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论文_王艳霞,解志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根瘤菌,豆科,植物,根瘤,帕米尔高原,喀斯特,重金属。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霞,解志红[1](2019)在《根瘤菌诱变育种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土壤氮素积累,改善土壤肥力,而且在不同环境因子的胁迫下具有很强的生态修复潜力,然而根据长期研究显示这些环境因子限制了这一体系在农业生产上充分发挥作用。通过诱变育种可以使菌种发生遗传变异,从而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株。基于此,对高效固氮抗逆根瘤菌诱变育种方面的研究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根瘤菌诱变育种在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固氮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魏羽含[2](2016)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生物修复以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及安全性高等优点被当作修复重金属污染环境的有效途径。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是一种固氮能力较强的体系,在改善土壤氮素不足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阐述了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中应用。(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朱洺志[3](2012)在《喀斯特灌丛群落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资源调查及根瘤菌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是我国急需治理的生态脆弱区之一。该地区氮素在耕作和退化土壤中流失严重,使其成为植被恢复过程的重要限制性因素之一。豆科植物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和营养状况,并能改善土壤微环境,为其他植物的迁移、定居、生长创造条件,从而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演替与恢复。但到目前为止,对喀斯特地区豆科植物及其共生根瘤菌资源调查还很少,根瘤菌的区域特异性及其生态效应还不清楚。另外,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灌丛演替阶段的生态意义重大。石漠化灌丛是轻、中、重度等各石漠化程度生境上分布面积最大的一类植被,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极其重要的转折阶段。从灌丛阶段开始,生态系统水土流失等退化过程基本停止,土壤肥力、物种多样性显着提高,恢复过程逐步加强。对喀斯特地区灌丛群落开展豆科植物及其共生根瘤菌资源调查与根瘤菌多样性研究,有利于加深对该地区豆科植物及其根瘤菌共生资源多样性与特异性的认识,并为筛选出能适应喀斯特退化生境的先锋豆科植物-高效固氮根瘤菌组合提供技术指导,为豆科植物在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本文对喀斯特地区的25块灌木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和豆科植物结瘤调查,并对分离的根瘤菌构建了16S rDNA与nifH系统发育树,主要结论如下:1.样地共有植物81科,172属,218种。其中最大的科为豆科,有13属,16种。豆科植物占总属的7.56%,占总种数的7.34%。灌丛群落灌木层优势种为檵木、黄荆和豹皮樟;草本层优势种为翠云草、肾蕨和苔草。相比群落优势种,豆科植物在灌丛群落的重要值均很小。其中,西南杭子梢、香合欢、藤黄檀的重要值稍大。2.16种豆科植物中,共发现7种植物结瘤。其中,蝶形花亚科6种,含羞草亚科1种,云实亚科未发现结瘤。根瘤大多数着生在侧根上,少数着生在主根上;形态多为球状、棒状,少数为珊瑚状;表面皮层厚,颜色多为土黄色或褐色。3.总共分离出7种菌株,菌株在YMA平板上的菌落形态为透明或半透明,白色或乳白色,凸起,边缘光滑,有荚膜产生。对分离的根瘤菌进行16S rDNA与nifH序列测序,参照根瘤菌相关的标准菌株,构建供试菌株与标准菌株的系统发育树。对16SrDNA与nifH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分离自不同植物的7种根瘤菌均属于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但根据16S rRNA基因与nifH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之间存在差异。在根据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7种菌株分别与B.canariense和B.pachyrhizi聚在一起;在根据nifH构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7种菌株分别与B.canariense、B.pachyrhizi与B.jicamae聚在一起。(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韦革宏,马占强[4](2010)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中的地位、应用及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重金属污染地,氮素的极端不足是植被恢复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是固氮能力最强的生物固氮体系,在促进重金属污染地氮素循化和营养元素积累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及其特点,微生物抗重金属的机理及促植物生长和重金属积累的特性,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优越性,研究现状及应用潜力。提出应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新思路和新任务。(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聂刚[5](2006)在《陕西部分地区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资源调查及神木地区根瘤菌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陕西省关中、陕北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进行一次比较全面调查和收集,并对分离自神木地区的56株根瘤菌分别采用数值分类、16S rDNA PCR-RFLP、23S rDNA PCR-RFLP、16S rDNA测序多种方法进行分群及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陕西关中、陕北27个县市不同生态环境下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资源调查,共采集到根瘤930份,其寄主包括28个属,59个种,分离后得到710株根瘤菌。在这次调查中,在这一地区我们新发现10种结瘤豆科植物,分别为:铁扫帚(Indigofera bungeana Walp)、地八角(Astragalus bhotanensis Baker)、乳白黄芪(Astragalus galactites Pall)、小叶野决明(Thermopsis chinensis Bench)、宽苞棘豆(Oxytropis latibracteata Turtz)、黄毛棘豆(Oxytropis ochrantha Turcz)、硬毛棘豆(Oxytropis hirta Bunge)、塔落岩黄耆(Hedysarum fruticosum Pall)、葛藤(Pueraria Lobata Ohwi)、毛掌锦鸡儿(Caragana leveillei Kom)。在对豆科植物的结瘤特性比较研究后发现,豆科植物根瘤大小、数量、形状、颜色、着生部位除与寄主植物种有关系外,还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该调查为根瘤菌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提供宝贵的种质资源。2.对分离自神木地区56株供试菌株进行唯一碳氮源利用、抗生素敏感性测定、耐盐碱、耐重金属等153项指标测定。数值聚类结果表明,神木地区根瘤菌在85%的相似水平上主要分为3个表观群,分布于Rhizobium和Mesorhizobium 2个系统发育支上。群Ⅰ与M. huakuii关系较近,但没有聚在一起,初步认为是Mesorhizobium一个新表观群,群Ⅱ与R. loessense聚在一起,群Ⅲ与M. temperatum聚在一起。性状测试结果表明,神木地区部分菌株在抗生素抗性、耐盐碱、耐重金属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强的抗逆性。3.对56株供试菌株分别采用16S rDNA PCR-RFLP和23S rDNA 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除有部分差异外,16S rDNA PCR-RFLP、23S rDNA PCR-RFLP和数值分类叁者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将16S rDNA PCR-RFLP和23S rDNA PCR-RFLP数据迭加后进行综合分析,能更好揭示菌株间系统发育关系。4.对数值分类表观Ⅰ的中心菌株SM84-1用16S rDNA测序方法进行系统发育学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参比菌株中,SM84-1与M. amorphae相似性最高,相似性为99.7%。这一结果进一步验证聚类分析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6-06-01)

