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日照民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渔家乐,滨海旅游,权利困境,社区增权
日照民俗论文文献综述
相宏文[1](2019)在《渔家乐民俗游发展的权利困境与社区增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渔家乐的开发,在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繁荣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拓宽居民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等方面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居民参与旅游程度低、社区利益受损严重,在发展渔家乐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如自然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社区的发展规划和旅游的发展规划存在冲突等。政府管理职能存在错位、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社区主观上存在意识和能力的不足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社区利益受损和缺失。众所周知,社区旅游增权的实现可以有效提高社区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社区中各利益主体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表达机会,而为了让渔家乐得到更好地发展,有必要赋予社区居民权利。首先,分析了日照滨海旅游社区的参与现状及权利状况,由此发现各社区参与旅游的程度各不相同,以经济参与为主,且是较低层次的社区参与。本文借助Scheyvens社区增权四维框架来对社区参与旅游的权利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得知社区居民在经济、政治、心理、社会这四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权能缺失,同时发现在保障社区居民权益这方面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而有的并不适用也缺乏可操作性。总之,居民在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管理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与地方政府和外来投资企业之间不能形成平衡的权利关系。其次,借助旅游增权理论构建日照滨海旅游社区增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社区旅游增权状况。接着,对吴家台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村民的社区参与现状和对旅游增权的感知情况。最终评判结果表明:吴家台社区旅游增权状况一般,且政治维度的增权状况最不理想。最后,结合日照滨海旅游社区增权的实际状况,从社区居民、地方政府、外来投资企业等各利益主体层面提出社区增权的建议和对策。总之,旅游增权理论不仅为社区旅游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而且对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增权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杨凡[2](2019)在《日照农民画:地方民俗图像的文本阐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画又被称作“现代民间绘画”,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间美术研究也一直是民俗学研究不可忽视的方向。农民画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民众的社会生活景观,是地方民俗生活的图像化呈现,内涵了大量的民俗事象,书写着民众的生活世界。农民画通常与当地的民间文化传统息息相关,渗透着地方上的风土人情。它展现着民众的精神面貌,也投射出民众的情感表达。日照农民画作为地方性的图像书写载体,是了解和认知当地民俗文化与民众生活的一扇重要窗口,具有十分珍贵的地方志属性。本文以日照农民画为研究对象,以民俗学的研究视角,立足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从艺术语言、情感表达以及地方性知识的角度,论述作为图像文本的日照农民画的文化价值。结合人类学地方性知识理论、阐释人类学理论以及象征人类学理论分析日照农民画所涉及到的民俗事象,尽可能地阐释并还原当地民俗生活与民俗文化的深层意涵。本文共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是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日照农民画进行概述,结合日照的地理人文环境,分析日照农民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第二章对日照农民画按照题材内容进行分类,分析其艺术语言和文本特征,挖掘其丰富的情感表达与文化价值。第叁章以“地方性知识理论”为基础,截取具有代表性的日照农民画作品,运用图像分析的方法来阐释地方性民俗文化的象征意涵,探讨当地人对地方民俗文化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第四章结合感受民俗学的理论,反思作为“非遗”的日照农民画的传承现状,从创作要立足于生活世界,树立“整体观”传承的理念,构拟历史记忆库叁个方面探讨当下日照农民画的传承路径。第叁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反思。呼吁民众多多关注以日照农民画为代表的地方民俗文化,回归日常生活,书写地方民俗文化的新篇章。(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秦志玉[3](2019)在《乡村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日照市渔家民俗旅游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关键在于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叁农"工作成为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振兴乡村经济的过程中,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方兴未艾,以绿色生活理念为主题的多种乡村旅游方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文化与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作为21世纪两大"朝阳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必然会走(本文来源于《人文天下》期刊2019年02期)
