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乙烯及其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乙烯,共聚物,畸变,毛细管,甲基丙烯酸,催化剂,乙烯。
聚乙烯及其共聚物论文文献综述
郑爱爱[1](2016)在《利用超支化聚乙烯及其共聚物高效制备石墨烯及其相关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具有一系列优异的性能,利用其对聚合物进行复合改性,可显着提高后者的使用性能,并使其获得丰富的功能。然而,要实现石墨烯在聚合物改性领域中的规模化应用,仍需研究低缺陷石墨烯的高效可控制备技术,及其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规律和界面作用等问题。本论文利用后过渡金属催化剂α-二亚胺钯(Pd-diimine)在温和条件下分别催化乙烯均聚和共聚,基于独特的链“行走”聚合机理合成获得了超支化聚乙烯(HBPE)及其共聚物,系统研究了所得聚合物在低沸点有机溶剂中借助超声制备石墨烯的相关规律,并考察了所得石墨烯对两类聚合物基体的复合改性作用,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Pd-diimine催化剂在乙烯压力0.1 MPa、温度35°C下催化乙烯聚合24 h,获得HBPE。随后以所得HBPE为稳定剂,在氯仿中通过超声剥离天然石墨获得石墨烯分散液,通过透射电镜(TEM)、Raman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所得石墨烯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进一步通过所得石墨烯分散液与聚苯乙烯(PS)按比例溶液复合,以及随后的浇铸成膜工艺制得不同石墨烯比例下的系列复合薄膜,通过扫描电镜(SEM)和广角X射线衍射(WAXRD)技术对所得复合材料中石墨烯的分散状态进行了考察,并对所得复合材料的导电、导热、力学、耐热及气体阻隔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所得石墨烯厚度在5层以下,横向尺寸主要分布于0.1~0.4μm,结构缺陷少(其c/o原子比达26.7);借助非共价ch-π作用,部分hbpe可稳固吸附于石墨烯表面,从而使所得石墨烯可均匀分散于ps基体中。添加少量所得石墨烯即可显着提高ps的导电、导热和气体阻隔性能,对应于石墨烯填充比例为1.64vol%,改性后ps的导热系数较改性前提高近10倍,表面电阻率下降5个数量级;对应于石墨烯填充比例为5.0wt%,所得薄膜的氧气相对渗透系数降至改性前的75%。(2)利用pd-diimine催化剂催化乙烯和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bda)共聚,在乙烯压力0.1mpa、温度25°c下聚合24h获得含多重丙烯酰基的超支化聚乙烯共聚物(hbpe@acryl),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氢核磁共振波谱(1hnmr)、动态光散射(dls)和熔融流变分析对所得共聚物的结构与组成进行了表征。进一步利用所得共聚物在氯仿中借助超声剥离天然石墨制得一系列石墨烯分散液,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tem、raman光谱和xps技术对所得石墨烯的浓度及结构进行了表征,系统考察了投料比例、溶剂类型、超声时间等参数对石墨烯制备效率的影响,并对所得石墨烯与共聚物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共聚物具有高度支化结构,其支链密度达85branches/1000c;其分子量分布较窄(pdi:1.26),同时含多重丙烯酰基(每100个乙烯结构单元含2.59个所述基团);利用所得共聚物在THF或氯仿中可高效剥离天然石墨获得稳定的石墨烯分散液,通过工艺优化,所得石墨烯最高浓度可达0.44mg/mL,具有厚度薄(5层以下)、结构缺陷少等优点,同时与共聚物之间存在稳固的非共价CH-π作用,使部分共聚物可稳固吸附于石墨烯表面。(3)在上述(2)的基础上,通过所得石墨烯分散液与聚乳酸(PLA)按比例溶液复合及随后的浇铸成膜,制得一系列不同石墨烯含量的PLA复合薄膜,对其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导电、耐热、熔融结晶及气体阻隔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所得石墨烯在PLA基体中存在一定团聚现象,石墨烯的引入后,PLA的熔点化不大,耐热性能和结晶度略有提高;同时,石墨烯的引入可显着提高PLA膜的导电和氧气阻隔性能,对应于石墨烯填充比例为3.0 wt%,所得复合薄膜的表面电阻率降至2.6×105 ohm/sq,其氧气相对透过系数较改性前降低55%,然而改性后薄膜的透光率显着下降。(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6-10-17)
