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略论2003年高考理综物理题的守恒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何恩阳[1](2020)在《高考和高中竞赛的物理试题比较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以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科技经济时代,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对各类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拥有了更高的标准。那么,对于这些优秀学生的选拔必然需要一套科学、客观、高效的评价方法。高考和物理竞赛试题在对学生考核上,要求和目的是一致的,竞赛是对高考的拔高和拓展。学科竞赛试题命制旨在引领学生打开眼界以及帮助学生建立质疑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同时拓展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对常规教学高考试题的有效补充。对于高中阶段物理学科的考核来说,有着两项重要的考试评价项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即我们平时所说的高考,他面向于所有完成高中教学任务的学生,对学生各个物理分支的知识掌握、综合和应用进行考察。而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简称物理竞赛,在高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展,知识体系更加全面,解题方法更加综合,难度相比于高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意在选拔出在物理学科领域以及相关工程技术方面有着特殊才能和发展潜力的学生,主要针对热爱物理科学、物理成绩优异、层次水平较高的优等生,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尖子学生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物理学科面向全体、重视个体差异的重要体现。关于这两项考试的研究,首先从学科知识体系研究入手,首先逐一分析2015年——2018年物理高考和竞赛初赛、复赛的试卷真题,包括物理情景、相关知识点、解题思路,从中可以了解这两类试题对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然后再从力学知识所占的比例、知识点、题型特点等综合比较这些题各自的题型特点。第二个层面的比较研究在于基于认知发展结构的视角分析试题的复杂性和对物理相关知识、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具体实施过程在于将高考和竞赛试题依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进行分类解析,从而得到认知发展和试题设计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高考和竞赛试题考察的异同点。通过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得出恢复全国卷近年来的物理高考和物理竞赛的发展特点和改革趋势,并希望能为实际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邱悦[2](2020)在《波利亚理论及其在高三物理计算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高考试卷中,24、25两道计算大题占到了几乎全卷三分之一的分值,但往往得分率并不尽如人意。如何在高三阶段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培养物理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一线教师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笔者在高三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针对计算题的训练方式,并在此过程中接触到在数学上得到广泛应用的波利亚理论及其解题方法,并思考这种解题方法应该在物理计算题中可以得到应用。因此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研究与个案研究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来了解波利亚理论,以及国内对于波利亚理论及其在问题解决中的相关实践研究。并对全国Ⅰ卷高考物理计算题的相关特点和高三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高三学生在解决计算题时存在的问题与习惯,通过教师访谈了解在高三授课过程中对于计算题的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上,就波利亚理论及其解题方法在物理计算题中的应用进行说明,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此解题方法应用在高三物理计算题中的教学效果。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1)高考物理计算题往往对学生的考察水平较高,处于关联结构层次,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点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够通过挖掘题目中的信息,将其进行综合联系与运用,找到不同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从而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2)对高三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在解题上并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没有形成固有的解题模式,对于解计算题的关键步骤落实不到位。(3)对教师的访谈显示,大多数教师对于高三阶段计算题教学有一定的套路,但往往来自于经验,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与支撑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4)以实际题目为例,就波利亚理论及其解题方法在物理计算题中的应用进行说明与剖析,并提供相关的教学策略。并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验证了该解题方法可有效提升中下层次水平学生的计算题解题水平,但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其效果不甚显着。
孙迪[3](2020)在《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基于“物理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下,对2013-2019年全国新课标I卷物理试题的变化进行剖析。本文通过分析有关教育文件,查阅相关资料,对新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核心素养”的提出、内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构成,“物理核心素养”的建构进行了概述,以此建立了本文的研究路线。根据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的命题依据和方式,从题型、分值、知识板块、考试大纲知识点、能力要求、难度、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七个方面对2013-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102道物理试题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根据试卷的结构,从题型(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选做题)的角度对试题从题型结构、知识板块、分值、难度等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根据试卷的考查内容,对知识板块占比情况、考试大纲知识点考查频数情况、能力要求考查情况、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对于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的分析则是分别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方面从题型、分值比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对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考查在试题中如何呈现进行了可操作性定义,详细分析了2017-2019年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在全国新课标Ⅰ卷42道物理试题中的呈现情况。