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南洼陷论文_隋青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德南洼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气,包裹,光谱,体系,流体,裂缝,泥灰岩。

德南洼陷论文文献综述

隋青林[1](2015)在《德南洼陷变换构造带分析及对油气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南洼陷古近系存在多条变换构造带,在前期勘探中发现对油气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从变换构造带研究出发,通过对构造带基本特征,构造带两侧沉积、构造等的差异等方面展开研究,了解构造带的形成、演化,进而分析其对油气生成及运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5年07期)

隋青林[2](2015)在《德南洼陷古近系断层活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南洼陷古近系的勘探以近源勘探为主,对构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德南洼陷古近系断层活动特别活跃,各级别断层都有发育,在区内广泛分布。本文从德南洼陷的断层研究出发,厘定了主要断层的断层级别,研究了断层在各个时期的活动性。(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5年06期)

刘晓丽[3](2013)在《德南洼陷第叁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临清坳陷德南洼陷油气资源基础较差,成藏条件复杂,本文在消化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成熟探区的成功经验,对德南洼陷进行精细构造解剖,分析沉积储层特征,评价生烃潜力,归纳德南洼陷的成藏主控因素,综合分析该区的勘探方向。(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3年04期)

于岚[4](2012)在《德南洼陷第叁系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气输导体系是连接烃源岩和油气藏的纽带,对油气藏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利用德南洼陷已有的地震、钻井等勘探资料对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细致分析了泥岩裂缝、断层、砂岩输导层和不整合面等各类输导体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该研究成果对该区进一步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2年03期)

刘艳荣,吕新彪,何谋春,樊五杰[5](2006)在《临清坳陷德南洼陷含油气性的流体包裹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流体包裹体观察和激光拉曼探针等微观技术对临清坳陷东北部的德南洼陷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分、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共有6种类型的包裹体:单相盐水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液态CO2叁相包裹体、富液态烃有机包裹体、富气态烃有机包裹体,其中富液态烃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00~140°C的较多。包裹体的液相成分主要为H2O和Cl-,气相成分主要为CO2、CH4以及微量的C2H6等,包裹体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在古近系和新近系中主要为未成熟—低成熟的液态烃流体活动;在古生界及部分上部层段中主要为成熟、高成熟的气态烃流体活动。根据盐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冷冻温度计算得出研究区的流体压力为10~95 MPa,其中,在烃类流体大量排出运移时期经历过压力由突破到释放的过程;初步评价了区内的油气有利远景区。(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06年01期)

付建元,孙义梅,王瑞华[6](2004)在《德南洼陷下第叁系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和方法 ,根据德南洼陷下第叁系沉积、构造及异常压力等特征 ,重点剖析了泥岩层的欠压实特点 ,将其划分为 3个成藏动力学系统即下部高压它源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高压自源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和上部常压它源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同时分析了本区以泥灰岩裂缝、砂岩、不整合面以及断层等组成的流体输导体系 ,并初步探讨了该区有利的油气成藏模式 ,即陡坡带成藏模式、洼中垒成藏模式和缓坡带成藏模式(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04年05期)