赵杨锋[2](2009)在《负载型Z-N催化剂制备双/宽分子量分子布聚乙烯及其共聚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多活性中心催化剂及宽/双峰分子量分布聚乙烯的制备:以SiO_2或MgCl_2为载体,TiCl_4、另一种过渡金属盐和一种含杂原子的有机化合物组成催化剂,烷基铝作为助催化剂;采用以上催化体系催化乙烯聚合,合成宽分子量分布的聚乙烯;研究催化剂组成、配比及其聚合条件对聚乙烯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的影响;采用SEM,WAXD,DSC,~(13)C-NMR,GPC等现代研究方法对催化体系的组成与结构及聚合物的微观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采用SiO_2或MgCl_2为载体,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加入过渡金属NiCl_2或FeCl_2,N化合物,TICl_4等组分,制备了高效Ziegler-Natta催化剂。在实验中探讨了不同含量的Ni或Fe化合物、不同N化合物、N化合物的加入量、TiCl_4的加入温度、TiCl_4的加入量对制备催化剂性能以及所得聚合物的影响。当以SiO_2为载体时,加入NiCl_2为8mol%(NiCl_2(mol)/SiO_2(mol)),2-氯吡啶为10 mol%,-25℃加入TiCl_4为载体的10倍(TiCl_4(mol),/SiO_2(mol),)时,催化效率为3.5 KgPE/gcat;当FeCl_2含量为10 mol%时,2-氯吡啶为10 mol%,-25℃加入TiCl_4为载体的10倍(TiCl_4(mol))/SiO_2(mol))时,催化效率为3.3 KgPE/gcat;当采用MgCl_2为载体时,NiCl_2或FeCl_2为10mol%((NiCl_2(mol)/MgCl_2(mol))),2-氯吡啶为10 mol%,-25℃加入TiCl_4为载体的10倍(TiCl_4(mol)/MgCl_2(mol))时,催化效率为43.4 Kg PE/gcat和41.5 KgPE/gcat;采用上述催化剂在单一反应器中制备了双/宽分子量分布聚乙烯,当以SiO_2作为载体时,得到的聚乙烯分子量分布最宽达到15.8,当以MgCl_2为载体时,得到的聚乙烯分子量分布最宽达到20.5,同时对比了氢气压力对催化效率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从结果可以看出,催化剂对氢调敏感。采用粒度分析仪,SEM,DSC,~(13)C-NMR,GPC对催化剂及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粒度分布窄,这对于制备粒径均一的聚合物,减少聚合物细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SEM照片显示催化剂及所得到聚合物均有良好的粒形,呈球形;DSC结果显示加入1-己烯后,聚合物熔点降低;采用~(13)C-NMR计算1-己烯在共聚物中的插入量;GPC结果证明所得到的聚合物分子量分布为宽峰。(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9-05-26)
吴其晔,巫静安,温学明,王新,李鹏[3](2005)在《线型聚乙烯及其共聚物的挤出畸变与熔体粘弹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恒速型双筒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一类线型聚乙烯熔体的挤出畸变与熔体非线性粘弹性的关系。实验研究了发生畸变时挤出压力的振荡规律 ,发现线型大分子或带小侧基的大分子熔体 ,容易发生壁滑和挤出压力振荡 ;而有较大侧基、或分子量分布宽、或带大量短支链的熔体 ,挤出畸变现象较轻。挤出畸变与熔体的弹性及熔体 壁面吸附状态紧密相关。容易发生壁滑和挤出压力振荡的熔体 ,弹性较大 (入口压力降大 ) ;在壁面的吸附作用强 (壁面临界剪切应力大 )。稳态剪切粘度大小与挤出畸变和压力振荡的关系不大 ;而拉伸应力和拉伸粘度大的熔体较易发生壁滑和挤出压力振荡。(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05年01期)
吴其晔,冯绍华,熊忠,陈骁,李鹏[4](2004)在《线型聚乙烯及其共聚物的挤出畸变、壁滑和压力振荡》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毛细管流变仪详细研究了一批聚乙烯及其共聚物的挤出畸变、管壁滑移及挤出压力振荡现象。理论推导得到恒速型流变仪中熔体发生壁滑的滑移速度和临界外推滑移长度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验现象相符。实验发现线型大分子或带小侧基的大分子熔体,容易发生壁滑和挤出压力振荡;而有较大侧基、或分子量分布宽的材料挤出畸变现象较轻,实验未观察到压力振荡现象。挤出速度越大,压力振荡频率变大,周期变小,振幅变化不大。挤出温度升高,压力振荡频率减小,周期变大,外推滑移长度有变小趋势。(本文来源于《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4-10-01)
吴其晔,温学明,王新,李鹏,王淑英[5](2004)在《聚乙烯及其共聚物熔体有规挤出畸变的定量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毛细管流变仪详细研究了聚乙烯及其共聚物的挤出畸变、管壁滑移及挤出压力振荡现象。理论推导得到恒速型流变仪中熔体发生壁滑的滑移速度和临界外推滑移长度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验现象相符。实验发现 ,线型大分子或带小侧基的大分子熔体容易发生壁滑和挤出压力振荡。而有较大侧基或分子量分布宽的材料 ,挤出畸变现象较轻 ,实验未观察到压力振荡现象。挤出速率越大 ,压力振荡频率变大 ,周期变小 ,振幅变化不大。挤出温度升高 ,压力振荡频率减小 ,周期变大 ,外推滑移长度有变小趋势(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吴玮,陈群,杨光,徐种德[6](1997)在《室温下聚乙烯及其共聚物的相结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体高分辨13CCP/MAS方法跟踪测量了熔融淬火的聚乙烯样品及冷冻抽干的乙烯共聚物样品的相态结构在室温下随时间的变化,通过计算机拟合,观察到两种样品中的单斜晶、斜方晶、中间相以及非晶区的相对含量都随时间发生了明显变化的现象,并对该现象产生的机制给予了解释。