取31例经MRI检查并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按照学术界公认的MRI的诊断标准,我们将颞下颌关节盘的前移位分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和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我们希望可以通过确认四种临床症状单独或联合作用能否有助于在临床中诊断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为可复性移位或是不可复性移位。方法:1.纳入标准:1)临床上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的患者,且MRI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2)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MRI检查。2.诊断标准:临床中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症状的患者,包括颞下颌关节区疼痛、颞下颌关节区开闭口弹响、张口受限等症状的,核磁共振中影像中表现为关节盘移位的MRI诊断标准:在闭口斜矢状位上,关节盘后带和双板区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盘分界线),关节盘后带位于髁状突顶部,盘分界线与髁状突12点位垂线形成的夹角(盘分界线角)在前后10°之内,定义为正常盘突关系(normal disk condyle relationship NDCR);向前超过盘分界角10°定义为关节盘前移位,开口斜矢状位图像关节盘-髁状突位置关系恢复正常,定义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 ADDR);开口斜矢状位图像关节盘-髁状突位置关系不能恢复正常,关节盘仍位于髁突前方,定义为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 ADDWR)。3.病史记录:记录患者现病史、既往史及行专科检查,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4.质量控制:本研究组成员除本课题研究者以外还需两名协助者及病案管理人员。选择病历严格按照诊断纳入标准,研究前将符合标准的患者病例编号,通过临床检查,登记病例基本资料,并核对录入数据库的患者信息、症状及检查结果,完善相关诊断(由研究者同影像科翟建主任一同读片、诊断)及后续治疗措施,确保录入数据的真实、可靠。根据诊断结果,评估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与主要临床症状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结果:1.本次结果收集病例共3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3例,男女性比例为:1:2.875,其中年龄最小的为17岁,最大为64岁,平均年龄29.35岁。临床上主要出现的症状包括弹响、疼痛、张口受限及下颌运动异常,出现关节弹响有25例(80.6%),其中诊断ADDWR的有17例(54.8%),诊断为ADDR的有6例(19.3%),同时存在ADDR和ADDWR的有2例(6.4%);出现疼痛的有24例(77.4%),其中诊断ADDWR的有16例(51.6%),诊断为ADDR的有6例,同时存在ADDR和ADDWR的有2例(6.4%);出现张口受限的有21例(67.7%),其中诊断ADDWR的有12例(38.7%),诊断为ADDR的有6例(19.3%),同时存在ADDR和ADDWR的有3例(9.6%);出现下颌运动异常的有16例(51.6%),其中诊断ADDWR的有9例(29%),诊断为ADDR的有4例(12.9%),同时存在ADDR和ADDWR的有3例(9.6%);本实验中,关节盘有移位的患者有31例(100%),此31例患者中同时出现上述四种症状的有4例(12.9%),其中诊断ADDWR的有4例(12.9%),诊断为ADDR的有0例(0%),同时存在ADDR和ADDWR的有0例(0%);出现上述叁种症状的有15例(48.3%),其中诊断ADDWR的有7例(22.5%),诊断为ADDR的有6例(19.3%),同时存在ADDR和ADDWR的有2例(6.4%);出现上述俩种症状的有12例(38.7%),其中诊断ADDWR的有9例(29%),诊断为ADDR的有2例(6.4%),同时存在ADDR和ADDWR的有1例(3.2%);单一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为0人(0%)。2.在31例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中,经统计,疼痛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分类(不可复性移位、可复性移位和可复与不可复并存)的关联性P=0.835~*>0.05,无统计意义;弹响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分类(不可复性移位、可复性移位和可复与不可复并存)的关联性P=0.489~*>0.05,无统计学意义;疼痛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分类(不可复性移位、可复性移位和可复与不可复并存)的关联性P=0.608~*>0.05,无统计学意义;疼痛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分类(不可复性移位、可复性移位和可复与不可复并存)的关联性P=0.768~*>0.05,无统计学意义。3.在31例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中,经统计,出现疼痛、弹响、张口受限及下颌运功异常四种临床症状联合时与关节盘前移位的分类(不可复性移位、可复性移位和可复与不可复并存)的关联性P=0.413~*>0.05,无统计学意义。当临床中患者出现疼痛、弹响、张口受限及下颌运功异常四种临床症状联合作用时不能用于诊断关节盘移位的患者为可复性移位或不可复性移位。结论:临床症状对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作用,疼痛、弹响、张口受限或下颌运功异常四种症状单独或联合作用均不能用于诊断关节盘移位的患者为可复性移位或不可复性移位;为明确患者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分型,仍需要通过MRI检查来进行确定,同时从反面证明了核磁共振对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诊断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期刊2019-04-01)
刘炀,孟逍逸,焦国良[4](2018)在《SPECT/CT研究颞颌关节盘移位对髁突骨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CT)骨显像技术研究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DD)患者髁突骨代谢变化,探讨盘移位时间及程度对髁突骨代谢影响规律。方法选取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130例,纳入病例均接受颞下颌关节SPECT/CT检查,对健患侧感兴趣区(ROI)核素计数值与病程及关节盘移位分期进行配对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SPECT/CT检查患侧髁突延迟相异常浓聚阳性率为86.92%(113/130),研究对象健侧(22,13)与患侧ROI计数(26,1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909,P<0.001),患侧ROI计数与盘移位时间呈负相关(r=-0.332,P<0.001)。结论通过SPECT/CT研究得出,随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时间的推移,ADD髁突成骨性活动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6期)
