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朦胧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朦胧,戏剧,题旨,朦胧诗,晚唐,工笔画,词义。
朦胧性论文文献综述
赵敬鹏[1](2016)在《论朦胧诗的“朦胧性”及其语言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意味着文学研究要建基于语言的形式分析。就朦胧诗而言,"朦胧性"的根源是语言的审美复活,这一特点被作家充分认识并娴熟运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朦胧诗人具体的语言策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疏离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原有任意性关系,然后再予以重组,造成了诗歌意义的不确定;其次是以"言"绘"象","象化"的语言延缓甚至阻断了言意的通达过程,加重了诗歌的朦胧程度。(本文来源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孙梦星[2](2013)在《工笔画的朦胧性迹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象中之迹:朦胧性工笔画的痕迹趣味依据钟孺乾先生《绘画迹象论》一书的阐释,绘画中的"迹",指的是某"象"的质地,比如笔墨、肌理、笔触、材质感之类。那么在工笔画中,如何用"象之迹"来体现其朦胧性特点?让我们以清代画家恽寿平的作品为例,略加解析。恽寿平的工笔花鸟画在兼工带写的构架基础上,常常直接用色精心加染,渲染、点染并用,创造出一种清丽淡雅、如笼薄纱、似沐雨露的痕迹效果。他崇尚淡然天真清(本文来源于《学习月刊》期刊2013年14期)
习平[3](2010)在《“朦胧性材料”作文审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朦胧性材料"是指材料作文中那种读起来语意指向不明晰,短时间内难以把握其题旨的材料。在考试中遇到这类作文材料,若缺乏审题能力,就很可能落入命题者设下的陷阱。2010年高考安徽卷就是一道这样的作文题。原(本文来源于《湖北招生考试》期刊2010年32期)
杨奇阳[4](2009)在《浅谈德彪西钢琴音乐演奏的朦胧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充分体现了朦胧、空幻、飘逸的艺术风格,其作曲技法和表现手法独特,因而对其作品所表达的音色也带来了全新的概念和理解,演奏方法及踏板的运用处理与其特有的声音概念相适应,形成其作品独特的演奏风格。(本文来源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孙建虎,王佳玲[5](2008)在《《蒹葭》诗意朦胧性和多义性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诗篇,然而此诗与强悍习战、激昂豪放的整体秦风截然不同,呈示出独特的幽婉性和朦胧性,成为古今千年学人探幽聚讼的焦点。要之在于情境之迷离、词义之多解,从而形成对诗歌题旨纷然不同的理解。《蒹葭》是一首相思怀人之作。(本文来源于《保定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崔其征[6](2008)在《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是唐诗。唐诗由初唐发轫,至盛唐时已至巅峰。随后中、晚唐在盛唐余绪之后,各自寻求自己的风格,遂使唐诗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虽然如此,总体来说,中晚唐成就不及盛唐。但并不排除个别诗人能够开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境界,比如李商隐。李商隐是晚唐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代表了晚唐诗坛的最高成就,在整个诗歌发展历程上占据重要地位。最能代表李商隐诗歌主要艺术成就的是他的无题诗、爱情诗及部分咏怀诗。这些诗歌表现出的主要艺术风貌是朦胧性。这也是他对古代诗苑增添的一种独特的风格。他在这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足以让他成为继李杜之后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本文主要论述李商隐诗歌朦胧性的成因和文本表现特征,分别从叁个方面阐述:朦胧性诗歌产生的历史土壤和个性因素;朦胧性诗歌的构成基因;朦胧性诗歌的深刻内涵和扑朔迷离的诗境。一、朦胧性诗歌产生的历史土壤和个性因素晚唐是一个衰飒颓废的时代。宦官擅权,朝官党争,藩镇割据,成为晚唐无药可治的叁大顽疾。科举制度严重破坏,断绝了正直士子们的仕途。城市商业的畸形繁荣,儒、道、释叁家及时调整人们修心养性的方式,却又为他们醉生梦死安排下绝好的去处。士子渴望建功立业的上进心受到重创,因此整个社会文人心态由外转向内。盛唐恢宏庞大的气魄消失殆尽,起而代之的是寻求精神世界的慰藉。这是李商隐诗歌朦胧性产生的时代土壤。从个体方面而言,李商隐家世凋落,一生屡遭坎坷,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加之爱情和仕途双面受挫,因此悲观、落寞的感情遂成为他创作诗歌的人生基调。二、朦胧性诗歌的构成基因李商隐诗歌朦胧性的构成基因主要是典故和意象。李商隐喜欢用典故,他的很多诗几乎一句一典,而且用得非常精当。典故是形成诗歌深婉典雅风格的基础之一。李商隐在用典上既注意典故的历史原意,又着重增加自己对典故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他对典故的改造程度要比别人深。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典故寻绎诗人的内在心灵也就增加了难度。意象方面,诗人喜欢选取那些富丽、清冷、纤细等最能表达自己心象的物象,以心象涵盖物象,以物象熔铸心象,两者交融,很难分辨是描摹物象还是抒发感情。意象的组合上诗人更加超前,有些手法类似于现代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诗人以情为中心来组合意象,所有意象围绕着诗人飘忽不定的情感旋转,形成一种涡状的情感磁场。叁、朦胧性诗歌的深刻内涵和扑朔迷离的诗境诗人深受屈原美人香草比兴寄托传统的影响,虽然诗歌的表面被大量华丽的辞藻覆盖着,但是其潜流却是诗人一颗滚烫激情的心。因此,李商隐的诗歌没有晚唐诗人普遍的柔靡无力的感觉,而是给人一种深婉精丽的艺术美享受。又因为诗人有些事不愿直抒胸臆,故意略去本事,行文中闪烁其词,因此在诗歌的主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上几方面错综杂糅,又形成了诗歌迷离朦胧的意境。本文拟从以上诸方面详加分析,力求得出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祈盼各位老师不吝赐教。(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5-03)