刘艳荣[7](2004)在《德南洼陷流体包裹体与油气运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南洼陷位于山东省德州市西南处,属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北部地区,勘探面积约310 ㎞ 。平面上呈扇形,由主体洼陷和抬头寺次洼陷组成,延伸方向分别为北西向及北东 2向,两个洼陷之间是避雪店鼻状构造带,构造特征可简称为“两洼夹一凸”。该洼陷生储盖组合较好,区内有丰富的油气显示,1990 年在德 1 井还获工业油流,但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重大突破。 对油气运移问题的研究可以深化对含油气系统的动力学背景、油气运动途径和方向、油气成藏机制过程等的认识,而且可以为油气勘探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流体包裹体作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盆地古流体残留物,其对油气运移聚集具有示踪作用。本次作者以“德南洼陷油气运移研究”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题目,通过运用微观分析技术(流体包裹体和拉曼光谱技术)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山东东营胜利油田的德南洼陷为研究对象,探讨复式迭合含油气盆地烃类运移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制,从一个侧面恢复洼陷内烃类运移的时间、通道及方向,并指出油气运聚的有利地区。 通过系统研究,本论文获得以下认识和成果: 1、区内自生矿物中有大量的流体包裹体,根据物理相态将流体包裹体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单相包裹体(Ⅰ)、富液相包裹体(Ⅱ)、富气相包裹体(Ⅲ)、含液相二氧化碳多相包裹体(Ⅳ)、富液态烃包裹体(Ⅴ)、富气态烃包裹体(Ⅵ)。 2、有机包裹体相对丰度为 4~7%,主要赋存层段为沙一段、沙叁段、沙四段、孔店组和古生界。其在德 3、德 5 等井只有很少量或没有显示,但在德 6 井孔店组的天青石脉及德古 2 井 C-P 系地层的方解石脉内,丰度较高,局部地段可达 70%。 3、对储层中有机包裹体的岩相学和热力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Ⅴ型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第叁系,其均一温度在 50~190℃范围内,有叁个峰值区:50~70℃、100~140℃、160~170℃,其中中间峰值区内包裹体丰度最大;气态烃包裹体(Ⅵ型)数量较少,但却相对集中在古生界地层中,中生界和第叁系也有少量分布,其常与二氧化碳包裹体伴生,均一温度普遍比较高,在 180~280℃之间。 4、包裹体成分分析表明,第叁系为含较高硫份的未熟—低熟阶段,主要为液态烃流体活动;古生界及部分上部层段的气态烃流体活动总体上应属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伴随有二氧化碳气的混入。研究区内水介质条件为:富 Cl-、w(NaCl)>4%的古水体。 5、区内压力 100~950MPa 不等,在 D6-10、DG2-8 等烃类包裹体富集的部分地段,出现了瞬间高压,表明烃类流体的大量排出运移时期经历过压力突破到释放的过程。 6、根据包裹体和成岩资料,初步推测认为研究区共有四次大的流体运移活动。第一期<WP=7>低温热流体活动发生在成岩作用期间;第二期含少量烃的中低温水热流体活动发生在成岩晚期重结晶和早期构造充填期;第叁期中高温含烃流体活动期发生于成岩后的中晚构造活动期;第四期含气态烃及二氧化碳高温流体发生在成岩后晚期构造活动期。7、流体运移研究表明下第叁系有叁次油气运移:早期油气运移发生于 25Ma 年左右,运移深度 2800~3700m;主要油气运移阶段发生于 17Ma,埋深 3500~4200m;晚期运移阶段运移时间约<10Ma,即晚第叁纪—第四纪。油气在压实作用、浮力、水动力等作用的推动下进行运移,呈油溶于水相、气溶于油相和油溶于气相等相态,从高势区流向低势区,经过裂隙泥灰岩、砂岩输导体的各种微裂隙,在地层内进行横向及微弱的垂向运移,后受构造形态、运移强度、岩性等影响,在德 1 井和德 3 井中间和德 4 井西北部的有利圈闭内聚集成藏。8、C-P系地层也有叁次油气的排运:在 40Ma 左右再次进入生烃门限,相应深度范围为 2700m 左右;在 35Ma 年左右进入了生烃高峰期,深度范围为 3500~4700m;约 20Ma左右到现在,进入生气高峰,深度 6000m 以下。该地层主要形成煤成气,其在浮力、水动力、尤其是构造应力和热应力作用下,沿渗透性岩层、不整合面及断层体系组成的叁维网络输导系统,向古生界、中生界、孔店组、沙四段、沙叁段、沙一—馆陶组等层段运移,并在有利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其运移相态以气溶于油相为主,兼油溶于气相。9、根据研究区的生储盖圈等地质条件分析,结合本文包裹体研究及油气运移的各项因素分析,对德南洼陷的有利远景区进行了评价。第叁系德 1 断块区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但最有利的远景区为避雪店构造的沙叁、沙四和孔店组的渗透性岩石储集汇聚区;石炭—二迭系煤成气的勘探远景区为避雪店鼻状构造、德 1 井断块区和德古 1 井土桥潜山带,主要的目标层段为石炭—二迭系和寒武—奥陶系,第叁系的孔店组、沙四、沙叁和沙一段次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04-05-01)

