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及基于此结构的转子泵。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及基于此结构的转子泵,涉及转子泵技术领域。该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两转子上分别有数量相等的由C型板和T型板组成TC单元结构,两转子的TC单元间隔排列前后相接形成TC单元环绕组合,且每个转子的T型板月板都处于前方另一个转子的C型板内并相互啮合,在两转子同步旋转过程中,每对相互啮合C型板和T型板驱动流体从TC单元环绕组合内流入其外或从其外流入其内。基于此结构的转子泵与现有转子泵相比,密封性更好,结构更简单。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用于转子泵,其特征是,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包括主动转子和被动转子,所述主动转子轴和被动转子轴平行且轴距d>0,两转子在绕各自转子轴旋转过程中内啮合且同步;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上,有形状如字母C的弯板结构,以下简称C型板,有隔板一端连接于月板凹面而组成形状如字母T的结构,以下简称T型板,一个T型板的隔板另一端连接在一个C型板的外壁上,两者组成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的一个基础结构单元,以下简称TC单元,所述TC单元固定连接于各自转子轴上;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上,主动转子和被动转子上分别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TC单元且数量相同,以TC单元上T型板为前C型板为后作为正方向,则所有TC单元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在旋转平面组成一个环绕组合,以下简称TC单元环绕组合,所述TC单元环绕组合上,主动转子的TC单元和被动转子的TC单元间隔排列,每个主动转子的T型板月板处于前方被动转子的C型板内并相互啮合,每个被动转子的T型板月板处于前方主动转子的C型板内并相互啮合;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上,C型板内壁曲面∑(C)和其内T型板月板上相对于C型板内壁的曲面∑(T)是一对共轭齿面即共轭曲面,所述一对共轭曲面∑(C)和∑(T)满足以下啮合关系和形状条件:在啮合过程中,啮合点处共轭曲面∑(C)和∑(T)的公法线平行于双转子中心连线,啮合点处共轭曲面∑(C)曲率半径等于共轭曲面∑(T)曲率半径与双转子轴距d之和,每个曲面其端点处的切线相切于曲面移动到曲面另一端点,切线始终在曲面一侧且切线方向偏转360°;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在旋转过程中,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除共轭曲面∑(C)和∑(T)相切触外,C型板的其余面与其内T型板的其余面不接触并留有流体进出共轭曲面∑(C)和∑(T)之间的流体通道;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在沿某一方向旋转过程中,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的共轭曲面∑(C)和∑(T),以起始啮合点重合的两曲面端点为两前共轭端点,以终止啮合点重合的另外两曲面端点为两后共轭端点,共轭曲面∑(C)和∑(T)在上一次啮合过程终止时两后共轭端点重合,同时两前共轭端点也重合且将开始下一次啮合过程,共轭曲面∑(C)和∑(T)任意时刻保持啮合,即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任意时刻保持啮合;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在沿某一方向旋转过程中,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上的共轭曲面∑(C)和∑(T)起始啮合并继续,则两前共轭端点分开,两共轭曲面上已完成啮合部分增加,两共轭曲面上已完成啮合部分之间的容积增加而吸入流体,同时两后共轭端点分开,两共轭曲面上未啮合的部分减少,两共轭曲面上未啮合部分之间的容积减少而排出流体,共轭曲面∑(C)和∑(T)完成一次啮合过程,同时完成吸入流体过程和排出流体过程;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沿某一方向旋转过程中,如果双转子旋转方向与TC单元环绕方向(以TC单元上T型板为前C型板为后作为正方向)相同,则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都从两者位于TC单元环绕组合内的一端起始啮合,驱动流体从TC单元环绕组合内流入其外,如果双转子旋转方向与TC单元环绕方向相反,则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都从两者位于TC单元环绕组合外的一端起始啮合,驱动流体从TC单元环绕组合外流入其内。
设计方案
1.一种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用于转子泵,其特征是,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包括主动转子和被动转子,所述主动转子轴和被动转子轴平行且轴距d>0,两转子在绕各自转子轴旋转过程中内啮合且同步;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上,有形状如字母C的弯板结构,以下简称C型板,有隔板一端连接于月板凹面而组成形状如字母T的结构,以下简称T型板,一个T型板的隔板另一端连接在一个C型板的外壁上,两者组成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的一个基础结构单元,以下简称TC单元,所述TC单元固定连接于各自转子轴上;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上,主动转子和被动转子上分别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TC单元且数量相同,以TC单元上T型板为前C型板为后作为正方向,则所有TC单元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在旋转平面组成一个环绕组合,以下简称TC单元环绕组合,所述TC单元环绕组合上,主动转子的TC单元和被动转子的TC单元间隔排列,每个主动转子的T型板月板处于前方被动转子的C型板内并相互啮合,每个被动转子的T型板月板处于前方主动转子的C型板内并相互啮合;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上,C型板内壁曲面∑(C)<\/sup