韦革宏,龚明福,吕双庆[6](2005)在《中国帕米尔高原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资源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帕米尔高原进行了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资源的调查与收集,分析了根瘤的特征和根瘤菌的抗逆性.共采集到11属22种豆科植物,除菜豆、昆仑锦鸡儿、豇豆和白花草木樨等4种豆科植物未见结瘤外,其它豆科植物均能结瘤,其中帕米尔扁蓿豆、美丽棘豆、毛序棘豆、金毛脬萼黄芪等4种为新发现的结瘤豆科植物.共收集到8属18种豆科植物的根瘤样品250份,发现根瘤数量相对较少,颜色以白色或褐色为多,形状多样,多着生于主根、侧根的上部.通过对109株根瘤菌的抗逆性分析,获得一些具有耐低温和耐盐碱能力的优良菌株.(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5年08期)

陈文新,汪恩涛,陈文峰[7](2004)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的根瘤或茎瘤固氮共生体系在农、林、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0 0多年前 ,在根瘤菌研究的起始阶段 ,人们提出的“宿主专一性”及“互接种族”2个概念一直流传至今。 2 0世纪 4 0年代 ,有学者根据实验室内豆科植物的交叉结瘤结果否定过“互接种族”的观念 ,70~ 80年代又发现某些根瘤菌在实验室条件下有广谱共生现象。但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却很少被涉及过。本文在对大量根瘤菌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宿主植物及其区域地理环境的综合分析 ,揭示出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因其所处的区域地理环境不同而具多样性 ,并指出豆科植物根瘤菌接种剂的筛选和应用必须考虑菌株对当地环境的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4年01期)