本报,胡颖[4](2018)在《从粗放养殖到精细“吃海”》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17日,在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原金家沟养殖片区,拆除后的垃圾已清运完毕,放眼望去,一片空旷。“这里拆除后将用于发展临港产业,在不久的将来,这周边将打造一座现代化的海洋智慧园区。”开发区渔政站站长李业海介绍说。拥有16公里优质海岸线、3700余公(本文来源于《日照日报》期刊2018-08-18)
甘丹丹[5](2018)在《鲁南地区民宿建筑空间改造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兴特色产业形式,民宿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哪里发展民宿,怎样打造特色民宿,怎样让民宿产业与自然、文化更好地融合,已经成为民宿研究的主要方向。民宿产业是依附于旅游产业的新兴行业之一,为游客解决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基本问题。我国民宿业发展始于农家乐,近几年形态转变迅速,但由于乡村基本生活条件并没有城市便捷,许多新科技、新工艺没有在乡村中推广开,民宿的舒适性、美观性欠缺。作为城市后花园的乡村,更多的人们希望在纯净的土地上享受生活,希望通过短暂的乡村生活体验当地的风土民情、地域文化、自然风貌。所以舒适的民宿已经成为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乡村是活着的文化宝库,除了自然风貌、建筑装置,当地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也是体现乡村特色的主要方面。一味的将乡村建筑回收再改建,而缺少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思考是不可取的。民宿的设计应考虑到村民的使用习惯,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保留他们的空间文化。民宿作为一种家庭式经营模式,除了对外提供服务,居民也将建筑环境区域作为自住的范围,如何将民宿业主生活与产业融合,如何保护民宿发展热度之后的居住环境,让建筑空间永续留存,是当下民宿业发展缺乏思考的部分。本文以鲁南地区特色乡村旅游区日照任家台村民宿集群建筑及景观为例进行系统改造优化方案,以期达到区域民宿典型性案例标准,将系统的思维模式整理表达,为国内乡村民宿产业创造模板。本次项目选择当地基础标准民居建筑群中的一户进行改造设计,将其建筑内部空间、建筑表皮及周边环境进行一体化设计,既方便游客使用,又满足当地居民生活。保留老屋的历史文化痕迹,创造新空间为老屋注入新业态、新活力。提高周边区域及当地旅游业发展活力。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考察、资料整理、案例分析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和界定,明确了有关本论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民宿发展状况及国内外民宿建筑的成功案例,分析了民宿市场的需求定位,民宿的本质特征、民宿在旅游村中的重要性等;其次从调研入手,通过实地勘察调研、入户调查等方式,了解了日照任家台民俗旅游村的现状及遇到的问题,沿承村庄的历史文脉,提炼出任家台村民俗元素,结合地区特色对区域景观与建筑空间进行改造。最终,通过案例分析得出整体设计,探讨如何在特有环境中考虑各方面融合方式,形成新产业下生产、居住、服务多方面协调发展的乡村民宿产业。(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8-04-20)
丁初敏,代玉海,赵瑞森[6](2017)在《“微更新”理念下日照市山海天民俗旅游村更新与改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存量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量的积累和产业规模趋于饱和,城市对于"质"的诉求愈发凸显,人居环境、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等成为城市更新的新主题。日照市作为全国最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接待基地,其以"渔"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旅游村有着特殊的文化和空间定位。文章通过分析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民俗旅游村的现状和发展困境,将"微更新"理念融入到宏观层面的滨海旅游总体空间发展、中观层面的村落自身更新与改造以及微观层面的建筑特色塑造与文化挖掘中,试图为滨海城市民俗旅游村的更新改造带来一些启示,并为其他民俗旅游村的更新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7年10期)
张荣藤,陈晨[7](2017)在《基于扎根理论的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日照市渔家乐民俗旅游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俗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青睐,但其中渔家乐民俗旅游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系列问题已成为渔家乐民俗旅游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文章以山东省日照市的渔家乐民俗旅游为例,运用扎根理论,探究渔家乐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提升渔家乐民俗旅游发展的对策。(本文来源于《时代农机》期刊2017年08期)