>和其内T型板月板上相对于C型板内壁的曲面∑(T)<\/sup>是一对共轭齿面即共轭曲面,所述一对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满足以下啮合关系和形状条件:在啮合过程中,啮合点处共轭曲面∑(C)<\/sup>和∑(T)<\/sup>的公法线平行于双转子中心连线,啮合点处共轭曲面∑(C)<\/sup>曲率半径等于共轭曲面∑(T)<\/sup>曲率半径与双转子轴距d之和,每个曲面其端点处的切线相切于曲面移动到曲面另一端点,切线始终在曲面一侧且切线方向偏转360°;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在旋转过程中,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除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相切触外,C型板的其余面与其内T型板的其余面不接触并留有流体进出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之间的流体通道;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在沿某一方向旋转过程中,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的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以起始啮合点重合的两曲面端点为两前共轭端点,以终止啮合点重合的另外两曲面端点为两后共轭端点,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在上一次啮合过程终止时两后共轭端点重合,同时两前共轭端点也重合且将开始下一次啮合过程,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任意时刻保持啮合,即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任意时刻保持啮合;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在沿某一方向旋转过程中,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上的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起始啮合并继续,则两前共轭端点分开,两共轭曲面上已完成啮合部分增加,两共轭曲面上已完成啮合部分之间的容积增加而吸入流体,同时两后共轭端点分开,两共轭曲面上未啮合的部分减少,两共轭曲面上未啮合部分之间的容积减少而排出流体,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完成一次啮合过程,同时完成吸入流体过程和排出流体过程;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沿某一方向旋转过程中,如果双转子旋转方向与TC单元环绕方向(以TC单元上T型板为前C型板为后作为正方向)相同,则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都从两者位于TC单元环绕组合内的一端起始啮合,驱动流体从TC单元环绕组合内流入其外,如果双转子旋转方向与TC单元环绕方向相反,则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都从两者位于TC单元环绕组合外的一端起始啮合,驱动流体从TC单元环绕组合外流入其内。
2.一种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泵,其特征是,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泵,包括圆筒状泵室和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根据要求1所述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的被动转子通过轴承安装于泵室内下底面的固定轴上,根据要求1所述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的主动转子轴通过轴承安装于泵室内上底面并伸出泵室外,所述圆筒状泵室在TC单元环绕组合分隔的中心和外围两个区域里分别设有一个流体端口;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泵,旋转主动转子轴即可驱动流体从一个端口进入从另一个端口流出。
3.一种偏心转子泵,其特征是,
所述偏心转子泵,包括圆筒状泵室,定子和偏心转子,所述定子等同于将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的主动转子的TC单元固定在泵室内两底面之间,主动转子轴心即定子轴心,所述偏心转子等同于将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的被动转子通过轴承安装在偏心轴上,偏心轴的偏心距等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轴距d,偏心轴的旋转轴心与定子轴心共线,偏心轴的旋转轴通过轴承安装在圆筒状泵室底面上且伸出泵室外,所述圆筒状泵室在TC单元环绕组合分隔的中心和外围两个区域里分别设有一个流体端口;
所述偏心转子泵,旋转偏心轴的旋转轴,即可驱动流体从一个端口进入从另一个端口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泵、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偏心转子泵,其特征在于,可用作被液体、气体驱动而输出动力的装置。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子泵。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应用的流体泵主要有活塞和涡轮两种类型。活塞型流体泵密封性好,能承受高压力差,功能转化效率高,但采用开闭阀门使结构复杂,往复运动产生振动,活塞与筒壁之间有摩擦力。涡轮型流体泵结构简单,中心对称结构具有高速旋转稳定性,但在压力差过高的情况下功能转化效率降低,不能应用于高压力差的液压输出等方面。