王卫卫[8](2003)在《陕、甘黄土高原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结构及固氮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陕西、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的豆科29属63种野生及栽培豆科植物结瘤及固氮状况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新发现10种结瘤豆科植物,他们是山合欢(Albizzia kalkora)、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胀萼黄芪(A.ellipsoideus)、糙叶黄芪(A.scaberrimus)、小花香槐(Cladrastis sinensis)、银豆(Falcata japonica)、野大豆(Glycine soja)、多花木蓝(Indigofera amblyantha)、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黄花木(Piptanthus concolor)。采集根瘤的过程中发现在水分充足地带如河滩、田埂、树林等处的豆科植物容易结瘤且长势较好,而荒坡、沙地等缺水处的豆科植物结瘤较少并且形状较小。另外,同种豆科植物在湿润条件下容易结瘤,在干旱条件下不易结瘤。表明豆科植物的结瘤情况与环境关系密切,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 比较研究表明,由于生态条件不同,豆科植物生活习性多样,从而使根瘤形态具有多种特征。根瘤形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苜蓿、草木樨、叁叶草、红豆草等为代表,这种根瘤是长圆形的,较小,分生组织在顶端皮层以内,长圆形的根瘤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聚集在一起,如此则形如掌状或生姜状,多呈不规则形态。另一类以大豆、国槐、菜豆的根瘤为代表,它们是圆形的,分生组织带状,在皮层内,根瘤大都单个存在。一般来说,生于山地草原,天然草场和林间湿地的豆科植物一年生草本居多,其根瘤也是一年生,在形态上较为规则,一般为圆形、长圆形,并带有粉红色,而分布于阳坡地带的多年生豆科乔木、灌木,其根瘤形态多为长柱状,且多具分叉,其颜色以白色、褐色、黄色者居多,着生部位多居于侧根、须根上,主根上很少有瘤。根瘤的直径大小也不一样,其中最小的是百脉根的根瘤,直径为0.8mm;较大的根瘤,如紫荆根瘤直径可达18mm。豆科植物的根瘤形态主要与植物种类有关,同属不同种的豆科植物根瘤形态往往是相似的。 从豆科的牧草、沙生植物、灌木、乔木及豆科作物共计25属46种51份根瘤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根瘤菌47株,将获得根瘤菌菌株部分回接于原寄主植物,27d以后可以结瘤。这些菌株大都在酵母—甘露醇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并能分泌大t的粘多糖。一般3d形成菌落,菌落为圆形,边缘整齐,无色透明或乳白色,具有光泽。对其中的14株根瘤菌在个体形态特征方面进行了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所得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植物根瘤的分离物其菌体形状有差异,但革兰氏染色均呈G-,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有明显的异染颗粒区,可见菌体内有苏丹黑染色类脂颗粒存在.菌株3一酮基乳糖试验均为阴性.菌株在石蕊牛奶培养小5d后,石蕊变红,牛奶开始凝固.部分菌株发酵乳糖产酸l较高,能很快使牛奶凝固. 菌株的氢离子浓度实验结果表明,供试菌株90%能在pH6.0~6.5Y侧叭培养基上生长,85%能在pH6.o一7.5条件下生长,15%能在pH7.0~7.5条件下生长良好.分离自首楷的根瘤菌株对pH适应范围较宽,为pHS.)7.5,其它大部分在pH 5 .5一7.5范围内生长良好。供试菌株大多在NaCI浓度为50/007%范围内生长良好,分离自首楷的根瘤菌株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在NaCI浓度为10%~15%范围内也能生长或生长良好。表明该地区根瘤菌对盐有较强的忍耐性.供试菌株在60℃条件下处理IOmin,仍然有50%的菌株能正常生长。可见,分离于此区域内的菌株有较强的温度适应能力和对高温有较强的耐性。 对黄土高原地区以及新疆、甘肃、宁夏等不同生态环境中所采集的500余个根瘤样品进行了乙炔还原活性比较,测定结果表明,陕西、甘肃黄土高原地区采集的根瘤样品中85%以上的根瘤为有效根瘤,不同种根瘤的固氮活性差异比较大,一般活性都比较低,小于l林molCZ困gFwh的占46.6%,大于10林molCZ执/gFWh的仅占6.8%,最高者仅37.73脚olCZH斌gFWll。在西北广大地区栽培历史悠久,面积较大的紫花首稽(MediC口90 sativa)、长柔毛野豌豆(巧cia viltosa)、大豆(Glycine max)、白花叁叶草(Meditotus albus)以及豌豆(P sativum)等固氮活性都较高。 影响豆科植物结瘤固氮的主要因素和影响豆科植物根瘤固氮活性的因子是十分复杂的。研究分布于西北地区沙漠、戈壁、荒地的野生豆科植物的结瘤状况,发现在高温、干旱季节并非所有的豆科植物都能结瘤,就是结瘤的豆科植物并非都有固氮能力。一般分布于农田田埂、河滩水分比较好的区域根瘤均具有固氮活性或固氮活性较高,而分布于戈壁、沙漠或沙丘豆科植物根瘤,一般固氮活性较低或没有固氮活性。 在自然条件下,植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其根瘤活力也不一致,但是生活习性相同的同一种植物其根瘤的固氮活力也有差异,通常是随分布地点不同而异。因此,根瘤的固氮活性的表现与植物的生活习性关系较小,而环境条件对根瘤活性的影响较大。 在早春冬雪融化,土壤湿度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土壤中根瘤菌的活动,从而促进根瘤菌对植物根系的侵染和结瘤共生.当土壤湿度不同时,根瘤在不同生育期表现出不同的固氮活性,因此,土壤水分是影响根瘤生长和固氮活性表达的重要因子。 西北干早地区根瘤,对(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3-11-01)