通过对2013-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的深入剖析,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试卷的题型和结构基本趋于稳定。近四年来尤其是3-5模块在2017年成为选考内容后,试卷的题型结构,题型分值,考查形式,难度等方面基本趋于稳定。(2)试题在考查内容方面存在明显的规律。从知识板块方面来看,力学板块和电磁学板块一直以来都是考查的重点,电磁学板块的分值比重约为总分值的45.6%,力学板块的比重综合起来与之相当,从能力要求方面来看,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3)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与试题中能力的考查存在对应关系。“物理观念”层面的考查与试题能力考查中“理解能力”的考查相对应;“科学思维”层面的考查与试题能力考查中“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相对应;“科学探究”层面的考查与试题能力考查中“实验能力”的考查相对应。(4)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在试题中的呈现情况存在明显规律。试题呈现出对“物理观念”四个构成要素的综合考查;“科学思维”层面的考查在试题中呈现出非常高的比例,且“科学推理”要素的考查是建立在“科学论证”“模型构建”要素之上的;实验题一般呈现出对“证据”“解释”要素的考查;“科学态度与责任”层面主要考查“科学本质”“科学态度”要素。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对今后高考物理试题可能的考查方向进行了摸索,为正在进行高考复习的高三学生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备考策略,通过总结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的规律,为教师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提出了积极有效的教学建议。
伍玉萍[4](2020)在《近五年高考物理实验题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提出要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还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物理核心素养的达标水平并给出了教学指导案例和考试评价案例,这些都为考试命题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我国的高考正伴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而逐步进行改革,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物理卷越来越明显地出现了核心素养考查的身影。作为物理教学的“指挥棒”和“指南针”,高考的命题趋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近乎“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题在高考物理中必不可少,与新课程标准所明确的物理核心素养四维度紧密相关。本文选取近五年全国卷高考物理实验题作为研究对象,深入解析高考物理实验题对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后,首先利用知网、百度、图书馆等平台收集有关高考物理和物理核心素养有关的文献资料,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并且对物理核心素养和高考物理试题的有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搜集2015-2019年这五年的高考物理实验题并作为研究对象,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考查知识点、物理核心素养四维度等角度进行内容分析。然后从统计学角度研究这五年高考物理实验题中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要素的呈现情况,统计每个维度下各个要素的考查频数,发现考查侧重点。最后,纵向对比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从2015-2019年的考查情况有无变化,总结规律和未来变化趋势,提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融入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发现近五年实验题侧重考查物理观念中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物质观,特别注重对科学思维中科学推理、科学论证、模型建构要素的考查以及科学探究中证据、解释要素的考查,而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考查相对较少。在近五年试题变化上,逐步注重对质疑创新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试题情境更加生活化,试题来源更广泛,注重创新型实验与基础实验的相结合。基于研究提出实验教学建议有:一、严格以课标和考纲要求实验为指引,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二、可以设计新颖的实验情境,以问题为导向,要求学生将物理实验知识、方法和技能与新的情境相结合完成实验,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水平。三、加强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从而更好的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达到较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水平。
臧天天[5](2020)在《基于科学思维素养的高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为了应对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更高水平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对核心素养展开研究。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2018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课程标准》)颁布,正式提出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科学思维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而作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引领着基础教育的方向。高考试题如何对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进行考察,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为物理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以2015—2019年高考物理全国卷(Ⅰ、Ⅱ、Ⅲ)共14套试卷的201道题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得出高考试题对科学思维素养的考察情况。首先,通过阅读文献,制定“科学思维”试题筛选标准,按照筛选标准从高考试题中筛选出“科学思维”试题。其次,对“科学思维”试题从分值、题型、考察要素、要素水平以及科学思维的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高考试题非常重视对科学思维素养的考察,“科学思维”试题在近五年高考物理试题中的分值比重超过70%;高考物理试题侧重于考察模型建构要素和科学推理要素,对科学论证要素和质疑创新要素考察较少或几乎没有考察;高考物理试题对科学思维构成要素的考察水平主要为学业质量水平四,基本符合《课程标准》在科学思维方面对学生的要求。