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激光损伤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ZnS薄膜,激光辐照,折射率,激光损伤
抗激光损伤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李绵,徐均琪,王建,李候俊,苏俊宏[1](2019)在《ZnS薄膜在532nm波长激光辐照下的光谱透射及激光损伤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ZnS薄膜的激光辐照效应,采用热蒸发沉积技术制备了ZnS薄膜,探究了薄膜在532nm波长激光诱导辐照下,不同能量阶和不同脉冲数对薄膜折射率、消光系数、损伤形貌、表面粗糙度和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ZnS薄膜的平均损伤阈值为1.59J·cm-2,用平均阈值能量的60%对薄膜进行辐照处理后,可将ZnS薄膜在532nm处的折射率从2.360 4提高到2.384 9 (15脉冲辐照)。用5脉冲辐照薄膜表面后,薄膜的消光系数会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加而减小。532nm激光辐照下,ZnS薄膜经历了从轻度损伤到极度损伤的缓慢演变阶段。在5脉冲的基础上,增加激光的辐照能量会使薄膜的表面粗糙度Ra下降,最大可由1.52nm下降到0.429nm。(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应田[2](2019)在《高阈值溶胶凝胶Nb_2O_5薄膜的制备及激光损伤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激光系统中,光学薄膜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旦薄膜被损坏,将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功能。因此,随着激光器向高强度大功率方向发展,对光学薄膜的抗激光损伤阈值的要求越来越高。Nb_2O_5材料具有高折射率、较好的耐化学腐蚀性,被广泛应用于光学薄膜领域。本文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Nb_2O_5薄膜,并系统的研究了Nb_2O_5薄膜的光学性能、抗激光损伤阈值及其温度效应,并通过对其阈值及其损伤形貌的变化规律分析,研究Nb_2O_5薄膜的损伤机制。最后,通过增加SiO_2薄膜添加层,寻求提高溶胶-凝胶Nb_2O_5薄膜LIDT的方法。首先通过加入不同添加剂制备Nb_2O_5薄膜,详细讨论了乙酰丙酮(ACAC)、二乙醇胺(DEA)和柠檬酸(CA)叁种添加剂对Nb_2O_5胶体粘度和薄膜光学性能、相结构、均方根表面粗糙度(RMS)、弱吸收和损伤阈值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ACAC制备的胶体最为稳定,以DEA制备的薄膜表面最为平整,以CA制备的薄膜,其光学透过率最高,弱吸收值最低,且获得了最高的抗激光损伤阈值,达到24.9 J/cm~2。根据薄膜LIDT及损伤形貌,提出了薄膜的结构演化模型来描述不同添加剂对Nb_2O_5颗粒具体的鳌合方式。其次将叁种添加剂制备的Nb_2O_5薄膜分别在150°C和250°C温度下进行退火,发现以CA为添加剂制备的Nb_2O_5薄膜在两个温度退火后阈值均最高,分别为23.5 J/cm~2和17.7 J/cm~2。但薄膜在同样温度下的原位环境下进行处理,其阈值对比退火处理会进一步降低,以DEA为添加剂制备的Nb_2O_5薄膜在原位高温250°C下的抗激光损伤阈值最高,达到18.9 J/cm~2。结果表明,薄膜在原位温度下的激光诱导损伤相对比较复杂,薄膜在退火后进行抗激光损伤测试无法真正还原在原位温度环境下的受到激光辐照后的损伤情况。接着具体研究了不同原位温度对Nb_2O_5薄膜的光学性能与抗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以CA为添加剂制备的Nb_2O_5薄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当初始温度从室温增加到100°C时,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为21.8 J/cm~2,当初温度增加到150°C时,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为20.4 J/cm~2,当原位温度增加到200°C时,薄膜的抗激光损伤阈值为19 J/cm~2,均较常温阈值有所下降,但薄膜在两个原位温度下依旧保持着较高的阈值。最后,通过增加SiO_2添加层来改善薄Nb_2O_5薄膜的LIDT。分别将SiO_2薄膜作为缓冲层,中间层和保护膜来制备样品。结果表明,当SiO_2薄膜作为保护膜时,其光学透过率最高,但其LIDT最小,为27.2 J/cm~2。当SiO_2薄膜作为缓冲层时,其LIDT最高,为31.2 J/cm~2。其中,SiO_2薄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阈值,达到34.7 J/cm~2。(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31)