因此技术人员一直致力于发明具有上述两种类型优点的转子泵,但现已有的发明设计都存在许多实际应用问题。如凸轮转子泵和内啮合齿轮泵,因密封性差,结构复杂,效率低而无法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及基于此结构的转子泵,以解决现有转子泵遇到的实际应用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转子泵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包括主动转子和被动转子,所述主动转子轴和被动转子轴平行且轴距d>0(d以下统一指双转子轴距),两转子在绕各自转子轴旋转过程中内啮合且同步。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上,有形状如字母C的弯板结构,以下简称C型板,有隔板一端连接于月板凹面而组成形状如字母T的结构,以下简称T型板,一个T型板的隔板另一端连接在一个C型板的外壁上,两者组成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的一个基础结构单元,以下简称TC单元,所述TC单元固定连接于各自转子轴上。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上,主动转子和被动转子上分别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TC单元且数量相同,以TC单元上T型板为前C型板为后作为正方向,则所有TC单元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在旋转平面组成一个环绕组合,以下简称TC单元环绕组合。所述TC单元环绕组合上,主动转子的TC单元和被动转子的TC单元间隔排列,每个主动转子的T型板月板处于前方被动转子的C型板内并相互啮合,每个被动转子的T型板月板处于前方主动转子的C型板内并相互啮合。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上,C型板内壁曲面∑(C)<\/sup>和其内T型板月板上相对于C型板内壁的曲面∑(T)<\/sup>是一对共轭齿面即共轭曲面。所述一对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满足以下啮合关系和形状条件:在啮合过程中,啮合点处共轭曲面∑(C)<\/sup>和∑(T)<\/sup>的公法线平行于双转子中心连线,啮合点处共轭曲面∑(C)<\/sup>曲率半径等于共轭曲面∑(T)<\/sup>曲率半径与双转子轴距d之和;每个曲面其端点处的切线相切于曲面移动到曲面另一端点,切线始终在曲面一侧且切线方向偏转360°。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在旋转过程中,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除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相切触外,C型板的其余面与其内T型板的其余面不接触并留有流体进出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之间的流体通道。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在沿某一方向旋转过程中,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的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以起始啮合点重合的两曲面端点为两前共轭端点,以终止啮合点重合的另外两曲面端点为两后共轭端点,由上述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的啮合关系和形状条件可知,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在上一次啮合过程终止时两后共轭端点重合,同时两前共轭端点也重合且将开始下一次啮合过程,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任意时刻保持啮合,即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任意时刻保持啮合。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在沿某一方向旋转过程中,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上的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起始啮合并继续,则两前共轭端点分开,两共轭曲面上已完成啮合部分增加,两共轭曲面上已完成啮合部分之间的容积增加而吸入流体,同时两后共轭端点分开,两共轭曲面上未啮合的部分减少,两共轭曲面上未啮合部分之间的容积减少而排出流体,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完成一次啮合过程,同时完成吸入流体过程和排出流体过程。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沿某一方向旋转过程中,由双转子的同步内啮合关系和相对运动原理可知,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中,每个转子相对于另一个转子沿半径为d的圆平动且沿圆运动的方向与双转子旋转方向相反,进一步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中,T型板相对于C型板沿半径为d的圆平动且沿圆运动的方向与双转子旋转方向相反,如果双转子旋转方向与TC单元环绕方向(以TC单元上T型板为前C型板为后作为正方向)相同,则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都从两者位于TC单元环绕组合内的一端起始啮合,驱动流体从TC单元环绕组合内流入其外,如果双转子旋转方向与TC单元环绕方向相反,则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都从两者位于TC单元环绕组合外的一端起始啮合,驱动流体从TC单元环绕组合外流入其内。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泵,包括圆筒状泵室和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的被动转子通过轴承安装于泵室内下底面的固定轴上,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的主动转子轴通过轴承安装于泵室内上底面并伸出泵室外,所述圆筒状泵室在TC单元环绕组合分隔的中心和外围两个区域里分别设有一个流体端口。
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泵,旋转主动转子轴即可驱动流体从一个端口进入从另一个端口流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改进的偏心转子泵,包括圆筒状泵室,定子和偏心转子,所述定子等同于将上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的主动转子的TC单元固定在泵室内两底面之间,主动转子轴心即定子轴心,所述偏心转子等同于将上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的被动转子通过轴承安装在偏心轴上,偏心轴的偏心距等于上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轴距d,偏心轴的旋转轴心与定子轴心共线,偏心轴的旋转轴通过轴承安装在圆筒状泵室底面上且伸出泵室外,所述圆筒状泵室在TC单元环绕组合分隔的中心和外围两个区域里分别设有一个流体端口。
