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精确钟表的运行速度非常稳定,每过3亿年才会产生一秒钟的误差。但大脑却有一套自己独有的时间观念,时间流逝的快慢全靠自己决定。那么大脑为什么无法像时钟一样稳定计时呢?换句话说,为何开心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而无聊的时光又似乎漫长得没有尽头呢?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会过得越来越快?
对时间的感受取决于主观愿望
伦敦大学著名神经心理学家帕特里克·哈格德通过实验,提出人们对主动行动及相应行为后果之间的时间感受会产生时间缩短的现象。在实验中,参试者被要求按压一个会延迟发出声音的按键,并对按下按键的时刻与听到声音的时刻之间的时长进行估计。哈格德发现,主观愿望是决定人们时间感受的主要因素。在主动按压按键的时候,对按键时间与所引发声音之间的时长感受,比非主动按键时感受到的时长要短很多。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是事情的主动发起者,所感受到的时间会缩短。这就像去赴约一样,如果主动追求并与自己心仪的对象相处的话,会觉得会面的时间过得太快。倘若我们是被人追求且礼貌性赴约的话,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在上述实验中,如果非主动按键的对照组是由脑电刺激产生肌肉抽动而触键的,这些被试者就不会感受到行为和结果之间的时间缩短。
卡迪夫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克·布纳提出,当我们知道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时,我们可能会缩短这两个事物之间的时间差。这就是布纳著名的“时间压缩理论”:事件的起因并不是人类有意识的主观行动,无意识的机械运动也会让我们对时间和结果之间的时间差产生缩短效应。如果我们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那么事件的起因会在主观感受的时间轴上后移,而事件的结果就会在主观感受的时间轴上前移,最终导致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差变短,因而容易使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在主观感受上产生某种紧密的联系。
集镇隙地栽灌木。将集镇内部荒置的闲散地块进行平整,发展花木产业,既节约土地资源,又装扮集镇环境,打造美丽农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压缩是我们学习、认识、理解、创造世界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机制。通过主观时间感受的缩短将特定的行为和结果相互联系起来,从而让我们更彻底地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当欢乐的时光让我们觉得非常短暂的时候,我们不妨充分地去欣赏它、体验它的分分秒秒。而当焦虑、郁闷、烦恼的事情让我们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要参加这样的活动,为何要做这样的事情,它对我们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当我们想清楚现在的行动和未来目标之间因果联系的时候,也许就不会觉得这样的经历是那么漫长啦。
在Baron、Neuman等的研究中,敌意表达包括这样的侵犯形式:对某人怒目而视;在他人面前贬低某人的想法和意见;在某人背后说坏话或散布谣言;向上级传达对某人的负面评价等。蓄意阻挠包括这样的侵犯形式:故意不回某人的电话;在某人请求帮助时断然拒绝;故意拖延与某人有关的工作。工作场所暴力行为包括这样的一些侵犯形式:使用武器对某人实施袭击;损坏某人的资源;故意推搡、挤靠和碰撞某人等。
大脑发育影响对时间流逝的感知
眼跳是眼球的运动,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每秒钟发生数次,与肌肉抽搐相类似,不用费什么劲。虽然在眼跳的间隔期眼球是固定的,但是大脑却着手处理它所接收的视觉信息。与成年人相比,婴儿的眼跳频率更高,眼睛转动得更频繁,处理图像的速度要快得多,他们由此获得和整合的信息也更多。大脑处理刺激信号与时间感加速之间存在一种反比关系。年轻人经历很多新的刺激,一切都是新鲜的,因此所感知的时间流逝要更慢一些。而年纪增大使心理图像的产生速度越来越慢,会感到时间过得更快。研究表明,年纪越大,眼跳的间隔越长。老年人“看”的速度越来越慢,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时间变得更长,更加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感知到的时间流逝却是越来越快。
如果你觉得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快,这要怪你老化的大脑。美国杜克大学教授阿德里安·贝扬长期研究人类思维的机制,以及这些机制与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有何关联。他提出不同年龄的人感受到明显的时间差异,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脑获取和处理图像的速度在不断放缓。在同一时间段内能处理的图像减少,从而感觉时间似乎过得更快了。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伊戈曼博士指出:“如果回忆过去的事情,我们对某件事情时长的感知也与大脑形成这段记忆的方式有关。”他解释道,记录新记忆的神经元网络会更加密集。因此当你回溯过去时,这些更密集的神经元网络就会让你感觉这段记忆持续了更长时间。比如说,如果你经常搭长途航班,当你回忆某段长途飞行时,就会感觉时间流逝得很快,因为大脑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没有在这次飞行中留下太多记忆。
