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认识论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意识形态,认识论,德意志,唯物史观,主体性,理论,黑格尔。
认识论形态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秦小钢[1](2019)在《从认识论角度探究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同一到对立,再到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认识论领域,人们应该如何克服认识的障碍,实现主客体的统一,系统地形成科学的观念是意识形态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通过对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可以发现意识形态是观念科学的发展,从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拿破仑、马克思赋予其否定意义,阿尔都塞将科学与意识形态绝对对立,再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功能来探讨意识形态,反映了人类认识论的深化;意识形态终结之争备受争议,但意识形态斗争远没有终结,意识形态批判将消除资本主义异化的现实存在、主体认识之弊,为共产主义实现打下坚实的思想观念基础,意识形态将真正回归认识论的本质,逐渐趋向科学的认识,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成为真正"观念的科学"。(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猷[2](2019)在《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兼评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一文中研究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意义以及两者间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的老问题。传统的研究或者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单纯的理论上的传承关系,或者将两者完全割裂开来看待。马克思与黑格尔一样,是在一种辩证连续的视域中看待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各种理论之间关系的,不同的是,马克思是在生产力连续积累的历史进程中看待理论连续进展的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上,虽然马克思将后者批判为一种与现实相脱离的、陷入了抽象的理论,但是他仍将他的历史科学看作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的承接,把后者看作是对前者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的克服。(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孟鑫鑫,庞燕燕[3](2018)在《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认识论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着作。苏联学者巴加图利亚说能够根据许多特征将德意志意识形态同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全部着作相区别。在这里,很多东西是第一次确立或论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系统的阐述,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思想的重大飞跃。本文系统的阐述了其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同时,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认识论思想,是其认识论思想诞生的标志。本文采用了文本研究法,去研究其认识论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其历史意义。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及方法论,应该充分继承其批判的精神,批判那些不合理的现象和观点,对事物保持中立的态度,所有的事情都没有绝对这一说法。(本文来源于《报刊荟萃》期刊2018年08期)
芮培松[4](2018)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认识论思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思想的成熟之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二者相互结合不可分割。历史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的进一步展开,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起到了规范作用。因此,只有以实践为依据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的形成过程,从而进一步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历史领域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8年18期)
高洪丹,张广君[5](2017)在《主体性视域下教师发展形态问题的认识论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对"主体性"内涵的理论认识,表现为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他者性叁重属性螺旋递进一体融合的整体图景。基于主体性理论的发展脉络整体观照教师发展形态的认识论分期,可以抽绎出关于教师主体发展形态研究及相应认识的历史线索,并揭示出不同形态下教师主体发展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师生交往等方面的典型特征,以及其在教师发展形态上螺旋迭加、递进生成的超越意义。(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与文化》期刊2017年04期)
严家强[6](2017)在《系统认识论视域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意识形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调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系统,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质,意识形态要构建话语权,要经过个体的认识,并内化成个体自身价值系统的一部分才能实现。(本文来源于《系统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田圆[7](2016)在《认识论转向中的双重视角映照: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采用"问题式"这一方法构架重新解读马克思,他受结构主义的影响从内在结构出发重新界定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又从再生产的视角重新回到马克思,从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方面对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深入挖掘,通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一机制继续追问意识形态的再生产是如何发生的。阿尔都塞在结构主义和再生产双重视角的映照下,重构了意识形态理论,实现了认识论的转向。(本文来源于《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柯利[8](2013)在《理论自信中的意识形态认识论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坚持并发展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最大优势之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国家要少折腾、发展好,必须坚持一套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否则就会走弯路。意识形态力图为人们的现实活动建构起合理的思维理论前提和方法论前提,同时又不断地对这些前提进行哲学上的审视和批判,实现对前提的重构。而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世界、不断发展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和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正是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所在。(本文来源于《理论研究》期刊2013年06期)
陈迎年[9](2013)在《认识论·意识形态·存在论——牟宗叁的荀子阐释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牟宗叁对荀子判法的先扬后抑,十分引人注目。这既反映了荀子思想本身的复杂性,也体现了牟先生哲学道路的转进,更透露了在思考中国文化现代性问题时所遭遇到的困境。本文认为,一、牟宗叁前后期对道德与知识、中国与西方等方面关系的不同论述,有着某种自我建构-解构的循环功能;二、前期对荀子认识论的重视等,能够部分解除后期智的直觉的道德形上学的意识形态遮蔽性;叁、客观精神的建构,在保证儒家能够针对中国人的生存现状而言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儒学的存在论意义也应该奠基于此。(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3年10期)
胡潇,罗良宏[10](2013)在《从解释学的“前见”看意识形态——一种文化认识论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作为对社会心理的意识形式加工和升华,形成的理论化、精致化、系统化的观念体系,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总体性认识。它是经由"意识形态阶层"精心泡制而成的,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思想体系。其一旦形成,又作为一种带有客观性、实践性、既定性意韵的精神存在和文化语境,影响、孕育每一代新人的思想认识,入驻主体的内部世界,作为先在性的文化"前见"和"权威"思想而流传下来,以行为规则、思想范式、文化逻辑、价值秩序等社会文化无意识形式,在人类意识深处无形地发挥着内调节作用,影响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评价,干预人们的实践行为。正是它的这种意识形式和文化功能,让既往的意识形态成为社会主体精神生活中的"前见",有了一种貌似本体性的存在论意义。本文旨在为作为"前见"的意识形态正名,从社会认识的历时态方面如实观照和深刻理解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3年04期)
认识论形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意义以及两者间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的老问题。传统的研究或者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单纯的理论上的传承关系,或者将两者完全割裂开来看待。马克思与黑格尔一样,是在一种辩证连续的视域中看待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各种理论之间关系的,不同的是,马克思是在生产力连续积累的历史进程中看待理论连续进展的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上,虽然马克思将后者批判为一种与现实相脱离的、陷入了抽象的理论,但是他仍将他的历史科学看作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的承接,把后者看作是对前者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的克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识论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秦小钢.从认识论角度探究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
[2].张猷.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兼评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3].孟鑫鑫,庞燕燕.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认识论思想[J].报刊荟萃.2018
[4].芮培松.《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认识论思想的研究[J].法制博览.2018
[5].高洪丹,张广君.主体性视域下教师发展形态问题的认识论观照[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
[6].严家强.系统认识论视域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意识形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调解[J].系统科学学报.2017
[7].田圆.认识论转向中的双重视角映照: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阐释[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
[8].柯利.理论自信中的意识形态认识论问题[J].理论研究.2013
[9].陈迎年.认识论·意识形态·存在论——牟宗叁的荀子阐释批判[J].人文杂志.2013
[10].胡潇,罗良宏.从解释学的“前见”看意识形态——一种文化认识论的解读[J].现代哲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