所述偏心转子泵中,偏心转子相对于定子沿半径为d的圆平动,在上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中,被动转子相对于主动转子沿半径为d的圆平动,可知所述偏心转子泵中,偏心转子与定子的相对运动关系与上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中两转子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相同,即偏心转子与定子的啮合关系与上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中两转子之间的啮合关系相同。
所述偏心转子泵,旋转偏心轴的旋转轴,即可驱动流体从一个端口进入从另一个端口流出。
以上所述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及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泵、偏心转子泵,可用作被动力驱动而输送气体、液体的装置,也可用作被液体、气体驱动而输出动力的装置。
与现有转子泵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与现有转子泵如凸轮转子泵和内啮合齿轮泵相比,本发明密封性更好。如凸轮转子泵除两凸轮之间相互啮合外,两凸轮还要与泵室侧壁之间保持滑动接触才能驱动流体,内啮合齿轮泵除两齿轮之间相互啮合外,两齿轮还要与牙板之间保持滑动接触才能驱动流体。本发明中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只需两转子之间互相啮合即可驱动流体;(2)与现有转子泵如凸轮转子泵和内啮合齿轮泵相比,本发明结构更简单。如凸轮转子泵两凸轮需要外部两齿轮驱动才能实现啮合,内啮合齿轮泵除两齿轮啮合外,还需牙板配合才能驱动流体。本发明中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两转子之间互相啮合即可驱动流体,无需其他结构配合。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用附图用于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以下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用附图作简单介绍。
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二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泵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二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泵的外观图。
图4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三的偏心转子泵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三的偏心转子泵的外观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主动转子;2—被动转子;3、7、9、11—C型板;4—隔板;5—月板;6、8、10、12—T型板;13—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泵室;14—被动转子固定轴;15—主动转子轴;16—流体入口;17—流体出口;18—偏心转子泵室;19—定子;20—偏心转子;21—偏心轴;22—旋转轴;23—流体入口;24—流体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用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非本发明的唯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转子泵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包括主动转子1和被动转子2,主动转子1轴和被动转子2轴平行且轴距为d>0(d以下统一指双转子轴距),主动转子1和被动转子2在绕各自转子轴逆时针旋转过程中内啮合且同步。
图1所示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上,有形状如字母C的C型板3,有隔板4一端连接于月板5凹面而组成形状如字母T的T型板6,隔板4另一端连接在C型板3的外壁上,C型板3和T型板6组成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的一个基础结构单元,以下简称TC单元。所述TC单元固定连接于各自转子轴上。
图1所示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上,主动转子1和被动转子2上分别具有两个TC单元,以TC单元上T型板为前C型板为后作为正方向,则所有TC单元沿逆时针方向在旋转平面组成一个环绕组合,以下简称TC单元环绕组合。所述TC单元环绕组合上,主动转子1的TC单元和被动转子2的TC单元间隔排列,主动转子1的T型板8、12的月板分别处于前方被动转子2的C型板9、3内并相互啮合,被动转子2的T型板6、10的月板分别处于前方主动转子1的C型板7、11内并相互啮合。
图1所示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上,C型板内壁曲面∑(C)<\/sup>和其内T型板月板上相对于C型板内壁的曲面∑(T)<\/sup>是一对共轭齿面即共轭曲面。所述一对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满足以下啮合关系和形状条件:在啮合过程中,啮合点处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的公法线平行于双转子中心连线,啮合点处共轭曲面∑(C)<\/sup>曲率半径等于共轭曲面∑(T)<\/sup>曲率半径与双转子轴距d之和;每个曲面其端点处的切线相切于曲面移动到曲面另一端点 ,切线始终在曲面一侧且切线方向偏转360°。
图1所示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在逆时针旋转过程中,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除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相切触外,C型板的其余面与其内T型板的其余面不接触并留有流体进出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之间的流体通道。