张盛,张圣斌,刘巍,庞婧,卢文壮[3](2019)在《金刚石衬底的V_2O_5薄膜激光损伤阈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V_2O_5薄膜厚度对其抗激光损伤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法在光学级单晶金刚石衬底表面制备了不同膜厚的V_2O_5薄膜。采用脉宽为10 ns、波长为1064 nm的脉冲激光器对薄膜样品进行光学响应曲线测试,测得薄膜相变前后透过率变化情况及相变开关时间,以判断薄膜是否发生损伤,并根据损伤几率得到激光损伤阈值。结果实验制备的薄膜为组分单一的多晶V_2O_5,在(001)面具有明显择优取向。同一膜厚下(350 nm),随着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薄膜的相变关闭时间由1.48 ms单调减小至0.64 ms,相变回复时间则由11.6 ms单调增加至20.4 ms,相变后的透过率由19%单调减小至8%,回复后的透过率由77%单调减小至51%。薄膜膜厚在150~550 nm的范围内,其激光损伤阈值随着膜厚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当膜厚等于250 nm时,激光损伤阈值达到最大值,为260 mJ/cm~2;膜厚为550 nm时,激光损伤阈值最小,仅为209 mJ/cm~2。结论 V_2O_5薄膜厚度对其抗激光损伤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合理地控制膜厚,能够有效提高激光损伤阈值,从而提高基于金刚石衬底的V_2O_5薄膜的抗激光损伤能力。(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徐均琪,李候俊,李绵,王建,苏俊宏[4](2019)在《热蒸发沉积TiO_2薄膜的光学及激光损伤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子束热蒸发技术,用不同沉积速率制备了TiO_2薄膜。根据透射率谱计算了薄膜的光学带隙,采用椭偏法测量了薄膜的折射率、消光系数及厚度,分析了薄膜内部的电场强度分布,对其激光损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工艺参数范围内,TiO_2薄膜的光学带隙比较稳定,随沉积速率的变化并不显着,其值大小在3.95eV-3.97eV。当沉积速率从0.088nm/s,0.128nm/s增加到0.18nm/s时,薄膜折射率从1.9782,1.9928,升高到2.0021(波长1064nm),但当沉积速率继续增加到0.327nm/s时,折射率反而降低到1.9663,薄膜的消光系数随着沉积速率的增加单调增加。采用同一高能激光损伤薄膜后,当沉积速率较低时制备薄膜的损伤斑大小基本一致,但以0.327nm/s较高速率制备的薄膜,其损伤斑明显增大。高沉积速率下制备的TiO_2薄膜的吸收较大,激光损伤阈值较低。(本文来源于《真空》期刊2019年01期)
董家宁,范杰,王海珠,邹永刚,张家斌[5](2018)在《高反射光学薄膜激光损伤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诱导损伤阈值是大功率光学系统中重要参数,其数值大小对激光系统的输出功率与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突破损伤阈值对激光光学系统输出功率的限制,科研人员主要从制备薄膜工艺、激光特性、薄膜特性以及薄膜后工艺等方面开展研究。本文介绍了高反膜理论、制备工艺;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对高反膜损伤研究的成果;阐述了激光特性、薄膜特性以及薄膜后工艺对薄膜损伤阈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提高高反膜损伤阈值的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期刊2018年06期)