刘艳荣,吕新彪,何谋春[8](2004)在《德南洼陷流体包裹体与油气运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南洼陷位于临清坳陷(东部)的东北部,洼陷面积约31 0km2 ,地层从下而上依次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二迭系、下第叁系、上第叁系和第四系。在盆地沉积成岩的演化过程中,加里东、印支、燕山运动造成的NE、近EW和NW向3组断裂及构造圈闭,深部岩浆的多次喷(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04年01期)

孙义梅[9](2002)在《德南洼陷下第叁系油气运聚成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临清坳陷经历四十余年油气勘探历程,在约5910Km~2面积上有九个洼陷,钻探了44口,仅有两口在下第叁系见低熟油流,说明该区油气成藏的复杂性。本文遵从“从源岩-圈闭”的研究思路,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重点解剖德南洼陷低熟油灶的运聚成藏特征。在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指导下,对德南洼陷下第叁系进行整体、系统、动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分析压实曲线特征、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研究有机质演化过程、油气运移方向和分配单元、输导体系、构造样式;提取测井、地震资料,计算流体势;运用相干技术和可视化等技术。认为下第叁系油灶的低熟是影响其运聚成藏的关键因素,生油岩低熟决定油气初次排烃的方向指向沙叁下段;生油岩低熟决定成熟生油岩分布的局限性和输导体的特殊性;生油岩低熟决定起排烃时间晚、生烃量不足,从而决定有效的圈闭应是近源的、在运移主路线上。本文从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入手,重点追溯成藏作用和过程研究,确定有效成藏动力学系统,确定有利运移分配方向和单元,指出有利的输导体系,并在以上基础上解剖有利区的构造样式和现有油藏特征,提出适合本区特征的成藏模式。研究取得的认识如下: 1、成藏条件研究表明,德南洼陷下第叁系生油岩成熟度低,主力生油层在洼陷深部进入生烃门限,德南洼陷是一个低熟油灶。 2、泥岩压实特征表明,临清地区下第叁系泥岩欠压实起始深度在1300-1500米,存在欠压实型、局部欠压实型、正常压实型叁种泥岩压实曲线类型;德南洼陷下第叁系泥岩欠压实曲线可划分四个欠压实带;纵向和平面上分布特征表明欠压实带的分布主要与沉积速率和非渗透泥岩的分布有关;欠压实成因分析表明,与沙一段和沙叁段对应的欠压实带成因主要与泥岩分布及演化有关,与沙二段对应的欠压实带与沉积速率有较大的关系。 3、从成藏动力学系统的角度可将德南洼陷下第叁系划分为叁个成藏动力学系统,即上部、内部和下部成藏动力学系统。 4、从历史演化角度和二次运移理论出发,研究了德南洼陷下第叁系低熟油灶的油气运移作用和分配,提出初次分配主要指向是沙叁下段;内部成藏系统是有效的成藏系统,其内部油气的再次分配主要指向德3井南和德1井南是两个Ⅰ类油气分配单元;德南洼陷生烃深度2600-2800米间,排烃起始深度在3100-3400米间,按目前下第叁系地层埋深深度,则沙一段生油岩基本上处于未成熟状态,沙叁中、下生油岩处于低熟状态,仅在洼陷深部分布成熟生油岩。 5、通过对德南洼陷输导体空间分布及物性特征分析,揭示并论证了本区特殊的输导层主要是与源岩共生的泥灰岩、泥质白云岩及白云岩中的裂缝系统,为进一步寻找有关油气藏指出方向。 6、利用先进的工作站上的相干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研究裂缝发育带、精细解释了德南断裂系并取得了好的成果,为目标选取提供可靠依据。 7、德南洼陷低熟油灶具源岩生排烃期短、构造定型早、锅底生油、油气运移不远等特点,故近源、在运移路径上的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8、研究有利区带构造样式及其油气关系,认为可能存在叁种成藏模式即陡坡带的成藏模式、洼中垒成藏模式和缓坡带成藏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2-05-01)

