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之仁论文_吴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生之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生,尼采,万物,儒家,哲学,自然主义,道家。

生生之仁论文文献综述

吴鹏[1](2019)在《“生生”之仁:理学之“仁”的本体化与境界论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仁"来自孔子对血缘伦理的阐发,并被后世儒家不断诠释与发展。在宋儒借先秦经典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他们将"仁"赋予了《易传》中"生生"的内涵,以此融合了其变化、发展的因素,被视为生命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一过程中,"仁"居于"天理"的地位,成为万事万物的主宰。同时,以"仁"为核心,宋儒创造了一个纯善而又高远的圣人境界。(本文来源于《武陵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陶昕[2](2018)在《林黛玉与生生之仁》一文中研究指出林黛玉这一形象承载着曹雪芹至高的审美理想与哲学思想。这一形象的哲学内蕴与晚明思潮影响下的儒家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形象的塑造,针对儒家哲学思想既有抗争亦有继承:她的"致诚"与"至情"分别对应着"仁者"和"乐体",是对从先秦到明清"生生之仁"理论的一个生动的诠释。而其在生死轮回中对草木的寄情与幻化,又是儒家思想中"天心"与"万物"、"身"与"心"关系的一个大胆建构。(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8年21期)

吴鹏[3](2017)在《“生生”之仁与程颢“万物一体”之乐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程兄弟在"天理"以及"生生"内涵上的相互发展关系上,发展并细化了关于"天理"问题的讨论,让以"生生"之理为本的"天理"问题进一步扩展到人间的万事万物之中,并由此形成了关于"万物一体"之乐的进一步表现。"万物一体"之乐实际上就是这一"生生"之理在人间过程的展现,只不过在展现的过程之中,它一方面显得纯净而透明,另一方面也预示了宋明时期已经升为"天理"的"仁"对人性中感性欲望的压榨,因此,程颢"万物一体"的圣人之乐才失去了人间烟火的色彩,成为一种纯粹完美的道德活动的体现。(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7年12期)

洪晓丽,蒋颖荣[4](2017)在《“仁”之生生以成物——论儒家之“仁”对现代生态文明的价值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时代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危机与哲学不无关联。人类除了依靠科学技术对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根据不同利益团体制定不同的法则规范之外,还需要在人自身的生存方式中融入新的生态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的仁思想以其具有的内在超越性提供了合天地万物的独特价值取向,即在仁体的通贯下,将人之内在道德推而万物一体,从而有节度地调整物我关系,贵人而合天地万物。(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7年04期)

曾毅[5](2007)在《浅析戴震之“生生之仁”》一文中研究指出戴震从天道与人道两方面论述“生生之仁”,由天道而人道,他着重关注人道之生生:一方面肯定生生,即生命的需要和满足,为此他提出了“生养之道”和“与天下共遂其生则仁”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肯定仁,即伦理规范的作用,为此他提出了“为相生养之道”的观点。这两方面的肯定,平衡了人外在的自然生命和人内在的德性生命。这种平衡,既避免了只注重生命的确证而陷入穷欲和动物自然本能追求的泥潭的后果,又避免了高扬道德而对生命漠视乃至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的后果。(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07年07期)

张艳清[6](1999)在《“生生之仁”与道家自然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仁”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孔孟直至汉唐诸儒,对“仁”的诠释从未脱出“爱人”的视域。宋代的理学家们实现了对传统仁爱观的超越,完成了“孝悌之仁”向“生生之仁”的跃升。“生生之仁”所表达的价值理想已与先秦仁学大异其趣,其突出表现就是:它融摄和吸纳了道家自然主义思想。(本文来源于《理论学刊》期刊1999年05期)

唐力权[7](1994)在《生生之仁与权力意志:儒家与尼采之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讲生生之仁,尼采讲权力意志。儒家强调道德实践,尼采坚持艺术创造。儒家以圣人内圣外王的完善境界为文明人理性生命的典范,尼采则以超人卓立不群的英雄人格为人类得以克服其类性的软弱与颓蔽的最高理想。儒家以良知的逆觉体证为其尽性立命的本体工夫,尼采则以爱罗心性、材知爱欲的自克与升华为个体生命自我超拔的基本条件。儒家以易道变动不居、日新又新的创生性以道乾坤、尼采则以权能宇宙的永恒轮回以释存有。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尼采则执两极以入高明。表面上看来,这两家的思想不仅是大相径庭,抑且是南辕北辙。将它们来作一个对比的研究会有什么意义呢?这两家哲学之间究竟有何会通之处,有何哲学上的义理关系呢?(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1994年04期)

生生之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林黛玉这一形象承载着曹雪芹至高的审美理想与哲学思想。这一形象的哲学内蕴与晚明思潮影响下的儒家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形象的塑造,针对儒家哲学思想既有抗争亦有继承:她的"致诚"与"至情"分别对应着"仁者"和"乐体",是对从先秦到明清"生生之仁"理论的一个生动的诠释。而其在生死轮回中对草木的寄情与幻化,又是儒家思想中"天心"与"万物"、"身"与"心"关系的一个大胆建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生之仁论文参考文献

[1].吴鹏.“生生”之仁:理学之“仁”的本体化与境界论探微[J].武陵学刊.2019

[2].陶昕.林黛玉与生生之仁[J].汉字文化.2018

[3].吴鹏.“生生”之仁与程颢“万物一体”之乐探微[J].上海文化.2017

[4].洪晓丽,蒋颖荣.“仁”之生生以成物——论儒家之“仁”对现代生态文明的价值意义[J].道德与文明.2017

[5].曾毅.浅析戴震之“生生之仁”[J].电影评介.2007

[6].张艳清.“生生之仁”与道家自然主义[J].理论学刊.1999

[7].唐力权.生生之仁与权力意志:儒家与尼采之间[J].社会科学战线.1994

论文知识图

侧砚电路皿理圈分压单元结构图虞山镇概况(4)长度为70米、60米、50米、40米、30米...开挖后沉井附近及进水池底部屈服区分...碰撞瞬时加速度数字滤波前后对比

标签:;  ;  ;  ;  ;  ;  ;  

生生之仁论文_吴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