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红儿诗》本事献疑(论文文献综述)
宋冠华[1](2016)在《《唐摭言》词汇研究》文中认为《唐摭言》是五代王定保所撰写的一部笔记小说,全书七万多字,记载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唐代文人墨客的逸闻趣事。唐五代时期是汉语词汇发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它上承中古汉语下接近代汉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义以及一些特殊的词汇现象。而笔记小说的涉及面广、口语化强、驳杂兼收的特点为研究汉语词汇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很好地研究对象。因此,本文以《唐摭言》为研究对象,对该书的词汇进行细致的考察,指出该书存在的文献价值,以及对辞书编纂的意义。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主要对《唐摭言》的作者、版本、文献价值、研究概况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回顾与梳理。第二部分,我们主要分析了《唐摭言》的词汇特点,包括大量的科举词汇和唐五代常用词汇,这也体现了该书作为一部专门记录唐代科举制度的特殊性。第三部分,我们主要分析了《唐摭言》的文献价值,包括古籍整理与校勘、词典的编纂与修订、科举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第四部分,我们主要分析了《唐摭言》存在的新词新义,通过与同时期与之前的作品比较,找出其发展规律。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整理,得出结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定量统计与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从纵横两个层面展开研究。通过初步研究说明《唐摭言》还有大量的工作值得去做,从而进一步指出该书在汉语词汇史上的研究价值。
宋冠华[2](2014)在《《唐摭言校注》献疑》文中研究说明《唐摭言》是一部专门记载唐代科举制度的笔记小说,由于时代较远、词汇难懂,使之无人问津。《唐摭言校注》的出版,为研究此书提供了便利。然而古籍校注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书中有个别词语值得商榷。
雷乔英[3](2007)在《论《伊州》》文中研究表明源自龟兹乐的《伊州》,由于节度使盖嘉运的进献来到宫廷,成为唐玄宗时着名的教坊大曲。从唐代到清代,《伊州》分别在宫廷与民间的两度空间中以雅俗不同的形式流传,因而对文人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曲辞内涵、音乐风格等多重意蕴。
杨旭辉[4](2003)在《《比红儿诗》本事献疑》文中认为罗虬《比红儿诗》绝句百首,其本事旧传为虬杀营妓红儿后悔而为之,此说几成定论。而从文献考据角度辨识,虬杀妓一事,原本乌有,红儿当是死于他故。
二、《比红儿诗》本事献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红儿诗》本事献疑(论文提纲范文)
(1)《唐摭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唐摭言》的词汇特点 |
第一节 大量的科举词汇 |
第二节 丰富的唐五代常用词汇 |
第二章 《唐摭言》词汇研究价值 |
第一节 对于古籍的整理与校勘 |
第二节 对于词典的编纂与修订 |
第三节 《唐摭言》科举词汇研究 |
第三章 《唐摭言》出现的新词新义 |
第一节 新词 |
第二节 新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着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致谢 |
(2)《唐摭言校注》献疑(论文提纲范文)
1. 孤平 |
2. 鞠场 |
3. 肉声、手刃 |
4. 涵 |
5. 某等色人 |
6. 脂烛 |
7. 夹缬 |
8. 华轩 |
结语 |
(3)论《伊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曲名辨析 |
二、进献过程 |
三、唐代《伊州》曲、辞及歌舞表演 |
(一) 曲 |
1. 乐种 |
2. 音乐体制 |
3. 调式 |
4. 曲谱 |
(二) 辞 |
1. 来源 |
2. 内容及形式 |
(三) 歌舞表演 |
1. 宫廷排练与表演 |
2. 民间的流传 |
四、唐后《伊州》曲、辞的流传 |
(一) 宋代 |
(二) 金代 |
(三) 元代 |
(四) 明代 |
(五) 清代 |
五、《伊州》曲、辞的文学影响 |
参考文献 |
四、《比红儿诗》本事献疑(论文参考文献)
- [1]《唐摭言》词汇研究[D]. 宋冠华.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 [2]《唐摭言校注》献疑[J]. 宋冠华. 枣庄学院学报, 2014(01)
- [3]论《伊州》[D]. 雷乔英. 首都师范大学, 2007(02)
- [4]《比红儿诗》本事献疑[J]. 杨旭辉.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