汤军[10](2002)在《含油气盆地油气地质异常定量预测与评价研究——以山东临清坳陷东部德南洼陷综合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创新性地将地质异常概念引入油气勘探领域,以地质异常理论为指导,以胜利油田临清坳陷油气地质异常预测研究为例,针对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常规测量、测试和解释数据,如与地震相关的数据(振幅、频率、吸收系数、层速度等)、与测井相关的数据(自然电位、声波、视电阻率、自然伽马等)等,提取不同数据类型的地质异常以及异常组合特征,通过对这些参数的综合研究分析其空间变化规律,系统地建立有效预测油气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而达到区域油气资源预测的研究目的。 本文对临清东部区域地质异常进行研究,包括:临清坳陷东部区域致矿地质异常演化的叁维空间分析,地质异常定量分析,以及油气地质异常综合模型及靶区预测评价研究。 本文初步建立了油气地质异常研究框架,实现并完善了油气地质异常定量分析研究的技术方法,有效提取了不同参数的地质异常和异常组合特征,通过模型区、研究区不同地质异常参数特征的对比研究,确定油气地质异常范围区域,探讨了油气地质异常成因。 本文研究取得以下新的认识: 1.地质异常研究发展到油气地质异常研究,从理论到方法都是可行的。 2.利用一维、二维或叁维各类参数数据,包括各种地质观测数据、录井数据、物、化探数据等,对其进行地质异常定量计算,尤其是多参数组合定量分析,如熵函数计算,复杂度、相似度计算,分维数计算,可以查明并圈定出变异界线与变异空间。 3.模型区研究表明,测井参数的地质异常数值与油气藏的关系密切;而且选取不同的多个测井参数计算得到的多个地质异常数值,与油气藏特征之间具有稳定的对比性。表明该地质异常参数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由地震数据计算得到的地质异常数值,与油气藏也具有较好的对比性,可以提取相应的油气地质异常。 5.德南研究区沙河街组地层存在叁类油气地质异常,其中Ⅰ类油气地质异常区域可与其他致矿地质异常因素(沉积过程、地球化学演化)相对比。 本文取得的结果证明油气地质异常研究在理论上的创新性,技术方法的先进性,以及实际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随着不断地实践,这一新理论、新方法一定会在油气勘探领域广泛发展,变得成熟起来。(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2-05-01)

德南洼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南洼陷古近系的勘探以近源勘探为主,对构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德南洼陷古近系断层活动特别活跃,各级别断层都有发育,在区内广泛分布。本文从德南洼陷的断层研究出发,厘定了主要断层的断层级别,研究了断层在各个时期的活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德南洼陷论文参考文献

[1].隋青林.德南洼陷变换构造带分析及对油气影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

[2].隋青林.德南洼陷古近系断层活动性分析[J].化工管理.2015

[3].刘晓丽.德南洼陷第叁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J].内江科技.2013

[4].于岚.德南洼陷第叁系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特征[J].内江科技.2012

[5].刘艳荣,吕新彪,何谋春,樊五杰.临清坳陷德南洼陷含油气性的流体包裹体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06

[6].付建元,孙义梅,王瑞华.德南洼陷下第叁系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4

[7].刘艳荣.德南洼陷流体包裹体与油气运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

[8].刘艳荣,吕新彪,何谋春.德南洼陷流体包裹体与油气运移[J].地学前缘.2004

[9].孙义梅.德南洼陷下第叁系油气运聚成藏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2

[10].汤军.含油气盆地油气地质异常定量预测与评价研究——以山东临清坳陷东部德南洼陷综合研究为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2

论文知识图

一5一1德南洼陷成藏事件图德南洼陷简化的T 6反射层构造图德南洼陷简化的T6反射层构造图德南洼陷的构造纲要图德南洼陷T 6反射层的油气运移路线德南洼陷工区位置图

标签:;  ;  ;  ;  ;  ;  ;  

德南洼陷论文_隋青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