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绮阁(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318-02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感染、胰岛素治疗不当或治疗中断、饮食不当、应激状态等诱因引起机体不能利用葡萄糖,导致大量的脂肪分解,酮体产生过多,导致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甚至昏迷、死亡[1]。我科从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了1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重症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均符合WT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38一75岁;1型糖尿病3例,2犁糖尿病8例,11例均有糖尿病病史。
1.2方法
1.2.1急救护理糖尿病酮酸症中毒患者在人院后,我们要争分夺秒协助医生抢救.在24h内使患者神志转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首先认真观察病情,充分注意血糖水平与昏迷的内在联系,并在每l5~30分钟测量昏迷程度、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在小剂量胰岛素的应用与补液的同时须密切监测血糖。笔者采用每2/NH灏IJ量血糖1次。因为病人刚入院时补液是用生理盐水,当血糖下降到13.9mmol/L时,生理盐水改用5%葡萄糖。密切监测血糖这方面工作不能忽视,否则会造成严重的低血糖或者病人清醒后又昏迷的不良后果。同时还要定时测定血钾、钠、钙、氯,防止电解质平衡紊乱。迅速建立和维持静脉通道,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由于大量糖、酮体由肾脏排出.引起渗透性利尿,加之酮症时发生恶心、呕吐等现象导致水分大量丧失和电解质紊乱,又由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各种应激因素作用。减低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亲和力。故病人入院后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道进行输液。并且一定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病人由于咳嗽,吞咽反射消失。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误入气管可导致宦息.并诱发肺部感染及昏迷。
1.2.2心理生活护理让患者卧床休息,并告知休息重要性,休息能使体内消耗能量达最低水平,以减少脂肪、蛋白质的分解,并注意保暖,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应减少探视,以防交叉感染。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如昏迷者应加床栏,加强口腔护理,每天用园郾怨豫生理盐水擦洗口腔圆次辕凿,棉球避免太湿,并注意口腔有无霉菌感染及溃疡;定时翻身、擦洗,防止褥疮发生,经常按摩受压骨突粗隆处,留置尿管者避免牵拉,并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清洁;做好会阴部的护理,凡留置尿管者应加强会阴的护理,每天用园郾员豫新洁尔灭消毒尿道口圆次,并观察尿色是否混浊、沉淀,早期发现尿路感染,必要时做尿细菌培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常伴有紧张、恐惧、悲观情绪,护士应用真诚、关爱的语言,良好的沟通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悲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尽快缓解和控制病情。首先使患者情绪安定,消除顾虑,了解病情及发病机理,让患者掌握应有的知识,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平时如能积极治疗,坚持糖尿病个体化饮食疗法,定时进行血糖、血清钾、钠等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症治疗,是完全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耐心疏导患者的心理障碍,消除恐惧心理,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健康教育住院期间进行糖尿病的一般知识教育,发放糖尿病知识手册,内容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急慢性并发症、饮食控制、降糖药物的使用、低糖血症的预防和处理、血糖的自我监测等。病人出院前,进行总结评价,指导病人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坚持运动,饮食控制,预防疾病复发。糖尿病是一种可控制、又不能根治的终身需要治疗的慢性疾病,病情受饮食、药物、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要让患者具有良好的愈后,更好地掌握疾病知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因此,病人及家属必须掌握有关知识,学会自我调理,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治疗效果。向患者说明控制血糖的重要性,指导病人合理饮食,总量控制,少食多餐,并在病情允许下适当的运动,教导病人自我监测。护士本身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掌握疾病知识全面,经常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讲解糖尿病知识及饮食治疗对疾病的重要性,低血糖及高血糖症状及防治,使患者及家属从思想上行为上认识到糖尿病对身心造成伤害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康复出院要给于指导让患者及家属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学会自测尿糖,掌握胰岛素的剂量、抽吸方法及注射部位等,为患者提供治疗和病情观察的方法。
2结果
经过精心的治疗及护理,11例患者中除有1例并发肾功能损害预后差、其余10例均治愈出院。
3体会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可引起心肌梗死、脑水肿、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和败血症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2],因此正确的护理事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黄从新,贾汝汉.内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武汉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1.
[2]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70~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