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企业伦理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伦理,精神,企业,思维,劳资,企业家,儒家。
企业伦理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义[1](2014)在《论国有企业企业家伦理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有企业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必然以增加全民福祉为目标。然而在现实条件下,国有经济扮演的角色与其发挥的功能现实中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很大程度上与国有企业企业家作用发挥息息相关。本文主要从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出发,分析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注重的伦理道德,进而对国有企业企业家必须具备的伦理精神进行系统阐述。(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方俊吉[2](2013)在《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儒家的“伦理”精神对企业永续发展之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伦理"是揭橥"人本"思想的儒家所最重视,也最为积极倡导的精神。葢"伦理"乃人类之所以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主要凭藉,亦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徵,更是维系人类世界和谐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普世价值。自古以来,不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举凡家族、社群,乃至于邦国等,只要有人类群聚的地方,就不能不讲求"伦理"。否则,这群体就难免流于脱序而混乱的情况。如此一来,人与禽兽也就无所区别了。社会的结构随着时代的演变,已经从农牧社会进入了工商社会的时代。工商企业已然成为整体经济的骨干,而由公司群体所建构的所谓"企(本文来源于《国际儒学研究【第二十二辑】》期刊2013-06-25)
杜海燕[3](2012)在《论非公企业劳资伦理精神和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公企业劳资伦理在企业管理和劳资整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经济社会出现大量企业伦理滑坡和劳资冲突现象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建立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和人性化的现代性非公企业劳资伦理精神和原则,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加强劳资伦理道德提升,以完成劳资整合的任务。(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倪磊[4](2011)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的伦理精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对于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已有较多成果,而在伦理角度的研究成果则较少,部分原因是伦理层面的研究是较高的层次,需要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依据企业文化建设这一框架,将企业家伦理精神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以伦理学的视角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剖析研究,这是一个探索性较强的课题。受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启示,提出了企业文化生命周期的概念,将企业文化建设分为孕育期、滞后期、稳定期、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家伦理精神具有主体性、制度性、实践性、继承性等特征,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革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以致企业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对企业家伦理精神产生不同的主导需求:孕育期是对勇敢精神的需求;滞后期是对谦虚精神的需求;稳定期是对合作精神的需求;衰退期是对进取精神的需求。这些不同的需求内容是根据企业文化建设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工作重心确定的,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通过对各个阶段主导的企业家伦理精神向企业文化建设传导机制的研究,借助管理方格理论,结合各个时期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的关系特征,分析了传导发生的过程。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孕育期主要通过积累的方式;滞后期主要通过引导的方式;稳定期主要通过协作的方式;衰退期主要通过沟通的方式传导并作用于企业文化建设。按照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了增强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伦理精神作用,要分别增加物质资料的投入,加强制度文化熏陶、道德舆论引导、道德规范约束、道德修养激励等途径。(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期刊2011-05-01)
胡道玖[5](2007)在《儒家伦理精神与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华夏传统文明的核心内容,儒家伦理精神对中国企业的价值取向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中国企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要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发挥儒家伦理精神在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构筑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增强国际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本文来源于《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期刊2007-04-01)
李丹[6](2005)在《论企业伦理精神中的整体性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道德哲学的视角深入到企业伦理精神的深层———伦理思维 ,通过界定伦理思维的内涵、以及其与企业伦理的关系 ,全新地探讨了企业伦理思维对于构建企业文化、企业道德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为现代企业伦理精神的塑造提供了价值理性和思维方式的支持。(本文来源于《金融理论与教学》期刊2005年01期)