薛鹏成,杨利红,苏俊宏[6](2018)在《离子束后处理技术提升氧化锆薄膜激光损伤阈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氩离子束对已经镀有氧化锆薄膜的样片进行离子束后处理,通过控制氩离子束的作用时间、入射角度、离子束能量等参数,进行实验得到提升氧化锆薄膜激光损伤阈值最佳的工艺参数。在保证氧化锆薄膜激光损伤阈值提高的前提下研究离子束后处理对元件的透过率、表面形貌、粗糙度等表面形貌变化的影响程度。实验表明,氧化锆薄膜在氩离子能量为450eV,入射角度为45°,作用时间为1h时,其激光损伤阈值从13.23J/cm~2增加到15.80J/cm~2,激光损伤阈值提高20.18%,同时样片的PV从0.137μm降到0.049μm,样片的RMS值从0.026μm降到0.013μm;但离子束后处理前后样片的透过率没有明显的改变。当离子束能量为1300eV,入射角为45°,作用时间为1h时,样片的激光损伤阈值降低8.06%,但在离子束能量为350eV~650eV,作用时间为0.5h~1.5h,入射角度从30°~60°时,样片的激光损伤阈值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样片表面粗糙度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其中,离子能量为550e V,入射角度为45°,作用时间为1h时,激光损伤阈值提高最为明显,增量为20.18%;同时,离子后处理前后样片的透过率无明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离子束后处理可以提升氧化锆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降低氧化锆薄膜表面粗糙度同时不影响其透过率。(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摘要集》期刊2018-08-20)
曹芳婷[7](2018)在《薄膜单波长激光损伤阈值测试控制系统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薄膜已广泛应用于光学的各个领域,作为光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激光损伤阈值相比于光学元件裸表面低了2~4倍,在受到强激光作用时光学元件表面的薄膜会短时间内发生损伤,影响了光学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因而激光损伤阈值已成为光学薄膜不可缺少的性能指标。高功率激光器技术的进步对薄膜的抗激光损伤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套能准确测试薄膜损伤阈值的智能控制系统成为研究的主要目标。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研究了损伤阈值的测试原理和方法,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设计了基于ARM嵌入式技术的薄膜损伤阈值测试控制系统,完成了系统中各个模块的硬件选型并确定了系统总体技术方案以及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控制方案。通过分析所需要实现的功能,完成了系统的测控电路设计以及PCB制版和焊接,该电路实现了程控衰减器模块、二维样品台模块的控制功能;编制了所对应的嵌入式软件,并进行了相应功能的调试。完成了系统的监控软件设计,包括启动界面、探测调整界面、设置界面、测试界面和手动拟合界面。监控软件通过网口通讯方式实现与测控电路之间的信息传输,实现对测控电路所含各功能模块的控制;通过计算机的各通讯端口实现对激光器输出参数、激光器能量的实时准确控制以及CCD、能量计的数据采集。进行了系统电路、嵌入式软件和监控软件的联调。结合1-on-1的阈值测试法以及CCD在线图像损伤判别法测得样品的损伤阈值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本文所采用控制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期刊2018-05-20)
马铭[8](2018)在《溶胶—凝胶薄膜激光损伤和耐高温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光学薄膜,其抗激光损伤阈值(laser-induced damage threshold,LIDT)越高,表示需要更大能量密度的激光才能使其破坏,也就有着更好的抗激光损伤性能,能够促进激光系统向更高功率、更大能量的方向发展。相较于物理法制备激光薄膜,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的薄膜抗激光损伤能力更好。但是溶胶-凝胶薄膜折射率低,需要退火增大薄膜致密度,从而提高薄膜的折射率。然而,溶胶-凝胶薄膜的缺点是不耐高温,高温极大降低薄膜的LIDT,同时也限制了大功率激光系统在苛刻环境下的应用。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添加剂种类、薄膜材料和有机物含量等对薄膜的影响,了解激光诱导损伤机理和溶胶-凝胶薄膜耐高温性能的影响因素,寻求提高溶胶-凝胶薄膜LIDT和耐高温性能的途径。