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张鹏[6](2020)在《基于SOLO理论的我国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这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新一轮招考旨在加强学生的协作、交往、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任何新模式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必然是在旧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高考试题作为考查学生的重要工具,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高考物理试卷进行系统的梳理,期望能够从研究中找到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的特点,从而为高中教师授课与学生备考提供帮助。本文以1978至2019年的物理高考试卷,从中选取全国卷I(新课标)作为样本,以高考改革过程中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为节点,将这41年的时间划分为6个阶段,运用SOLO分类理论进行试题能力结构的归纳研究。SOLO分类理论是彼格斯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等级划分的形式表示出来,以此来评价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依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案所表现出来的结构复杂程度和层次的变化特点,来判断学生处于哪一个思维层次。彼格斯教授在创设SOLO理论时,是让被试学生回答开放性试题,通过学生对开放性试题的回答类型结构,从质的方面确定学生现阶段达到的思维水平。按照SOLO分类理论的思路,我们可以分析解答一道物理试题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知识点),假设学生能正确回答试题,其所需要的最少的知识储备和最基本的思维操作,从而确定高考物理试题所考查的能力结构。于是笔者根据SOLO分类理论和试题实际情况,也将试题能力结构分为五个层次。在统计了历年试卷具体试题的能力层次后,按照不同阶段进行纵向比较研究,并将每一阶段试题能力结构数据用折线图呈现出来,从折线图中寻找规律,为让研究结果能有效落实到教与学,文章统计了每一道试题的知识主题和主要考查内容。在进行了各阶段试题能力结构的演变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1.各阶段试题的能力结构侧重点各不相同;2.可依据SOLO分类理论调控试题对思维能力的要求;3.试题能力结构具有可预测性。根据研究结论,结合具体物理试题,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明确考试要点、运用变异理论、强调具身认知、善用数学知识、形象抽象概念、正视演示实验六条建议。
贾原洁[7](2020)在《基于情境类型学的物理试题量化分析 ——以2010-2019年高考题、竞赛题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试题情境的创设是试题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一些重要文件或会议中多次强调了试题情境在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指出高考应当着重考查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情境作为考查载体应当是接近真实的、类型多样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创新性、应用性以及能够考查出学生真正的素养与能力的。本研究立足于物理学科,在以能力为导向的整合理念的基础上,选择罗日叶的情境类型学的主体框架为依托,采用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围绕辨别参数、内容参数、装扮参数三个一级维度重构二级维度,以期得到一个聚焦物理学科、具有可操作性的物理试题情境分析框架。选取2010年至2019年间的高考物理全国卷、北京卷、江苏卷、天津卷、海南卷、浙江卷,以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理论试卷和全国高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试卷共80套试卷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展开对比研究,分析各类物理试卷试题情境方面的特征、变化趋势,比较总结它们之间的异同,以期了解我国物理试题情境的发展与现状,意在为我国高考物理试题以及其他大型测评的试题情境设计提供数据支撑与经验建议。本研究的结论如下:一、近十年高考卷、奥赛卷、应用物理卷情境设计的异同:(1)三类试卷情境设计的不同之处:在辨别参数上,应用物理卷真实情境试题平均占比83%以上,远高于高考卷与奥赛卷;高考卷题型较为固定,奥赛卷主要为综合型计算题,其余仅出现过“提供解释”、“提出建议”两种题型,应用物理卷试题类型多样,“提供解释”、“描述归纳”、“提供建议”等题型较多;应用物理卷半开放型试题较多,高考卷与奥赛卷开放程度较低;高考卷已知条件形式多样,奥赛卷多为纯字母型,应用物理卷多为纯文字表述。在内容参数上,高考卷所考查的知识模块数量与所需使用的公式数量适中,奥赛卷极高且2016至2019年间呈显着上升趋势,应用物理卷极低且较为稳定;高考卷重视实验探究能力,应用物理卷重视模型建构能力的考查;应用物理卷情境与问题的相关性高于高考卷与奥赛卷。在装扮参数上,已知条件的呈现方式,高考卷与奥赛卷较为外露,应用物理卷则相对隐蔽。(2)同时三类试卷也具有以下共同之处:在辨别参数上,真实情境主题大多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科技前沿,与环境自然、科技史有关的较少;在内容参数上,当一个情境含有多个问题时,基本采取分步设问形式,即后者基于前者;在装扮参数上,试题图形式呈现占比相近,均处于半数以上。而且试卷结构大体上较为稳定,没有突破性的变化。二、不同省市近十年高考物理试卷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在辨别参数上,(1)真实情境的试题平均占比处于7%至33%之间,浙江卷最多,海南卷最少,其中天津卷呈显着上升趋势;(2)全国卷情境主题来源按时间段变化,2010年至2012年更为关注日常生活与环境自然,2013年至2015年更为关注日常生活与科技前沿,北京卷、海南卷、浙江卷主题丰富,最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与科技前沿,其中浙江卷近三年科技史有关的情境连续出现,但占比较小,江苏卷除2010至2012年出现过科技前沿有关主题外,其余均来源于日常生活,天津卷最多来源于科技前沿,近四年新增了科技史主题;(3)全国卷试题类型较为固定,北京卷“提出建议”类型的试题较少,近四年有对新类型的的题型进行尝试,江苏卷、天津卷、海南卷试题类型丰富多变,但除固定题型以外的题型占比极小,浙江卷2010年至2013年间试题类型有做新尝试,之后形式较为固定;(4)北京卷、浙江卷、江苏卷、天津卷开放程度依次降低,全国卷与海南卷中均为封闭型试题;(5)高考卷已知条件形式均偏向于字母型,相比而言,北京卷中纯文字型已知条件最多。在内容参数上,(1)天津卷、浙江卷、江苏卷、北京卷、全国卷、海南卷所考查的知识模块数量依次减少;(2)江苏卷、浙江卷所需使用的公式数量最多,北京卷最少,其余较为接近;(3)科学探究能力为必考,北京卷建模、科学论证能力考查最多,江苏卷、浙江卷试题所考查的能力与素养丰富多变,其余试卷解释现象、科学论证、科学质疑考查较少;(4)情境与问题的相关性较为接近,且多呈上升趋势,其中北京卷最高,天津卷最低。在装扮参数上,(1)图形式呈现占比在58%至87%之间,天津卷最高,北京卷最低;(2)已知条件大多为显见无需改变的,其中北京卷隐蔽需改变的已知条件占比最多,其次是天津卷。基于以上研究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对于物理试题情境设计者而言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高考物理试卷中可以增加环境与自然、科技史相关的真实情境试题;(2)多尝试“提供解释”、“描述归纳”、“提出建议”等类型的题目并提供多种参考答案以增加试题的开放程度;(3)部分已知条件可以尝试纯文字表述的方式,增加隐蔽性,保留物理现象的原始模样,以此增加问题与情境的相关性,提高情境质量。