(本文来源于《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周瑞敏,袁红玉[7](1993)在《聚乙烯辐射接枝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及其共聚物电容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共辐射接枝方法研究了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在低密度聚乙烯基材上的接枝聚合,结果表明,聚乙烯的接枝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辐照剂量率的增加而下降,随阻聚剂Cu~(2+)浓度的增加而出现峰值。在本实验范围内,HEMA单体浓度对聚乙烯幅照接枝的影响不明显。接枝共聚物的电容量随接枝率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期刊1993年03期)
聚乙烯及其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多活性中心催化剂及宽/双峰分子量分布聚乙烯的制备:以SiO_2或MgCl_2为载体,TiCl_4、另一种过渡金属盐和一种含杂原子的有机化合物组成催化剂,烷基铝作为助催化剂;采用以上催化体系催化乙烯聚合,合成宽分子量分布的聚乙烯;研究催化剂组成、配比及其聚合条件对聚乙烯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的影响;采用SEM,WAXD,DSC,~(13)C-NMR,GPC等现代研究方法对催化体系的组成与结构及聚合物的微观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采用SiO_2或MgCl_2为载体,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加入过渡金属NiCl_2或FeCl_2,N化合物,TICl_4等组分,制备了高效Ziegler-Natta催化剂。在实验中探讨了不同含量的Ni或Fe化合物、不同N化合物、N化合物的加入量、TiCl_4的加入温度、TiCl_4的加入量对制备催化剂性能以及所得聚合物的影响。当以SiO_2为载体时,加入NiCl_2为8mol%(NiCl_2(mol)/SiO_2(mol)),2-氯吡啶为10 mol%,-25℃加入TiCl_4为载体的10倍(TiCl_4(mol),/SiO_2(mol),)时,催化效率为3.5 KgPE/gcat;当FeCl_2含量为10 mol%时,2-氯吡啶为10 mol%,-25℃加入TiCl_4为载体的10倍(TiCl_4(mol))/SiO_2(mol))时,催化效率为3.3 KgPE/gcat;当采用MgCl_2为载体时,NiCl_2或FeCl_2为10mol%((NiCl_2(mol)/MgCl_2(mol))),2-氯吡啶为10 mol%,-25℃加入TiCl_4为载体的10倍(TiCl_4(mol)/MgCl_2(mol))时,催化效率为43.4 Kg PE/gcat和41.5 KgPE/gcat;采用上述催化剂在单一反应器中制备了双/宽分子量分布聚乙烯,当以SiO_2作为载体时,得到的聚乙烯分子量分布最宽达到15.8,当以MgCl_2为载体时,得到的聚乙烯分子量分布最宽达到20.5,同时对比了氢气压力对催化效率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从结果可以看出,催化剂对氢调敏感。采用粒度分析仪,SEM,DSC,~(13)C-NMR,GPC对催化剂及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粒度分布窄,这对于制备粒径均一的聚合物,减少聚合物细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SEM照片显示催化剂及所得到聚合物均有良好的粒形,呈球形;DSC结果显示加入1-己烯后,聚合物熔点降低;采用~(13)C-NMR计算1-己烯在共聚物中的插入量;GPC结果证明所得到的聚合物分子量分布为宽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乙烯及其共聚物论文参考文献
[1].郑爱爱.利用超支化聚乙烯及其共聚物高效制备石墨烯及其相关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6
[2].赵杨锋.负载型Z-N催化剂制备双/宽分子量分子布聚乙烯及其共聚物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
[3].吴其晔,巫静安,温学明,王新,李鹏.线型聚乙烯及其共聚物的挤出畸变与熔体粘弹性的关系[J].高分子通报.2005
[4].吴其晔,冯绍华,熊忠,陈骁,李鹏.线型聚乙烯及其共聚物的挤出畸变、壁滑和压力振荡[C].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2004
[5].吴其晔,温学明,王新,李鹏,王淑英.聚乙烯及其共聚物熔体有规挤出畸变的定量描述[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6].吴玮,陈群,杨光,徐种德.室温下聚乙烯及其共聚物的相结构动态变化[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7
[7].周瑞敏,袁红玉.聚乙烯辐射接枝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及其共聚物电容量的研究[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