巫家晓,李帅[5](2018)在《曲安奈德咀嚼肌封闭配合手法复位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临床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研究曲安奈德咀嚼肌封闭配合手法复位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研究方法:临床选取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50例,首诊时给予局部按摩以及曲安奈德咀嚼肌封闭后半小时,手法复位,观察即时开口度,开口型,关节区疼痛;一周后再次给予局部按摩以及曲安奈德咀嚼肌封闭后半小时,手法复位,观察即时开口度,开口型,关节区疼痛;研究结果:即时处理后开口度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口型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区疼痛积分减轻(p<0.05)研究结论:曲安奈德咀嚼肌封闭配合手法复位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张伊殿,李志勇[6](2018)在《颞下颌关节髁突及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大小与关节盘前移位的联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颞下颌关节病因发病率高、明显影响日常生活而越来越受到口腔临床医生的重视,其中关节盘前移位是常见的一个病理性改变。本研究旨在通过定量测量颞下颌关节髁突斜矢状截面积和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并引入关节髁突-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比的概念,分析两者面积及面积比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是否具有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86例2016-2017年间至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拍摄颞下颌关节磁共振的年龄在20~40岁间的病例,其中33例双侧颞下颌关节未见异常案例,30例有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或不可复性前移位,23例有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或不可复性前移位。测量所有病例双侧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斜矢状截面中髁突及关节窝面积,计算髁突-关节窝面积比,并行相关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病例中患侧髁突斜矢状截面积显着小于健侧(p<0.05);患侧与健侧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无明显差异;患侧髁突-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比亦显着小于健侧(p<0.05)。(2)关节盘前移位的颞下颌关节的髁突斜矢状截面积显着小于健康关节(p<0.05);关节盘前移位的颞下颌关节的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与健康关节无明显差异(p>0.05);关节盘前移位的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比显着小于健康关节(p<0.05)。(3)髁突斜矢状截面积大小及髁突-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比大小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大小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4)与健康案例的关节相比, ADD患者健侧关节的髁突斜矢状截面积与髁突-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比显着偏小(p<0.05); ADD患者健侧关节的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与健康案例不存在显着差异性。研究结论:(1)颞下颌关节髁突斜矢状截面积大小、颞下颌关节髁突-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比大小与关节盘前移位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髁突斜矢状截面积及颞下颌关节髁突-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比偏小的病例,关节盘前移位发生的风险可能较高;但关节盘前移位可能与关节窝大小无关。(2)存在关节盘前移位的关节更易发生髁突的骨质重建,且重建以吸收为主,使得髁突斜矢状截面积稳定在更小的水平上;(3)颞下颌关节无明显异常的个体中,左右侧关节髁突、关节窝截面积大小相关性强,整体对称性较强,但同一个关节中的髁突与关节窝的大小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性。(4)颞下颌关节髁突及关节窝的大小与性别无关。(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刘梦,张益,赵玉鸣,贺洋,安金刚[7](2018)在《儿童髁突矢状骨折关节盘移位与髁突改建的远期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观察儿童髁突矢状骨折后关节盘位置变化和髁突改建,评估关节盘移位对髁突改建和颞下颌关节发育的影响。研究方法:17例6-12岁的患者伤后(T0)ct确诊下颌骨髁骨折矢状骨折(SFMC),并行颞下颌关节MRI检查明确关节盘移位;保守治疗6个月后(T1)行MRI和关节CBCT检查,根据MRI关节盘位置将骨折侧分为两组:完全复位组(DCR)、不完全复位组(DICR)。随访1年以上(T2)行关节CBCT检查;在T1和T2颞下颌关节CBCT测得髁突内外径、前后径、髁突头和髁颈高度,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T0:20/25侧矢状骨折发生关节盘移位。T1:DCR组14侧,DICR组5侧,关节强直1侧。DICR组较DCR组在T1髁突头高度、髁颈高度减低,前后径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DCR组(9侧)和DICR组(4侧),髁突形态及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关节盘在移位型SFMC中发生前移位,随着骨折愈合大部分移位的关节盘能复位至正常位置。在髁突改建过程中,关节盘移位与髁突形态和高度具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王青青,曹正飞,关慧娟,冯翠娟[8](2018)在《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关系特征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性分析及评价颞下颌关节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关节盘位置正常者的关系间差异。方法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收集有关研究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关系特征的文章。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18年5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的提取,根据NOS量表对文章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相关文章,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其中双侧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255例(BDDR组),双侧关节盘位置正常者279例(BN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BDDR组患者较BN组的覆、覆盖、L1-MP角大,L1-FH角、U1-L1角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间U1-FH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现有研究显示,与关节盘位置正常者相比,双侧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下颌中切牙较为唇倾,上下中切牙夹角较小,覆、覆盖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龚心仪,江凌勇[9](2018)在《颞下颌关节盘移位对面型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关节结构内紊乱疾病,人群中发生率较高,在青少年与成人均有分布。