刘丹[8](2019)在《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物理力学规律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高中物理力学规律是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总体目标下,对高中物理力学规律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及其教学的深入探讨无疑是物理教学研究的新的重要课题。本课题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高中物理力学重要规律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如何更好地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并对他们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在教学实施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摸索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为了使研究更加的详细,本课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首先,本课题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要素进行了概括说明,为深入探讨高中物理重要规律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总结出核心素养对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其次,本课题根据已有关于对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分类及特点分析,说明了高中物理力学规律可以根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重新分类,并按照“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对高中物理力学规律进行新的归并与分析,为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再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课题对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平抛运动”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对比分析,为在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物理力学规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摸索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最后,在对高中物理重要概念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力学规律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本课题深入探讨“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平抛运动”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的教学设计,并对其实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孙建明[9](2014)在《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运用教育测量评价与诊断学两大基础理论,以部分省份几十万份阅卷数据资料、大量问卷调查以及对近几年所有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质性分析为平台,使用“美国SEC模式(Surveys of Enacted Curriculum)的波特(Porter)一致性函数P”与“约翰·比格斯(John Biggs)教授的SOLO分类理论”为工具,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社会满意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试题的内部结构、试题类型及其功能、试题考查的能力结构及亚层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尝试提出了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控制的策略和方法。全文各个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绪论阐明研究选题的缘起及意义;在梳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对核心概念,例如化学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等进行了清晰准确的界定;阐述了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第一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诊断分析。这一章主要是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进行实证研究与质性分析。首先,通过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以及数据的处理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总体评价、公平性问题、与中学教学的关系问题以及命制质量的基本维度进行了充分实证研究;其次,开展了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采用美国SEC模式,通过对最近几年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内容要素分布”和“认知层次分布”的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研究,得出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亟待提高的结论;再次,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存在着诸多问题;最后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与化学学习关系的诊断。第二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内部结构。首先,本章对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结构的设计包括化学学科试卷结构的分析和化学试卷参数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研究;阐述了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的基本特征和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其次是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组卷技术包括编排项目合成试题技术、项目权重(分数)的确定技术、试题“等值复本”编制技术、试卷初定和版式设计以及前测与试题终审技术等进行了探讨。最后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评分标准的案例研究。第三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本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选择的意义及总的分类体系;第二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第三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编制方法,根据试题构成的四个要素详细介绍了选择题的编制原则和方法以及非选择性试题的编制方法,同时研究了试题设计的规范和试题设计中核心知识的处理方法;第四部分是试题的分类和结构规范及功能简介;第五部分主要是使用SOLO理论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内部结构进行细化研究与案例研究。