张国平[8](2017)在《日照市海滨民俗旅游村消防安全分析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渔家乐"民俗旅游村存在建筑物耐火等级低、大量使用易燃彩钢板建设、用火用电隐患突出、旅游户和游客消防安全意识薄弱等消防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防火对策。(本文来源于《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期刊2017年07期)
鲁莎莎,来守英,毕传峰[9](2017)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日照市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日照民俗体育项目拥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惯有的特质。如今在国内掀起了挖掘的热潮。在掌握了大量的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如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调查分析等方法,将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涵盖在民俗学等学科理论之上,探究这一体育项目的发展历史、生存现状以及保护传承的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环球人文地理》期刊2017年09期)
仪孝法[10](2017)在《“互联网+”背景下渔家乐民俗旅游提档升级研究——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旅游业需要全面融入"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现实环境下,适应了追求廉价和独特滨海旅游体验的日照"渔家乐"民俗旅游,既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巨大的现实挑战。建立在全面分析当代社会互联网环境的变化和"渔家乐"民俗旅游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融入互联网的短板的现实基础上,尝试给出"渔家乐"民俗旅游提档升级的路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日照民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民画又被称作“现代民间绘画”,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间美术研究也一直是民俗学研究不可忽视的方向。农民画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民众的社会生活景观,是地方民俗生活的图像化呈现,内涵了大量的民俗事象,书写着民众的生活世界。农民画通常与当地的民间文化传统息息相关,渗透着地方上的风土人情。它展现着民众的精神面貌,也投射出民众的情感表达。日照农民画作为地方性的图像书写载体,是了解和认知当地民俗文化与民众生活的一扇重要窗口,具有十分珍贵的地方志属性。本文以日照农民画为研究对象,以民俗学的研究视角,立足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从艺术语言、情感表达以及地方性知识的角度,论述作为图像文本的日照农民画的文化价值。结合人类学地方性知识理论、阐释人类学理论以及象征人类学理论分析日照农民画所涉及到的民俗事象,尽可能地阐释并还原当地民俗生活与民俗文化的深层意涵。本文共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是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日照农民画进行概述,结合日照的地理人文环境,分析日照农民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第二章对日照农民画按照题材内容进行分类,分析其艺术语言和文本特征,挖掘其丰富的情感表达与文化价值。第叁章以“地方性知识理论”为基础,截取具有代表性的日照农民画作品,运用图像分析的方法来阐释地方性民俗文化的象征意涵,探讨当地人对地方民俗文化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第四章结合感受民俗学的理论,反思作为“非遗”的日照农民画的传承现状,从创作要立足于生活世界,树立“整体观”传承的理念,构拟历史记忆库叁个方面探讨当下日照农民画的传承路径。第叁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反思。呼吁民众多多关注以日照农民画为代表的地方民俗文化,回归日常生活,书写地方民俗文化的新篇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照民俗论文参考文献
[1].相宏文.渔家乐民俗游发展的权利困境与社区增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杨凡.日照农民画:地方民俗图像的文本阐释研究[D].安徽大学.2019
[3].秦志玉.乡村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日照市渔家民俗旅游村为例[J].人文天下.2019
[4].本报,胡颖.从粗放养殖到精细“吃海”[N].日照日报.2018
[5].甘丹丹.鲁南地区民宿建筑空间改造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8
[6].丁初敏,代玉海,赵瑞森.“微更新”理念下日照市山海天民俗旅游村更新与改造探讨[J].规划师.2017
[7].张荣藤,陈晨.基于扎根理论的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日照市渔家乐民俗旅游村为例[J].时代农机.2017
[8].张国平.日照市海滨民俗旅游村消防安全分析及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7
[9].鲁莎莎,来守英,毕传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日照市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J].环球人文地理.2017
[10].仪孝法.“互联网+”背景下渔家乐民俗旅游提档升级研究——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