申亮[7](2003)在《西方写实绘画内容的朦胧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二十一世纪来临之际,西方各种现代艺术思潮、艺术流派的充斥下,写实绘画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变化与发展,其中内容朦胧性这一传统的审美观也得到了发展,并在审美领域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就写实绘画内容的朦胧性这一点来进行阐述、分析。文章结合具体实例,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到当AI写作实绘画的几百年的艺术历程展开了对内容的朦胧性的论述。内容的朦胧性是随着艺术进程的发展而逐渐成熟、清晰、理论化、系统化的。它使写实绘画具有了更广泛的内涵,更大的信息量,具有了更多的可读性。 虽然本文是介绍西方写实绘画内容的朦胧性,但主要是想通过对西方写实绘画内容朦胧性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分析、透视,作为对中国当AI写作实绘画发展的一个借鉴。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使内容的朦胧性在中国写实绘画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形成中国当AI写作实绘画的多样而独特的新面貌。(本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期刊2003-05-27)
宋存学[8](2002)在《当代戏剧观念的朦胧性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弦高献牛》、《叁姓人家》、《密建游宫》等大型剧目的陆续获奖,表明2001年是我省戏剧创作的一个丰收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剧目的创作水准,本刊特设“吉林省全国获奖剧目论坛”栏目,辟一园地以聆听各方专家、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以飨广大戏剧工作者。(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02年03期)
连仲元[9](1994)在《月朦胧 性朦胧》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爱神丘比特将“爱之箭”射中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偷食禁果,始创了男女两性后,月亮和繁星便带着几分朦胧、几许柔情在天空闪烁,似乎在招呼着人类性的苏醒。然而,依然闪烁的昨夜星辰、今夜星辰,总是朦朦胧胧的,不像白日的阳光那样普照大地,于是就有午夜更深难以启齿的性困惑。其中,性梦、性幻想、梦交常常困扰着少男少女…… 那么,究竟什么是“性梦、性幻想、梦交”呢?性学家指出,凡是含有性内容,并以性冲动和快感得以渲泄的梦境就是性梦,亦叫春梦。思春钟情的少男少女,性心理、性生理及性器官都已趋成熟:而受社(本文来源于《康乐园》期刊1994年05期)
[10](1992)在《朦胧性的美感与晦涩》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玉树在《关于文学的朦胧性》(《天津文学》1992年9期)一文中指出: 朦胧性的美感与语言文字的晦涩根本不同,这两者容易混淆。造成“晦涩”的原因有二:一是艺术上的深奥所致,因而使多数读者看不懂;二是思想感情上的模糊不清,下笔时不知所云,单凭灵感创作,读者只能乱猜。前些时候有人提倡抽象艺术,认为这才是世界文艺的新潮流,它是文艺的未来,其实不然,在西方象征派流行并没有多久,现(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1992年06期)
朦胧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象中之迹:朦胧性工笔画的痕迹趣味依据钟孺乾先生《绘画迹象论》一书的阐释,绘画中的"迹",指的是某"象"的质地,比如笔墨、肌理、笔触、材质感之类。那么在工笔画中,如何用"象之迹"来体现其朦胧性特点?让我们以清代画家恽寿平的作品为例,略加解析。恽寿平的工笔花鸟画在兼工带写的构架基础上,常常直接用色精心加染,渲染、点染并用,创造出一种清丽淡雅、如笼薄纱、似沐雨露的痕迹效果。他崇尚淡然天真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朦胧性论文参考文献
[1].赵敬鹏.论朦胧诗的“朦胧性”及其语言策略[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
[2].孙梦星.工笔画的朦胧性迹象研究[J].学习月刊.2013
[3].习平.“朦胧性材料”作文审题[J].湖北招生考试.2010
[4].杨奇阳.浅谈德彪西钢琴音乐演奏的朦胧性特征[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
[5].孙建虎,王佳玲.《蒹葭》诗意朦胧性和多义性考辨[J].保定学院学报.2008
[6].崔其征.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D].山东大学.2008
[7].申亮.西方写实绘画内容的朦胧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3
[8].宋存学.当代戏剧观念的朦胧性思考[J].戏剧文学.2002
[9].连仲元.月朦胧性朦胧[J].康乐园.1994
[10]..朦胧性的美感与晦涩[J].文艺理论研究.1992