第四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本章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依据能力指标与能力亚层指标给化学新课程课标中规定的一些主体知识内容定位。第二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包含最小知识颗粒的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纵向与横向比较研究,以SOLO法能力结构理论为工具,纵向定量比较研究了2009、2010、2011、2012和2013年新课程全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横向定量比较研究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海南卷、江苏卷、山东卷以及上海卷化学试题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研究表明,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所包含的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各层次分布比例基本是一致的。第五章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控制的策略首先,借鉴国际发达地区经验提高命题质量,提出通过改革考试内容及方式、注重试题的情境性、增强试题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增加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的考查等策略提升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质量。其次是明确命题原则提升命题质量,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公平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再者提出整合学科思想方法提高命题质量,界定了学科思想方法的内涵、分类及特征;分析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提出了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的高考化学命题策略。最后是运用相关参数指标科学评价命题质量,介绍了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命制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的科学评价技巧以及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定性评价的方法。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刘秋菊,杨唯才,宋晓友,王辉,贾耐斌[10](2009)在《评析报告(四) 理综合》文中指出2009年辽宁省高考理综卷采用了宁夏卷,试卷选取的改变,导致理综合试卷从考查内容、试卷结构、题型分布等较之往年的高考试卷有了较大的变动,现分别对理综合试卷中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试题进行具体评析。
二、略论2003年高考理综物理题的守恒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2003年高考理综物理题的守恒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高考和高中竞赛的物理试题比较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物理教学课程改革历史进程 |
1.2.2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发展沿革 |
1.2.3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开展和推广情况 |
1.3 关于高考(物理部分)和物理竞赛的研究现状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研究意义 |
1.5.1 有助于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体现 |
1.5.2 有助于指导高中物理教学 |
1.5.3 有助于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
1.6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7 研究的方法 |
1.7.1 知识体系的研究 |
1.7.2 认知结构的研究 |
2 试卷的知识体系研究 |
2.1 试卷真题解析 |
2.1.1 全国卷高考物理力学部分试题分析 |
2.1.2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预赛力学部分试题分析 |
2.1.3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复赛力学部分试题分析 |
2.2 试题分类总结 |
2.2.1 试题的力学知识比重和涉及知识模块的比较分析 |
2.2.2 试题的题型总结 |
3 试卷的认知结构分类研究 |
4 研究发现和对物理教学的建议 |
4.1 基于高考和物理竞赛对比研究的发现 |
4.1.1 力学部分知识体系 |
4.1.2 认知结构分类 |
4.2 对于物理学习和教学的建议 |
4.3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波利亚理论及其在高三物理计算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波利亚相关理论概述 |
1.5.1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介绍 |
1.5.2 波利亚解题思想探讨 |
1.6 相关研究现状描述 |
1.6.1 波利亚解题思想的相关研究 |
1.6.2 高三物理教学的相关研究 |
2 高考试题计算题特点与高三学生特点分析 |
2.1 高考试题计算题特点分析 |
2.1.1 《考试大纲》对于物理计算题的能力要求 |
2.1.2 SOLO试题分类理论 |
2.1.3 近五年全国Ⅰ卷高考物理计算题层次要求分析 |
2.1.4 高考物理计算题特点总结 |
2.2 高三学生特点分析 |
2.2.1 知识内容层面 |
2.2.2 学习方法层面 |
2.2.3 心理层面 |
3 针对高三物理计算题教学的情况调查 |
3.1 针对高三学生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思路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及方法 |
3.1.3 问卷设计 |
3.1.4 问卷结果 |
3.1.5 调查结果分析 |
3.2 教师在高三物理教学中对于计算题的训练方式调查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对象及方法 |
3.2.3 访谈提纲 |
3.2.4 访谈结果 |
3.2.5 访谈结果分析 |
4 波利亚理论在高三物理计算题中的应用及其策略 |
4.1 “审题-解题-回顾”解题模式的应用 |
4.1.1 审题: 提取已知,分析未知,剖析过程 |
4.1.2 解题: 结合过往的经验、从部分到整体、引入辅助问题等等 |
4.1.3 回顾: 整体思路复盘,方法总结与迁移 |
4.2 “审题-解题-回顾”解题模式应用的策略 |
4.2.1 审题: 让学生先讲,深度追问 |
4.2.2 解题: 利用两方面信息进行决策 |
4.2.3 回顾: 把这一结果或方法用于其他的问题 |
4.3 波利亚理论在高三物理计算题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
4.3.1 研究目的 |
4.3.2 研究对象 |
4.3.3 研究方法 |
4.3.4 实施教学 |
4.3.5 结果分析 |
4.3.6 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
5 波利亚理论在高三物理计算题中应用的个案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3 教学片段 |
5.4 训练结果分析 |
5.4.1 主观分析 |
5.4.2 客观成效分析 |
5.5 研究结果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6.3 对于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3)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选题意义 |
1.3 高考物理试题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全国新课标Ⅰ卷整体剖析 |