首先通过加入不同添加剂制备Ti O2薄膜,详细分析讨论了乙酰丙酮(Acetylacetone,ACAC)和二乙醇胺(Diethanolamine,DEA)各自优缺点,以及加入聚乙二醇200(Polyethylene glycol 200,PEG 200)后的双添加剂对薄膜性能及抗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结果和基于缺陷诱导损伤模型的理论计算表明,溶胶-凝胶薄膜最终的阈值是由薄膜结构和添加剂的性质特别是热导率所共同决定的。其次将以DEA和PEG 200为添加剂的Ti O2薄膜分别在不同温度进行退火处理,发现该薄膜的LIDT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523 K和623 K的高温退火后的LIDT相比于353 K低温退火下降了72%和76%。通过分析发现这是由于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薄膜内部叁维网络状结构不断被破坏,缺陷不断增加,表面粗糙度不断加大所造成的。根据LIDT结果和损伤形貌,这里提出了一种薄膜结构的演化模型来描述温度对薄膜的影响。然而分析其损伤形貌,发现即使退火温度超过有机物沸点,薄膜内仍有部分有机物残留,它为以后制备耐高温的溶胶-凝胶薄膜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和理论基础。最后通过改变薄膜材料、前驱体和添加剂的种类,并进行高温退火处理,研究溶胶-凝胶薄膜耐高温性能的影响因素。实验发现Zr O2薄膜比Ti O2的耐高温性能更为优异。并发现有机物的加入量及有机物种类对溶胶-凝胶高温退火后的光学性能、相结构、表面形貌和抗激光损伤性能均有着影响。实验中以Zr OCl2·8H2O为前驱体、水溶性硅油为添加剂制备得到的Zr O2薄膜,其LIDT为33.06 J/cm2,而且623 K的高温退火后LIDT仅下降35.39%,仍达到21.36 J/cm2,说明该薄膜具有优异的抗激光损伤性能和耐高温性能。同时将该薄膜进行原位高温损伤阈值测试,了解高温环境下薄膜阈值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单翀[9](2018)在《时空分辨法测量光学薄膜激光损伤阈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光学元件的激光损伤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激光损伤阈值测量技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激光损伤阈值测试方法及标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先前各个实验室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测试标准,到上世纪90年代,在ISO国际标准体系下建立了光学元件激光损伤测试标准ISO11254,再到2011年激光损伤阈值国际测试标准ISO21254的建立与完善。国际标准激光损伤阈值测试法已经成为光学元件抗激光损伤能力最客观的评定方法。但是在实际测试应用中,仍然存在着值得深究的问题。在国际标准激光损伤阈值测试中,光斑等效面积的提出前提是认为激光破坏源于峰值光强破坏,将测试激光光斑内非均匀分布的能量密度等效为峰值光强对应的能量密度。因此,这意味着将无法分辨测试激光光斑内的不同缺陷。本文正是对此类问题进行了以下工作:本文针对空间分布为高斯型的激光光斑,通过细分光强分布,建立细分光强与缺陷破坏的空间关联,区分了缺陷在光斑内不同光强位置诱导的激光损伤阈值差异。客观测量和评价了薄膜元件中横向分布的不同缺陷诱导的激光损伤阈值。光学薄膜的电场分布受到膜系结构的调制,分布在薄膜生长方向上不同深度处缺陷的电场强度不同,对电场强度的归一化是准确获得缺陷诱导激光损伤阈值的前提。本文巧妙利用色分离薄膜对不同波长的高透和高反特性,设计了355nmHR和532nmHT的谐波分离膜,研究了反射波长(355nm)和透射波长(532nm)的典型损伤,将损伤的深度与电场的分布建立关联,实现了对缺陷处电场的归一化,准确测量表征了薄膜元件中缺陷的损伤阈值。在脉冲激光损伤阈值测量过程中,认为激光损伤恰好发生在脉冲结束的时刻。当激光损伤发生在脉冲结束之前时,对应的峰值功率密度则不能被激光损伤阈值测量值准确表达。本文针对此类问题完成了基于时空分辨激光损伤阈值测试法的研究。设定在光学元件表面测试面积以及取样率极小的条件下,所设计的激光损伤阈值测试方法。此方法通过对激光损伤点发生的准确时间与空间坐标进行准确判断,结合高斯脉冲激光时间与空间的能量分布情况,从而可以精准的计算出每个激光损伤点发生激光损伤时所吸收的激光能量密度。并设定其最低激光损伤能量密度作为该测试样品的激光损伤阈值。(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葛锦蔓[10](2018)在《光学薄膜的激光损伤分析及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武器正朝着大功率高能量的方向发展,这对激光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激光器中光学元件的抗激光损伤能力已成为目前制约激光器发展的主要因素。