陈泽环[7](2004)在《德国企业先驱的伦理观——兼论浙江企业家和西方新教伦理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时代都有相应的伟大人物,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家具有突出的社会地位。近代德国企业先驱形成了敢于创新和精益求精,坚持科研和生产相统一、高度重视社会义务的经济伦理观,值得我国企业家借鉴。民营企业家已经获得合法社会地位的条件下,应该该更多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形成结合民族传统和时精神的新的企业家伦理和精神。(本文来源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罗彬[8](2003)在《企业伦理精神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伦理道德自古以来就是维系各种关系和组织机构的必要因素,但是受西方主流经济学以及市场经济趋利本性的影响,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得到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利益失衡、责任失控、经济失信等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非公有制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无视道德约束,重利轻义,义利统一的价值理想被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组织所遗忘,从而导致了企业与市场发展的社会环境受到严重侵害。非公有制企业违法违规和违背社会伦理的经济案件时有发生,这不仅使非公有制企业自身陷入了困境,而且直接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安定。因此,非公有制经济与伦理道德、义与利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应有的统一,如何塑造既适应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又能维系非公有制企业健康、长久地发展的企业伦理精神在当今则显得尤为重要。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伦理追问和企业性质的反思,运用唯物辨证法、实证调查法、多学科综合法系统地分析了伦理和谐与企业发展的关系,针对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道德现状提出了非公有制企业应有的伦理精神和具体的道德准则,以便为非公有制企业的谋利行为进行一种道义上的自觉规范,使非公有制企业的自主经营不至于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本论文分叁部分: 论文的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企业伦理精神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系统提出并论证了企业伦理精神对企业长久、健康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伦理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完善企业员工素质和调节企业内外部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以及在调节企业内外部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职业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主流经济学顽固地站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高举利润最大化的大旗,偏执地固守在经济与道德不相容,人不能同时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的困境中,反对经济对伦理的关注。然而在市场社会里,由于企业原生的协作性,由于市场经济的伦理二重性,决定了企业是由内外利益相关人组成的利益集合体,是通过服务于他人、社会来实现自身利益的价值创造体。经济性与伦理性相辅相成乃是企业的本质所在,经济与道德的同步发展乃是企业成长的内在约束。企业伦理精神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为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结合企业个性特征由企业领导者倡导力行而逐渐培养和自觉形成的并为绝大多数员工认同和信守的一种主导性群体道德意识。这种群体性道德意识是企业发展目标、信念追求、价值标准和行为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具体伦理规范和准则的一般性本质规定。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企业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应具有如下伦理精神:敬业、诚信、公正、节俭。最后,笔者认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行为主体,既是经济实体,又是伦理实体。伦理精神作为企业具体伦理规范和准则的本质概括,对企业在一定阶段内的经营方式和管理行为起着维系和巩固的作用并贯穿于企业成长。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伦理精神的支持。当今,党中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企业伦理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论文的第二部分从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目前的道德现状出发,分析了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道德问题及成因,得出的结论是:非公有制企业谋利的天性必须制约。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大”把非公有制经济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以来得到迅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的比重,非公有制企业在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市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山于非公有制企业长期游离于计划体制之外,摆脱了像国有企业那样的计划和行政约束,追求自我利益的机制得以强化,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道德失控现象。主要表现在道德意识低下、外部利益失衡导致的不规范谋利行为、责任意识谈漠、经济失信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败德行为,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急速的转型期,在这个激烈震荡中,原有的公共信念轰毁了,新的公共信念还没有建立,与新体制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不可能在短期建立和完善起来。受市场经济趋利本性的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容易出现忽视乃至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有悻于正常的企业伦理道德原则的行为和问题。 且互 论文的第叁部分是重点。通过第一、二部分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第一,企业伦理精神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伦理精神与企业的发展呈正相关的关系。第二,非公有制企业谋利的天性必须制约,塑造非公有制企业伦理精神迫在眉捷。那么如何塑造既符合市场经济本质要求,又能为不同道德认知及实践主体所接受的企业伦理精神和具体道德规范则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首先指出利义关系是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伦理的基本问题,把义与利辩证、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义利共生论是非公有?(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03-06-30)