2.1 试题综合分析方法界定 |
2.1.1 试题知识考查分析方法界定 |
2.1.2 试题能力考查分析方法界定 |
2.1.3 试题“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分析方法界定 |
2.1.4 试题难度分析方法界定 |
2.2 全国新课标Ⅰ卷综合统计 |
2.3 全国新课标Ⅰ卷题型数据统计分析 |
2.3.1 选择题的数据统计分析 |
2.3.2 实验题的数据统计分析 |
2.3.3 计算题的数据统计分析 |
2.3.4 选做题的数据统计分析 |
2.4 全国新课标Ⅰ卷考查内容数据统计分析 |
2.4.1 知识板块的数据统计分析 |
2.4.2 考试大纲知识点的数据统计分析 |
2.4.3 能力要求的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 |
3.1 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的整体剖析 |
3.2 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的具体剖析 |
3.2.1 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分析方法界定 |
3.2.2 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在试题中的具体呈现情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给教师的建议 |
4.3 给学生的建议 |
4.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近五年高考物理实验题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2.3 高考物理试题的研究 |
1.2.4 高考物理实验题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2.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物理核心素养 |
2.1.3 高考物理实验题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评价理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高考物理实验题考试依据 |
3.高考物理实验题分析方法界定 |
3.1 考试大纲知识点分类界定 |
3.2 物理核心素养要素分类界定 |
4.2015-2019年高考物理实验题中核心素养各要素考查情况统计比较分析 |
4.1 整体统计分析 |
4.2 高考物理实验题中物理核心素养统计分析 |
4.2.1 物理观念在实验题中的统计分析 |
4.2.2 科学思维在实验题中的统计分析 |
4.2.3 科学探究在实验题中的统计分析 |
4.2.4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实验题中的统计分析 |
5.总结与建议 |
5.1 小结 |
5.1.1 高考题对物理核心素养考查情况总结 |
5.1.2 研究不足之处 |
5.2 实验教学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科学思维素养的高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关于科学思维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关于科学思维的研究现状 |
1.3.3 高考试题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统计分析法 |
1.5.3 对比研究法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1.3 科学思维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2 教育测量理论 |
2.2.3 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范围界定 |
3.2 “科学思维”试题筛选标准 |
3.3 试题筛选方法 |
4 2015-2019年高考物理“科学思维”试题分析 |
4.1 2015-2019年“科学思维”试题筛选结果统计 |
4.2 2015年高考物理“科学思维”试题呈现情况 |
4.3 2016年高考物理“科学思维”试题呈现情况 |
4.4 2017年高考物理“科学思维”试题呈现情况 |
4.5 2018年高考物理“科学思维”试题呈现情况 |
4.6 2019年高考物理“科学思维”试题呈现情况 |
4.7 2015-2019年高考物理“科学思维”试题综合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教学建议 |
5.2.1 模型建构要素方面 |
5.2.2 科学推理要素方面 |
5.2.3 科学论证要素方面 |
5.2.4 质疑创新要素方面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SOLO理论的我国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题研究背景 |
1.2 SOLO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论题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对研究对象的分类 |
1.4.1 高考命题模式探索阶段(1978-1982 年) |
1.4.2 高考命题改革实验阶段(1983-1987 年) |
1.4.3 高考命题模式调整阶段(1988-1998 年) |
1.4.4 高考科目全面改革阶段(1999-2006 年) |
1.4.5 深化高考科目改革阶段(2007-2013 年) |
1.4.6 新一轮高考改革阶段(2014 年至今)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统计分析法 |
1.5.3 归纳法 |
1.5.4 比较研究法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SOLO分类理论概述 |
2.1 简述SOLO分类理论 |
2.2 SOLO层次具体划分实例 |
2.2.1 前结构水平(P) |
2.2.2 单点结构水平(U)例题 |
2.2.3 多点结构水平(M)例题 |
2.2.4 关联结构水平(R)例题 |
2.2.5 抽象拓展结构(E)例题 |
第三章 高考物理试卷能力结构统计分析及比较 |
3.1 各阶段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1 1978 -1982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2 1983 -1987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3 1988 -1998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4 1999 -2006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5 2007 -2013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6 2014 -2019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2 各阶段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 |
3.3 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对教学的几点建议 |
4.1 明确考试重点 |
4.2 运用变易理论 |
4.3 强调具身认知 |
4.4 善用数学知识 |
4.5 形象抽象概念 |
4.6 正视演示实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7)基于情境类型学的物理试题量化分析 ——以2010-2019年高考题、竞赛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设计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情境 |
2.1.2 试题 |
2.1.3 试题情境 |
2.2 研究现状 |
2.2.1 关于物理试题的研究综述 |
2.2.2 关于试题情境的研究综述 |
2.2.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 |
2.3.2 新建构主义 |
2.3.3 维果兹基模式 |
2.3.4 整合教学法 |
3 物理试题情境分析框架的构建 |
3.1 易克萨维耶·罗日叶的“情境类型学” |
3.1.1 选择情境类型学的原因 |
3.1.2 情境类型学的介绍 |
3.1.3 情境类型学的不足之处 |
3.2 物理试题情境分析框架的初步构建 |
3.3 基于专家评分的情境分析框架修订 |