光学薄膜是光学元件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着光学元件的抗激光损伤能力。如何提高光学薄膜的抗激光损伤能力是大功率高能量激光器发展的关键。只有解决了光学薄膜的抗激光诱导损伤问题,才能更有力地推动大功率高能量的激光器的发展。虽然激光与光学薄膜相互作用机理已基本被大家认可,但对各种薄膜的实验验证却不充分。激光诱导损伤阈值(Laser-induced Damage Threshold,LIDT)作为衡量光学薄膜抗激光损伤能力的重要技术指标,其测试的准确性也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光学薄膜激光诱导损伤的识别与评判以及损伤阈值的准确测试为主要内容,开展了以下的研究工作:光学薄膜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特征研究:基于原子碰撞和受激辐射原理,在等离子体的局部热力学平衡条件下,利用麦克斯韦(Maxwell)方程以及萨哈(Saha)方程对光学薄膜在受到脉冲激光辐照损伤时的原子电离过程及电离程度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了光学薄膜在脉冲激光辐照下所产生的等离子体闪光过程,重点研究了光学薄膜的等离子体闪光光谱的相关特征。利用原子谱线的峰位和谱线宽度,计算得到了光学薄膜脉冲激光诱导损伤过程中的等离子体温度和电子密度,为光学薄膜与激光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光学薄膜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冲击波特征研究:采用空气动力学、非定常气体动力学以及点爆炸理论,对光学薄膜受脉冲激光辐射后产生的等离子体冲击波建立了理论模型,利用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对该等离子体冲击波在空气中的传播特征参数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利用声学诊断的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等离子体冲击波在空气中传播时,其速度、压强、温度等参数在空气中传播时均呈现指数衰减的变化趋势,且与光学薄膜吸收的激光能量有直接关系。因此,光学薄膜脉冲激光诱导的等离子体冲击波特征与光学薄膜的激光损伤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结果相一致,这也为激光与光学薄膜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又一种有效地实验验证方法。光学薄膜脉冲激光诱导损伤的识别方法研究:提出了两种有效识别光学薄膜激光诱导损伤的方法:一是基于光学薄膜发生损伤时的脉冲激光诱导等离子体闪光光谱特征,将闪光光谱中是否存在光学薄膜的材料元素谱线作为判断依据,解决了已有的等离子体闪光识别方法所存在的因人为因素或大气闪光所带来的损伤误判问题,提高了光学薄膜激光诱导损伤阚值(LIDT)的测试准确性;二是基于光学薄膜脉冲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冲击波特征,并结合相衬显微镜法,利用声学诊断的方法对光学薄膜是否发生损伤进行识别,保证了测试准确性,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光学薄膜激光诱导损伤阈值的测试效率。光学薄膜脉冲激光诱导损伤阈值主要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基于光学薄膜与脉冲激光相互作用的热效应和场效应理论,实验验证并讨论分析了基底面形参数以及光学薄膜的膜系周期结构对光学薄膜激光诱导损伤阈值的影响。提出了对薄膜施加外加偏置电场的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实验研究了类金刚石薄膜(Diamond-like Carbon Film,DLC)和氧化物膜的激光诱导损伤特性。实验表明,该方法明显减轻DLC薄膜和氧化物膜的激光诱导损伤程度,有效地提高了光学薄膜的抗激光诱导损伤能力。(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抗激光损伤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激光系统中,光学薄膜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旦薄膜被损坏,将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功能。