周玮[9](2003)在《论中国企业伦理精神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主旨是确立企业需要的伦理精神,明确构建原则,勾划企业伦理精神构建的程序和伦理精神制度化的实施步骤。本文认为企业伦理精神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结合企业个性特征逐渐形成和培养起来的为全体职工所认同的一种主导性群体道德意识。这种群体道德意识是企业发展目标、信念追求、价值标准和行为取向的集中体现。企业伦理精神能强化企业的个性特征,管理者要根据本企业在产品、对象、商标、地理名称、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伦理精神。具有凝聚功能、塑造功能、排它性功能和激励功能。企业需要建立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精神,确立构建企业伦理精神的五个原则,经济效益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诚信为本原则、承担社会责任原则和文化行业适应性原则。文章勾勒了具体构建企业伦理精神六个步骤,阐述了伦理精神制度化的七个方面。(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钱蕾[10](2001)在《宝钢企业的伦理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企业成为社会基本经济单位和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对于企业应当确立什么价值导向的研究成为伦理学界关注的重大历史课题。“企业集体主义”是宝钢企业伦理精神的精髓,是宝钢在多年管理实践中确立起来的企业价值导向,由于宝钢经验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以宝钢为个案进行理论性和实证性相结合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所谓企业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外部定位和内部管理的伦理原则。在外部处理的是企业和国家、社会和市场的伦理关系;在内部处理的则是企业集体和员工、员工之间的伦理关系。本文主旨在于,立足义利观高度,基于义利观的现状分析和深刻内涵的理论把握,着重探讨经济体制转轨背景下国有企业确立价值导向的应当;并试图以此为理论平台,结合宝钢的改革实践,研究宝钢如何确立以新型义利观为核心的企业集体主义。 全文分叁个部分,重点在二、叁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究对象——宝钢集团公司(简称宝钢)概况的描述,分别对其建设历程、阶段性成果和现状作一介绍。 第二部分从伦理学的重要概念——“义利观”出发,为第叁部分的个案研究构建一个理论基础。阐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必须以认清义利观的现实状态为前提,对新型企业义利观的内涵作一深刻把握,才能正确建立以新型义利观为核心的企业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和伦理精神。首先,由于义利观的现实状态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因此,基于对义利观转型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剖析,提出了“国有企业建立怎样的价值导向”这个重大历史课题。继而,立足经济体制转轨和改革背景,对新型义利观和以前者为核心的企业集体主义的内涵作了层层论证。新型义利观有叁个新的内涵,即义利观主体的转变、利益观念的张扬和对最高利益的理解(以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而企业集体主义则是以义利观为核心的,是处理国家、企业和员工的叁者关系的伦理原则;效益和责任并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齐抓。 第叁部分是对宝钢企业的伦理精神进行具体研究。立足宝钢的管理实践,引用大量的实证材料,对宝钢如何以企业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进行外部定位和内部管理展开了论述。一方面,企业集体主义作为宝钢外部定位原则,处理企业和国家关系时明确一系列权利和义务关系;处理企业和社会关系上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在处理和市场的伦理关系时不仅确立了市场主体意识,而且以诚信的市场道德作为对企业的伦理要求。在这样叁个层面上,宝钢都有充分的实践。另一方面,企业集体主义作为宝钢内部管理的道德原则,正是宝钢对企业集体主义的建树。在处理企业集体和员工关系时,能够紧紧抓住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共生关系;同时也能以市场为取向重组内部关系,体察到员工之间的共生关系,并且以这两种关系作为企业内部确立正确价值导向的根据。最为重要的是,宝钢能够扬弃西方的人本管理思想,不是与资本主义企业一样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作为一个口号,而是将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企业集体主义的核心,这是宝钢远远高于资本主义企业之所在。 文章最后指出了研究宝钢先进伦理文化成果的广阔前景。!﹄沙(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1-05-01)
企业伦理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前言"伦理"是揭橥"人本"思想的儒家所最重视,也最为积极倡导的精神。葢"伦理"乃人类之所以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主要凭藉,亦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徵,更是维系人类世界和谐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普世价值。自古以来,不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举凡家族、社群,乃至于邦国等,只要有人类群聚的地方,就不能不讲求"伦理"。否则,这群体就难免流于脱序而混乱的情况。如此一来,人与禽兽也就无所区别了。社会的结构随着时代的演变,已经从农牧社会进入了工商社会的时代。工商企业已然成为整体经济的骨干,而由公司群体所建构的所谓"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企业伦理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义.论国有企业企业家伦理精神[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2].方俊吉.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儒家的“伦理”精神对企业永续发展之重要性[C].国际儒学研究【第二十二辑】.2013
[3].杜海燕.论非公企业劳资伦理精神和原则[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倪磊.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的伦理精神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
[5].胡道玖.儒家伦理精神与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C].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2007
[6].李丹.论企业伦理精神中的整体性思维[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5
[7].陈泽环.德国企业先驱的伦理观——兼论浙江企业家和西方新教伦理精神[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
[8].罗彬.企业伦理精神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D].新疆大学.2003
[9].周玮.论中国企业伦理精神的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3
[10].钱蕾.宝钢企业的伦理精神[D].华东师范大学.2001
论文知识图
![企业文化建设的动态轮轴模型结构及关...](/uploads/article/2020/01/06/ebf6294da8135146f48b7e8b.jpg)
![民营企业文化系统的结构模型](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XDQB2007010680001&suffix=.jpg)
![企业品牌伦理建设内容的界定](/uploads/article/2020/01/06/ed68c17e089b5a04c2ef194b.jpg)
![经济地带电缆产量增长变动情况](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6254465.nh0002&suffix=.jpg)
![学科建设兰州大学“985工程”第二批学科建...](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n20041200090306_00&suffix=.jpg)
![学科建设兰州大学“985工程”第二批学科建...](/uploads/article/2020/01/06/4be078ed43d2e4e52a36ae4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