4 近十年物理试卷纵向对比 |
4.1 近十年全国卷纵向对比 |
4.1.1 近十年全国卷各维度纵向对比 |
4.1.2 对比结果 |
4.1.3 讨论 |
4.2 近十年北京卷纵向对比 |
4.2.1 近十年北京卷各维度纵向对比 |
4.2.2 对比结果 |
4.2.3 讨论 |
4.3 近十年江苏卷纵向对比 |
4.3.1 近十年江苏卷各维度纵向对比 |
4.3.2 对比结果 |
4.3.3 讨论 |
4.4 近十年天津卷纵向对比 |
4.4.1 近十年天津卷各维度纵向对比 |
4.4.2 对比结果 |
4.4.3 讨论 |
4.5 近十年海南卷纵向对比 |
4.5.1 近十年海南卷各维度纵向对比 |
4.5.2 对比结果 |
4.5.3 讨论 |
4.6 近十年浙江卷纵向对比 |
4.6.1 近十年浙江卷各维度纵向对比 |
4.6.2 对比结果 |
4.6.3 讨论 |
4.7 近十年奥赛卷纵向对比 |
4.7.1 近十年奥赛卷各维度纵向对比 |
4.7.2 对比结果 |
4.7.3 讨论 |
4.8 近十年应用物理卷纵向对比 |
4.8.1 近十年应用物理卷各维度纵向对比 |
4.8.2 对比结果 |
4.8.3 讨论 |
4.9 本章小结 |
5 近十年物理试卷横向对比 |
5.1 近十年物理试卷各维度横向对比 |
5.2 对比结果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总结 |
6.1 总结 |
6.2 启示 |
6.3 建议 |
6.4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专家咨询名单 |
附录二 :构建物理试题情境分析框架的问卷 |
附录三 :问卷回收情况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项目 |
(8)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物理力学规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本课题研究背景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
第一节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要素概述 |
第二节 核心素养对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要求 |
第三节 核心素养对高中物理教学实施的要求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类型及其核心素养的维度分析 |
第一节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特点及主要类型 |
第二节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物理观念”维度分析 |
第三节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科学思维”维度分析 |
第四节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科学探究”维度分析 |
第五节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分析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力学规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二节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三节 “平抛运动”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四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五节 “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学习情况分析及案例教学研究 |
第一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相关内容学习情况分析与教学研究 |
第二节 “牛顿第二定律”及相关内容学习情况分析与教学研究 |
第三节 “平抛运动”及相关内容学习情况分析与教学研究 |
第四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相关内容学习情况分析与教学研究 |
第五节 “动量守恒定律”及相关内容学习情况分析与教学研究 |
第六节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一 本课题研究总结 |
二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综合测试试卷”及说明 |
附录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 |
附录三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四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
附录五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六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9)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科教兴国与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 |
(二) 推进化学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科学化的需要 |
三、文献综述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 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 |
(一) 研究的目标 |
(二) 研究的内容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五、研究方法 |
(一) 系统研究法 |
(二) 调查研究法 |
(三) 案例研究法 |
(四) 诊断研究法 |
(五) 实验研究法 |
(六) 比较研究法 |
六、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诊断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的实证研究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方案说明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总体评价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公平性问题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中学教学关系 |
(五)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
(六) 本次调查研究的局限性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课程标准一致性诊断分析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过程 |
(三) 研究的结论与探讨 |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诊断分析 |
(一) 试题科学性失真 |
(二) 试题实验情景虚构 |
(三) 试题条件交代不清 |
(四) 试题设问指向不明 |
(五) 试题诊断性缺乏 |
(六) 试题信息不完整 |
(七) 试题计算难度偏大 |
(八) 试题功能价值偏失 |
(九) 试题探究力度不够 |
(十) 试题的公平性欠妥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与化学学习的关系诊断分析 |
(一) 试题“知识与技能”的选择性 |
(二) 试题“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性 |
(三) 试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选择性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对化学学习的反拔功能 |