根据贝扬的说法,在影响感知时间流逝的因素中,大脑的发育举足轻重。随着大脑和身体发育得越复杂,体内的神经和神经元网络会越来越成熟,也会越来越复杂,像树枝一样分叉,从而导致信息传播的路径也会越繁复。年纪增大不可避免地使这些路径开始老化,信号传递会受到阻碍,结果使感知受到影响。
法国心理学家柏格桑提出,时间有“钟表时间”和“心理时间”两种。将所有活跃流动系统联结在一起的“钟表时间”是稳定的,可测量的。然而“心理时间”指个体主观感知的时间,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与年纪、活动和休息状况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如主观上认为的“现在”,即“知觉到的现在”就是个体能把一些相继发生的事件感知为相对同时发生的时间段。
通过变换感知调整“心理时间”
“人上了年纪之后,时间的流逝似乎会加快。在孩童时期,一切事物看上去都无比新奇,因此大脑会通过密集的神经网络来记住这些事件和体验。”伊戈曼指出“而成年之后,你见过的世面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产生全新的体验、全新的记忆。因此人们在回忆往昔岁月时,难免会发出‘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慨”。
葡萄牙神经科学家乔·帕顿认为:“我们之所以会以这种方式感知时间,并非是大脑中某一处就能解释的,相反任何与思想和意识有关的脑区都可能参与其中。大脑中肯定存在多种计时机制,这些主观的计时机制与人体昼夜节律无关。帕顿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啮齿动物实验中发现,其中一种机制与开展某项任务时脑细胞相互激活的速度有关。这些神经元通路形成的速度越快,我们所感知的时间流逝得越快。另一套机制与大脑中的化学物质有关,一组释放神经递质多巴胺的神经元也会影响大脑对时间的感知。感到开心时,这些细胞便会更加活跃,释放出大量多巴胺。这样一来,大脑所判断流逝的时间就会比实际时间要短。而当你感觉无聊时,这些细胞就不会释放出这么多多巴胺,时间似乎就慢下来了。”
柏格桑把“心理时间”称为“主观时间”,人进入心理深处后,过去、现在和将来会互相渗透,只有“心理时间”才有意义。同样的道理,“心理时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表现各异。人在年少时觉得每周很慢,天天盼着周末,常常盼着过年。记得读小学时,每节课都盼望着的下课铃声响起,因为40分钟的课堂让感觉得度“秒”如年。而进入感知天命的中年后,感到时间过得很快,转瞬之间一年又过去了。到了老年,则更不用说了。一周怕过星期三,一个月怕过15号,一年怕过端午节,因为时光一眨眼就过去了。
在影响“心理时间”的因素中,主要有三种。一是心理预期,即希望时间变快或变慢的想法。心理预期越强烈,实际的变化就越大。大多数时候与时间的实际变化相反,当你有了希望时间变快的想法之后,时间却往往会变慢。二是心理状态,一般来说高兴和快乐等积极的心理状态会让时间变快。三是注意力,倘若你忙于应付各种信息,就会感到时间紧迫。而散漫的注意力(比如无所事事)只会让你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在同样的时间里,人们为什么会有长短不同的感觉呢?首先是因为人们所从事的活动的内容影响着人们对时间的估计,枯燥乏味或热烈有趣难免造成时间知觉上的差异。其次,正如人们常说的“欢乐恨时短”“寂寞嫌时长”“光阴似箭”“度日如年”等话的含义一样,情绪和态度影响人对时间的估计也是明显的。
[1]谭莉莉,黄津芳,王虹,等.康复训练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恢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6,31(6):314-315.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掌握和利用时间错觉,使某些实践活动产生特殊的心理效应。时间质量的大小由时间的长短决定,时间越短,它的质量就越小,对心理的压迫就轻。时间越 长,它的质量就越大,对心理的压迫就重。要让时间的质量变小,除了改变心理状态,不妨尝试将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适度的紧张状态,比如做一做填字游戏、听音乐等。尽管时钟不停地分秒跳动,日历上的日子一天天被划掉,然而我们并不完全是时间的“囚徒”,可以通过变换自己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们的“心理时间”。
江小白则从产品本身出发,在产品外观形象上,将品牌拟人化,化身“屌丝型、文艺心,追求简单生活”的都市男青年,以其屌丝的姿态、诙谐的语录、裸瓶包装,颠覆了传统白酒企业高端、尊贵的市场定位,带来一种娱乐性、亲民性和大众化的消费享受。小体量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小酌的消费情结,小酒迎合年轻消费者追捧新生事物的性格特征,本身就是一种突破。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标签:时间论文; 心理论文; 过得论文; 大脑论文; 主观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检察风云》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