图1所示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在逆时针旋转过程中,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的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以起始啮合点重合的两曲面端点为两前共轭端点,以终止啮合点重合的另外两曲面端点为两后共轭端点,由上述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的啮合关系和形状条件可知,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在上一次啮合过程终止时两后共轭端点重合,同时两前共轭端点也重合且将开始下一次啮合过程,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任意时刻保持啮合,即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任意时刻保持啮合。
图1所示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在逆时针旋转过程中,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上的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起始啮合并继续,则两前共轭端点分开,两共轭曲面上已完成啮合部分增加,两共轭曲面上已完成啮合部分之间的容积增加而吸入流体,同时两后共轭端点分开,两共轭曲面上未啮合的部分减少,两共轭曲面上未啮合部分之间的容积减少而排出流体,共轭曲面∑(C)<\/sup>和 ∑ (T)<\/sup>完成一次啮合过程,同时完成吸入流体过程和排出流体过程。
图1所示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在逆时针旋转过程中,由双转子的同步内啮合关系和相对运动原理可知,图1所示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中,每个转子相对于另一个转子沿半径为d的圆顺时针方向平动,进一步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中,T型板相对于C型板沿半径为d的圆顺时针方向平动,图1所示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旋转方向与TC单元环绕方向(以TC单元上T型板为前C型板为后作为正方向)相同,每对相互啮合的C型板和T型板都从两者位于TC单元环绕组合内的一端起始啮合,驱动流体从TC单元环绕组合内流入其外。图1所示的虚线箭头表示流体相对于C型板的流向。
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二。
图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二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泵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二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泵的外观图。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的转子泵,包括圆筒状泵室13和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所述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的被动转子通过轴承安装于泵室内下底面的固定轴14上,主动转子轴15通过轴承安装于泵室内上底面并伸出泵室外,所述圆筒状泵室在TC单元环绕组合分隔的中心和外围两个区域里分别设有流体入口16和出口17。
图2所示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泵,逆时针旋转主动转子轴15即可驱动流体从入口16进入从出口17流出。
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三。
图4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三的偏心转子泵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三的偏心转子泵的外观图。结合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改进的偏心转子泵,包括圆筒状泵室18,定子19和偏心转子20,所述定子19等同于将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的主动转子的TC单元固定在泵室内两底面之间,主动转子轴心即定子19轴心,所述偏心转子20等同于将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的被动转子通过轴承安装在偏心轴21上,偏心轴21的偏心距等于同步内啮合双转子轴距d,偏心轴21的旋转轴22轴心与定子19轴心共线,偏心轴21的旋转轴22通过轴承安装在圆筒状泵室底面上且伸出泵室外,所述圆筒状泵室在TC单元环绕组合分隔的中心和外围两个区域里分别设有流体入口23和流体出口24。
图4所示的偏心转子泵中,偏心转子20相对于定子19沿半径为d的圆平动,在同步内啮合双转子中,被动转子相对于主动转子沿半径为d的圆平动,可知所述偏心转子泵中,偏心转子20与定子19的相对运动关系与同步内啮合双转子中两转子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相同,偏心转子20与定子19的啮合关系与同步内啮合双转子中两转子之间的啮合关系相同。
图4所示的偏心转子泵,顺时针旋转偏心轴21的旋转轴22,即可驱动流体从入口23进入从出口24流出。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用来清楚、完整的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发明原理。特别指出,本发明中的同步内啮合双转子结构,其主动转子和被动转子可等同互换。对于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是在本发明原理基础上所做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10587227.3
申请日:2019-07-03
公开号:CN110285051A
公开日:2019-09-27
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授权时间:主分类号:F04C 2/10
专利分类号:F04C2/10;F04C15/00
范畴分类:28D;
申请人:张满云
第一申请人:张满云
申请人地址:51811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街道章阁新村文业商住楼625#
发明人:张满云
第一发明人:张满云
当前权利人:张满云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