曲东明,韩善华[9](1995)在《建立新的根瘤菌──非豆科植物共生体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新的根瘤菌──非豆科植物共生体系的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室成都610066曲东明,韩善华在自然界中,根瘤菌一般只能与豆科植物形成极其精细复杂而又高度专一化的共生结构——根瘤。根瘤是根瘤菌与寄主植物之间对抗和协调的统一,是根瘤菌侵染寄主植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1995年06期)

R.C.Van,den,Bos,T.M.P.Schetgens,尤崇杓,张大达,宋未[10](1986)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分子生物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综述着重讨论根瘤菌及其豆科植物宿主在共生固氮作用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在根瘤发育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根瘤菌在根瘤的植物细胞中分化成类菌体,使空气中的 N_2还原成 NH_4~+用作宿主植物的营养来源。文中还介绍了几种适用于根瘤菌基因操作以进行共生固氮研究的分子遗传学技术。(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1986年04期)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指出了生物修复以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及安全性高等优点被当作修复重金属污染环境的有效途径。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是一种固氮能力较强的体系,在改善土壤氮素不足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阐述了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中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霞,解志红.根瘤菌诱变育种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中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9

[2].魏羽含.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6

[3].朱洺志.喀斯特灌丛群落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资源调查及根瘤菌多样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4].韦革宏,马占强.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中的地位、应用及潜力[J].微生物学报.2010

[5].聂刚.陕西部分地区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资源调查及神木地区根瘤菌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6].韦革宏,龚明福,吕双庆.中国帕米尔高原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资源调查[J].西北植物学报.2005

[7].陈文新,汪恩涛,陈文峰.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04

[8].王卫卫.陕、甘黄土高原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结构及固氮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3

[9].曲东明,韩善华.建立新的根瘤菌──非豆科植物共生体系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5

[10].R.C.Van,den,Bos,T.M.P.Schetgens,尤崇杓,张大达,宋未.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分子生物学[J].核农学报.1986

论文知识图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示意...根瘤菌电镜照片草木择根瘤形态及着生部位Fig·3Formof...国槐根瘤及着生部位Fig·21Theformand...紫花首糟回接根瘤形态紫花首箱根瘤形态及着生部位Fig·2Form...

标签:;  ;  ;  ;  ;  ;  ;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论文_王艳霞,解志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