因此,随着激光器向高强度大功率方向发展,对光学薄膜的抗激光损伤阈值的要求越来越高。Nb_2O_5材料具有高折射率、较好的耐化学腐蚀性,被广泛应用于光学薄膜领域。本文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Nb_2O_5薄膜,并系统的研究了Nb_2O_5薄膜的光学性能、抗激光损伤阈值及其温度效应,并通过对其阈值及其损伤形貌的变化规律分析,研究Nb_2O_5薄膜的损伤机制。最后,通过增加SiO_2薄膜添加层,寻求提高溶胶-凝胶Nb_2O_5薄膜LIDT的方法。首先通过加入不同添加剂制备Nb_2O_5薄膜,详细讨论了乙酰丙酮(ACAC)、二乙醇胺(DEA)和柠檬酸(CA)叁种添加剂对Nb_2O_5胶体粘度和薄膜光学性能、相结构、均方根表面粗糙度(RMS)、弱吸收和损伤阈值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ACAC制备的胶体最为稳定,以DEA制备的薄膜表面最为平整,以CA制备的薄膜,其光学透过率最高,弱吸收值最低,且获得了最高的抗激光损伤阈值,达到24.9 J/cm~2。根据薄膜LIDT及损伤形貌,提出了薄膜的结构演化模型来描述不同添加剂对Nb_2O_5颗粒具体的鳌合方式。其次将叁种添加剂制备的Nb_2O_5薄膜分别在150°C和250°C温度下进行退火,发现以CA为添加剂制备的Nb_2O_5薄膜在两个温度退火后阈值均最高,分别为23.5 J/cm~2和17.7 J/cm~2。但薄膜在同样温度下的原位环境下进行处理,其阈值对比退火处理会进一步降低,以DEA为添加剂制备的Nb_2O_5薄膜在原位高温250°C下的抗激光损伤阈值最高,达到18.9 J/cm~2。结果表明,薄膜在原位温度下的激光诱导损伤相对比较复杂,薄膜在退火后进行抗激光损伤测试无法真正还原在原位温度环境下的受到激光辐照后的损伤情况。接着具体研究了不同原位温度对Nb_2O_5薄膜的光学性能与抗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以CA为添加剂制备的Nb_2O_5薄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当初始温度从室温增加到100°C时,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为21.8 J/cm~2,当初温度增加到150°C时,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为20.4 J/cm~2,当原位温度增加到200°C时,薄膜的抗激光损伤阈值为19 J/cm~2,均较常温阈值有所下降,但薄膜在两个原位温度下依旧保持着较高的阈值。最后,通过增加SiO_2添加层来改善薄Nb_2O_5薄膜的LIDT。分别将SiO_2薄膜作为缓冲层,中间层和保护膜来制备样品。结果表明,当SiO_2薄膜作为保护膜时,其光学透过率最高,但其LIDT最小,为27.2 J/cm~2。当SiO_2薄膜作为缓冲层时,其LIDT最高,为31.2 J/cm~2。其中,SiO_2薄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阈值,达到34.7 J/c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激光损伤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绵,徐均琪,王建,李候俊,苏俊宏.ZnS薄膜在532nm波长激光辐照下的光谱透射及激光损伤特性[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9
[2].杨应田.高阈值溶胶凝胶Nb_2O_5薄膜的制备及激光损伤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3].张盛,张圣斌,刘巍,庞婧,卢文壮.金刚石衬底的V_2O_5薄膜激光损伤阈值研究[J].表面技术.2019
[4].徐均琪,李候俊,李绵,王建,苏俊宏.热蒸发沉积TiO_2薄膜的光学及激光损伤特性[J].真空.2019
[5].董家宁,范杰,王海珠,邹永刚,张家斌.高反射光学薄膜激光损伤研究进展[J].中国光学.2018
[6].薛鹏成,杨利红,苏俊宏.离子束后处理技术提升氧化锆薄膜激光损伤阈值的研究[C].第十七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摘要集.2018
[7].曹芳婷.薄膜单波长激光损伤阈值测试控制系统的研制[D].西安工业大学.2018
[8].马铭.溶胶—凝胶薄膜激光损伤和耐高温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9].单翀.时空分辨法测量光学薄膜激光损伤阈值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
[10].葛锦蔓.光学薄膜的激光损伤分析及识别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