临床表现为关节弹响、疼痛、开口受限或咀嚼困难,也可无症状,结合磁共振成像可明确诊断。但由于关节盘移位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其对面型的影响及因果关系尚存争议,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探讨不同类型关节盘移位与偏颌、下颌后缩等面型的相关性,将髁突、关节盘与关节间隙、关节窝的结构与位置变化及可能的机制作一概述,为临床诊疗及相关研究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朱慧敏,何冬梅,杨秩,宋欣羽[10](2018)在《关节盘锚固术联合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临床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关节盘锚固术联合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14例(28侧关节),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颞下颌关节MRI和头颅侧位片,对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髁突高度及相关头影指标进行测量,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I测量显示:术后随访髁突高度比术前平均增加(1.74±0.98)mm(P<0.001)。28侧髁突均有新骨形成,主要位于髁突的顶端和前后缘(占84.61%)。头影指标测量显示: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A角)、软组织鼻根点到经额点且垂直于前颅底平面直线的垂直距离(Sn-G)、Y轴角(Y-Axis)、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1-SN)、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及上下中切牙角(U1-L1)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角)比术前增加(1.83±1.56)°(P<0.001),下颌颏前点(Gn)术后前移(2.18±3.13)mm(P=0.028),前牙覆盖(overjet)比术前平均缩小(3.55±1.86)mm(P<0.001)。结论关节盘锚固联合术后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可以促进其髁突生长,减轻牙颌面畸形的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关节盘前移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小针刀联合运动疗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例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2组患者均接受健康指导、手法复位、运动训练,实验组同时给予小针刀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比较分析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最大开口度(maximum mouth opening, MMO)、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MRI检查治疗后3、6个月时2组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盘-髁关系。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平均MMO为25.95 mm,治疗结束后增大到38.71 mm,3个月和6个月复诊时平均MMO分别为38.94和38.94 mm;实验组治疗前平均MMO为26.3 mm,联合治疗结束后增大到41.06 mm,3个月和6个月复诊时分别为41.04和41.19 mm。对照组16例患者治疗前VAS为3.93,治疗后降为1.60,3个月、6个月复诊时分别降为1.18、0.62;实验组联合治疗前VAS为4.063,治疗后降为0.80,3个月、6个月复诊时分别降为0.375、0.25。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比较,2组患者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及2组间治疗效果有显着差异(P<0.05)。MRI检查提示,2组患者治疗前均诊断为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3个月时,对照组16例患者中,6例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6个月时,3例患者复发为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实验组患者复位后3个月复查时有5例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6个月时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为2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颞下颌关节盘-髁关系比治疗前均显着改善(P<0.05),治疗后2组间治疗效果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小针刀联合运动疗法较单纯运动疗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效果更理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关节盘前移位论文参考文献
[1].隋国华.磁共振动态扫描技术在颞下颌关节盘移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
[2].胡阿特·哈德尔,周伟,帕尔哈提·艾买提,胡娟,王珊.小针刀联合运动疗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效果评价[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9
[3].王君.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分型与主要临床症状之间的关联[D].皖南医学院.2019
[4].刘炀,孟逍逸,焦国良.SPECT/CT研究颞颌关节盘移位对髁突骨代谢的影响[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8
[5].巫家晓,李帅.曲安奈德咀嚼肌封闭配合手法复位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临床治疗研究[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6].张伊殿,李志勇.颞下颌关节髁突及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大小与关节盘前移位的联系探究[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7].刘梦,张益,赵玉鸣,贺洋,安金刚.儿童髁突矢状骨折关节盘移位与髁突改建的远期观察[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8].王青青,曹正飞,关慧娟,冯翠娟.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关系特征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8
[9].龚心仪,江凌勇.颞下颌关节盘移位对面型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8
[10].朱慧敏,何冬梅,杨秩,宋欣羽.关节盘锚固术联合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