第二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内部结构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特征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总体特征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基本特点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的设计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要素分析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指标设计 |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组卷技术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设计的原则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设计流程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设计的技术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评分标准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评分标准的设计技术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
第三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选择的价值及考查功能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选择的价值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考查的功能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 |
(一) 根据应答方式方法分类 |
(二)根据解题思维特点分类 |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命制方法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构成要素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命制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设计的规范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中核心知识的嵌入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内部结构分析 |
(一) 研究年限和试卷类型及试题类型范围的界定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内部结构SOLO分析 |
第四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 |
(一) 对知识属性归类能力的设计 |
(二) 对判断能力与解释能力的设计 |
(三) 对信息处理与迁移能力的设计 |
(四) 对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设计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能力结构定量研究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纵向比较研究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能力结构层次的定量横向比较研究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研究 |
(四) 结论与探讨 |
第五章 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控制的策略 |
一、发达国家及地区高考化学命题的经验探析 |
(一) 改革考试内容及方式 |
(二) 注重试题的情境性 |
(三) 突出试题的实践性 |
(四) 凸显试题的探究性 |
(五) 体现试题的开放性 |
(六) 重视试题的实验性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基本原则 |
(一) 科学性原则 |
(二) 公平性原则 |
(三) 选择性原则 |
(四) 创新性原则 |
(五) 有效性原则 |
(六) 协调性原则 |
(七) 导向性原则 |
三、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高考化学命题策略 |
(一) 学科思想方法的界定、分类及特征 |
(二) 学科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分析 |
(三)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的高考化学学科命题策略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质量评价标准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评价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效度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信度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难度 |
(五)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区分度 |
(六)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定性评价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教师使用) |
附录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学生使用) |
附录三:近五年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内部的统计分析 |
附录四: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评析报告(四) 理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生物 |
试题总体概览 |
试卷主要特点分析 |
2010年命题展望 |
2010年高考复习策略 |
化学 |
试卷总体概览 |
试题具体特点分析 |
2010年高考复习策略 |
物理 |
试卷总体概览 |
试卷主要特点分析 |
2010年高考复习策略 |
四、略论2003年高考理综物理题的守恒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考和高中竞赛的物理试题比较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D]. 何恩阳. 西南大学, 2020(05)
- [2]波利亚理论及其在高三物理计算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邱悦.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D]. 孙迪.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近五年高考物理实验题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研究[D]. 伍玉萍.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3)
- [5]基于科学思维素养的高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D]. 臧天天.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基于SOLO理论的我国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D]. 张鹏. 喀什大学, 2020(07)
- [7]基于情境类型学的物理试题量化分析 ——以2010-2019年高考题、竞赛题为例[D]. 贾原洁. 西南大学, 2020(01)
- [8]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物理力学规律教学研究[D]. 刘丹.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9]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D]. 孙建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10]评析报告(四) 理综合[J]. 刘秋菊,杨唯才,宋晓友,王辉,贾耐斌.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